大型生活服務紀實節目《嚮往的生活》第二季「江南篇」,上周五、周六連播第十二期和第十三期。黃磊、何炅、劉憲華和彭昱暢送走老朋友黃渤、于和偉,又迎來新客人呂思清、倪妮和楊穎,王迅因等待呂思清的到來改變行程「滯留」蘑菇屋。
在蘑菇屋做客,黃渤展示廚藝、王迅演奏小提琴,獲得眾人稱讚;而兩位女嘉賓倪妮和楊穎則蕩起鞦韆,感受純真歡樂。更有黃磊、何炅重現《暗戀桃花源》經典片段,何炅分享黃磊孫莉幕後故事感動網友。
《嚮往的生活》第二季第十二期收視率CSM52城1.359%,市場份額8.74%;第十三期收視率CSM52城1.247%,市場份額6.16%,周六晚間綜藝同時段第一。《嚮往的生活》第二季截至目前,累計網絡播放量已突破24.7億次,豆瓣評分高達8.2分,節目關鍵詞「嚮往的生活」、「黃渤做飯」、「王迅小提琴」、「倪妮angelababy蘑菇屋」、「大華黑了」、「黃磊跳舞」、「于和偉跳起來」、「王迅拉小提琴」、「呂思清梁祝」、「大華baby」、「倪妮baby蕩鞦韆」登上微博熱搜。敬請期待由湖南衛視和合心傳媒聯合出品的《嚮往的生活》第二季「江南篇」,本周五即將收官。
上周黃渤做客蘑菇屋大展廚藝,帶來「爆炒杏鮑菇」、「醬爆螺螄」等菜餚,令眾人集體大呼好吃,黃磊感慨「你不去做廚師浪費了」。看著黃渤的做菜過程,網友大呼「真的好有食慾,非常想吃」。而一同做客的好兄弟王迅則在蘑菇屋重拾了放下多年的小提琴。從小學琴的王迅,因為自身原因沒有堅持小提琴的學習。聽著劉憲華演奏的動聽音樂,王迅不禁技癢嘗試起拉琴,卻驚喜奏出流暢音樂。飯後音樂會,王迅更是鼓起勇氣演奏一段《我願意》,獲得眾人鼓掌稱讚。網友感嘆「王迅真是多才多藝」,並稱讚王迅「童子功紮實」。
說起小提琴的學習經歷,王迅遺憾於當時的沒有堅持,而劉憲華則感慨小時候並不願意被父母逼著學琴,一直到十一、二歲參加比賽後才真正喜歡上小提琴。想讓孩子也學習小提琴,楊穎問起劉憲華現在是否感謝父母,劉憲華真誠表達「非常感謝」。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歡迎兩位女嘉賓的到來,蘑菇屋浪漫升級,新增兩架鞦韆。倪妮和楊穎一起蕩鞦韆,倆人手拉手唱起歌,就像回到小時候,體會那份純真的歡樂。倪妮和楊穎歡樂蕩鞦韆的畫面,令網友們紛紛大呼「太美了」。
除了感受單純的快樂,楊穎還在蘑菇屋收穫了家的味道。黃磊做的紅燒肉,令楊穎感嘆「有媽媽的味道」。如果遇到心目中最好吃的東西,楊穎直言不敢亂吃,因為怕破壞記憶中的味道,所以來的時候自己不敢點紅燒肉。味道裡添加了思念,就成了獨一無二紅燒肉。網友感慨「最美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懸掛在涼亭中的兩架鞦韆,令黃磊和何炅想起話劇《暗戀桃花源》中的相似場景。在王迅提議下,黃磊、何炅化身男女主角表演《暗戀桃花源》經典片段,眾人紛紛看入迷,大呼「好浪漫」。「鄉村版」話劇結束,何炅聊起「劇場版」話劇,最後的一幕是男女主角在病房中告別,何炅感嘆「十年了,五百多場,他們倆(黃磊和孫莉)都哭得稀裡譁啦」。因為話劇演的是故事,但用的是真心。
分享《暗戀桃花源》的幕後故事,何炅說起在女主角換成孫莉後,謝幕時黃磊就增加了一個具有儀式感的動作,把妻子抱在懷中,並親她一下。何炅轉述黃磊的話,「他說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回來,這是我太太,她還在我懷裡」。在生活中,黃磊和孫莉延續著劇中的感人故事,黃磊在一天吃晚飯時突然對孫莉說「我們兩個練習了這麼多次生離死別,是不是等這一刻真的到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更加勇敢」。何炅不禁感慨,舞臺能讓你提前學習未知的勇敢。何炅的講述不僅令蘑菇屋眾人眼含熱淚,更是令網友紛紛留言「看哭了」。
下期節目即將收官,蘑菇屋「H4」閱讀粉絲暖心來信不舍分別;菜地大豐收,嘉賓親身體驗勞有所得。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周五22:00湖南衛視《嚮往的生活》第二季。
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名去相親。
最新一期播出的《嚮往的生活》中,黃磊和嘉賓們飯後閒聊,提到自己有一次抱女兒多多回房睡覺,發現,把孩子抱起來,雖然比較重,但還好,可是放下的那一刻,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情,好像都很難。
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 ,黃磊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的父母也是,不願麻煩自己,而自己呢,又重心全在孩子身上;初為人父的張杰表示,「我現在應該珍惜抱她的時候,因為以後我抱不了她了」;金玟岐則分享了自己父親住院,直到要親屬籤字沒辦法才通知自己的傷感經歷。關於父母,對於孩子,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都是生活之重。
突然想起,中國式父母,這一詞條,據百度百科解釋,中國式父母是指中國的大部分父母都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而在教育過程中又存在過分溺愛、心靈施暴等特點。
你身邊有這樣的父母嗎?口口聲聲說,孩子,我愛你,我希望你身體健康,開心快樂就好,可是,好像,孩子沒有了業餘時間,報的那些興趣班,絕大部分都是父母意願,好像,孩子的未來,是你想的樣子便是順遂,不是,則是不孝。好像,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給予了自以為能給的所有,實則,可能連孩子真實地想法都無從知曉。
開頭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孩子一出生,父母就開始了各種「操心」,孩子不好好睡覺怎麼辦,長得不高怎麼辦,上學讀什麼學校,要學個什麼樂器,去哪個國家留學,回來從事什麼工作,找個什麼樣的另一半……
其實,這些沉重的愛,何嘗我們這輩父母們所缺失的,他們的童年因為當時社會的生存條件等原因,根本沒有過所謂的「選擇」,於是乎,想把自己覺得最好的,卻又是沒有得到的過,都給到自己的下一代。
在浙江杭州,四月中旬結束的民辦小學招生時期,多少父母徹夜排隊等候,網上更是曬出了許多入取的加分條件,例如,父母有一方是全職帶娃,也有些奇怪的扣分項,例如父母太胖的不要……參加學習的是孩子,可是考的儼然就是父母。
我們說,付出總會有回報,於是,在父母與孩子這一對關係上,也成熟運用,既然我作為你的爸媽,已經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不好好學習,不好好成才,不好好聽話來回報我們呢?
「我起初確實害怕離婚,怕對孩子不好,可後來,我卻義無反顧的選擇離婚,並很快重拾生活。」一位80後的母親如是說:「其實,所謂的為了孩子好,湊合著的婚姻,夫妻生活,孩子能感受到,她需要的是愛,你自己過得怎麼樣,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學校門口,可以看到,很多接送孩子的都是老人,對於孫兒輩的照料,老人們何其用心。
在國內的養老機制並不十分健全時,父母將全部資源和財產傾注於孩子身上,就會不自覺的產生「子女理所應當贍養父母」,包括經濟資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方面。
從傳統來說,老觀念始終存在,「養兒防老」是中國人一慣的說法,大多數的人這麼想的,也是這麼踐行的。
現下所謂的「空巢」老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輩一代大半輩子在集體主義高於一切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度過,晚年卻進入了觀念與物質生活顛覆式的現代生活,這種「斷裂」造成了他們現在的內心的「空巢」——毫無個人生活,仍想大包大攬,從身到心無界限地佔有孩子的生活,以此當作自己的生活的價值。
回歸前面的種種,圍繞著終極目標,老人們開啟了細水長流的「付出」模式,我養育你,培養你,幫助你,我老了,你陪伴我,照料我,最後,送走我。好像,誰也沒有規定,但一代代循環著,不成文,卻成禮。
其實,所謂的中國式父母,相對應的就是國外了,國外的親子關係似乎沒有那麼緊密,相應的,夫妻關係,才比較重要,最終陪伴的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在有自給自足能力後,就會有自己的空間和生活,父母不幹預孩子,孩子不叨煩父母,倒也簡單。
父母給孩子打電話,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了麼?是不是又去哪玩了?是不是又看電視了?
甚至,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從小聽話,成績優秀,考個好大學,畢業後有個體面的工作,然後找個父母喜歡的對象結婚,儘快讓父母抱孫子。
我們從小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我只想說,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的行為評頭論足。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對2至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春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獨立自主。而後者僅有26%的人能後獨立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