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丨七月半,話「中元」

2020-09-07 掌上蘭州

七月半,話「中元」

中國有數個農曆「十五」,也就是月半的節日,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月半可不是月亮一半圓,相反卻是月正圓。一輪圓月當空,花好月圓人團圓,無限的吉慶祥瑞。不過,有一個月半的節日,卻與花好月圓無關。這便是七月半的「中元節」(有的地方中元節是七月十四)。因為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據說中元節這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放出來,所以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祭祖、焚紙錢、放河燈、祭祀亡魂等。

中元節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關於中元這個名字是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唐代,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並相沿迄今。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文丨解語花

成語「終南捷徑」的出處

《大唐新語》中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後,沒有急於入仕,而是先去長安城南郊的終南山隱居,目的是藉此以自抬身價,沽名而待,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左拾遺,唐代官職名稱,有點類似現在的監察部門。)

後來,司馬承禎(唐朝時著名道士,著有《坐忘論》一書)亦被朝廷徵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司馬承禎的時候,指著終南山說:「在這裡隱居修道就很好啊,何必回那麼遠的地方。」

司馬承禎說:「依我來看,終南山並非隱居修道的佳處,而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

盧藏用深感羞愧。

這就是成語「終南捷徑」的出處。(文丨呂嘉文)

相關焦點

  • 七月半,話「中元」
    七月半,話「中元」 中國有數個農曆「十五」,也就是月半的節日,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月半可不是月亮一半圓,相反卻是月正圓。一輪圓月當空,花好月圓人團圓,無限的吉慶祥瑞。不過,有一個月半的節日,卻與花好月圓無關。
  • 祭祖孝道七月半 雙寶電子話中元
    祭祖孝道七月半 雙寶電子話中元過鬼節是迷信?其實,不然。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鬼節、七月半,在道教和佛教有其別稱,一曰:中元節,一曰盂蘭盆節。道教與佛教對這個節日是有不同的解釋,道家更強調的是孝道;佛家則是著重於為陰間無主孤魂做普渡。我們理應肯定鬼節的積極成分,同時理智擯棄封建迷信。
  • 中元七月半,鬼節來到
    七月半鬼節已來到相傳到了這一天鬼節也叫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別名七月半、盂蘭盆節(佛教)節日習俗主要有祭拜祖先、施放河燈、祀亡魂、燒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氣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七月十五話中元
    1.鬼月與祭祖節傳說,閻羅王從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一這天開始,打開鬼門關,特許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接受後人的祭拜,民間就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後代。因此,民間會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祀先人,超度亡魂。而那些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到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所有的鬼混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 七月半中元鬼節有哪些習俗?
    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中元節是儒、釋、道三教一源的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也就是說,在這一天,儒家、道家、佛家都來過這個節日。  在佛家,又叫盂蘭盆節。在儒家,我們知道,在農曆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把收成的新米拿出來供養、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也是孝道的傳承。
  • 為什麼說七月中元,讀經誦經功德殊勝?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東漢後期),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又稱「七月半」祭祖,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祀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憶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這種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 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七月半-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歷七月十四日。七月半,中元至,地官誕,地府慶。鬼門大開,逝者歸家,亦求團聚。月滿時分,總是倍思親,宰雞殺鴨,焚香燒衣,人間家家備祭品,等候親人魂歸來。-
  • 2011年七月半是什麼時候? 七月半是什麼節?(圖)
    七月半是什麼節?中元節是什麼節?(資料圖)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 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 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七月十五話「中元」
    進入農曆七月中旬,街上趕集的人多起來,路邊賣冥錢的地攤也一下子冒出來。那幾天,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就是就是兩個字——「月半」,熟人相見,大多問:「您家什麼時候吃『月半飯』?」「月半」即指「七月半」,書上稱「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祭祖節日(還有春節祭祖和清明祭祖。
  • 中元節 | 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直相沿迄今。佛教稱七月半為「七月半,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祈祝來年好的收成。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閒話「七月半」
    (原標題:閒話「七月半」) 周日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
  • 又到七月半丨盤點傳統節日「中元節」的發展歷程
    話歸正題,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究竟是如何由來的,接下來就由老道給諸位說上一說。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賜福;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又因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對民間百姓的影響極為深遠,故而「中元節」的叫法流傳至今。
  • 七月半·中元節祭祖!
    七月半·中元節祭祖!(朱清莙記)七月有個中元節,十三之前燒紙錢!鬼節之一中元節,民間習稱七月半,每年七月十五日,自古傳承到今朝,七月十二或十三,家家戶戶祭祖先,白天虔誠在叫飯,戌時敬拜送紙錢,祝福祖先錢拿好,乘車坐船都平安,傳說活人死了後,問盼轉世在揚州,揚州豐都判官在,因果輪迴聽公判;其實陰陽一張紙,前傳後教孝談中。
  • 轉眼已是七月半,寄託情思在中元
    反倒是,一提到鬼節,就兀自發怵,就想到了七月半,就想到了鬼魅,就想到亡魂,就想到了陰曹地府,就想到了列祖列宗,就想到了祭祀膜拜……人生一場,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巧合,但回歸到那個世界卻是必然。在生離死別的殊途,即已行走人間,宜當有敬畏之心。也就是別人說的「敬天敬地敬鬼神,謙虛受教善無窮」。何嘗不是如此?無疑這一日,馗也是要休假,去喝他的小酒了!
  • 中元節,七月半。不僅僅是緬懷先人
    -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歷七月十四日。七月半,中元至,地官誕,地府慶。鬼門大開,逝者歸家,亦求團聚。坊間樂歌者,換了目連救母等戲,以示孝,一直出演到七月半,這時候看戲的人比七夕還多呢。街頭燃蠟燭、陳果餅、掛冥錢,煙火瀰漫。因此每到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家家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 中元節:七月半,祭祖先!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 願這世間的孤魂,得到安渡; 願已故的親人,得以重逢; 中元夜
  • 七月半-中元節
    「‍ 「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是源於道教的介入。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大家對於七月十五應該特別熟悉,今天是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在這一天中我們主要是去祭拜我們的祖先、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 七月半,寄託哀思的節日
    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節,取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裡的中元;佛教的盂蘭盆節,則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二者都始於東漢,歷史悠久,各有說法。《宋史》裡有記載「太平興國二年,七月中元節,御東角賜從官宴飲」,可見,中元節已經是官方認可的傳統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