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中元節?這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中元節。也叫鬼節。盂蘭盆節。時間是農曆七月十五。說起中元節這個節日,人們可能會覺得有點陌生,這個節日是屬於我國的傳統節日。它不僅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起並稱為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又與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十月十五一起合為三元節。同時,它又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
1.鬼月與祭祖節
傳說,閻羅王從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一這天開始,打開鬼門關,特許陰間的鬼魂回到陽間接受後人的祭拜,民間就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後代。因此,民間會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祀先人,超度亡魂。而那些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找食物。到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所有的鬼混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2.道教的節日「中元」。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中元節時,道教的宮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都按照慣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3.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 「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這個說法來源於佛典《佛說盂蘭盆經》。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身為人子的目連十分傷心,於是就用缽盛了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於是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了,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他的母親也真的脫離了餓鬼道。
由此可見,中元節是道教、佛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因為三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時間節點是七月十五日。於是人們把傳統的祭祖節,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和佛教盂蘭盆會共同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由於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這就是「中元節」的由來。
二、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是一個與鬼神相關的節日。主要有以下幾種習俗。
1.放河燈
中元節放河燈是傳統習俗。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燈上寫著死難者的名字中元夜將河燈點上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表達思念之情,同時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
2.放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祈天燈,最開始來源於三國時代的孔明。是用來做軍事用途的。後來人們就把它與祈福、許願結合起來。這天,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每一年。放孔明燈是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
3.祭祀祖先
中元節也是祭祖節,不過祭祀祖先日期並不固定,從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都可擇日進行。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嘗新米,以示孝心。
4.吃鴨
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這是因為「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另一傳說是因為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使者」太多,橋上擁擠,於是活著的人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遊泳載他們回來。
三、中元節的禁忌:
由於鬼月放出好多鬼魂,那些無處可去,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就在夜裡到處遊蕩。所以有很多禁忌。當然這些說法從破除迷信的角度看是不可信的。但俗話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還是以求平安為好!
1. 不要夜遊。中國習俗上稱七月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尤其鬼節陰氣最重,百鬼夜行,所以這天不應該在外逗留,夜不歸家是大忌。外出散步或者鍛鍊身體時,最好在人多或路旁燈火輝煌、燈火通明之處。
2.不要晚上曬衣服。當孤魂野鬼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3.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 不可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邪氣入侵。
5.不可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6.天黑了才能去燒紙錢,燒紙來迴路上不要走路中間,儘量避開紙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