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草書,許多書友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懷素和張旭,但是在明朝有一位書畫家,他是江南四才子之一,只因他的畫名蓋過他的書名,所以他的書法相對他的畫來說,卻很少被人提及,尤其是他的草書,在明朝可謂首屈一指。
這個人就是祝允明,他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家族是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19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因相貌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
「明狂草第一人」祝允明
祝允明秉性曠達,不滿官場之風,辭官回到蘇州,廣交朋友,常在廣庭之中,當眾談笑風生,而援筆疾書詩文,則思若泉湧,頗富奇氣。又愛好戲曲音樂,不僅善度新曲,而且逢場作戲,粉墨登場,連一些梨園弟子都自愧演技不如。他蔑視禮法,風流自喜,甚至飲酒狎妓。晚年更是疏狂任性,揮霍無度,以賣字得錢用來飲酒作樂,每次把錢花光為止,或把錢散給客人,自己不留分文,以致日益貧困。有時出門時,債主群集於其後,他反而更加高興。
祝允明善書法,猶以草書為最,在明代書法界草書可謂第一。草書主要取法唐代高閒和宋代黃庭堅。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在明朝四才子中祝枝山的書法遠遠超過其他三位,遠近都來求字。祝枝山這種繼承了前輩優點又有發展的草書,成就頗高,受世人讚譽,更是「擠掉」了明朝第一才子徐渭,董其昌、張瑞圖等人被稱為明朝草書第一。
他的楷書自成一絕,祝氏楷書的淵源和特點可概括如下,他的楷書早年師法李應禎,中年以後,又學習了北魏的鍾繇,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及元代的趙子昂等,最後融匯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祝允明中晚年的楷書,「如綿裹鐵,如印印泥」,筆法遒古豐腴,「肉勝於骨」,「古雅之風照人眉睫」。祝枝山的書法具有晉人書風,小字嚴謹而不死板,遒勁古雅。
祝允明的草書藝術成就最高,他將黃庭堅草書與唐顛張醉素的草書通過自己的整合而成為一種新式的草書圖樣出現在明代書壇,並使之成為明代草書的典範,開此風氣之先河。為之後的徐渭、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的草書崛起起了引領作用。雖狂氣十足,但狂而不怪。其《草書手卷曹植詩四首》便是其晚年登峰造極之作,亦是明代書壇中草書長卷的代表。
《草書手卷曹植詩四首》局部
此卷為祝允明書於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前後,共書《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等四首三國魏國文學家曹植樂府詩,計一百十六行,共五百八十一字,原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卷是祝允明在一個冬日的烈風下所作,其將字中妍媸和巧麗的筆畫起收動作幅度縮短,增加行筆過程中的飽滿度和厚實感。
縱觀作品,既有顛張醉素之勢,又可見其學黃庭堅功力之深,揮筆迅疾,縱橫使轉如意,在隨意揮灑中自有規矩可尋,狂而不亂,達到神融筆暢的境界,使人在視覺上既感到樸拙、沉勁而又不失流麗多姿。祝允明在這一卷後自識:「神在千五百年前」,可以知道他意在追摹漢人。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既說到《曹植詩四首》,便少不了要提到曹植曹子建。關於這個名字,有不少人是從大名鼎鼎的《七步詩》中知道的。又有一些書友,從《洛神》的相關電視劇中看過一些花邊橋段。接下來,我們則去到正史當中,重新認識一下這位帶著悲情色彩的大才子。
曹植
曹植是曹操與卞氏所生第三子,可謂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博聞強記。先為曹操寵愛,並欲立太子。魏文帝曹丕繼位,曹植受其兄曹丕嫉妒心重,對曹植屢有猜忌,並欲置其死地。有一天,曹丕喚曹植進前,要弟弟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否則就以欺君之罪將其處死。曹植知道其兄曹丕一心害他,強忍悲憤,於七步之內做成一詩,這才有了上面提到的《七步詩》。
當然,曹植本身文採氣骨兼備,其才華和在詩歌上的影響才是他能得到文人推崇的根本原因。曹植的創作以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充滿抱負和信心;後期詩歌表達更多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之情,其中有對個人遭遇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憤懣,也有在現實世界中處處碰壁後幻想在神仙世界裡得到解脫的情懷。
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他為人熟知的作品,除了祝允明的這篇《草書手卷曹植詩四首》,還有眾多書家熱衷的《洛神賦》。
祝允明《行楷洛神賦》局部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曹植文學功底深厚,其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鍾嶸在《詩品》中對曹植的評價是:「骨氣奇高,辭採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這就是「才高八鬥」這個成語的來歷。
曹植的詩歌中風骨和文採完美結合,在當時詩壇裡可以說是最傑出的代表。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建安文學的中堅力量,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身邊又聚集了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學精英。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繼續為大家挖掘這些照亮過魏晉文學史的人物!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江山代有才人出:朱耷(中)」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布,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或通過本心書法(點我訪問)官網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