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車企人事變動:各個車企誰更歡喜誰更愁?

2020-12-18 汽車網評

2018年已經過去了,但在這年國內汽車市場卻並非那麼樂觀,甚至還迎來了國內市場28年來的首次下滑。市場的下滑對於車企來說毫無疑問是一次巨大的考驗,面對著2018年的全年目標完成率,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愁。但不論如何,這次的考驗對於車企其實也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所以應對市場的不振,車企應對手法的有多種,但最常用的就是人事調動。

畢竟車企的高管很大程度的影響著車企的戰略發布、完成程度以及車型的研發。所以能夠加盟到更得力的人才同時調動一些對車企作用不大的高管,其實對於車企接下來的走向非常重要。而在市場表現不佳的2018年,車企人事調動更是頻密,需知道,2018年車企的人事變動人數已經超過160人了。那麼變動對車企的作用是否夠大?下面就來慢慢分析。

東風日產:人才丟失,戰略不成銷量增幅減緩

首先來看東風日產。東風日產在今年最重大的人事調動,相信就是在2月份連續宣布的兩次人事調增。第一個就是在2月7日,原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市場銷售總部副部長的陳昊升任為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原擔任該職位的王金寧則正式宣布退休。第二個就是在2月9日,辛宇正式出任東風日產乘用車市場銷售總部總部長,而原擔任該職位的劉宗信則宣布離職。

事實上不論是新上任的陳昊還是辛宇,其能力都是非常強悍的。陳昊曾為東風日產的營銷生態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東風日產現在強悍的營銷能力很大程度都是因為陳昊。而辛宇則是有著多年的營銷經驗。但要知道,離職的劉宗信和退休的王金寧同樣是不簡單。特別是劉宗信,劉宗信在東風日產任職的兩年時間,順利完成了東風日產的Young Nissan品牌的轉化,所以東風日產在2015年-2017年銷量增長幅度才如此迅猛。但來到2018年,銷量增幅的減緩或許與戰略之後的走勢有關,畢竟辛宇雖然能力強悍但對東風日產並不熟悉。

事實上,在現在,東風日產的不足日漸明顯,一個就是推新速度慢而導致在售車型優惠幅度巨大,第二個就是質量問題的頻發。但為何東風日產銷量仍讓非常不錯?那就是東風日產在營銷上的功力,要知道此前奇駿的CVT變速箱問題,東風日產能夠把召回變成了升級。但對於車企來說,車型的硬實力顯然要比營銷更加重要,所以東風日產之後還需多注意技術研發才行。

長安福特:兩次人事調整加上110億美元重組,福特腳步並沒有停止。

第二個說的就是福特。其實福特在2018年絕對算不上是一帆風順。不論是下滑的銷量還是不斷曝出的裁員消息,似乎福特都在持續不振。所以要破局,人事調動依然是福特的一個重要措施。今年6月份,福特汽車和長安汽車聯合宣布,李宏鵬、曹振宇將分別出任長安福特的全國銷售服務機構總裁和執行副總裁。而在最近12月份,李宏鵬因為個人原因而提出辭呈,劉曰海則代理該職位。

事實上面對著不振的銷量,長安福特並非毫無行動。其實歸根到底長安福特銷量下滑,主要就是車型更新迭代的減慢,以及福特汽車執行長傅禮德曾表示的「此前銷量飆升過快、品牌建設不足」等因素。所以福特汽車便大拿110億美元來重組和改革,並單在國內市場,福特就曾與大眾、眾泰、阿里等多方合作。所以推新緩慢,其實福特腳步並沒有停止,並且在不斷前進。

其實福特也深知國內市場才是品牌突破的關鍵,從這幾次人事變動可以看到,福特直接任命本土人員出任團隊領導,也就證明著福特的「在中國,為中國」本土化戰略的有力實行。所以長安福特之後的市場如何反彈?就非常值得關注了。

神龍汽車:銷量下滑受質疑,實施本土化最關鍵

第三個說的就是神龍汽車。對於近年來銷量並不好的神龍汽車,人事變動可謂就非常有必要了。而在2018年12月份,神龍汽車進行了一次非常巨大的人事變動,可謂行業罕見。這次變動除了神龍汽車黨委書記高大林職務沒有變化以外,其他副總經理以上的執委會成員都發生了變動,而李軍則是接替蘇維彬擔任神龍執行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實際上,太大規模的人事變動對車企很容易會出現軍心不穩的情況,那麼神龍為何仍敢由此動作?銷量始終是不得不說的。

需知道,在2012年-2015年,神龍汽車的銷量非常出彩,但到2016年開始增速開始減緩,歸根到底,其實就是法系車特性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可以說就是不符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本土化同樣是神龍汽車的「翻身」關鍵。而實際上,神龍汽車本次本土化也是實施得非常到位,需知道神龍汽車新推出的標緻508L、7座版的標緻5008、為國內市場研發雪鐵龍C6等等,都是按照國內消費者需求來研發的。另外,12月份的這次人事變動同樣都是本土化人員居多,所以也就看到神龍汽車這次破釜沉舟的希望了。

北京現代:老將回歸,銷量開始回暖

因為多方面因素,其實北京現代近年來的表現同樣難以樂觀,特別在2017年,單月銷量一度下滑至3萬輛。但這種情況在2018年卻沒有出現,7月份經歷了一次人事變動之後,現代的銷量開始穩定,而2018年1-11月份,現代銷量已經達到了70.24萬輛,同比增長超10%。而這次重大的調整就是劉宇的回歸。

之所以說是回歸,主要就是因為早在2008年,劉宇就曾擔任過北京現代銷售本部南區事業部部長一直。而在當時任職期間,劉宇率領團隊成功扭轉了北京現代南區市場份額下滑的局面,在2009年,實現了區域同比增長65%。除此以外,2010年劉宇轉戰自主品牌時,也讓北京汽車在低迷的車市中實現品牌銷量上漲。可見,劉宇不論是個人能力還是現有的業績表現,都是可看出了劉宇的彪悍實力。所以2018年再次調任回北京現代業績不難理解了。

因為此前銷量的下滑,北京現代的人事調動總是非常頻密。甚至連續4年換了4次總經理人員。而如今,劉宇的歸來顯然給了北京現代更強的信心。

寶沃汽車:掛牌轉讓,寶沃前景如何?

要數人事變動最受關注的,相信就是寶沃汽車了。在2018年12月28日,寶沃汽車正式宣布成原麥格納亞洲區域總裁Bruno Lambert出任寶沃汽車全球總裁,而原寶沃汽車總裁楊嵩則是調任福田集團副總裁。實際上對於寶沃來說,這次調動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銷量寶沃汽車銷量的下滑,福田在2018年10月份正式公開掛牌轉讓北京寶沃汽車有限公司67%的股權,所以楊嵩也就回到福田任職。

楊嵩其實加入到寶沃汽車的時間並不長,在2018年1月份有著「營銷奇才」之稱的楊嵩正式加入到了寶沃汽車,任職3個月後楊嵩升為寶沃汽車集團總裁。在任職期間,楊嵩可謂對寶沃做出了不少改變,一個就是戰略升級,廢止寶沃汽車是德系「左」的錯誤宣傳,另外還新推出了BXi7和BX6。可見楊嵩對於寶沃其實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但這次楊嵩和寶沃的「分離」是否意味這寶沃之後的路就艱難?需知道,Bruno Lambert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視,其有著近20年的汽車從業經驗,還對多個國家市場非常了解,在新能源、智能駕駛板塊更是有著豐富的經和前瞻性。所以對於寶沃之後的發展來說同樣十分「有效」,寶沃之後表現依然值得期待。

總結

除了這些以外,在其他車企上的人事變動同樣不少。據此前有數據表示,2018年的人事變動其實已經多達60個品牌。其實也能看到今年車市的「寒冷」。可能會有網友表示,人事表動其實與消費者有多大關係呢?答案顯然是關係密切的,畢竟從人事變動的動作,就能預測到車企未來的走勢和發展。

而今年市場的寒冬使得多個車企都可謂動作頻密,來應對接下來的市場表現。如何2019年車市又會如何走勢?各車企又會如何發展?相信就非常值得期待了。但不論如何,國內市場將會越來越成熟,車企間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屆時汽車市場也會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這些車企人事變動得關注
    同時傳統汽車行業的格局與市場正面臨巨大的改變,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逐步增長,以及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的進一步結合,致使眾多車企為了發展紛紛人事調整,其中有部分高管選擇出走加盟網際網路造車項目;有的相比原有職位得到了晉升等等。下面,本期文章我們對今年上半年部分品牌的人事調整進行逐一點評。
  • 年關將近,車企大佬們的新動向
    近段時間,車圈頻頻發生人事變動。他們有的告別造車新勢力,重回傳統造車領域,有的臨危受命,意在拯救品牌於水火之中,還有的站在了變革的十字路口上,籌劃著品牌的未來。 下面我們就簡單總結幾位大佬的履新之路,看看他們的新頭銜,以及這份責任對其而言意味著什麼。
  • 奔馳危險,下一個倒下的車企將是誰?
    然而傳統燃油車是分布式的架構,各個部分之間的信息互通還很慢,其本質就是一個機械產品,想要新功能就要增加新的零部件進去,然後再對整個車輛的設計進行微調。 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可以說難上加難。
  • 2019這些銷量腰斬的車企,2020還會再見嗎?
    但是看著不久前出爐的2019年度車企銷量數據,吉祥話怕還真是說不出口——現實,比人們想像的更殘酷。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跌幅達到9.3%,連續兩年陷入負增長。而今年,也被認為是車企生存狀況20年中最難的一年。最典型的,就是部分車企銷量的大幅下滑。
  • 車企巨頭打響共享出行圍剿戰,滴滴進退維谷
    自2018年下半年起,傳統車企不斷遇冷,銷售額斷崖式下滑,讓財報一片狼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能源、共享出行領域卻一片火熱。蔚來汽車野心勃勃謀上市,特斯拉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神州優車收購寶沃布局汽車新零售……但這都不是今天的主角。
  • 老牌車企宣戰造車新勢力
    在此背景下,國內老牌車企們也開始加大力度全速前進,以擁抱即將到來的電動化熱潮。而在老牌車企集體入局之後,新一輪電動車大戰也就此打響。從這些老牌車企的動作不難看出,老牌車企對新能源展現出的勃勃雄心,特別是很多車企推出的自研新品尤為外界所矚目。此前,無論是廣汽還是長安,多採用與行業新能源頭部企業合作的方式,來推進其新能源戰略的落地。如今自主新品牌的推出,則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老牌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實力,除了老國資品牌表現不錯之外,吉利、長城等民營巨頭的表現也不遜色。
  • 去年立的flag這些車企都完成了,但這家自主車企增速最快成黑馬
    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在低迷的大勢之下,仍然有一些車企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達成了2017年的銷量目標。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幾家車企最終完成答卷,實現了當初的豪言壯志。在一汽大眾的銷量版圖中,雖然還缺少SUV車型的參與,但僅就速騰、捷達、寶來三款轎車就貢獻了90萬的銷量,均位於同級車銷量榜前列。吉利汽車吉利汽車在2017年的銷量目標為110萬輛,最終完成銷量為124.7萬輛,完成率達到113.4%。
  • 搶奪千億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 BAT與傳統車企誰主沉浮?
    我們的定位非常精準,也很清楚,我們是車企的助手。」馬化騰表示。百度的目標是重新構建生態,人工智慧是其改變汽車行業的重要途徑。「百度從2013年開始投入到汽車產業中,目前主導的Apollo項目,開放僅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駕駛生態。」李彥宏說。阿里則認為,智能網聯汽車不應該局限在產品本身,並把目光從車擴展到路上。
  • 日系車企的精兵簡政之路
    精兵簡政、降低成本,是全球車企不約而同採取的舉措,日系車企也不例外。 從國內銷量來看,儘管新車需求增長出現放緩,但日系車企銷量一直十分堅挺。即便是寒冬來襲的2019年,日系車企在華的新車銷量依舊實現了增長,豐田和本田新車銷量創歷史新高,日產銷量雖下滑1.1%,但降幅遠低於其他車企。整個日系品牌較2018年增長約4%,首次突破500萬輛,甚至逼近2019年日本的新車市場規模。
  • 歲末年初,來看看最近車圈的人事變動
    歲末年初,又是車企人事變動的黃金時期,其中既有車企之間的人才競爭,也有車企內部的人員調動,有人黯然引退,就有人昂然履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人事調整,釋放出汽車市場變化的諸多信息。12月29日,東風汽車發布消息稱,陳昊升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常委。
  • 當轎車市場潮水退去之時,哪些車企在裸泳將一清二楚
    2013-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分別為2198.41萬輛、2349.19萬輛、2459.76萬輛、2802.8萬輛、288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87%、6.9%、.68%、13.7%、3%。而在2018年,車企的年度銷量目標完成率普遍偏低,即使是「自主三強」的吉利、長城和長安,也均未完成2018年既定銷量目標。
  • 五大車企爭相換標,誰醜誰尷尬!
    EV導購 專注於新能源車資訊及導購 關注 2021年已然開啟,很多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迎新方式,比如買套衣服、換個髮型、吃一頓火鍋、看一場電影……造車企業也有自己獨特的迎新方式,有的選擇在元旦當天推新車
  • 造車新勢力「回流」傳統車企,夢醒了?
    回想2014年,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的激烈碰撞下,汽車行業成為造車新勢力誕生的溫床。新造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2018年之前,國內出現了上百家造車新勢力。這其中「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易車網創始人李斌、UC優視聯合創始人何小鵬、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等人。
  • 2B or not 2B,新能源車企的生死選擇題?
    根據根據交通運輸部的信息,2018年國內有巡遊計程車138.9萬輛,網約車的數量未有全國性的官方統計,但可以根據深圳市的數據做一個大致估算。2018年,深圳網約車的數量約為巡遊計程車的2.5倍——如果不嚴謹地推導至全國,國內合規網約車的數量或為347.5萬輛(由於深圳為一線城市,這個數據推導到全國是偏高的)。
  • 副部級險企掌門人再現輪換!羅熹「空降」人保,誰「補位」太平?
    而此消息的傳出,距離中國太平另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僅隔一晚的時間。9月7日晚,有消息稱,中國太平首席戰略顧問、太平人壽副董事長張可已完成離職流程,加盟雲鋒基金,成為合伙人,並將兼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雲鋒金融CEO。
  • 從《財富》世界500強看「五指山」下的海外車企
    而排名下降最明顯的則要屬斯巴魯公司,共下降56名,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排名也下降了33位,此外該公司是上榜的車企中唯一一家利潤虧損的車企。排名/利潤下滑 海外車企面臨五座大山除整體排名下滑之外,縱觀2018年的海外車市,車企的利潤下跌似乎呈現出一種常態,究其原因,有五大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這些車企。
  • 傳統自主車企VS造車「新勢力」 冰火兩重天
    如果小鵬汽車上市成功,那麼它會成為繼蔚來汽車(NIO.US)、理想汽車(LI.US)後,第三家在美國上市的新勢力車企。記者注意到,在這3家新能源車企背後,它們的大股東中分別有國內三家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美團和阿里巴巴。  而另一邊傳統自主車企力帆股份(601777)(601777,SH)將迎來司法重整。
  • 棄「卒」保「車」 弱勢車企怎過寒冬?
    棄「卒」保「車」 弱勢車企怎過寒冬? 2018-12-03 09:18 來源: AutoMan 【Man哥語】在合資、豪華品牌的雙重擠壓下,強者恆強。
  • 新能源車企倒閉潮將至 從欣欣向榮到哀鴻遍野他們經歷了什麼
    【導讀】:隨著政策的扶植和資本的青睞,新能源車企猶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的冒出來,但是經過幾年的洗禮,野心勃勃敵不過殘酷現實,新能源車企倒閉潮要來了。 1. 新能源車企建廠風潮如火如荼、雨後春筍 2017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79.4 萬輛和 77.7 萬輛,同比增長 53.8% 和 53.3%,創歷史新高。
  • 百年汽車行業十字路口:傳統車企能否避免「諾基亞悲劇」?
    這麼算下來,一輛傳統汽車的從設計到下線至少需要3年,像法拉利、賓利等高端品牌從設計到量產周期在5年至10年。 而從特斯拉的Model S、Mode l X、Model 3發布原型車到量產的時間看,特斯拉發展路徑更接近網際網路思維,小步迭代,快速試錯,這也倒逼特斯拉在製造、軟體設計、電子架構等各個方面快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