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高原,無限風光。9月30日,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建成開園,向社會開放,為國慶獻禮。
開園儀式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山水畫家王一明為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開園創作的丈六匹巨幅作品《萬裡雲壑入畫中》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畫家以麻黃梁黃土高原地貌為素材,表現了黃土高原的雄渾博大,也體現了生長在這片高原上的人民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精神。」榆林當地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
「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內黃土梁、黃土峁、黃土橋、黃土柱等地貌構造奇特,天然成趣。既有高峽出平湖的美麗景觀,又有震撼人心的深溝巨壑,是我們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創作天堂。」王一明說。
王一明無疑是有感而發。這位北京來的畫家已紮根麻黃梁7年,靜下心來在這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之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家是從苦難中來的,不親身經歷,不紮根人民,作品就難以直抵人心,引發共鳴。」王一明說,「從2013年寫生創作工作室建成,我在麻黃梁已經畫了7年,希望能用畫筆尋找初心,為山水畫藝術進行一些新的探索。」
甘做追求藝術的「傻子」
王一明來麻黃梁前在北京已經小有名氣,生活安定。談及為何要離開北京,紮根黃土高原潛心創作,王一明覺得,「既是偶然,也是藝術道路上執著追求的機緣到了。」
2012年10月,王一明隨山水畫大家賈又福先生來到陝北榆林寫生。「麻黃梁獨特的地貌景象令人震撼!傍晚時分,夕陽把千溝萬壑映照得一派輝煌,令人熱血沸騰,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地連著天,天連著地,置身其間,人生何畏。」王一明說。
整整兩天,賈又福帶著弟子們奔波在麻黃梁上寫生。返程之際,賈又福與王一明談話:「一明啊,麻黃梁是個不一般的地方。如果你能在這兒趴上十年,藝術上乃至人生定會有大的提升。」就這樣,王一明當著相隨而來的10餘位師兄弟的面,向賈又福先生立下「軍令狀」——紮根麻黃梁,十年磨一劍。
回到北京,王一明立即和愛人吳女士商量「移居」陝北榆林的事。「『又瘋了』,這是我老婆聽完說的第一句話。20世紀90年代我就『瘋』過一次,一個人去長白山住了一年,搞創作。」王一明說。
作為藝術愛好者和丈夫的堅定支持者,吳女士這次也對王一明的「瘋狂」表示理解和支持。在共同說服了兒子、孫女後,王一明和愛人直奔陝北。
在時任榆陽區麻黃梁鎮文化站站長曹振林的陪同下,一連幾日,王一明夫婦爬梁翻溝、走村串戶,為寫生創作工作室選址。最終,工作室的地址定在了麻黃梁鎮雙鎖山村的一處峁梁上,這裡地勢開闊,人煙稀少。
為了讓村民同意出租這片從來沒有長起過莊稼的峁梁,曹振林泡在了雙鎖山村,發揮身為當地人的優勢,拉上村幹部挨家挨戶找村民講明情況,溝通思想,直到最後一個人同意。
租地事宜全部談妥後,王一明立馬從鎮上僱了三輛鏟車,開始了工作室的建設。「建了一個月,峁梁終於推成了平地。這時,幾個在外工作的村民回來,堅決不讓施工,他們認為我是騙子,是為了挖煤或者盜墓。」王一明說,「他們不相信有這樣的『傻子』,不在北京待著,跑到山溝溝裡來畫畫。」
好事多磨,經過曹振林及榆陽區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協調,當地村民最終接納了這個北京來的「傻子」畫家,工作室的建設步入了快車道。2013年9月,「王一明寫生創作工作室」正式落成,王一明真正在麻黃梁「安家落戶」,開始潛心創作。
紮根高原苦行探道
「工作室建成以後,我幾乎天天出去寫生,和當地農民下地一樣,一天只吃兩頓飯。天黑回來以後,整理速寫作品,閱讀一些古籍經典以及榆林當地的民俗文化書籍,從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王一明說。
為了節省時間,王一明推掉了許多講座和活動,一頭扎進了麻黃梁的溝溝峁峁進行創作。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一晃就是7年。王一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揮灑在了這片黃土高原,投入到「大美麻黃梁」的發現之中。「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我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每年能畫上百張速寫,也創作了一些作品。」王一明說。
從2014年至今,王一明陸續創作出了《高天厚土民族魂》《天光雲影》《寄情黃土高原》等系列作品,並先後在陝西、山西、山東、北京、深圳等地舉辦個人寄情高原作品展。「我每年都會把一年來的作品向社會作個匯報,接受同道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批評和幫助。」王一明說。
「王一明山水畫尋求的是一個精神之道。千丘萬壑寄託一個藝術家的情懷,能在繁密中見空靈、具象中不失抽象,從自然中獲得心中之丘壑,呈現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評價。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美蘭在文章中專門寫道:「王一明山水精神的難能可貴之處,是在一代山水新人中,將師法黃賓虹、李可染山水藝術,從精神內涵到形式語言率先提到一個高層審美境界。」
「王一明老師敢於放棄京城的繁華和穩定生活,來我們榆林的山溝溝裡進行創作,從沒水、沒電、沒路的艱苦條件下一路走來,這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令人欽佩。」榆林本地的藝術愛好者李青說。
看著弟子在藝術上的進步,賈又福先生感嘆:「不容易!」王一明懂得恩師這句話的分量與深意,從當初選景時的「不一般」到今天的「不容易」,飽含著老師的一片苦心。「我將恪守先生的教導,『想人所不敢想,見人所不能見,得人所不能得,造人所不能造』,繼續在麻黃梁磨礪與苦探。」王一明說。
「問壑居」中再磨劍
10月下旬,「苦行探道——王一明作品雅集」將在上海開展,近30幅展現麻黃梁黃土高原不同風採的山水畫作品將接受各界「檢閱」,有望為上海藝術界帶來一股厚實淳樸的文藝新風。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現在村民們不再認為我是『騙子』或者『傻子』,他們對我的態度也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讚揚和認可。」王一明說,「我現在還會抽時間給村裡的孩子們講講美術,給他們的心裡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
現在,王一明把自己的寫生創作工作室命名為「問壑居」,希望在麻黃梁的峁梁溝壑中繼續踏實作畫,追求藝術理想。「當地政府、村民對我幫助都挺大的,夏天雨大時,村民們會主動挑土幫我鋪路,冬天大雪封路時,本地的朋友們會給我送菜送糧。我從這裡淳樸厚道的勞動人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王一明說。
時光荏苒,距離王一明實現紮根麻黃梁十年的諾言只剩下三個秋冬了,可謂「指日可待」。「我把麻黃梁當作一部天地人生的大書來讀,從峁梁溝壑表現的危機、苦難、堅忍中,我發現了它蘊藏的流動之美、蒼涼之美,特別是在陽光瞬間照亮高原的那一刻,就像滔滔不絕的黃河水一樣奔流不息,滾滾向前。我從中讀懂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讀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王一明告訴記者。
王一明的聲音突然高昂起來:「麻黃梁對於我來說已不是十年,而是一輩子,因為藝術家只有紮根泥土、紮根人民,才能創作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