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3:50,著名畫家、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在西安因病去世,享年86歲。劉文西可能是中國觀眾最多的畫家,由於目前通行的第五套人民幣上毛澤東畫像是由他所畫,全國每人手上都有他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繪畫技法背後,是六十多年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不懈地創作。他不知多少次地走進陝北的鄉村和山坳,用畫筆描繪那些淳樸而平凡的老百姓。他曾說:「畫陝北,我一輩子畫不完,兩輩子畫不完,三輩子也畫不完!」
劉文西1933年出生於江南水鄉浙江嵊縣(今嵊州市),他從小熱愛繪畫。他的名字最初叫「聞樨」,上學後他嫌難寫,就改成了「文西」,這冥冥之中指引他走上了繪畫之路。他後來回憶,有一次美術課上聽老師說國外有一個大畫家叫達·文西(今譯達·文西),他就想,我們都是「文西」,他能成為畫家,我為什麼不能?
1950年,劉文西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上海育才學校正式學習美術。1953年,他考入了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五年制國畫系,得到了潘天壽、方增先、李震堅、顧生嶽、宋忠元等一批名師的指導,打下了紮實的美術功底。
1957年畢業實習時,24歲的劉文西主動選擇去陝北。陝北高原深厚的黃土地、高遠的藍天、淳樸的人民、豐富的民間文化,深深地打動了劉文西。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創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這張作品在當時反響很大。潘天壽先生看後,欣然為該畫題詞——延安之晨。也就是從這時起,劉文西產生了把陝北作為創作基地的念頭。
1958年,劉文西來到西安美術學院任教,從此他開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歷史和黃土地為題材的繪畫藝術生涯。四年後,劉文西以水墨畫《祖孫四代》一舉成名,這幅畫和《毛主席與牧羊人》一道奠定了他的黃土藝術風格。
劉文西筆下的陝北人物來源於豐富的寫生積累,可以說,他的畫作不僅是用筆畫出來的,更是用「腳」畫出來的。六十多年來,劉文西走遍了陝北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直到八十多歲高齡,不顧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依然堅持去陝北寫生。他高原上與陝北老鄉扭秧歌、唱信天遊、在窯洞的炕頭上包餃子、喝米酒、和老鄉們一起過大年,他和許多陝北農民成了朋友,很多陝北農民都能一眼認出他,親切地叫他「老劉」。有一次,一位陝北婆姨上來就拍著他的臉說:「劉文西,你看你都胖什什麼樣子了!」他對那一片黃土地始終滿懷深情。著名畫家吳作人曾經這樣評價劉文西:「半生青山,半生黃土,藝為人民,傳神阿堵。」
2017年,劉文西以八旬高齡,完成了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的繪製。長卷上269個人物形態各異、生動傳神,令人震撼。劉文西動情地說:「我愛畫勞動人民,尤其是陝北的勞動人民,他們正直、淳樸、厚道、善良,他們不僅是我們永遠牽掛的人,更是我們永遠崇拜的人。他們值得我們畫家永遠畫下去。」
劉文西有一幅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主席肖像。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備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當時劉文西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開會,制鈔廠的一位工作人員是中央美院畢業的,知道劉文西畫毛主席肖像最多,就想邀請他畫一幅。
劉文西畫這幅圖的藍本是1949年毛主席在政協會議上的一張照片。接到這個任務,劉文西一開始還有些猶豫,因為他拿到的照片是修過的,而且拍攝時用了閃光燈,導致臉上沒有輪廓、沒有陰影、缺乏立體感,對繪畫來說難度很大。在劉文西的要求下,制鈔廠輾轉找到了這張照片的原片,但原片很小,「只比撲克牌大一點,還是全身的。」劉文西用放大鏡反覆看,再加上自己平時的積累,歷時一個星期完成了這幅毛主席像。
據劉文西在採訪中透露,第五套人民幣不同面值上的毛主席像並不完全一樣。「畫像出來後,共有10個制鈔廠的能手刻了多個刻版。有時候刻版差一根線,人物的神韻就差很多。我選了最像原作的一張,最後用於印製了100元人民幣,其餘的用於50元、20元等其他面值的人民幣。」
劉文西被譽為畫毛主席像最好的畫家。可是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當面見過毛主席。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劉文西的作品《毛主席與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說:「文西畫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畫家。」
葉劍英看到這幅畫後,也曾說畫作描繪得很像延安時期的毛主席。「當年葉劍英元帥是要我到北京找他,如果去了,可能有機會見到毛主席,但由於工作等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成行,但我多次追隨主席在陝北的足跡,採訪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就是在一次次尋訪中,我才愛上黃土地,也更加崇敬毛主席。」劉文西說。
除了從事藝術創作,劉文西還將自己畢生的精力投入了教學中去。他擔任過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美術人才,並於2003年被評為全國首批百位「國家級教學名師」。他提倡藝術為人民創作,不斷教育學生要走出畫室,走向基層,向人民學習,在創作中反映出當下的生活和最平凡的老百姓。
2004年,劉文西在西安創立黃土畫派,畫派的藝術宗旨是「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黃土畫派是紮根於黃土地,以人物畫為主、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黃土畫派的畫家多是西安美術學院的教師或畢業生,學院氣息很濃,黃土畫派又是個開放的團體,每年都會吸收一些新生力量甚至包括學院優秀的學生進來。如今,黃土畫派已經在中國畫壇擁有響亮的名號。
即便從西安美術學院退休,劉文西依然關注青年學生的學習和創作。他經常不打招呼地來到學生們的教室、畫室、展廳,觀看學生們的作品,和學生們近距離交談藝術心得。他的師德和藝德一樣,在西安美院的一代代學子中流傳著。
劉文西的學生、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張小琴回憶,就在劉文西去世前不到一個月,即6月15日,他還不顧家人勸阻,坐著輪椅來到了西安美院畢業生作品展的現場。「他來的時候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身邊只有陪同的護理人員。這時候他的病情已經很重了,但思路還很清晰,他堅持要一幅畫一幅畫地看,並且讓身邊人員用小本子將每一幅畫自己的看法都記下來。原來,劉文西在學院設立了「劉文西獎學金」,每年都要從畢業創作中選出幾幅,對堅持寫實風格、反映當代生活、歌頌勞動人民的作品給予獎勵。他堅持入選的優秀畢業作品要自己親自評選,所以每年的畢業展覽,他都要雷打不動地來看。
「劉老師是一位山嶽一般偉大的師者,他的藝道、人格、畫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我們受他的教導良多,他雖然走了,但他的教誨仿佛依然在耳畔。」張小琴說。
看到劉文西老院長在畫作前駐足,許多展覽現場的學生圍了上來,仔細聆聽,他們知道這是一次難得的大師授課,但他們想不到,這竟然是他們與敬愛的劉院長最後一次見面。看完展覽,不知不覺已經十二點半。從二樓下樓時,幾名學生一起將劉文西的輪椅抬了下去。國畫系學生劉鵬當時在前面抬著,他說:「我們抬的時候,劉老師一直在說謝謝、謝謝,雖然聲音很小,但是這份親切還是讓人感動。除了時間,好像一切都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