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吐魯番文獻整理與研究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百年來吐魯番文獻整理與研究

2019年06月24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啟濤

字號

內容摘要:一百年來,在我國新疆吐魯番為代表的西域地區,出土了成千上萬件文獻,震驚了世界學術界,吐魯番文獻與敦煌文獻一起,催生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吐魯番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術史的面貌和走向。

關鍵詞:吐魯番文獻;文獻整理;校勘斷句

作者簡介:

  一百年來,在我國新疆吐魯番為代表的西域地區,出土了成千上萬件文獻,震驚了世界學術界,吐魯番文獻與敦煌文獻一起,催生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吐魯番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術史的面貌和走向。

  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學術界所言「吐魯番文獻」,不只是吐魯番盆地出土的文獻,還可以指整個西域出土的文獻。與敦煌文獻相比,吐魯番文獻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一是吐魯番文獻發掘更早。早在1890年,英國的鮑威爾就在新疆庫車獲得了一件寫於6世紀早期的梵文醫方寫本。從1893年起,俄國、瑞典、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考古學家和漢學家來到西域考察。可見,吐魯番文獻很早就引起世界學術界的注意,這一領域擁有非常深厚的學術人脈和研究基礎。

  二是吐魯番文獻所記載的時代更早,綿延的時段更長。吐魯番出土了寫有「元康六年(296)三月十八日寫已」題記的《諸佛要集經》,吐魯番盆地所出文獻以十六國至唐前期為大宗,而敦煌文獻以唐五代居多,吐魯番文獻與敦煌文獻恰好在時代上形成互補。

  三是文獻種類更多。吐魯番文獻從出土地看,有佛教洞窟遺址、故城遺址、墓葬遺址,出土地域廣袤,且有各種類型的出土文物與文獻相映證;從文獻載體看,有紙質、磚質、石質、木質、帛質、麻質;從文獻色彩看,有墨色、藍色、朱色;從文獻內容看,與當時的現實生活結合更加緊密,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四是吐魯番文獻的精華有不少保存在國內。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考古隊對吐魯番墓葬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直到今天,吐魯番文獻還在不斷出土,並保存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和吐魯番博物館。

  五是吐魯番文獻還會不斷出土,在廣袤的西域地區,不知還有多少考古發現值得我們期待,不知還有多少出土文獻等待大家整理。

  摸清吐魯番文獻家底

  百年來,吐魯番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呢?今後的吐魯番學之路應該怎麼走呢?我們可以從普查、識讀、綴合談起。

  首先是普查。要從事吐魯番文獻整理與研究,必須將所有吐魯番文獻進行逐一閱讀和比較,將不同體裁的文獻進行全面觀照和打通。因此,摸清吐魯番文獻的家底非常重要。目前,學者們對國外所藏吐魯番文獻的普查做得較好,有關《總目》已問世,特別是《吐魯番文書總目(日本收藏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依據二書,再藉助國際敦煌網站,可以基本了解國外吐魯番文獻的收藏情況。但是,對國內所藏的吐魯番文獻,目前還沒有類似的《總目》出版,我們主要依靠《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吐魯番出土唐代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這樣的著作進行了解。對吐魯番文獻進行普查之後,還需要進行統計,我們在撰寫《吐魯番文獻合集·儒家經典卷》時,統計目前收藏於海內外公私機構的吐魯番出土儒家經典共7部113件,它們是:《尚書》7件、《詩經》24件、《禮記》4件、《春秋左氏傳》14件、《論語》31件、《孝經》9件、《爾雅》24件。

  其次是識讀。吐魯番文獻的識讀,特別是漢文獻的識讀,國內學者比國外學者做得好。比如,圖錄本《吐魯番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和《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中華書局2008年)就比《大谷文書集成》(法藏館1984—2010年)識讀更為精審。長期以來,由於語言文字學家的缺位,或者由於整理者忽略中古漢語、近代漢語以及近代漢字、寫本標識符號以及特殊格式對吐魯番文獻識讀的重要性,吐魯番文獻的整理不免在識讀方面出現失誤,導致郢書燕說。比如,大谷1036《唐劉□達於某人邊舉麥契》誤將「雜物」錄為「難勿」,大谷8056《唐大曆十六年(781)六月米十四舉錢契》誤將「代納」錄為「錢納」,大谷1505《殘契》誤將「史娘」錄為「史屯娘」(「」其實是「三」的俗寫)。如果我們再去翻翻日本老一輩學者仁井田陞的著作,比如《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60年)、《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就會發現在識讀吐魯番出土契約時出現的失誤更多,又比如,OR.8212/1515M.Tagh.0124《唐遊(?)素巖辯辭》之「仰答」,《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文獻(非佛經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誤錄為「仰鑑」,由於該著將此字識讀錯誤,從而導致將文書定名為《唐遊素巖殘文書》,文書的真實性質被掩蓋。因此,我們整理吐魯番文獻,一定要把俗語言和俗文字的基本功打牢實。

  再次是綴合。吐魯番出土文獻大多來自墓葬,不少文書已經高度碎片化。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下葬時文書二次剪裁所致。由於埋葬時將文書剪成各種形狀,如紙靴、紙帽,致使完整文書變得支離破碎。二是受墓葬內遺體和隨葬品的腐蝕所致。三是出土後搬遷等人為損壞。如果散落的碎片出於同一墓葬,內容又相關,紙張、書法、字型規格、行距又一致,文書斷裂的茬口也相吻合,我們就可以將其綴合。我們曾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上,將大谷3101、3103、3104殘片進行綴合,再現《唐張某租陶契》之風採,又將69TAM140∶17/3與69TAM140∶17/5-1綴合,從而讓《唐張信受僱上烽契》破鏡重圓。

  最後是斷代。文獻作為史料,如果年代不明,此件文書幾乎無法使用。吐魯番文獻中,像券契、磚志、官文書這樣的體裁,往往標明年代、月份、日期,史料價值極強,但由於不少文獻高度碎片化,從而失去年代方面的確切信息,這就需要從語言文字學、史學、考古學角度以及文獻的載體、書法等角度,對之進行斷代,比如69TAM117∶57/2文書,圖錄本《吐魯番出土文書》定名為《某人買葡萄園契》,沒有標明具體時代。我們認為這是典型的高昌契券,而且極有可能是高昌延壽時期的,因為文書中「何(河、訶)盜(道)」「依舊通」一類詞只出現在這一時期,只要將其與69TAM135∶2《高昌延壽五年(628)趙善眾買舍地券》相比較便可得知。

相關焦點

  • 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整理出版
    來源:新華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獻是20世紀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的一宗,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 歐美所藏吐魯番文獻新知見
    筆者曾在《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中做了一些介紹;在《知見錄》完稿後,筆者又有幸多次走訪德、英、美、俄等國,對各地吐魯番文獻的收藏和研究狀況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在《歐美所藏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研究現狀與評介》一文中做了補充;近十幾年來,筆者陸續發表了一些相關成果,本文就新獲收吐魯番文獻的館藏情況加以介紹,並對其文獻價值略作闡述。
  • 在絲綢之路上 追尋浩如煙海的吐魯番文獻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者迅速崛起,西南民族大學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所所長王啟濤,已在此領域耕耘整整20年。由他擔任首席專家的這套《吐魯番文獻合集》,共計20卷、預計3千萬字,成為絲綢之路西域段最大的文獻整理、研究和傳承工程。
  • 黑水城漢文文獻研究整理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孫繼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俄藏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研究》(批准號為06BZS003),最終成果為專著《俄藏黑水城所出〈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整理與研究》。俄藏黑水城文獻共有8000多個編號,內容涉及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和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是研究中國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特別是西夏的珍貴資料。由於俄藏黑水城文獻絕大多數是西夏文,因此,黑水城文獻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現的考古新材料的寶庫,而且還催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西夏學。但是,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漢文和其他非西夏文文書的研究則顯得相對沉寂和滯後。
  • 薪火相傳的敦煌史部文獻整理研究
    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的必要性材料的搜集與整理是研究的第一步,只有經過認真整理、辨別的材料,才能真正發揮其研究價值。還有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日本學者池田溫的《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山本達郎等學者編著的《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史料集》(5卷)、俄國學者丘古耶夫斯基的《敦煌漢文文書》等,都是同時期敦煌歷史文獻校錄整理的典範之作。但是,不必諱言,由於各方面原因,前人的整理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 海南大學《百年南海疆文獻資料的發掘與整理研究》順利開題
    (海南大學供圖)  海口網1月13日消息(記者鍾圓圓)1月10日上午,由海南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百年南海疆文獻資料的發掘與整理研究研討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論證會」在海口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海南省社科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會議。
  • 座談|「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首次全面整理出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於志勇表示:「《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出版,樹立了新時代出土文獻整理和基礎研究保護的新典範,將積極引領和有效地推進新疆地區出土各類文書的整理和研究。」「眾所周知,『吐魯番出土文書』是重要的國家寶藏,相關整理和研究成為了20世紀出土文獻保護整理和研究的佳話。由於時代所限和諸種原因,出版的圖錄本和錄文本,留有許多缺憾和不足。
  • 敦煌文獻整理:百年行與思
    同月25日,羅振玉發表《敦煌石室書目及發現之原始》,這是世界上第一篇公開發表的介紹敦煌文獻的論文。同時,王仁俊輯印《敦煌石室真跡錄》;稍後,羅振玉輯印《敦煌石室遺書》,蔣斧輯《沙州文錄》,是為敦煌文獻校錄刊布之始,從而正式揭開了敦煌文獻整理的序幕。從這些成果算起,敦煌文獻的搜集、整理、刊布、研究,已經走過了近一百年的歷程。
  • 為敦煌研究提供更豐富文獻
    作為我國敦煌學界的第一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1—15卷)是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郝春文為首的團隊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他們全面整理了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將1000多年前的手寫文字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並校理原件的錯誤,儘可能地解決了文書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問題。
  • 敦煌吐魯番文獻的啟迪:文明因融合而精彩
    然而,在研閱絲路文明重要遺存敦煌吐魯番文獻時,我們卻時時可以感受到不同文明和諧共存、 交流融合的脈動。作為歷史文物,數以萬計的敦煌吐魯番文獻是不同文明互鑑融合的有力證據。從世界角度看,敦煌吐魯番文獻是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典範。敦煌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一座國際 城市。當時的敦煌,中外商人相望於道,絡繹於途,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和商品中轉站。
  • 吐魯番:歷史之門正徐徐開啟
    這批出土文獻約有三四百件,主要包括自1997年以來,特別是2004-2005年度,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對該地的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的文書,同時還有一批向社會徵集來的新出土文書。參加整理工作的專家們欣喜地發現,這批文獻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   歷史和歷史研究總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這一點在吐魯番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 二十餘載整理《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已出版十五卷
    作為我國敦煌學界的第一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1—15卷)是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郝春文為首的團隊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他們全面整理了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將1000多年前的手寫文字釋錄成通行的繁體字,並校理原件的錯誤,儘可能地解決了文書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問題。
  • 《湖北民間文書》出版:民間文獻如何助力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武漢地區高校的學術傳統劉安志教授指出,長期以來武漢大學中國史學科一直致力於非傳統文獻等資料的開掘與整理研究,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唐長孺先生通過整理敦煌文書,開創史學研究新局面;並通過七十八十年代整理吐魯番出土文書,並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文書整理規範和方法,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 唐長孺先生與《吐魯番出土文書》
    該文集全八卷,不少分卷都收有唐先生關於吐魯番文書的研究論文。這些研究論文,高屋建瓴,見微知著,將吐魯番文書披露的歷史信息汲取到極致,現在重讀,仍能感受唐先生學問的廣闊境界和深厚素養。而唐先生從事吐魯番文書研究,時間其實並不太長,大約從整理《吐魯番出土文書》(以下簡稱《文書》)開始。
  • 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鑽木取火器研究
    研究古代鑽木取火器的形制、構成,以及先民對木材的選擇等在考古學、人類學、民族植物學等領域均有重要意義。  我國先民很早就已掌握鑽木取火技術。春秋時期的經典著作《論語》中已有鑽木取火的記錄,而上古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廣為流傳。除古文獻外,海南及雲南的部分少數民族仍存在鑽木取火行為,堪稱傳統取火方式的「活化石」。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最後,因為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是一部劇本,而新疆吐魯番和哈密出土過從吐火羅語譯出的回鶻文本《彌勒會見記》,這就給我們認識西域戲劇的形式、內容和傳播途徑,提供了絕好的材料。季先生當然十分清楚這部吐火羅語文獻的價值,所以,在接到這批資料時,雖然已經年逾古稀,卻毅然決定利用早年在德國學習的吐火羅語知識,來解讀這部「天書」。
  • 《媽祖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新書發布會召開
    《媽祖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主編劉福鑄教授介紹了叢本刊概況。據悉,《媽祖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第一輯)共20卷,16開精裝,厚重大方,收錄有關媽祖文獻達108種,是目前全世界篇幅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媽祖文獻史料書,部分文獻屬於首次面世,堪稱媽祖文獻整理研究的標誌性新成果。
  • 吐魯番文書多有趣?西南大學教授張顯成十年編纂字形全譜
    張顯成教授以《神烏賦》為例,認為西漢時期就有書法家了,現代簡化字有從古代的俗字、草書字來的,如言字旁、三點水等的簡化。 四川辭書出版社社長楊斌點讚:「整理這批文書文字,無論是對於漢字學特別是漢字發展史研究,還是對於書法學、民俗學等領域,以及中國史特別是中國邊疆史、漢語史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 齊魯詩類文獻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12月20日上午,由教育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齊魯文化傳承與山東文化強省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儒學與文藝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齊魯詩類文獻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暨《歷代詩詠齊魯總匯》出版座談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 出土文獻研究專輯|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全三冊)
    孫繼民等著:《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全三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關鍵詞: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注1:為防止資源過早失效,部分資源文件已做壓縮保護處理,請在網盤裡將壓縮文件名後綴中.pdf刪去後再行下載,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