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必讀《菜根譚》,看透人生百態,讓內心獲得安寧

2020-12-18 朗讀者

這本書與《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經邦治國的謀略、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詩情畫意的生活都蘊含其中,不論地位、學歷、年齡、性格等,不同人讀此書都能有所收穫,它就是明朝萬曆年間洪英明寫的一本語錄體著作《菜根譚》。

它糅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家無為思想,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助人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

有人說,人生不同階段品讀《菜根譚》,感受不一。

二十歲,初讀《菜根譚》,便覺人生就該如此;

三十歲,再讀《菜根譚》,又覺人生差了很多;

四十歲,又讀《菜根譚》,恍惚人生歲月蹉跎。

但無論哪個年齡段,相信你都會從中受益匪淺。書中格言大多短小卻富含深刻道理,這是我們祖先卓越的生存智慧,也是我們享用不盡的國學精粹,值得我們心浮氣躁之時慢慢咀嚼。

01

交友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譯:交朋友要帶有幾分俠肝義膽的氣概,為人處世則要保存一種赤子情懷。

02

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譯:批評別人錯誤時不要太過嚴厲,要顧及別人是否能夠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能要求太高,要考慮對方能不能做到,不要使其太過為難。

03

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霜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繭而耀採於夏月;故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譯:在糞土中生長的幼蟲雖然骯髒,可是它一旦蛻變成蟬後,卻可以在秋風中吸飲純潔的露水;腐敗的草堆本身不會發出光亮,可是它孕育出來的螢火蟲卻在夏夜裡閃耀出點點螢光;所以可以發現,潔淨的東西往往從汙穢中誕生,而光明的東西也常常在晦暗處孕育。

04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當自己對別人有恩惠的時候不應該總在心裡惦記,但當自己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的時候則要常常反省;別人對自己有恩惠不能不牢記心中,而當別人有對不住自己的地方則要儘量忘記。

05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 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閒,而勞攘者自冗。

譯:歲月本來漫長,而忙碌的人總感覺歲月短促;天地本來很寬,而心小的人總是自己封閉局限;風花雪月本是讓人休閒欣賞的,而勞碌的人卻自認為它沒什麼用處。

06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譯:處在寂靜的環境中得來的靜並非是真的靜,在喧鬧的環境中能保持平靜的內心,這才是人之天性的真境界。在鶯歌燕舞中得來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在艱苦的環境中仍能有一種樂觀的情緒,這才是精神境界的真玄機。

全文共360餘條,本文只是擷取一二以行拋磚引玉之效。

經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樣一本充滿智慧的國學精粹,時常研讀,對於我們人生的當下及遠方肯定大有裨益。

今天朗讀君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小楷手書+絕美插畫+注釋」的《菜根譚》,可以說是此書問世400餘年來最經典的版本。

《菜根譚》自問世以來,流傳的版本不多,這本《菜根譚》為乾隆五十九年的寫本,文字簡煉明雋,配合清人手書讀之,可使人氤氳蒙蔽的心靈豁然開朗。

書中插畫出自與唐寅並稱明四家之一的「沈周」。

沈周,晚號白石翁,出身於書畫世家,其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以山水畫的創作最負盛名。

筆墨形式蒼中帶秀、剛中有柔,故磅礴而又蒼潤。後世偽作非常之多,足以見其畫作的價值。

沈周的畫作讓整本書透出一種禪的意蘊,賞之心底頓生「閒云為友,風月為家」之感。

《菜根譚》一書中都是一些短句箴言,一段話數十字、數百字不等,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猶如醍醐灌頂。

喜愛古文之人每讀一次便會加深一分對它的喜愛,讀起來趣味連連;但對於一些古文零基礎的人來說,未免讀起來還是有點生澀。

為了讓大家都能夠零障礙閱讀,做到通俗易懂,注釋部分由資深古籍專家慧劍居士進行注釋。

慧劍居士多年來從事翻譯註釋古籍工作,為行業資深專家,不僅對原文中生澀的字詞進行了精煉的注釋,還對每一句原文進行了流暢白話翻譯。

即使古文零基礎的人,也能分分鐘看懂本書傳遞的種種人生智慧。

這本「小楷手書+絕美插畫+注釋」的《菜根譚》,不管是收藏閱讀,還是贈送他人,皆是上佳之選。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世間的大道真理,終究還是從人心開始,從這本帶您看懂、看透人心的《菜根譚》開始。

現在下單,團購優惠價88元, 點擊下方橫條即可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菜根譚》看似寥寥數語,卻道盡人生百態,每日一讀,三省吾身
    ,言語凝練,字字珠璣,始於晚清時代,風靡海外,融入了儒、釋、道家等精華,通則修身養性,人情練達,是為警世教言之精品。解讀《菜根譚》之修身篇,先言己,後言它物,教會眾人於世間自處、修身養性之道。作為一副軀殼的我,須看透世間萬事萬物的本真,保持內心的虛空,義理來居,則會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作為本性的自我,需要認識的真切,如若萬事萬物的道理皆備,內心才會非常充實,這樣對物質欲望的念頭才不會侵入。
  • 《菜根譚》:懂得修身養性,以免積鬱成疾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修身養性,以免積鬱成疾。在國學文化中,修身養性是一個非常重要事情,一個人只有懂得修身養性的時候,圍繞著這個核心,才能擁有一個更舒適的人生狀態。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假如說你腦袋昏沉,內心煩亂的時候,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先平靜下來,讓頭腦清醒。如果說你的工作比較繁瑣,而且你的情緒也比較緊張的時候,要懂得暫時放下工作。
  • 精選《菜根譚》十句處世箴言,揭露人生百態,「嚼」出人生智慧
    人情冷暖變化無常,人生道路崎嶇不平。因此當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時,必須明白退一步的做人之法;當你事業一帆風順時,要有禮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05.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十句經典,句句戳心,道盡人生百態,悟透方能獲得人生大智慧。《菜根譚》是明朝時期還初道人洪應明編著的一本有關修身養性、人生哲理的語錄集作品,被後世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該書語言生動凝練,句句醒人警世,是洞悉人生哲理、修煉人情世故的經典之作。
  • 讀懂了《菜根譚》,也就懂了人性百態
    小時候聽聞《菜根譚》,天真地以為是一部菜譜,跟著它學習就能成為大廚。到長大一點了,語文老師在課上提及,才知道《菜根譚》是一部人生格言收集錄,但對書本中的內容也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長,偶爾《菜根譚》裡一句一句話浮現在眼前,我才慢慢懂得:哦,原來人生是這個道理。再次翻開《菜根譚》細細品味,就發現有不一樣的感覺。
  • 《菜根譚》:人生如悟禪,心底純粹,方得內心澄清
    國學智慧《菜根譚》:人生如悟禪,心底純粹,方得內心澄清。無論是人生的道理還是內心的一種純淨,都是存在於內心本身,而不是一味的向向外探索。比如說很多人追求內心的一個安寧和平靜,總是向外探索希望找到一個詩和遠方的環境,擺脫眼前生活的苟且,其實這不是一種尋找,而是一種逃避。想逃避現有的一種束縛,去到達內心的安寧,這是錯誤的一種方式。
  • 不可不讀《菜根譚》:四句處世箴言,講透人生百態
    人生百態,世事無常,就如《大般涅槃經》所云:「一切皆遷動」,「流轉無休息」。有一部國學傳世經典、修身養心著作《菜根譚》,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菜根譚》由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其三百年來暢銷不衰,是中國人處世智慧的奇珍寶訓,曾為無數迷惘之人撥開雲霧見雲天。
  • 《菜根譚》:「好察非明,能勝非勇」,唯淡薄方能看透人生真相
    能夠把世間事看透看破是一種能力,但能夠看破不說破,是人的一種見識。菜根譚裡說: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意思是說,每件事都搞清楚搞明白,這不是真的明白,該詳細調查的詳細調查,不該詳細的調查就放下,這才是真正的明白通達。
  • 《菜根譚》:反省內心的束縛,擺脫物慾的枷鎖,換得內心澄澈
    國學文化《菜根譚》:在心靈澄澈時,反省自身,擺脫束縛內心的枷鎖。對於內心的私慾和妄念,我們需要時刻的自省,及時的去除,才不會被這些私慾和妄念所左右自己的心思。如果人不用功的話會以為什麼都知道,覺得遵循過去的道理去做就可以了,卻不知道人內心的私慾都是每一天都在生成,就好像地上的灰塵一天不掃,又有一層灰塵。而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把內心的私慾當作剛萌發出來的嫩芽一樣,每天反省自己,一旦有那些妄念和私慾產生,就及時的去除。一件事物,在剛發剛萌發的時候就及時的糾正,比較容易改正,如果說長成氣候再去拔除就非常艱難。
  • 《菜根譚》教你看透人性:人總是做著最壞的事,卻說著最善良的話
    而在人性現實方面,總結的尤為出色的一本書,就是《菜根譚》了,它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裡面有很多推心置腹的處世言論。而起名《菜根譚》,一說是因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只有厚培菜根才會有味;也有人說,「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
  • 讀《菜根譚》,品人生百態
    與很多經典名著相比,《菜根譚》要低調不少。但這部書屬實是一本不得不讀的好書,如今按捺不住推薦之心,故而將其廣而告之,希望有識之士能將其納入自己的書架之中。《菜根譚》中所表達是思想正是如此。《菜根譚》是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的精華,是歲月的沉澱,是人生哲理的精髓,經得住人事的考驗,經得起時間的推敲。作者說:「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心性的重要顯而易見,心若空,一切皆隨風。
  • 《菜根譚》智慧:寵辱不驚,才是人生真諦
    我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無與倫比的珍寶,《菜根譚》 就是其中之一。《菜根譚》 是明代洪應明編著的一部語錄世集,集「儒釋道」三者於一身,書中涉及內容廣泛,包含了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各個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
  • 修身養性必讀三大奇書,每天讀一讀,心態越好,心境越開闊
    消除負面情緒,最根本之處在於修身養性。而談到修身養性,就不得不提被稱為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小窗幽記》《菜根譚》《圍爐夜話》, 其中蘊含著時光沉澱的處世智慧和傳統韻味。君子處世之書,賢士管理之智《菜根譚》是《處世三大奇書》中傳播最廣的一本。
  • 《菜根譚》裡的名句,懂得人生智慧,多看看,積攢好運來!
    《菜根譚》是一部為關於人處世的奇書,成書四百多年以來,頗受讚譽。《菜根譚》中的智慧包羅萬象,以儒家思想為根底,又融合了釋道兩家的思想,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義。而且文字空靈、生動形象,語言雋永、韻味無窮,既體悟人生智慧,又獲得美的享受。
  • 千古奇書《菜根譚》,季羨林贊它耐人尋味,稻盛和夫:我成功靠它
    作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的《菜根譚》集世故之大成,蘊含人生百態。花一點時間看看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為人處事通變的智慧。萬物發展有因果,萬事起落有條件。幸福既不是茫茫然的追索,也不是呆傻傻的靜默。
  • 讀《菜根譚》有感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採用語錄體,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成功是一種喜悅安寧的內心感受
    真正懂的人,入則可以功成事遂,出則可以修身養性。本篇以《道德經》為源,簡述對成功的理解,到底什麼才是成功。成功,是通過既定目標的達成過程和結果,獲得一種心靈祥和的感受。這種感受,喜悅而安寧,穩定而長久,柔和而強大。
  • 《菜根譚》20句:懂點人情世故,人生暢達
    南懷瑾先生也說「不管是為政或做事,要靠人生經驗的累積。而人生經驗累積成什麼東西呢?簡單的四個字——人情世故。」的確,為人處世懂點「人情世故」,人生會暢達很多。而為人處世的學問,我們老祖宗也留下諸多寶典,其中被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的《菜根譚》,可謂極其透徹、實用。
  • 《菜根譚》:4種人生智慧
    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這話說的就是《菜根譚》。《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做人、處事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值得一讀再讀。經常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常常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恰是修身養性的磨礪方法。常言道:「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順耳的話,誰都願意聽,甜甜的糖,誰都喜歡吃。但聽到的話句句都順耳,遇到的事件件都順心,反而如同浸在毒藥中一樣。「聞逆耳言,懷拂心事」,說的就是一種對待逆境與順境的態度。在逆境中,忍得耐得,有所堅持。順境中,保持清醒,守住本心。
  • 一個人真正的富有,是內心的安寧
    人真正的富有,是我們內心的安寧。白天沒有煩惱,晚上沒有牽掛,內心的安寧讓人覺得心靈無比的踏實,安全。內心的安寧是求不來的,只能靠自己去領悟,給自己卸去重負,給心靈解壓,讓內心清淨無比,有水的包容,有山的鎮定,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因為,人生真正的富有,就是內心的安寧。心,一旦生病了,往往很難治癒。
  • 2020.03.14 修身養性的奇書《菜根譚》,蘊藏人生大智慧
    「咬得菜根」,寓意人的才能和修養,唯有經過磨練才能獲得。只有堅守理想、甘於淡泊,歷經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以此命名的《菜根譚》,就是這樣一部論述人生修養及處世哲學的傳世奇書。《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著述的語錄體小品文集,洪應明,明朝人,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著有《菜根譚》和《仙佛奇蹤》。其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退隱山林,專心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