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通訊員郭萍 報導:1000多臺燃油車輛正在被新能源車所取代,通過這些車「油改電」,全年可節約燃油200萬升,削減油耗成本約1000萬元,更有效減少了碳排放……這是東航落實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針對地面車輛節能減排採取的措施。作為一家多年來致力環保、在航班飛行中一再取得「藍天保衛戰」成果的民航央企,東航的環保「戰場」如今正越來越寬廣,由高空延伸到大地,打響「全域」維度下的藍天保衛戰。
東航北京分公司地服部新能源行李牽引車。聶立傑 攝
東航甘肅分公司蘭州機場地面人員使用新能源清水車作業。趙樂祥 攝
東航旗下中聯航機務人員在大興機場用新能源抱輪牽引車推出飛機。聶立傑 攝
地面「綠巨人」 年內有望達千位
在民航的生產運行中,離不開擺渡車、行李車、客梯車等各種地面車輛,隨著東航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地面車輛數量不斷擴容,如果它們能從傳統的「油老虎」變為完成「油改電」、使用新能源的「綠巨人」,將成為減少碳排放的又一大助力。
正是秉持著這一理念,新冠疫情影響下「過緊日子」的東航依然在環保關鍵領域投入資金,在2018年至2019年已累計投資採購新能源車輛632輛的基礎上,安排計劃再採購374臺新能源車輛,到今年年底,東航的地面車輛隊伍之中有望擁有上千位「綠巨人」。
為讓生產運行與節能減排改造真正全面融合,東航主動與各地機場協調充電樁建設規劃,合理制定新能源車引進計劃;東航「油改電」項目專項組和東航地服部通過視頻培訓、內網學習平臺(E-learning)、「東航易學」移動端等多種途徑,幫助員工儘快熟悉新能源車的特性,確保「綠巨人」引入後能跑起來、用得上,取代傳統燃油車,為節能減排建功。
對於那些尚未有新能源型號列入民航採購目錄的地面車輛,東航同樣沒有忘記。東航已經制定了《柴油發動機尾處理系統加裝方案》,並根據方案在上海總部和東航西北分公司,對14輛特種車輛開展柴油發動機尾處理升級改造試點,所有試點車輛均採用了能夠同時降低尾氣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雙降」方案,並取得了預期改造效果。
在試點基礎上,東航今年計劃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600多輛燃油車輛的尾處理系統改造。改造全部完成後,預計可減少車輛尾氣的顆粒物排放約1752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50%。
橋載設備替代APU 助力航班地面減排
除了地面車輛,運行中的航班本身在機場地面也有能源使用需求。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項目,因此成為東航全域節能減排的又一重要突破口;東航正推動在機場地面用能源效率更高的廊橋橋載設備,為飛機供電、供冷、供熱,減少能耗相對較高的飛機自身APU開啟。
目前,東航已經在企業的《運行手冊》中明確,飛行機組應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使用外部電源和空調,減少APU的使用。自2018年起,東航以非運行階段燃油消耗為指標,結合局方藍天保衛戰關於外部電源和空調「應用盡用」的原則,對APU專項替代工作開展分析和督導。
東航更主動與機場溝通,建立了APU替代的統計校核機制,開發了APU替代設施使用統計監測平臺,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確保APU替代的落實。東航的這一平臺首先得到了主基地所在地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的大力支持,上海兩場率先與東航籤署了推廣實施APU替代的協議。此後,東航步疾蹄穩,持續推動,已在所有年吞吐量500萬人次以上、且安裝有橋載設備的機場,籤署了橋載設備使用協議。與此同時,東航還主動梳理國內其他具備APU替代設施的機場情況,與常州、義烏、日照、鹽城、秦皇島、麗江、格爾木等7個500萬人次以下、但已安裝橋載設備的機場籤署APU替代設施保障協議,進一步主動提升節能減排覆蓋面。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東航各主要基地航點在剔除外部原因後,APU替代設施的總體使用率已達99.2%。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民航行業帶來巨大衝擊,疫情防控也對APU替代使用帶來新問題。目前,東航根據防疫要求,暫停了在機場廊橋使用橋載空調,暫時用APU開啟安裝濾芯的機內空調。但在航班集中供電、航後機務維修等環節中,APU替代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東航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定力,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常態防控與節能減排的兩不誤、雙勝利。
碳市場與飛機改裝,全域減排不留空白
在地面環節持續做精做強節能減排的同時,東航正在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生產運行的各個領域,不留空白、不漏死角地持續落實全域的節能減排,取得一個又一個「藍天保衛戰」戰果。
2019年,東航將汙染防治攻堅列入年度重點改革任務之一,要求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以降低單位能耗為重點,從空中到地面推進節能減排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此,東航成立全面推進公司能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嚴格貫徹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明確能源環保職責,形成東航股份公司統籌管理與各轄區和業務主體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地面新戰場取得成果之際,東航在空中的「藍天保衛戰」繼續有聲有色。東航持續優化機隊結構,淘汰老舊飛機,引進更安全高效環保的新一代機型,整體提升全機隊燃油效率,目前東航平均機齡約6.6年,是國內機型最精簡、機齡最年輕的機隊之一,機隊整體經濟性、環保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東航還持續推進飛機小翼加裝和發動機改裝項目,積極應用GLS、HUD等民航局大力推廣的航行新技術,在提升飛行效率的同時,達到節能減排降噪的效果。
在2019年,東航首次開展了全公司範圍的能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培訓,2020年,東航又開展了上海地區生態環保專項自查,啟動鍋爐等設備的節能改造,落實國家、地方和行業有關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等汙染防治政策法規以及標準規範要求。
作為一家國際化航司,東航持續參與歐盟碳交易、上海市地方碳交易試點等相關工作,按期完成履約清繳,並根據全國碳交易推進進程,持續開展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2020年根據民航局相關要求,正在推進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的工作。碳市場減排機制正成為國際化東航不斷探索節能減排的新途徑。
2020年,新冠疫情嚴重衝擊了民航行業,但東航對中國經濟、中國民航的長期向好充滿信心,更深信擁抱未來必須基於綠色可持續發展,從零米大地到萬米高空,東航的全域藍天保衛戰正在繼續,這家民航央企關於節能減排的責任擔當,不曾按下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