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遠古、先秦及秦漢
(遠古—公元220年)
「象」的思維,大約是中國畫的開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繫辭》),這個八卦圖形的「象」,有些抽象畫的味道。「觀物取象」是先秦美學的重要觀點,它不同於古希臘美學強調的逼真惟肖的形象觀照,而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同上)。以如此的宏觀觀照所產生的「象」已不停留於對個體事物的模仿與再現,而是象徵自然生命的整體狀態。中華民族的象形文字亦屬於廣義的造型藝術。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把繪畫的起源追溯到傳說時代。他又說「周官教國事以六書,其三曰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畫異名而同也。」所謂「書畫同源」,也是中華民族繪畫與世界其他民族繪畫的不同之處。《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既為圖與書的源頭。陳師曾認定「伏羲畫卦,倉頡制字,是為書畫之先河,即為書畫同源之實證」(《中國繪畫史》)。後來的「太極圖」,更是深藏辯證的規律的抽象圖畫,黃賓虹說,中國畫的一切奧秘都在太極圖中。這種思維源自《易經》,是中國人認識宇宙世界的法門,也可視作中國畫的哲學基礎。
史前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先民以打制的石器從事採集和狩獵活動,在打制石器的過程中萌發出審美觀念和造型技能。從公元前約一萬年起,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也隨之發展起來,巖畫【圖1.1、圖1.2】、彩陶【圖1.3】和玉石雕刻等,均有大量遺存。到了先秦的後期,已經有了嚴格意義的繪畫作品。
1.1 陰山巖畫雙人面像
1.2 召燒溝巖畫太陽神
1.3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1.4 戰國《採又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開始,經商、西周到東周(春秋戰國)稱為先秦時代。由於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為禮教服務的青銅藝術迅速發展【圖1.4】。廟堂壁畫及人物肖像畫為先秦統治者所普遍重視。湖南長沙、湖北荊州等地楚墓葬出土的帛畫與漆畫是極其珍貴的歷史遺存。
已出土的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圖1.5】與《人物御龍圖》【圖1.6】及圖文合一的「繒書」,已經具備了明確的審美取向、豐富的精神內容和熟練的技巧。《人物龍鳳圖》(又稱《人物夔鳳帛畫》)內容與葬儀有關,反映了「引魂升天」的意思,寓意為龍鳳引導死者靈魂長仙。《人物御龍圖》表現了一男子側身站立,正駕馭一條形似舟樣的龍,有極強的舞動感,似乎是一種乘風前行的悠然享受,寓意靈魂長天。而典籍中記載的壁畫曾普遍存在於戰國時代各國的宮殿與宗廟中。這些壁畫的內容多是「天地山川之神、古聖賢之像」(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其造型、用線、色彩、章法構圖諸項審美趣味應與已發現的戰國帛畫相去不遠,都是以線造型,隨類賦彩且有裝飾趣味。
1.5 戰國《人物龍鳳圖》
1.6 戰國《人物御龍圖》
莊子在《田子方篇》裡談到了關於畫家的軼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楫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楫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這種畫家的狀態已不是工匠形象。「解衣般礴」令人想到畫家的激情且凸顯出某種鮮明的個性。可惜,已沒有遺存供賞析和研究。
秦代歷時15年。據陸賈《新語·無為篇》記載:「秦始皇驕奢靡麗,好作高臺榭,廣宮室……繕雕琢刻畫之好,博玄黃琦瑋之色,以亂制度。」考古發現鹹陽秦故都壁畫遺存殘片,色彩繽紛,風格雄健,車馬造型已很生動,馬的造型奔放有力,精神鮮活。從先秦工藝品中亦可見繪畫水平已很可觀。
漢代國勢昌盛,治理天下四百餘年【圖1·7、圖1·8】。繪畫隨國勢迅速繁榮,統治者視美術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多有建樹,圖畫鑑賞亦自此時始。漢武帝創置秘閣,搜集天下書畫。漢宣帝時,為功臣畫像於麒麟閣。其中有武、昭、宣三朝重臣霍光,入匈奴不屈的蘇武,安撫羌地的趙充國等八位功臣,這些畫像的圖本流傳到唐代。漢靈帝時,置鴻都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見《後漢書蔡邕傳》)。西漢留名的畫家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6人。毛延壽因畫王昭君像留下了爭議千載的故事。東漢留名的畫家有張衡、趙岐、蔡邕、劉褒、劉旦、楊魯。文人士夫進入繪畫,始自東漢。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漢明帝雅好畫圖,別立畫官,詔博洽之士班固、賈逵輩,取諸經史事,命尚方畫工圖畫,謂之畫贊。」張衡的《巴潭獸》,劉褒的《雲漢圖》、趙岐的《立賓圖》、蔡邕的《小列女圖》等至唐代尚能見到。
1.7 西漢維天降靈不瓦當
1.8 西漢四神紋瓦當(之一)
西漢六名畫家皆因王昭君冤案而留名(見《西京雜記·第二》)。東漢的六名畫家有四人史上傳名,分別是科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名士趙岐、高官劉褒。這說明西漢繪畫正由宮廷走向社會,文人名士也從事繪畫,書法、文學已與繪畫結合,開啟了文人畫之濫觴。紙,正從這一時期成為書畫藝術的材料。
自漢武帝之後,繪畫興盛,作品及藏品已極為豐富,但歷遭刧難,今已無存。
《歷代名畫記》載:秦末兵亂、漢末兵亂均毀圖畫縑帛。魏晉所藏在胡人入洛時一併焚燒;南朝梁元帝集天下名畫被作亂的候景所焚;西魏圍梁又燒掉梁元帝24萬卷名畫、書法及典籍;隋煬帝由運河到揚州,古今名畫隨駕,中途翻船……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戰亂及後來的災難,到唐代僅剩鳳毛麟角。張彥遠嘆息道:「漢魏三國,名蹤已絕於代。」(《歷代名畫記》)
漢代儒學興盛,實行「察舉孝廉」制度,助長了「生不及養,死乃崇喪」(東漢王符風氣。這一始於西漢,盛於東漢的厚葬風氣促進了墓室壁畫、畫像石及畫像磚的廣泛流行。它們表現出的浪漫的造型手法、廣闊的宇宙意識及其沉雄博大的藝術氣魄在美術史上放射出獨特的光輝,也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在漢代藝術中,墓室壁畫蔚為大觀,內容多是圖繪墓主升仙神異、天象祥瑞、生平威儀、經史故實及日常生活,多彩繪,用線活潑自由,富生活氣息且有浪漫色彩。而畫像石及畫像磚則是墓葬的鐫刻,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所依附的是漢代的喪葬觀念,表達了對人生的留戀及對神仙世界的嚮往。畫像石、畫像磚的內容多以車馬出行、狩獵捕漁、博具娛樂、歌舞百伎為題材,表現了俳優、女樂、侍從、庖廚等各色人的生活,還有大量的神仙故事、龍鳳仙獸等。刻法有陽刻、陰刻,也有陽刻與陰刻的結合,總體的風格是質樸厚重,簡練勁健,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魯南、豫東、川渝及陝北晉西北皆是漢畫像石集中地,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寧等地也有零星發現。著名處有山東清孝堂山、河南南陽、山東嘉祥武氏祠及四川羊子山(現藏重慶博物館)。作為漢高祖家鄉的徐州,至今已發現六百餘塊,且具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獨特形式。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對中國繪畫發展影響極大。展示出造型的誇張與變形、疏簡與繁密、工整與自由、程式與變化、抒情與達意的種種藝術趣味,尤其是線的運用給後世無盡啟迪,而沉雄樸茂的特點與秦漢書法同風。筆線(刀線)的力度拙厚而沉實,這種渾樸高古的審美追求對後世影響深遠。就其內容而言,表現漢代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圖1.9、圖1.10】。
1.9 河南禹縣《獵虎畫像磚》
1.10 山東嘉祥《車騎畫像磚》
西漢繪畫提供給後人的實物中馬王堆帛畫堪稱精品。1974年長沙馬王堆兩座漢墓以及山東臨沂銀雀山九號漢墓出土的幾幅彩繪帛畫中以馬王堆一號墓「T」形彩繪最美完整[圖1.11】。這幅畫表現神仙幻境與現實世界融合,神、人、獸,天堂與地府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一個幻想世界的五彩繽紛,表達了墓主人祈求人生的幸福能永恆存在的願望。生動的造型絢爛的色彩和裝飾趣味,凸顯出兩漢的繪畫水準。就用筆技巧看,帛畫已顯示出技法的成熟,面部用衣紋的用線流暢而精緻。有些部分勾勒法與沒骨法結合,能體現高度的技巧,極具研究價值。
1.11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