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四庫全書》遺漏的珍貴史書,是風靡日本500年的極簡中國史

2020-12-09 騰訊網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睿智而成功的人

必懂得從歷史借鑑

己亥年

十月初九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確實,睿智而成功的人,必懂得從歷史借鑑。

但是你知道嗎,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厚到就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都說,每天讀50頁,也要四五年才能看完。

二十四史

那麼,什麼樣的史書看起來不費力,還能掌握到精髓呢?

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在明朝,人們若想快速掌握中國歷史,必讀一本名叫《十八史略》的書。

什麼是《十八史略》?

它是將十八部中國正史凝練於一體的「中國歷史啟蒙書」,被譽為「《四庫全書》遺漏的珍貴史書」,是風靡日本500年的極簡中國史!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正是國內首部《十八史略》文白注釋的完整版《文白對照十八史略》,由兩位文史專家註譯,生動簡明,非常適合想要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人!

《文白對照十八史略》原價198

詩享價僅108元

01

明朝的超級暢銷書,影響日本500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推薦的歷史啟蒙讀本

元朝統一全國的十幾年之後,在今江西地方出現一部名曰《十八史略》的史籍。

其採用對正史節略的寫法,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簡要地勾勒出上古至南宋的中國歷史。

《歷代帝王圖》(局部)

作者曾先之將書名定為《十八史略》,表示該書是對十八種史書的節略。

據明人陳殷解釋,所取材的史書是司馬遷《史記》以下直至歐陽修《五代史記》的所謂正史,這在宋代即被統稱「十七史」。

曾先之撰此書時,元朝官修《宋史》未成,宋代史事取材於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與劉時舉《續宋編年通鑑》,聊備一史之數,共十八史。

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篇》與劉時舉的《續宋編年通鑑》

《十八史略》最早刊行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和其他官修史書不同的是,作者不單記述孤立的歷史事件,同時梳理了中國上古時代至南宋末年主要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釐清了歷史人物關係。

作者化繁為簡,將十八部中國正史凝練於一書,堪稱「極簡中國史」,一出版即在民間大為暢行,至明代,《十八史略》作為書塾中啟蒙性的歷史讀本,成為「超級暢銷書」。

《十八史略》作為史書啟蒙讀本,對日本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與《史記》《漢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鑑》等一道在宮廷、幕府內被正式講讀。

同時模仿《十八史略》體例,以「史略」為書名的日本歷史讀物紛紛湧現,在日本基層社會形成一股文化潮流,至今熱度不減。

「史略」文化潮回落後,《十八史略》仍然常常為日本人所閱讀,原書及相關著述也時有出版。

相反的是,它已被中國人遺忘了四百餘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說:「從來禮失求諸野。曾經在民間流行的歷史讀物,每每被湮滅。其實,《十八史略》作為鄉野半啟蒙簡史,很有價值。」

《文白對照十八史略》原價198

詩享價僅108元

02

文天祥好友的傳世之作

堪稱一部「極簡中國史」

該書作者曾先之,並非尋常人。

曾先之,字從野,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進士,與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為同鄉好友。

文天祥在抗元時兵敗被俘,拒不降元,從容就義。而曾先之經歷了南宋滅亡至元朝建立,最終選擇隱世著書。

他以「草根」學者的視角,最終寫出了這部《十八史略》。將十八部中國正史凝練於一書,堪稱「極簡中國史」。

《十八史略》雖只跨越三皇五帝到南宋末年,但學到的不比《孫子兵法》《史記》等史書少。

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者,讀史能讓你學會如何用人,歷史上因用人不當導致王朝的覆滅數不勝數。

例如齊國的齊桓公能一舉使天下安定下來,都是管仲的謀略。當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問群臣誰適合當宰相,管仲說:

易牙煮熟自己的兒子來討好君主,這不是常人之情,不可以接近;開方背離自己的父母來服侍君王,也不是常人之情,不可以接近;豎刁把自己閹割了來伺候君主,也不是常人之情,不可以親近。

後來管仲死了,齊桓公還是重用了這三個人,結果他們專權擅政,齊桓公死後六十七日都無人送殯,屍蟲都從屋子裡爬出來了。

十八史略內容雖精簡,但值得借鑑的權謀智慧一樣不少,歷代君王的品性、人格魅力、智慧都一覽無遺。

不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工、學生、父母,看完這套《十八史略》,大有裨益。

03

國內首部文白對照完整版

文史專家註譯,比教科書更有裨益

這套《文白對照十八史略》是國內第一部完整的文白對照版

全書共五卷,內容包括:

「卷一:太古三皇五帝、夏后氏、殷、周、春秋戰國、秦」;

「卷二:西漢、東漢」;

「卷三:三國·漢、西晉、東晉」;

「卷四:隋、唐、五代」;

「卷五:北宋、南宋」。

王明輝教授與郭鵬教授聯合註譯,在原文基礎上用白話文譯出,譯而不僵,十分精彩,大人小孩都能看。

在原文腳註中,除了對生僻文字、較難理解的語句、古代年號對應的公元紀年和不太常見的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均進行了注釋,還對原文有錯訛的地方在腳註中加按語予以糾正。

為了給讀者最佳的閱讀體驗,全書採用了左頁古文原文、右面是白話翻譯,下面是注釋,讀起來非常方便、直觀。

譯文在原文基礎上用白話文譯出;原文據日本刊本補足的部分,在腳註中加以注釋;相應部分的白話譯文以日本刊本為準。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每天讀一點,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

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不如從《文白對照十八史略》讀起,成為你的歷史入門!

《文白對照十八史略》原價198

詩享價僅108元

相關焦點

  • 魯迅:四庫全書出,中國古書亡!四庫全書究竟有何罪過?
    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在魯迅看來,可謂是「四庫全書出,中國古書亡」。那麼,四庫全書究竟有何罪過,讓魯迅給予如此低的評價?所謂「四庫」,即為經、史、子、集,所謂「全書」,即為集中歷史上的全部書本之意。
  • 《四庫全書》的編纂與中國傳統文化
    乾隆帝仿效歷代統治者的做法,大力提倡「稽古右文」,組織學者校勘十三經、二十一史,開館纂修各種書籍,並先後兩次下令徵訪圖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第三次徵書諭旨下達之後,時任安徽學政的朱筠就此專折上奏,提出了訪書編書的四條建議。其中特別提出,翰林院所藏的《永樂大典》一書中收有不少當時社會上已經失傳的珍貴典籍,請求派專人進行輯錄。
  • 《四庫全書》重回故宮文淵閣
    但書架已經空了很久很久,直到2016年8月9日。    這一天,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捐贈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一整套《四庫全書》按照經、史、子、集四部,重新安放於故宮博物院內的文淵閣、昭仁殿中。文淵閣,這座皇家的圖書館,終於恢復了建造之初的功能。這一天,距離《四庫全書》修成已有200多年。
  • 為得到《四庫全書》日本三番五次密謀
    這句話出自日本人水野梅曉在1935年所寫的《明治大帝和奉天文化的保護》一文,道破了日寇佔有我中華文化之野心由來已久。    今天,有大量研究可以證實,為將《四庫全書》據為己有,日本侵略者可謂殫思極慮。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瀋陽淪陷,《四庫全書》終落入敵手,從此蒙塵長達14年。
  • 三十五中裡藏著個「王炸」—《四庫全書》
    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時,將故宮博物院的5522件珍貴藏品運往臺灣,其中包括文淵閣《四庫全書》。至1787年,《四庫全書》歷時十五載全部編纂完成。《四庫全書》 堪稱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全書按照內容分為經、史、子、集4部,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共4部44類66屬。「經部」為儒家經典( 10類9屬),「史部」 為歷代史書(15類27屬),」子部」為諸子百家(14類25屬),「集部」為各種詩文辭典( 5類5屬)。
  • 將十八部正史凝練成「極簡中國史」,遺忘了四百餘年,卻風靡日本
    明代的「超級暢銷書」元朝統一全國的十幾年之後,在今江西地方出現一部名曰《十八史略》的史籍。其採用對正史節略的寫法,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簡要地勾勒出上古至南宋的中國歷史。同時模仿《十八史略》體例、以「史略」為書名的日本歷史讀物紛紛湧現,在日本形成一股文化潮流。《十八史略》在日本的風靡一方面與明治維新特殊的歷史條件相關,另一方面也在於此書簡明生動,不雜不濫,十分符合日本一般讀者想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需要。
  • 袁新雨:瑰寶《四庫全書》
    紀昀不想獲罪,更不想焚燒這些珍貴藏書。緊急之下,心生一計,便求皇帝許他有四部書的「豁免權」,幾番拉鋸之下,皇帝無奈應允了。這可高興壞了紀昀,他得意地對皇帝說,請命人挑出這堆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剩下的我馬上就燒。皇帝愣了,因為經史子集四部書,包含了所有的書——書自然是不用燒了。
  • 千古巨製——《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這套書按照經、史、子、集劃分為四個部,分類編匯:經是指儒家經典和語言文字方面的書籍;史是指歷代史書和地理方面的書籍;子是諸子百家的著作;集則是詩詞歌賦類的作品。書成後各部類分庫儲藏,因此命名為《四庫全書》。
  • 歷時二十年編撰完成的瑰寶《四庫全書》
    紀昀不想獲罪,更不想焚燒這些珍貴藏書。緊急之下,心生一計,便求皇帝許他有四部書的「豁免權」,幾番拉鋸之下,皇帝無奈應允了。這可高興壞了紀昀,他得意地對皇帝說,請命人挑出這堆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剩下的我馬上就燒。皇帝愣了,因為經史子集四部書,包含了所有的書——書自然是不用燒了。
  • 《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
    《四庫全書》(1773年)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系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 來自海外的「四庫全書」
    後人還根據《四庫全書》的編纂體例和宗旨,陸續出現了《續修四庫全書》《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禁毀書叢刊》等四庫系列叢書,涵蓋了絕大部分中國境內所藏的漢字古籍。《四庫全書》的編成,對中國歷代傳統學術做了全面評價,並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18世紀以前中國傳統文獻,因而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更為後世整理和影印傳世文獻做了示範。
  • 乾隆盛世,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分為四部《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乾隆皇帝發布聖旨,開始編制。乾隆盛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開始編制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 「四庫全書珍本」贈蘇聯
    原標題:11:春秋周刊 1936年3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向蘇聯列寧圖書館贈送了一套「四庫全書珍本」,蘇聯成為第一個接受中國政府贈送四庫全書珍本的國家。
  • 紀曉嵐的四庫全書都寫了些什麼?
    四庫全書分四庫--經、史、子、集經這裡的經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唵嘛呢叭咪吽的那種佛經,而是論語、詩經、周易、尚書這些我們祖先留下的巨作,還有後世人為這些巨作做下的注釋等等。史對,就是你理解到的,歷史。還有一些野史,比方說誰家的皇帝愛民女,誰家的民女亂後宮啊一類的小道消息,當然,能被修進四庫全書的肯定不是這種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有編年體的史書。編年體就是按年份寫的史書,今年發生了什麼,去年發生了什麼,前年發生了什麼這種格式。
  • 瑰寶《四庫全書》
    紀昀不想獲罪,更不想焚燒這些珍貴藏書。緊急之下,心生一計,便求皇帝許他有四部書的「豁免權」,幾番拉鋸之下,皇帝無奈應允了。這可高興壞了紀昀,他得意地對皇帝說,請命人挑出這堆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剩下的我馬上就燒。皇帝愣了,因為經史子集四部書,包含了所有的書——書自然是不用燒了。
  • 《四庫全書》原大影印告竣 將限量製作20套
    全程參與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專家、學者、手工藝人達500餘名。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仿複製專業委員會會長齊吉祥在會上宣讀了《監製證書》。他說:「我學會經仔細考查,原大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其大小、形貌與原書無異,所用紙張為安徽手工宣紙、裝訂工藝均按傳統線裝書工藝流程操作,並選用名貴楠木、香樟木配套全套木函、木架,一如原物。全書用材精良、做工考究、墨色均勻、字字清晰,已達到高度仿真效果。」
  • 《四庫全書》的前世與今生
    可以說,「中國的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四庫全書》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那麼,《四庫全書》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書,本文試圖以圖文的形式,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一、為什麼要編《四庫全書》?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為什麼收錄數量少的《永樂大典》珍貴程度反而比編撰更加科學的《四庫全書》更加珍貴呢?一起來看看吧!《永樂大典》明成祖下令翰林侍讀學士解紹、文淵閣學士胡廣、國子監祭酒胡儼等負責編纂,耗時6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一部類書;《四庫全書》則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由紀昀也就是紀曉嵐人總纂官,四庫全書館負責編修,耗時七年完成的我國歷史上最大一部叢書。
  • 乾隆編纂《四庫全書》,保存大量的珍貴文獻,對後世意義重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統治期間,修纂了百餘種書籍,不但完成了從順治朝就開始編纂的《明史》以及康熙下令編寫的《大清一統志》外,更重要的是由他親自倡導並編纂完成的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圖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0餘冊,很好地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獻,對後世意義重大。
  • 四庫全書年表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乾隆帝下令將進呈各書詳加校勘,把所有書籍分為應刊、應抄、應存3種類型,要求編寫提要,輯成總目,依經、史、子、集四部進行分類排列,並親自命名為《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乾隆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薈要》,並派于敏中和王際華兩位總裁專司其事。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乾隆帝再次下令對進呈各書進行詳加核勘,分別進行刊印或抄寫。對於那些粗俗膚淺和訛謬之書,只存書名,匯為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