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人文|銀絲圈出傣文化

2020-09-03 此時德宏

你若見過展翅欲飛的鳳凰,就一定會為這千百股細如髮絲的銀線扭出的栩栩如生的鳳凰而驚嘆。

你若賞過含苞欲放的花朵,就一定會為這成千上萬的扭圈之間的銀色綻放而傾倒。

穿過芒市勐煥街道東北裡社區清水一巷平坦的水泥小路,一幢幢紅牆綠瓦的現代建築中帶著傣家人特有的文化元素。推門而入,院子裡的人正拿著鑷子一般的工具時上時下地移動著,細細的銀絲很快在那雙巧手中「畫」成一根根均勻的曲線。肖巖冷師傅告訴記者,再經過折花、鑲嵌、拓模、焊接、酸洗、鍍金幾道工序後,一個完整的花型紐扣就做成了。

聽肖師傅說每一個作品的製作過程,好像在聽他的故事,一根根銀線圈著他對民族文化的一份心願,那就是沉甸甸的傳承二字。

傣家人喜歡佩戴銀飾,嫁女兒必備一套純銀的嫁妝,趕擺要佩戴純銀的裝飾,潑水節的時候更要盛裝打扮。由於佩戴的寓意不同,大部分銀飾的花樣可以混帶,也有一些花樣根據已婚和未婚的不同身份有所區別。未婚女子大多是胸前別上八角花、鳳凰,已婚女子則在包頭上佩戴桃子扣、菊花扣、鴛鴦頭花等。銀飾戴著好看,靠的都是純手工製作,整個過程繁雜而重複瑣碎。清水巷裡還在繼續製作銀飾的傣家銀器藝人已經不多,年輕的一代又不願意來學習,這是肖師傅最擔心的事情。他說,如今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當年的想法,很擔心這門手藝就此失傳。

  


德宏目前從事傣族銀器飾品製作的人家僅有5、6戶,從事傣族銀器製作的製作者不足10人,幾乎都集中在芒市勐煥街道東北裡社區清水巷。由於大多是以家庭式小作坊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加工生產,製作工藝都是徒弟以幫工的形式向師傅學習或是家族式傳承,而掌握傳統製作工藝的師傅缺乏對市場的了解行業,導致銀器飾品跟不上行業文化的發展,加上原材料的制約、學習時間較長,這門手工藝傳承出現了斷層。

為了讓這門工藝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在州和芒市相關部門、勐煥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傣族銀器製作已進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們將在保護原有傳承方式、做好技藝過程資料收集的同時,充分考慮現在手工製品成本上升、傣族手工銀器飾品市場不大等問題,加大對傣族手工銀器製作的推薦,鼓勵傣族銀器製作者在傳統的款式上進行創新,讓製作出來的銀飾品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

如今,年逾50的肖師傅仍在製作銀飾,只是縮短了工作的時間,由年輕時候的12個小時變成了8個小時,鐲子、紐扣、別頭……各種式樣,他都能按照要求打造客人滿意的銀飾。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手藝,把傣族傳統銀器製作工藝傳承下去,因為那一個個纏繞的銀絲圈裡,承載著傣家人深厚的民族文化。


來源:德宏綜合廣播

原標題:走進鄉愁——銀絲圈出傣文化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施露

審核:祝小涵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報:跨境民族文字的傳承與發展——以德宏傣文為例
    章富剛 曾曉渝  我國傣族使用四種文字:德宏傣文、孟定傣文、西雙版納傣文和金平傣文。德宏傣文廣泛使用於德宏、保山、臨滄、普洱四地州,在清代乾隆年間雲南土司奉旨編纂的十三冊「百夷譯語」中,有十二冊用德宏傣文編纂。孟定傣文使用於孟定、瑞麗等與緬甸撣邦接壤地區。德宏傣文和孟定傣文的字母數量、字形結構、表音體系基本一致,只是字母形狀一方一圓。
  • 德宏人文|德宏賦
    泱泱中國,滇西極邊,高黎貢山之尾,滔滔怒江下遊,有沃野千裡,謂之德宏。因孔雀而名,譽為「孔雀之鄉」。其狀如騰飛之犀鳥,梁河喻首,隴川猶身,瑞麗似尾,而芒市、盈江則如兩翼耳。傣風神韻,技壓群芳;竹樓夜曲,名揚眾邦。目瑙縱歌,盛大舞場,舉世無雙;增畺(景頗族樂器)大鼓,足過一丈,聲震八荒;鋩鑼響處,各族兒女,激情飛揚,和韻齊唱,猶似百鳥朝鳳凰。嗟呼!曾幾何時,壯史如斯,真銘者幾人?英雄如斯,真崇者幾人?美景如斯,真惜者幾人?神韻如斯,真聽者又幾人矣?
  • 德宏文化|傣族王朝勐卯果戰壁
    德宏是傣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是傣族的發祥地,是傣文化的中心。從已發掘出的雷允古城遺址看,其城壕輪廓就是仿照大象的形狀挖鑿而成。據傣文史書《嘿勐沽勐》記載,傣歷亥卯年(東周顯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國王在罕薩建立王城,國號「勐卯果佔壁」(巴利語,即盛產香軟米的勐卯)王國,俗稱「勐卯王國」。之後,將王城遷至達別(竹筏渡)。上述史料,在時間、地點和內容上都與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滇越乘象國」基本吻合。
  • 這些神奇的德宏文化,你肯定不知道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漫漫歷史長河,眾多珍珠寶石存立,老祖宗留下了一大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曾或多或少地讓你我覺得驚豔、讚嘆。德宏,豐富的民族風情,造就了這裡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 傣族(傣泰同源)
    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民文翻譯版在德宏首發
    &nbsp&nbsp&nbsp&nbsp「但我們少數民族很多群眾聽不懂看不明白漢語,我們也積極探索,創造出了用民族幹部宣講、用民族語言闡釋、用民族文字翻譯、用民族節慶展示、用民族文化體現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五用』經驗,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在邊疆民族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隴川縣勐約棟村黨支部書記普勒業告訴記者。
  • "傳承傣文化,喜迎開門節"傣族古鎮第二屆嘎伴光大賽圓滿落幕
    11月18日晚,由德宏州芒市文化和旅遊局、芒市傣學會主辦,芒市偉光匯通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嘎伴光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傣族古鎮黎明廣場舉行。經過三輪的精彩角逐,內芒乖代表榮獲本次大賽一等獎, 二等獎兩名分別是:勐煥傣協會團結村代表隊、德宏職業學院傣聯會
  • 2018德宏潑水節震撼來襲,火爆全網……
    就到德宏來潑一次水!」。近段時間以來,這句話成為網絡流行語。一時之間,德宏傣歷新年潑水節,到底有什麼傳說,成為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德宏州每年都會舉辦潑水節,相比較而言,德宏潑水節的日期要早西雙版納潑水節一天。
  • 德宏人文 |「馬言」趣事
    改革開放以前,德宏大多數人都講本地方言,有語言天賦的除了漢語方言外還會說傣語、景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很多學校老師上課講的是方言,如果有一兩個老師講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也只是限於課堂上講講而已,課後仍舊講方言。
  • 雲南德宏傣族青年打「水戰」 預熱潑水節
    4月11日,雲南德宏充滿了濃厚的節日氣氛,年輕的傣人走出家門打起「水戰」,為潑水節預熱。4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  4月11日,雲南德宏充滿了濃厚的節日氣氛,年輕的傣人走出家門打起「水戰」,為潑水節預熱。4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
  • 德宏文化傳承人|旺臘和約相的孔雀舞人生
    在各位老師的精心授藝下,吸收了各位老師跳孔雀舞的精髓,加之自己聰明好學,很快就創造出具有自己風格的孔雀舞。他善於觀察,從實踐生活中得到啟發,能用眼神、抖肩的動作把孔雀生活習性原汁原味、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融入到傣族舞蹈中去。旺臘跳的孔雀舞別具一格,具有別樣的風採。
  • 《月光下鳳尾竹》描繪的德宏,今天來溫州推薦航空遊
    2019-05-30 18: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徐明有個地方,誕生了優美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繁衍著象徵忠貞愛情的5種犀鳥,建有亞洲最大的空心佛塔,到處是可泡澡的露天溫泉,還長出2.87米高的水稻……這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雲南德宏
  • 滇西大傣醫藥學院舉辦2020年傣醫藥文化傳承培訓班
    滇西大傣醫藥學院舉辦2020年傣醫藥文化傳承培訓班2020年11月14至15日,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傣醫藥學院在勐臘縣中傣醫醫院舉辦2020年傣醫藥文化傳承培訓班。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主任醫師玉臘波、副主任藥師巖罕單、副主任醫師玉波罕,中山大學教授譚紅梅、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姚斌彬分別為勐臘縣基層傣醫藥醫技人員及部分僧才、康朗授課。此次培訓採取認藥實踐、操作展示、課堂授課的方法進行。14日上午,傣醫藥學院副院長林兆恆、勐臘縣中傣醫醫院院長彭旭、勐臘佛教協會會長渡彼坎福等出席開班儀式並進行發言。
  • 走進「葫蘆絲之鄉」德宏 尋找遠古的天籟之音[圖]
    葫蘆絲文化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得昂和布朗等少數民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濃鬱的民族特色。葫蘆絲的歷史悠久,又名葫蘆簫,阿昌語稱「拍勒翁」,佤語稱「拜洪廖」,它是由葫蘆笙演進而成的,由於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的絲綢那樣飄逸輕柔而得名。
  • 龔敬政:雲南德宏戰略地位無以取代 發展潛力大
    數據顯示,近年來,通過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呈現出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安寧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的可喜局面。2015年,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實現生產總值292.3億元,財政收入31.9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1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17元。
  • 德宏人文|絕版畹町
    畹町,是詩人遺下的一本絕版的詩集,寧靜的河水,流淌出畹町夢幻般不朽的神韻。畹町有一個迷人的愛情故事。故事成了一個悽美永恆的電視劇,劇目叫《太陽當頂的地方》,漂亮的鏡頭,一幅幅迷人的畫,生動的劇情,充滿夢幻,像一個伊甸園。蒙太奇裡飛滿了金孔雀和白鷺絲,在一首叫《太陽當頂的地方》的歌曲聲中,在人們的眼裡演繹著人生的悲歡離合和生離死別。
  • 德宏傣劇《刀安仁》入選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
    根據云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遴選和推薦,德宏傣劇《刀安仁》入選2020年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作為雲南省參加2020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網絡會演的唯一劇目,傣劇《刀安仁》將於9月18日在官方展播平臺播出。傣劇
  • 音樂人徐子崴攜「天籟演藝」亮相德宏·勐煥盛世國際民族藝術節
    古傣藝術之夜以熱烈歡快、激情洋溢、團結、幸福、歡樂祥和的氛圍,用歌、舞、樂節目的形式, 展現以民族文化為主的多姿多彩「綜藝晚會」,並邀請了知名藝人助陣,點燃小鎮文化之夜,感受古傣的藝術。唱響傣族古鎮的開放盛世,唱響傣族古鎮的璀璨未來,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助力傣族古鎮絢麗綻放。
  • 德宏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
    德宏這片美麗的土地生活著五種世居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件獨特美麗的衣裳下面就帶你們領略一下咱們德宏的美和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 少數民族德宏有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種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48%。
  • 漢傣?水傣?花腰傣?
    西雙版納旅遊,我們會看到很多美麗的傣族姑娘,但是不管是演藝還是生活中,她們的服裝卻各不相同,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上把雲南的傣族同胞分為「漢傣」、「水傣」、「花腰傣」,那這一叫法是怎麼來的呢?傣族歷史久遠,傳承有緒,最早如《周書·王會》、《尚書·牧誓》、《左傳·昭公九年》、《國語·鄭語》等史料中對傣族的先民稱為「百濮」,因為他們族群習俗文化的不同又分為:「僰」、「濮僚」、「閩濮」、「鳩僚濮」、「文面濮」、「赤口濮」、「黑濮」、「蒲蠻」、「金齒」、「漆齒」等等。自元代始,文獻稱傣族為「百夷」。清中期至民國間,多寫作「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