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見過展翅欲飛的鳳凰,就一定會為這千百股細如髮絲的銀線扭出的栩栩如生的鳳凰而驚嘆。
你若賞過含苞欲放的花朵,就一定會為這成千上萬的扭圈之間的銀色綻放而傾倒。
穿過芒市勐煥街道東北裡社區清水一巷平坦的水泥小路,一幢幢紅牆綠瓦的現代建築中帶著傣家人特有的文化元素。推門而入,院子裡的人正拿著鑷子一般的工具時上時下地移動著,細細的銀絲很快在那雙巧手中「畫」成一根根均勻的曲線。肖巖冷師傅告訴記者,再經過折花、鑲嵌、拓模、焊接、酸洗、鍍金幾道工序後,一個完整的花型紐扣就做成了。
聽肖師傅說每一個作品的製作過程,好像在聽他的故事,一根根銀線圈著他對民族文化的一份心願,那就是沉甸甸的傳承二字。
傣家人喜歡佩戴銀飾,嫁女兒必備一套純銀的嫁妝,趕擺要佩戴純銀的裝飾,潑水節的時候更要盛裝打扮。由於佩戴的寓意不同,大部分銀飾的花樣可以混帶,也有一些花樣根據已婚和未婚的不同身份有所區別。未婚女子大多是胸前別上八角花、鳳凰,已婚女子則在包頭上佩戴桃子扣、菊花扣、鴛鴦頭花等。銀飾戴著好看,靠的都是純手工製作,整個過程繁雜而重複瑣碎。清水巷裡還在繼續製作銀飾的傣家銀器藝人已經不多,年輕的一代又不願意來學習,這是肖師傅最擔心的事情。他說,如今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當年的想法,很擔心這門手藝就此失傳。
德宏目前從事傣族銀器飾品製作的人家僅有5、6戶,從事傣族銀器製作的製作者不足10人,幾乎都集中在芒市勐煥街道東北裡社區清水巷。由於大多是以家庭式小作坊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加工生產,製作工藝都是徒弟以幫工的形式向師傅學習或是家族式傳承,而掌握傳統製作工藝的師傅缺乏對市場的了解行業,導致銀器飾品跟不上行業文化的發展,加上原材料的制約、學習時間較長,這門手工藝傳承出現了斷層。
為了讓這門工藝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在州和芒市相關部門、勐煥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傣族銀器製作已進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們將在保護原有傳承方式、做好技藝過程資料收集的同時,充分考慮現在手工製品成本上升、傣族手工銀器飾品市場不大等問題,加大對傣族手工銀器製作的推薦,鼓勵傣族銀器製作者在傳統的款式上進行創新,讓製作出來的銀飾品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
如今,年逾50的肖師傅仍在製作銀飾,只是縮短了工作的時間,由年輕時候的12個小時變成了8個小時,鐲子、紐扣、別頭……各種式樣,他都能按照要求打造客人滿意的銀飾。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手藝,把傣族傳統銀器製作工藝傳承下去,因為那一個個纏繞的銀絲圈裡,承載著傣家人深厚的民族文化。
來源:德宏綜合廣播
原標題:走進鄉愁——銀絲圈出傣文化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施露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