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富剛 曾曉渝
我國傣族使用四種文字:德宏傣文、孟定傣文、西雙版納傣文和金平傣文。德宏傣文廣泛使用於德宏、保山、臨滄、普洱四地州,在清代乾隆年間雲南土司奉旨編纂的十三冊「百夷譯語」中,有十二冊用德宏傣文編纂。孟定傣文使用於孟定、瑞麗等與緬甸撣邦接壤地區。德宏傣文和孟定傣文的字母數量、字形結構、表音體系基本一致,只是字母形狀一方一圓。緬甸撣邦北部的傣族也使用孟定傣文,撣邦傣族又稱「傣繃」,其文字被稱為傣繃文。國內傣族與緬甸撣邦傣族為跨境民族,德宏傣文與孟定傣文(傣繃文)是同一種文字的地方變體,可以一起視為廣義的德宏傣文。
德宏傣文的改進
德宏老傣文是一種拼音文字,然而拼寫和實際發音已經有了明顯脫節現象,因此一字多音現象比較嚴重,如韻母字母只有45個,但實際語音中韻母卻多達84個,再加上缺乏聲調表示符號,閱讀者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所表達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幫助文字不完備的民族逐漸充實其文字」的精神,德宏傣文於1952年開始進行改進,至1988年共實施四次改進、修訂方案。改進後的德宏傣文以德宏州首府芒市語音為標準音,字母和聲調符號齊備完善,書面上的聲韻調表現形式與口語語音系統一致,具備一形一音的特點,因而簡便易學。受德宏傣文改進的影響,境外傣繃文也作過一些修改、完善。
德宏新傣文的推廣
德宏州是我國傣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州內傣語一致性較高,是新傣文推廣的主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宏州各級部門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的民族語言文字政策,在傣族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和層次的傣漢雙語教學,尤其是從1987年起,在小學教育階段大規模推廣雙語雙文教學。此外,新傣文在科普醫藥、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化藝術、民間和宗教、政府和司法等各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流動,州內各地廣泛出現傣族和漢族、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局面,傣文課開始逐漸退出學校教育,年輕一代傣族能識讀傣文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在政府部門的支持引導及有識之士的努力下,社會各界和民間積極開展傣文推廣、傳播工作,各地成立的傣學會經常組織傣文學習培訓。
保山、臨滄、普洱等地新傣文的推廣力度較弱,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三地傣族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除靠近邊境的耿馬、雙江、孟連等幾個縣傣族較為集中外,各地傣族多與其他民族雜居,學校不具備開展傣文教學的條件,傣族民眾學習民族語文的現實動機也不足。二是民眾學習新傣文存在困難。德宏傣文改進的設計思路是確定一個標準音點,制定一音一符的拼音文字,然後向方言區推廣。但作為標準音點所在地的芒市只是德宏州首府,在其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力不足。另外,與老傣文相比,新傣文的字母書寫、文字結構產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新傣文的標調法在點撇式和字母式之間反覆幾次,最終確定用五個西式字母標調。三是方言差異。這些地方與德宏州雖同屬傣語德宏方言區,但其間的方言差異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基本調查清楚——保山與德宏為德保土語,臨滄、普洱為孟耿土語。芒市話在傣語德宏方言中聲、韻、調簡化較為明顯,因此如果用新傣文拼寫方言音,存在顯示困難,而相關研究也有待推進。目前,許多地方還是繼續使用改進前的老傣文系統。
德宏傣文傳承與發展的意義
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成民族共同心理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承和發展民族語言文字,對發展民族地區社會經濟、促進民族和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也符合民族同胞的心理訴求。
作為跨境民族,我國傣族與緬甸傣族語言、文字同源,文化、習俗、宗教相通,雙方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傳統的交往關係。做好德宏傣文的傳承、發展工作,不僅有利於繁榮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促進國家認同,進而維護民族文化安全和邊疆政治安全,而且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德宏傣文在跨境文化溝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因此,我們應當繼續努力提升民族語言文字方面的服務能力,加強傣文推廣、雙語教學的力度,開發多種多樣的傣語文化產品,豐富傣族民眾的精神生活。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