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信息處理現狀

2020-11-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信息處理現狀

2004-08-20

  1.蒙古語言文字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疆,地域遼闊,居住著漢、蒙、回等49個民族,全區總人口2306萬左右,漢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80%,蒙古族人口佔16%,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民族自治區。

  (1)蒙古語言文字的歷史和現狀 

  蒙古語言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蒙古語是很早以前居住在我國北部和中亞地區的蒙古部落使用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文先後有六種,現行蒙古文有三種:傳統蒙文、託忒蒙文和新蒙文。傳統蒙文是從古回鶻文經過回鶻式蒙古文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拼音文字,主要通行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託忒蒙文是在舊蒙文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於新疆蒙古族地區;新蒙文亦稱斯拉夫蒙文或基裡爾字母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主要通行於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蒙古語言文字現在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通用語言文字之一,在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蒙古語文的學習有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幹部職工教育、掃盲教育等。學校分蒙語學校、漢語學校和蒙漢合校,學生可自由選擇就讀。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蒙語、漢語並行率達95%以上,各個部門配備專職翻譯。自治區在50年代和70年代兩度頒布《學習使用蒙古語文的獎勵辦法》。在社會用字中,一直堅持蒙、漢兩種文字並用制度,並用率達到90%以上。 

  (2)蒙古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製發布及信息處理情況

   蒙古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工作成績顯著。在蒙古語方面,1979年正式確定了蒙古語基礎方言和標準音。我國蒙古語言分為三個方言,即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198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轉發了「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小組」《關於確立蒙古語基礎方言、標準音和試行蒙古語音標的請示報告》,決定以中部方言為我國蒙古語的基礎方言,以錫盟的正蘭旗為代表的察哈爾土語為標準音。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標準音詞典。1997年成立了「自治區蒙古語標準音工作委員會」,制定了語音規範原則。近二十年來,自治區民語委一直協同有關部門開展蒙古語的培訓測試工作。  

  在蒙古文方面,1975在八省區第一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規範統一了15個漢語借詞的書寫形式,並規範了外國國名(地區)及首都名稱的統一用法。1977年八省區第二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蒙古語文標點符號的規定」。 1991年自治區民語委下發了「關於試行蒙古語文縮寫和略寫法的通知」。1996年規範了「蒙古文字母順序」。1997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正字法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將3000多條不規範的基本詞條規範為1500餘條,並統一了其派生詞的書寫形式。

  在蒙語名詞術語方面,1953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名詞術語委員會」,後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特別是十年動亂,被迫停止工作,直至1982年恢復了名委會並重新開始工作。名委會下設終審小組、辦公室和23個專業名詞術語小組,負責全區蒙古語名詞術語的審定統一工作,並監督檢查全區蒙古語名詞術語的使用情況。1995年成立了全國術語標準化委員會少數民族特別分委員會,同時成立了「全國蒙古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1997年編寫並通過了「確立蒙古語術語標準化工作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地方標準,1998年修訂後申報國家標準。完成了「確立蒙古語辭書編纂的一般原則與方法」、「確立蒙古語縮略語書寫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地方標準修改稿。

  在信息處理方面,內蒙古民語委、內蒙古社科院、內蒙古科委計算中心等單位聯合制定的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蒙文信息處理國家標準有《GB8045-87信息處理交換用蒙古文七位和八位編碼圖形字符集》(這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字編碼字符集),還有《信息處理交換用蒙古文字符集鍵盤字母區的布局》、《信息交換用蒙古文16×1216×816×4點陣字模集》、《信息交換用蒙古文16×1216×816×4點陣數據集》、《信息處理用蒙古文24點陣字模集及數據集》。1993年至今組織專家研製的《蒙文編碼方案》國際標準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可,並已通過了第一輪投票。組織蒙古語文專家研製的《蒙古文拉丁轉寫方案》國際標準正在進行之中。

  蒙古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工作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領域中起步較早、發展領先,我國計算機信息處理少數民族文字工作首先就是從蒙古文開始的。80年代就在計算機上實現了蒙古文信息處理系統,為內蒙古自治區以及8個使用回鶻蒙古文的省區推廣應用計算機處理蒙古文信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後來又先後開發了與蒙古語文研究有直接關係的多種文字系統(傳統蒙文、回鶻文、託忒文、八思巴文、新蒙文、布裡亞特文等)、蒙文詞類分析研究系統、詞典編纂系統、傳統蒙文轉譯系統、雷射排版系統、蒙古作家用語風格分析系統、蒙文圖書管理系統、蒙醫診查系統、電視節目安排系統、漢蒙對照名詞術語編纂系統、蒙文WINDOWS作業系統、蒙文矢量字庫及蒙漢文混排軟體系統等20多種管理系統。自治區科研攻關課題「現代蒙古語百萬詞統計分析」通過了部級鑑定並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

  2.藏語言文字

  (1)藏語言文字概況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人口約有459.33萬。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是藏族的主要交際工具,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或相鄰的藏族人民,也兼通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藏文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字。大約在公元七世紀左右,藏族人民創製了藏文,藏文從創製初期就廣泛應用於宗教、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藏族文化的發展和文獻的保存起了重大作用。建國以後,藏文走出寺院、私塾,進入中小學和大學,進入新聞、出版、科研等各個領域。藏文是拼音文字,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具有完整的語法理論和較強的表達能力。藏文書面語和現代口語有一定距離,但是藏文有統一的正字法,而且各個方言區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語音與文字之間的讀音規律,因此不同方音的人可以用共同的書面語進行交流。

  (2)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製和信息處理情況

  30年來藏語文規範化標準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方面是詞典的編纂。現已陸續出版一批藏文辭書,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辭典》、《藏文大詞典》、《藏漢口語詞典》、《漢藏對照詞彙》、《藏漢詞彙》、《藏漢詞典》等。1996年還舉辦了《全國藏文印刷字體審定會》,審定通過了22種藏文印刷字體。 

  藏文術語標準化工作開始起步。1995年開始,在全國術語標準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規範程序和國家標準的要求,著手開展《藏語文術語標準化翻譯的一般原則與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確定理論原則,現已完成初稿的起草任務。1996年舉辦全國藏語文術語培訓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加大了新詞術語的審定和統一工作的力度,先後召開了6次專家研討會,審定統一了3000餘條有關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等方面的藏文術語;已經通過審定的部分新詞術語,以活頁形式下發區內各地(市)編譯機構和區直新聞等有關單位,發送到五省區編譯系統、語委、院校和內地有關部門,以便及時交換意見,達到五省藏區內新詞術語在使用上的統一。

  藏文於1984年實現了信息處理,後來又開發出與漢英兼容的藏文作業系統,實現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開始於1993年,在國際上「以我為主」地開展了信息交換用藏文編碼字符集國際標準的研製工作,並著手起草和制定國內標準。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經過藏文專家和計算機專家、信息標準專家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制定藏文編碼國際標準最終方案的任務,經過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多道嚴格的程序和數輪投票,於19977月在第33WG2會議及SC2會議上正式獲得通過,使藏文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與此同時,國家公布了《信息技術信息交換用藏文編碼字符集 基本集》和《信息技術 藏文編碼字符集(基本集)點陣字形 第一部分:白體》兩項國家標準。199710月後又著手進行《藏文編碼字符集 輔助集》的研製工作。藏文軟體開發工作也於1998年列入自治區科委863計劃。

  3.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族語言文字

  (1)新疆民族語言文字概況

  新疆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上使用過20多種語言,16種文字。現在全區有48個民族成分,總人口約1661萬,人口相對集中形成聚居的民族和世居民族有15個,這些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語言系屬可分為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語;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語、達斡爾語;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錫伯(滿)語;屬於漢藏語系的有漢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有塔吉克語,此外,還有俄羅斯語等。其中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俄羅斯等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字。新疆的語言人口分布,宏觀上呈大聚居小雜居狀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比較複雜:有的民族語言成為新疆通用的語言,如漢語、維吾爾語;有的民族使用雙語或多語,如錫伯族使用母語兼漢語或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俄羅斯語;有的民族在長期雜居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字而改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如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等已改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現代維吾爾語可以劃分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羅布方言。現代維吾爾書面標準語是在中心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維吾爾族使用文字的歷史很悠久,古代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十一世紀以後,逐漸改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維吾爾文在維吾爾族的文化發展上起了很大作用,並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建國以來,用維吾爾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方面的書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柯爾克孜語分為南北兩個方言,這兩個方言區基本上是以克孜勒蘇河為界。柯爾克孜族人民在九世紀前使用過突厥文,後來失傳。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用阿拉伯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1954年,政府制訂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柯爾克孜文的規範化方案,成為我國柯爾克孜族正式的定型文字。我國的哈薩克語比較統一,方言差別較小;哈薩克語的書面標準語形成於本世紀三十年代。

  政府在60年代幫助使用阿拉伯字母形式的傳統字母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分別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這兩種新文字都進行過實驗推行。維哈文字改革,有200多萬維哈族學生和青少年學會了新文字,用新文字出版了大量讀物,成績應予肯定。但是在老年人和各級幹部中工作做的不夠細緻深入,沒有充分考慮到有悠久歷史的文字的習慣勢力,所以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1982年,這兩個民族又決定恢復使用傳統的阿拉伯字母形式的文字,新文字只作為一種拼音形式予以保留。

  (2)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處理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語委是自治區政府主管全區語言文字工作的職能部門,目前管理著漢、維、哈、柯、蒙、錫伯6種語言文字。自治區民語委組織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研究和努力,先後制定和公布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4種文字的正字法和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語正音法,編纂出版了《現代維吾爾文學語言正字詞典》、《哈薩克語正字法詞典》、《現代錫伯文學語言正字詞典》。由自治區民語委牽頭,和相關單位人員合作編纂出版了《維吾爾語詳解詞典》、《哈薩克語詳解詞典》、《漢維詞典》、《漢哈詞典》、《哈漢詞典》、《漢柯詞典》、《維漢成語詞典》、《漢哈成語詞典》、《漢柯科技詞典》等,這些辭書對以上各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起了重要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新事物的不斷湧現,及時規範新詞術語成為民族語文工作中的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為此,自治區於1988年成立了「自治區民族語言名詞術語規範審定委員會」,下設各語種專業組,專門從事維、哈、蒙、柯、錫伯等民族語言新詞術語的規範審定工作,制定了名詞術語規範原則。截至目前,已審定公布了有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名詞術語17萬餘條,其中維吾爾語已完成常用術語的規範,進入行業術語的規範階段;完成7個學科專用名詞以及計算機術語的規範;還收集了十幾個學科詞彙資料。

  民文計算機信息處理的研究和開發方面: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三種文字都是阿拉伯文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它們之間大部分字母是共同的,甚至發音也相同,但也有一些字母形同但音不同,有些字母是特有的。所以,在計算機信息處理這些文字時大都統一做在一個系統上,使系統具有同時處理這三種文字的功能。由新疆大學和新疆語委牽頭,1988年已制訂出國家標準《信息處理-信息交換用維吾爾文編碼圖形字符集》。90年代初,新疆民語委牽頭組織有關單位的專家起草和制定了計算機信息處理維、哈、柯、錫伯等文種的三項國家標準,成為國內和區內各類民文軟體開發共同遵循的標準。組織參與了阿拉伯文系列中的維、哈、柯文,蒙古文系列中的託忒蒙文、錫伯、滿文10646國際編碼的制訂工作,完成了國內方案的起草和編制工作。研製開發出維、漢、哈、柯、英、俄多文種輕印刷排版與辦公自動化系統,在全區廣泛使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1996年研製開發出計算機錫伯文、滿文文字處理和輕印刷系統,填補了自治區和國內空白。1998年著手研製的新疆2000年民文多文種文字處理和排版系統軟體,現已進入後期研製階段,將在今年11月投入使用。

  4.朝鮮族語言文字

  (1)朝鮮族語言文字的歷史和現狀

  吉林省是地處邊疆的多民族省份,總人口2500萬。全省共有43個少數民族,其中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為世居民族。吉林省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國192萬朝鮮族人口中,吉林省有118.2萬人,61.6%。其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有83.6萬人。

  朝鮮語是我國朝鮮族人民的主要交際工具。作為統一的民族語的朝鮮語在歷史上很早就形成並且定型了。現在使用朝鮮語的人數,國內外合計約有6000多萬。朝鮮文創建於1444年,是在朝鮮李朝世宗時參考漢語音韻和蒙古文以及西方拼音文字創製的,叫做訓民正音,或叫正音文字。

  19世紀末,在延邊已經出現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教育活動的私塾,二十世紀初,多處有以教會名義辦起的私立學校。在日偽統治時期,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影響,延邊朝鮮族曾一度失去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不能公開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但半公開或私下的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卻一直未中斷過。1945年解放和1948年朝鮮族的少數民族地位的確立,為延邊朝鮮族語言文字的普及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延邊地區,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的朝鮮族教育,1952年基本上普及了小學,1957年基本上普及了初中。現在全州範圍內朝鮮族中,本民族語言文字普及率為90%以上。

  (2)朝鮮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製發布及信息處理情況

  1977年以前,中國的朝鮮語尚未制定明確的規範原則,只依照朝鮮的朝鮮語規範。1977年,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東三省成立了朝鮮語文工作協調小組(三協),統一管理中國朝鮮語文工作。自此,朝鮮語的規範化逐步走向正常軌道。在三協的指導下,1977年到1985年制定了規範原則和朝鮮語規範統一方案。三協於1986年成立了中國朝鮮語規範委員會,由東北三省及北京、青島等地有關朝鮮語文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組成。委員會成立至今已召開11次業務會議,整理修改了《朝鮮語語法》、《外來語標記法》;審核並規範體育、法律、地理等領域的朝鮮語名詞術語225千餘條;審核制定了《朝鮮語規範原則》和《漢朝自然科學名詞術語統一案》;編輯出版了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朝鮮文字編碼字符集》,編輯整理了《朝鮮語規範集》綜合本、《學生用朝鮮語規範集》;《朝鮮語地名詞典》也即將出版。80年代末延邊州成立了朝鮮語文規範化委員會,下設音樂、舞蹈、醫學、新聞、雜誌等若干個分科,廣泛開展朝鮮族語規範活動,現已規範詞彙3500餘條。

  術語標準化工作方面, 根據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少數民族語特別委員會的要求,1996年成立了中國朝鮮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術標委成立後完成了《朝鮮語術語資料庫的一般原則與方法》的編寫,制定了《朝鮮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原則與方法》,現已著手翻譯有關的國家標準。為了加快朝鮮語術標委工作進程,提高朝鮮語文信息處理能力,術標委於1997年、1999年舉辦了術語標準化培訓班和『99朝鮮語信息處理國際學術會議。

  延邊地區朝鮮語信息處理工作始於1985年。由延邊電子信息中心設計完成了國家標準《信息交換用朝鮮文字編碼字符集》的編寫任務,並組建了中國朝鮮語信息處理學會,開發研製了朝鮮語信息處理系統,在州內得到廣泛應用。為實現朝鮮語信息處理國際化目標,該中心積極同朝鮮的計算機中心、韓國國語信息學會、延邊朝鮮語研究所聯合,完成了三國通用的《國際標準信息技術用語詞典(1-25)》編譯工作。現已在朝鮮語字母排序、鍵盤排序安排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延邊醫學院也研製開發出朝文電腦雷射排版印刷系統。

  由於朝鮮文組字拼寫方式的特殊性,已實現的朝文處理系統及作業系統種類很多,歸納起來,分為組合式和整字式。組合式直接在西文作業系統上實現;整字式以漢字作業系統為基礎,用軟體插接兼容,通過改造作業系統在系統級上實現朝文、漢字、西文兼容。中央民族學院和航天部在整字式朝文作業系統上開發的朝漢英語語音兼容處理系統,於1989年通過了技術鑑定。

  5.貴州省民族語言文字

  民族語言文字概況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難族、蒙古族、仫佬族、滿族、羌族。這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語言為交際工具。全省有語言的世居少數民族人口約1200萬人,其中約有600萬人不通漢語。各族語言內部在語音、詞彙上也有小的差異,從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語言裡又分為若干方言和土語,其中尤以苗語的方言土語最多,有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為若干次方言和土語;瑤語有優勉、鬥睦、巴哼3種方言;布依語分為黔南、黔中、黔西三種土語;侗語分南北兩種方言;水語有陽安、潘洞和三洞三種土語;仡佬語有4種方言。

  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水族文字是一種從右向左書寫的單音節方塊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寫或反寫的漢字,故又有「反書」之稱。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國傳教士和當地苗族人根據苗語西部方言的發音特點研製出的一種拼音文字,俗稱「老苗文」。以上幾種文字由於文字本身並不完善,加上它們的使用主要局限於宗教活動和宗教場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數巫師、教徒之中,在民間沒有真正推廣使用。 

  解放後,政府分別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創製了拼音文字,並在這幾個民族的聚居區內試行推廣。「文化大革命」期間,試行工作一度終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試行工作恢復。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民委組織專家學者對貴州實驗推行的苗文(黔東方言)、布依文、侗文進行論證驗收,認為已具備正式推行的條件。199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根據調查組的意見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要求,向國務院呈文要求正式批准上述三種文字。

  (2)民族語文規範標準研製及信息處理情況

  由於資金緊張和向國務院申報的苗文、布依文、侗文方案還待批,貴州省民族語文的規範化、標準化工作剛剛起步。近年來,主要抓了教材和工具書的編纂工作,先後出版了幾種民族文字的雙語教材和掃盲識字課本,編輯了《苗漢詞典》、《漢苗詞典》、《布依語常用詞彙選編》等詞典、工具書。

  信息處理方面,貴州民族學院數學系開發了彝文軟體,可用於彝文的文字處理。

  6.四川省民族語言文字

  (1)民族語言文字概況

  四川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有53個少數民族成份,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藏、彝、羌、苗、回、土家、傈僳、納西、布依、滿、傣、壯、白、蒙古等14個。全省民族地區有人口578萬,佔全省總人口的6.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8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4.69%。
14
個世居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

  四川各民族的語言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字則以藏文、彝文的歷史最悠久。現在藏族使用傳統的藏文;彝族使用經國務院批准的在傳統彝文基礎上改進後形成的規範彝文;羌族沒有傳統文字,現試行50年代創製80年代完善的拼音文字;苗族試行50年代創製的拼音文字。
解放前,民族文字掌握在民族上層和宗教界手中,各民族人民群眾絕大多數為文盲。解放後,四川民族語文工作順利發展,在為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服務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1958年以後,民族語文工作受到嚴重挫折,省民語委等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單位被撤銷,並取消了彝文學習,停開了藏區中小學的藏文課程,停止了羌族拼音文字和苗文的實驗推行等工作。1975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近20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恢復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藏、彝文掃盲普及成績很大;民族語文教育事業有了進展,藏漢、彝漢「雙語教學」體制初步形成;民族語文翻譯出版事業有所發展;民族語文的新聞、廣播和影視事業同步發展;民族語文法制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羌族拼音文字試行工作取得較好效果。此外,四川省在民族語文科研、古籍整理研究、現代化建設及苗文、傈僳文、蒙古文、朝鮮文等的使用推廣方面也開展了一些工作。

  彝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古老民族之一,也是我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約有657萬。彝語舊稱羅羅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個方言,方言下又分次方言。彝族以本民族語言為主要交際工具,現講彝語的約有400萬人。彝族原有一種拼音文字,舊稱爨文,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字,創始於兩漢而集大成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彝文是自左向右直書的表意單音節文字,由於字數較少,大量借音表意,從早期主要為表意體系的文字逐漸向表音體系的文字轉化。

  建國初期,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到四川涼山並深入到滇黔桂等彝族地區調查研究彝族語言和文字。195612月確定了《涼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隨後進行了推廣工作。1958年實驗推行新彝文工作停止。1960524,涼山州第四屆人民代表會議正式通過了撤銷「新彝文」的決議。19749月,四川省委決定採用原有彝文,在整理、規範的基礎上予以推行。根據省委的決定,四川省民委和涼山州政府對原有彝文進行了整理規範,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以四川涼山喜德語音為標準音、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並引入現代標點符號等新成份,制定了四川《彝文規範方案》。為便於學習,還設計了拉丁字母的「彝語拼音方案」。《彝文規範方案》於1980年報國務院批准後正式推行。《彝文規範方案》推行後,培養了一大批彝語文專業人才,同時彝語文也得到了廣泛使用,有力促進了彝族地區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2)民族語文規範標準的研製發布和信息處理情況

  規範標準研製方面,1988-1989年四川省民委、民語委組織西南民族學院等單位研製了《信息交換用彝文編碼字符集》、《信息交換用彝文15×16點陣字模集及數據集》兩個標準,1995年又研製了《信息交換用彝文24×24點陣字模集及數據集》標準,國家技術監督局先後批准頒布實施了這3個標準。四川省彝語協和中央民族翻譯局於1989年制訂完成了《信息交換用彝文編碼字符集》,現已基本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討論和投票,即將成為國際標準。同時,還編寫出版了《藏漢大詞典》、《漢彝詞典》、《彝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民族語文信息處理方面,目前已經進行的彝文計算機信息處理,都是針對國務院宣布為國家規範彝文的涼山喜德語音彝文而言。1982年至今,研究開發了《PGYW彝文計算機》、《微型計算機彝文處理系統YWCL》、《計算機雷射彝文/漢字編輯排版系統》、《計算機彝文/漢字/西文系統》、《CMPT大鍵盤彝文系統》、《華光彝文、漢字、西文計算機雷射照排系統》、《北大方正彝文雷射照排系統》、《YWPS彝文桌面辦公系統》、《YWDS彝文系統》、《ZWPS藏文桌面辦公系統》、《ZWDS藏文系統》及《傣文DWDS系統》等系列信息處理系統,實現了在網上瀏覽藏彝文信息。

  7.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

  (1)民族語言文字概況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還有壯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1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除回族以外,歷來以本民族語為主要交際工具。其中壯族、彝族、侗族、水族、苗族、京族、瑤族等都有自己的古文字,有些文字至今在民間流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貫徹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數民族意願,幫助少數民族創製文字。廣西從50年代起,開展了大規模的壯語、瑤語等語言的調查研究,先後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壯文方案》和《瑤文方案》,並在廣西壯族聚居地區和瑤族聚居地區進行推廣實驗。此外,進行文字推廣實驗的還有苗文(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侗文(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1129,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准了《壯文方案》(草案),並批准在壯族地區推行使用。

  壯族是我國南部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就開始形成民族,並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語言文字。唐宋時期,壯族民間開始出現了以分塊漢字構成的方塊壯字,又稱土俗字。雖然歷代統治者不予承認,但它卻是壯族民間用來記錄民族、故事、傳說等的一種工具,一直流傳到現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有關部門組成民族語言調查隊,會同廣西語言文字工作者,從1952年開始到壯族聚居的四十多個縣進行壯語方言調查,研究拼音壯文。1956年春,確定了以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雙橋語音為標準語音、以拉丁字母為書寫符號的壯族文字方案。195711月,國務院批准了《壯文方案》。

  四十年來壯語文事業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從1955年實驗推行到「文革」前。這一時期壯文在壯族地區已有了廣泛的影響,壯族聚居的各地、市、縣建立了壯文推行工作機構,建立了區、地、市、縣壯文學校52所,先後培訓了40000多名壯文骨幹,參加學習壯文的群眾達290多萬人,出版壯文圖書250多種,發行1000多萬冊,為壯語文事業打下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二是自治區黨委於19805月決定恢復使用壯文至今的十幾年,這是壯語文事業不斷提高、發展的時期。自治區黨委明確提出「要積極穩步,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壯族地區農村、學校、機關逐步推行使用壯文」的方針和「搞好重點,逐步鋪開」的做法,壯語文工作走上了新的歷程:逐步恢復了壯語文工作領導機構和專業機構;壯文進學校工作納入大教育軌道,壯漢雙語文教學管理體系初步形成;壯語文的翻譯、出版、新聞、廣播、影視、古籍整理和學術研究、交流取得很大成績;各類壯語文專業人才不斷成長;壯語文工作進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

  廣西的侗文推行實驗工作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進行。三江位於廣西北部,與貴州、湖南兩省的侗區相連,侗族為該縣的主體民族。侗文試行始於1958年冬,當時三江縣民族語文學校先後辦過三期侗文班,培養學員120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貴州、湖南兩省先後恢復了侗文實驗推行工作。198710月,三江縣恢復侗文實驗推行工作。1987年冬至今,共辦侗文班44個,培訓1331人。19885月《廣西民族報》開闢了「侗文專欄」。

  都安瑤族自治縣聚居著瑤、壯、漢、水、毛難、仫佬等13個民族,總人口62.5萬,其中瑤族人口13595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1.8%。都安的瑤族是「布努瑤」支系,也稱「東努」、「努努」(即「人」)。

  1958年,在完成了全國瑤族語言普查的基礎上,語言學家和語文工作者創製了一套《瑤文方案》,但這套方案因種種原因而擱置。 

  19827月,部分在京的瑤族學者和瑤族幹部根據瑤族地區發展需要,重新草創了一套以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長洞鄉鎮中村的盤瑤勉話為標準音點、以勉方言為基礎方言、採用拉丁字母形式的《瑤文方案》。這套方案先後在廣西的金秀、田林、賀縣進行了教學實驗。根據實驗結果,19844月對《瑤文方案》進行了修訂。1985年中央民族學院民語系招收瑤語大專班,為瑤文實驗工作培養專門人才。1987228,自治區對瑤文推行使用問題做出決定:「繼續進行實驗,暫不推廣。」

  環江毛難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境內居住著12個民族,其中毛難族人口為55274人(全國毛難族人口710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6.6%。毛難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毛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與侗語、仡佬語、水語比較接近;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2)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及信息處理情況

  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方面,修訂了《壯文方案》、《壯文規範條例》(初稿)、《壯語文概要》,編寫、修訂出版了《漢壯詞彙》、《壯漢詞彙》、《壯語詞典》、《壯語新詞術語彙編》、《壯語方言土語音系》、《壯語通用詞與方言代表點詞彙對照彙編》等近二十種工具書,正在編纂的還有與美國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合作進行的大型工具書《壯漢詞典》。

  信息處理方面,199012月,廣西區民族古籍辦公室與廣西科學院計算中心共同組成「古壯文課題組」,開始了「古壯文處理系統」的研製。19931225,「古壯文處理系統」在北京通過技術鑑定。目前,自治區民語委正在建立壯語文資料庫,把各種壯語資料匯集起來,按標準詞彙、方言詞彙、成語、諺語、俗語、新詞術語等儲存起來,便於根據不同用途來調取語文材料,並按需要進行分析。這項工作對壯語文的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處理將會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8.雲南省民族語言文字

  (1)傣語言文字概況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字的邊疆省份,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水、滿3個民族使用漢語文外,其他22個少數民族使用26種語言,14個民族使用22種文字。雲南省傣族人口約106萬(1994年),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個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為西雙版納、德宏、金平三個方言,使用較多的是西雙版納方言和德宏方言。傣族共有四種不同形式的文字: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這四種文字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經過不同的發展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不同風格的文字。其中西雙版納傣文約有700多年歷史,通行於西雙版納、思茅傣族地區;德宏傣文約有500年歷史,通行於德宏、保山、臨滄傣族地區;傣繃文除在國外使用外,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傣族也使用;金平傣文通行於金平縣的傣族地區。四種文字中,當前使用範圍較廣影響較大的是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新中國成立後,對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在原有文字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改進後的傣文稱為新傣文,原有的文字稱為老傣文。改進後的西雙版納傣文,在保留原來字母形式和表音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實際語音增刪了若干字母,改變了聲調符號,並對字母讀音、附加符號的使用和書寫規則作了規範。改進後的德宏傣文,克服了老傣文一字多音多義以及沒有配套聲調符號等缺點,使之更規範、更科學。

  19556月經政務院批准,西雙版納州開始使用新傣文。19865月版納州6屆人代會通過關於使用老傣文的決議,恢復使用老傣文,但由於出版印刷界和廣大婦女的強烈反對,1997年後報紙又恢復使用新傣文,並進入雷射照排階段。現在版納州關於新舊傣文的的爭論仍然十分激烈。德宏新舊傣文之爭沒有版納激烈,50年代以來,德宏傣文共進行過3次改動,現在是德宏州政府大力推行的主要文字之一,也是德宏州傣族群眾普遍使用的文字。

  (2)雲南省民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製發布及信息處理情況

  雲南省民語委成立以來,為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語言文字、增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他們首先對世居雲南的25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並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指導下,先後幫助哈尼(2種)、傈僳、納西、景頗(載瓦)、苗(2種)、壯、白、瑤、獨龍等10個民族新創12種民族文字或拼音方案;幫助彝、傣、拉祜、苗、景頗等5個民族改進、規範了7種民族文字,並有步驟有計劃地報批文字方案。現德宏傣文、景頗文、載瓦文、哈尼文、拉祜文、川黔滇苗文、佤文7種民族文字方案,已由雲南省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審批成為正式文字。由雲南省民語委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項目《雲南省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志》現已公開出版發行。協助有關專家編輯出版了傣文、景頗文、載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等詞典。

  進入90年代以來,雲南省有關單位從信息處理的角度對雲南省少數民族文字進行開發利用和研究,現在,拉丁字母系統的少數民族文字基本上都能用計算機處理,非拉丁字母系統的少數民族文字如藏文、新傣仂文、新老傣那文、老傈僳文、規範彝文、滇東北規範老苗文等,也基本上能夠進行計算機處理,但是處理功能還不高,僅限於進行簡單的排版和桌面打字。

 

相關焦點

  • 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碩果纍纍
    會議全面總結了我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工作成果,分析了當前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部署了新時期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會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簡化字總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相繼頒布,為掃除文盲、普及文化教育、發展國民經濟做出重大貢獻。
  • 把握資訊時代特點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
    (3)為滿足信息處理領域的需要,國家語委及其前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與其他有關部門合作,制定了一些社會急需的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標準。如制定發布了國家標準《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及其輔助集;積極參與並主導了國際標準 信息技術 通用多八位編碼字符集(ISO 10646)的研製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等等。
  • 藏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①
    藏文字一旦不能跨入資訊時代,它必將失去語言文化載體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就會被這個時代無情地拋棄。縱觀國內外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老的藏文字能否跨入資訊時代的關鍵就是能不能解決好藏文信息處理技術問題。因此,藏文信息處理是直接關係著藏文命運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 對未使用規範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處罰
    對未使用規範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處罰 時間:2017-01-11 13:17作者:來源: 點擊量:
  •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  (四)語言文字信息化  語言文字信息化相關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就被列入中國科學工作的發展規劃,1968年研製成漢字電報解碼機,70年代中期提出「漢字信息處理系統」研究課題——「七四八」工程(馮志偉2019)。
  • 教育部:《信息技術產品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
    第四條(信息處理產品語言文字使用規定)語言文字信息處理軟體產品在對語言文字進行信息化處理時,應當符合國家發布的中文信息處理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範圍主要包括:  (一)漢字編碼字符集類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  (二)漢字字型類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  (三)漢字輸入類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  (四)漢語詞處理、語音處理、語料庫建設等技術類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  (五)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認定的其他中文信息處理標準、規範及相關規定。
  • 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高頻字使用平穩
    中國網11月25日訊,教育部2010年第8次新聞發布會定於11月25日10:00在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舉行,向新聞界介紹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有關情況並發布《2009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國家語委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長介紹了2009年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
  • 語言文字工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袁貴仁在講話中指出:「十五」期間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要力爭在語言文字本身的規範標準建設、面向信息處理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應用語言學學科體系建設、社會語言生活跟蹤調查和對策研究以及研究手段和信息服務手段的現代化等五個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適時推出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較強實用價值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成果,推動「十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要建立科學的運作機制,保證國家職能部門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
  • 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科研工作「十一五」規劃
    成立了國家語委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建立了由漢語語音與拼音、漢字、漢語語彙、漢語語法和篇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外語應用等6個分技術委員會構成的國家語言文字標準技術委員會,建立了中國文字整理與規範研究中心和「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
  • 雲南省多年來致力於搶救和推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新華社昆明10月2日電(記者 伍曉陽)記者近日從雲南省民委獲悉,少數民族分布眾多的雲南省,多年來致力於搶救和推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民族雙語教學、用民族文字開展掃盲和科技培訓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 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於印發《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範...
    第二條 本辦法所指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要是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語委)發布的語言文字規範(GF)和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起草並由國家標準主管部門發布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國家標準(GB)。  第三條 教育部、國家語委為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管部門,負責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管理工作。
  • ...印發《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
    充分利用漢語拼音作為拼寫和注音的工具,進一步發揮其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領域,以及信息處理、國際交往、國際漢語教育和海外華文教育中的作用。(二)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樹立科學的語言文字規範觀,進一步完善語言文字規範標準體系。
  • 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十五」立項項目名單
    2002年5月底至6月,國家語委科研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規劃協調處)通過不同媒體向社會公布了科研規劃及項目指南、資助項目名單、立項實施細則,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積極的反響。根據立項實施細則的要求,經過受理申請、專家函評和會議評審等階段,現已基本完成了科研立項工作。通過本次「十五」科研立項工作,已公布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十五」資助項目中除漢語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和少數民族類項目另行研究外,大部分已確定項目負責人和研究單位。
  •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全文
    到2020年,少數民族雙語教師達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要求,完成義務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加大《漢語拼音方案》的推行力度。加強學校漢語拼音教學。充分利用漢語拼音作為拼寫和注音的工具,進一步發揮其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領域,以及信息處理、國際交往、國際漢語教育和海外華文教育中的作用。  (二)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 吉林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條例
    第二章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  第八條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頒布的規範和標準。  第九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公務或者公共活動中,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第十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教育、教學、會議、宣傳及其他公共活動中,應當使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應當教授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第十一條  以漢語文出版的報紙、期刊、圖書、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等出版物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和標準。
  • 人大代表於晨:地鐵語言文字應規範使用
    人大代表於晨:地鐵語言文字應規範使用 作者: 2018-12-28 08:58  來源:瀋陽日報     「地鐵是瀋陽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也是規範使用文字的重要領域。」經過對瀋陽地鐵語言文字使用現狀進行調查,市人大代表於晨決定「咬文嚼字」,向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關於規範地鐵語言文字使用的建議》。
  • 樂見通過立法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8月1日起施行,這是廣西第一部專門用於規範和調整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關係的地方性法規,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我國56個民族當中,有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的民族既有語言,也有文字。《條例》的作用,則是從法律層面既保護語言也保護文字。語言和文字是現實中的交際、交流工具,人們需要通過語言文字來研究、繼承、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保護確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和破壞。
  • 語言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文字。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對現行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印刷通用漢字形表》《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範》等標準。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草案)》的說明
    當前,語言文字的應用現狀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某些滯後現象:有些地區方言盛行,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還沒有真正形成風氣;社會上濫用繁體字、亂造簡體字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些企業熱衷於取洋名、洋字號,在營銷活動中亂造音譯詞;信息技術產品中語言文字使用的混亂現象也很突出;不少出版物、廣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裝和說明中濫用外文……大量事實說明,在語言文字工作中沒有法律,只靠政策性文件,規範性差
  •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第264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但還是推薦性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的要求。說到語言文字方面的標準,我覺得應分為硬標準和軟標準兩類。所謂硬標準,是指跟中文信息處理相關的標準。這方面的標準,我們現在好像只有各種字體的生成點陣標準。分詞標準,也還只是推薦性標準。而中文信息處理所需要的標準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