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中國語言文字概況

    我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國家。根據《中國的語言》[1]《中國語言地圖集》[2],我國有130餘種語言,有約30種文字。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漢語是漢族的語言,[3]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是聯合國六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4]我國除佔總人口91.51%的漢族使用漢語外,少數民族都不同程度的兼用漢語,有的民族還轉用漢語。[5]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北方方言分為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四個次方言。[6]

    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49%的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回族、滿族大部分轉用漢語,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7]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嘉戎、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傈僳、哈尼、拉祜、白、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語言;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阿爾泰語系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圖佤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還有回族的回輝話。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8]有些語言的系屬尚未取得統一意見,如朝鮮語、京語等。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9]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一些民族也已經完全使用漢字,同時漢字是我國各民族通用的文字。漢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產生,[10]現在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漢字逐漸演變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文字。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對現行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印刷通用漢字形表》《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範》等標準。2013年6月5日,《國務院關於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國發〔2013〕23號)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是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領域漢字應用需要的重要漢字規範標準。《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應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原有相關字錶停止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21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訂了文字方案。[11]

    從文字的體系和字母的形式來看,我國的文字從文字類型上看有意音文字、音節文字、表意文字,從字母文字體系上看有古印度字母、回鶻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12]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教育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堅持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國家施行這些法律,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國堅持不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根據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10年抽樣調查顯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達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了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漢字社會應用的規範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漢語拼音更好地發揮作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語言實力顯著增強,國民語言能力明顯提高,社會語言生活和諧發展」。《綱要》確定了「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強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監督檢查和服務」「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加強語言文字法制建設」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七項主要任務;確定了「推廣普及」「基礎建設」「督查服務」「能力提升」「科學保護」「文化傳承」六項重點工作和十六個方面的舉措;提出了「創新理念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創新管理服務」和「擴大對外開放」「強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宣傳力度」「保障經費投入」等八項創新與保障措施。《綱要》的發布是貫徹中共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行動,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綱領。

    中共十八大以來,全國語言文字系統充分發揮語言文字事業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增強文化軟實力、增進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在堅持城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普通話水平測試、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中華經典誦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等工作載體,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語文素養,加強了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弘揚了中華美德,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2014年6月5日-6日,中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成功舉辦了世界語言大會,達成了《蘇州共識》,首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提出了「語言能力建設」的概念,對推進各國語言教學,提升語言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語言大會後,有關部門、高校、學術團體相繼舉辦語言能力與語言發展戰略,語言能力與國家安全、社會發展、文化傳播等的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學術繁榮和語言文字事業發展。

    備註:文稿經部分國家語委諮詢委員審議。

    --------------------------------------------------------------------------------

    [1]孫宏開等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

    [2]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合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

    [3]引自《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出版。

    [4]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引用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參考了《中國民族語文工作》,金星華主編,民族出版社出版。

    [6]此段參考了《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7]引用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參考了:《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合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中國民族語文工作》,金星華主編,民族出版社出版。

    [8]此段主要參考了《中國的語言》,孫宏開等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

    [9]引自《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出版。

    [10]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1]此段主要參考了《中國民族語文工作》,金星華主編,民族出版社出版。

    [12]此段主要參考了戴慶夏主編的《語言調查教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語言文字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有56個民族,共有80種以上語言,約30種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聯合國六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我國漢民族的共同語,我國除佔總人口91.59%的漢族使用漢語外,有些少數民族也轉用或兼用漢語。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
  • 藏語言文字
    藏語支各語言的主要特點是:有豐富的複輔音聲母、有較多的單輔音和複輔音韻尾、聲調發展不平衡。如藏語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字母。  有關藏語言文字起源的問題,學術界仍在爭論中,但主要形成幾種觀點。佛教界認為系吞彌·桑布扎所創;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認為系苯教始祖辛饒米沃奇所創;還有學者認為系脫胎於伽溼彌羅文(今克什米爾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瑪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 中國語言文字概況
    語言文字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得到加強。語言文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語言實力顯著增強,國民語言能力明顯提高,社會語言生活和諧發展」。
  • 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於印發《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範...
    現將修訂後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2015年發布的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第二條 本辦法所指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要是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語委)發布的語言文字規範(GF)和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起草並由國家標準主管部門發布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國家標準(GB)。  第三條 教育部、國家語委為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管部門,負責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管理工作。
  • 語言文字無小事
    【大家談·語言文字規範那些事兒】編者按語言即生活。我們每天都說話、寫字,但你是否深思過那些你脫口而出的一詞一字與世界萬象、時代風貌的連接。根據社會語言生活發展和語言文字建設的需要,《語言文字》版特推出「大家談·語言文字規範那些事兒」專欄,邀請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教授和瀋陽教授擔任主持人。該專欄既討論方方面面的語言文字現象,更關心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實現路徑。而「大家談」本來就有兩個含義,一是請「大家」發表高見以指點迷津,二是請「大家」七嘴八舌以集思廣益。
  • 佤族史:語言與文字
    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學習下關於佤族史:語言與文字的事,佤族有自己的語言,佤語為佤族所使用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內部分巴饒克方言、阿佤方言、佤方言。巴饒克方言有巖帥和班洪兩個土語;阿佤方言有馬散、阿佤來、大芒糯和細允四個土語;佤方言沒有土語差別。
  • 對未使用規範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處罰
    對未使用規範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處罰 時間:2017-01-11 13:17作者:來源: 點擊量:
  • 回族的語言文字
    回族由於歷史的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現在基本上使用漢語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內部交際時,特別是在舉行有關宗教儀式、經堂教育和交流思想當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所以,筆者也把它作為回族民俗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概述。
  • 關於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古登堡印刷術的興起讓歐洲很迅速的就有大量的書刊出現,當年歐洲的貴族和統治者使用的是當時的神聖語言——拉丁文。所以印刷的書刊都是拉丁文,當這些貴族和統治者都買了很多書以後,出版商的書銷量就減少了。出版商是商人當然要牟利,你要牟利,就要開拓新市場,新市場就是方言市場,比如說德語,以前沒有人用德文出書的。
  • 規範語言文字,鑄就民族自信——市語辦對鄆城南城中學進行語言文字...
    發布日期:2020-11-20 09:17瀏覽次數:近日,菏澤市教育局對南城中學語言文字進行縣域驗收,參加驗收的領導有:徐秋梅市教育局正縣級督學、市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主任劉愛琴、市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盧煜君老師、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王建敏、王萍老師蒞臨我校進行南城中學語言文字工作的考察驗收
  • 臺灣的語言文字概況
    臺灣文化與祖國大陸同源,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臺灣同胞是大陸移民的後裔,因此臺灣的語言與文字也是漢語漢字的一部分。目前,臺灣普遍使用普通話即臺灣民眾所謂的「國語」,主要方言是閩南語與客家語,同時還有戰後從大陸移民到臺灣的大陸各地方言,另外還有高山族各部落語言。
  • 古代語言文字:富有彈性的——語言結構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語言文字:富有彈性的——語言結構,同西方語言相比,漢語的組織方式有很強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的根源在於漢語建構的簡易性。我們說漢語的結構是彈性結構首先在於漢語語詞的分合伸縮具有不固定性。漢語的詞義功能具有發散性。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徵。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言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語言起源於從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而文字則是人類進人文明時期後才產生的。在沒有創造出記錄人類語言的各種工具之前,人類的主要交際工具是有聲語言。但是,有聲語言受到一定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 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字、中
    讓我們繼續來了解一下印第安人的語言跟文字:13.加勒比語系這一語系的分布地域甚為廣大,從它的發源地巴西興古河和塔帕若斯河起,向北到西印度群島及加勒比海沿岸地區,向西到哥倫比亞東南部,向東到巴西高原.如同阿拉瓦克語系一樣,加勒比語系各語言的分類現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 語言文字事業與時代共進
    這次會議總結了語言文字事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分析了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目標和任務,在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繼往開來的裡程碑意義。本期《語言文字》版特邀五位專家學者分別從語言能力、語言智能、漢字文化等視角,解讀語言文字事業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新任務,以期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語言文字的重要論述和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開創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新局面。
  • 壯族的語言文字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約2000萬以上(包括布依語、岱-儂語)。壯語屬於臺-加岱語系侗臺語族(壯侗語族)臺語支(壯傣語支),與泰國語、寮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於臺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於臺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臺語支西南組。
  •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將七十多年來的工作歸納為整理簡化漢字與漢字規範、推廣普通話與現代漢語規範、制訂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及其規範使用、語言文字信息化、語言文字法治建設、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語言服務、中華語言文化傳承傳播8個方面,簡述了其主要成就。
  • 語言文字要準確反映時代
    筵本報記者張杰今年是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60周年,也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15周年。在汪磊看來,廣大語言文字事業工作者不僅要注重重大項目選題的攻關,還應關注廣泛的語言使用者,開展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語言科普活動,讓語言科學、語言文字法規「走向基層」,讓語言文字規範意識深入人心。汪磊告訴記者,在密切關注網絡傳播平臺對語言傳播、語言生活影響的同時,也要關注信息技術對語言研究的影響。
  • 推動語言文字工作高質量發展
    語言文字作為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事業,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也是安全資源、戰略資源,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站在新起點,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推進語言文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謀劃好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
  • 省語言文字專家檢查組蒞臨景德鎮市第五中學檢查指導語言文字工作...
    2020年9月25日上午,江西省語言文字專家檢查組一行三人在景德鎮市教研所領導的陪同下蒞臨景德鎮市第五中學檢查指導創建省級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工作開展情況。此次專家檢查組由宜春學院原文學院院長、教授萬四華,南昌市田家炳學校校長屈智,江西省語言文字培訓測試中心幹部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王潔三人組成,專家組一行在景德鎮市第五中學認真考察並聽取了學校近年來創建省級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工作的開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