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照排助力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建設

2020-11-30 OFweek維科網

  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悠久,許多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創製了古民族文字,並以民族文字形成了極其豐富的反映各民族社會歷史發展情況的文字歷史檔案。研究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位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問題,可更好地發掘、傳播與利用這一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

  一、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位化建設的現狀

  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是指建國前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土官、個人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本民族文字直接形成的反映少數民族政治、歷史、經濟、軍事、天文、曆法、醫藥、教育、文藝、哲學、倫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情況,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滿文、藏文、維吾爾文、彝文、傣文、東巴文、白文、壯文、苗文、瑤文和水書等檔案材料,按其現存方式可劃分為古籍、文書、石刻(又包括碑刻、摩崖、石經牆、石經片和石經墩等類型)、金文、印章、竹簡、木刻、貝葉、骨文、皮書、布書、瓦書和陶文等。現今,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建設處於起步階段,現狀如下:

  1 .少數民族文字數位化技術多為高校、民族研究所、計算機中心等機構進行開發。以藏文數位化技術的研究為例。1986年由青海師範大學研究開發的TCDOS2.0版藏文系統通過了鑑定,這是第一個收入使用的藏文系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航天部701所於1988年8月推出了藏文文字處理及雷射編輯排版印刷系統,後與濰坊華光合作開發出了華光書林藏文排版和雷射照排系統;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民族印刷廠、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聯合研製並推出了北大方正藏文書版系統,北大方正1997年推出了基於WIN31的藏文維思彩色印刷系統;西南民院計算機研究室開發了基於DOS平臺的SPDOS漢藏文版作業系統和藏文文字平臺。

  2 .北方地區少數民族文字數位化技術的研究領先於南方地區。除藏文外,其他少數民族文字數位化技術開發情況如下:

  (1)蒙古文。內蒙古計算中心開發出蒙文、漢文、英文作業系統,與山東濰坊合作研發出華光V型蒙文書刊、圖表、報紙雷射照版系統;內蒙古大學研製出MPS蒙漢混合字處理系統;內蒙古大學與北大合作開發出《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蒙文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文研究所的蘇·蘇雅拉圖研製出基於Windows95的蒙古文處理系統(可攜式計算機)。

  (2)維、哈、柯文。主要有1989年新疆民語委主持開發的博格達維、哈、柯、漢、英、俄多文種排版系統;北大方正及濰坊華光已都研製有維、哈、柯文的排版系統;1997年6月新疆開發的《未來多文種系統VTDOS6.1》。

  (3)朝鮮文。如方正朝鮮文書版系統和思維系統;華光推出的書林朝鮮文系統。

  (4)錫伯文、滿文。有新疆民語委主持開發的計算機錫伯文、滿文文字處理和輕印刷系統;內蒙古大學等研製的滿文系統;遼寧省檔案館和東北大學計算機語言工程研究室共同開發的滿文作業系統。

  (5)彝文。有北大方正和西南民院合作開發的彝文系統書版軟體;西南民院自行開發的VCDOS漢彝文雙語平臺和SPDOS漢彝文版漢字作業系統,後又推出了Win95彝文文字平臺;由雲南省民語委和雲大計算中心合作開發的雲南規範彝文排版系統。

  (6)傣文。北大方正開發的傣文電子出版系統;濰坊華光開發的傣文電子排版系統。

  (7)壯文。由北大方正研製的在英文基礎上稍加改造後實現的壯文書版系統。

  (8)苗文。雲南省楚雄州光亞電子研究所研製的苗文排版系統。

  3 .檔案系統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管理工作尚未全面開展。現今少數民族地區許多檔案館(室)都收集珍藏有滿文、藏文、維吾爾文、彝文、傣文、東巴文、白文、壯文、苗文、瑤文和水書等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這些檔案大多處於手工管理階段,只有少數檔案部門開展了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信息的數位化工作,檔案系統尚未開發出單一或多民族的數位化管理系統軟體;在現有檔案管理軟體中,也沒能開發出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管理功能,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利用效率與範圍。

  二、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位化建設的方法

  (一)引進與採用少數民族文字數位化的技術與科研成果

  如許多高校、民族研究所、計算機中心等機構在少數民族文字處理技術方面開發出了藏文、蒙文、維文、朝鮮文、錫伯文、滿文、彝文、傣文、壯文、苗文等。在資料庫建立方面,蒙古文和藏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7年完成中世紀蒙古語文資料庫;1993年在完成100萬詞綴(現代蒙古語文資料庫)的基礎上,又完成了《500萬詞級現代蒙古語文資料庫》;完成了《元朝秘史》拉丁標註、漢文標註和漢文旁註本的檢索統計系統,在《現代蒙古語詞頻統計》的基礎上又整理出《現代蒙古語頻率詞典》;研製了MHJ—1型蒙古語言分析軟體包;1990年推出蒙古文拉丁化輸入方法,開發了從新蒙古文到老蒙古文的轉寫軟體,完成了蒙古文詞根、詞幹和附加成分的自動切分與複合詞的自動識別系統;蒙文字幕機系統,蒙漢混排圖章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篆文刻繪系統,蒙語文節目微機管理系統,微機蒙文圖書目錄管理系統,蒙醫癲癇病專家系統等。

  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語委主持開發了壯語詞庫;西南民族學院開發出彝文(四川涼山規範彝文)字幕機系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完成了1994年基金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媒體資料庫。這些少數民族文字資料庫的建立,為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提供便利條件。

  (二)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工作

  1 .鍵盤輸入。鍵盤輸入是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位化的一種基本形式,目前已經開發出許多少數民族文字輸入法,各民族地區的檔案館(室)工作人員可根據所管理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情況選擇具體的少數民族文字輸入法,以作為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數位化的基本工具。

  2 .掃描儀。掃描儀的工作原理是把紙上的圖形、圖像或文字信息變成像素點陣,再用二進位數表示這些點陣,從而將圖形、文字變成數字,輸入計算機。由於掃描儀可以將整頁的少數民族文字、圖形或圖像直接輸入計算機,因而在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信息的輸入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王選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
    北京大學1975年開始從事這一項目的研製,以王選為技術總負責人的科研團隊,研製成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並大規模推廣應用,最終使我國的漢字印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王選教授因成功設計和研發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我省少數民族古籍將實現數位化保護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高燕雲南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歷史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文字古籍和口傳古籍。將首推古籍數位化實施科學搶救保護針對雲南少數民族古籍面臨的古籍原件流失、人才流失、保管條件差、保護技術落後等實際,起國慶說,今後一段時期將首先著力推動少數民族古籍數位化保護工作。
  •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華光」雷射照排系統   傳統的報紙圖書都是用鉛字印刷。因此離不開「鉛」與「火」。當時先用火熔化金屬鉛,爾後再鑄成鉛字。這種工藝勞動強度大,汙染環境,有礙排字工人身體健康。
  • 改革開放40年|從貝葉向數字的華麗蟬變——傣文數位化建設掃描
    原標題:傣鄉改革開放40年|從貝葉向數字的華麗蟬變——傣文數位化建設掃描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傣族先民將傣文刻在貝葉上,依託小小貝葉傳承文字和文化。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傣族文字和文化的傳承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貝葉刻寫向數字應用華麗轉身,應用範圍、傳播方式、傳播功能發生了質的飛躍。
  • 華光照排綻放彩雲之南!
    同時,也為疫情期間推進國家標準宣貫制度化、日常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式。 民族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以上只是北大青鳥華光照排有限公司服務少數民族文字信息化的縮影。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技術聯姻,印證了華光與西雙版納報社的合作史,也是中國傣文信息化的技術進步史。
  • 應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充分發展
    日前,為搶救、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中央財政撥5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雲南民族大學建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重點學科。我國民族語文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民族語文工作取得哪些成就?又面臨哪些迫切任務?作為語言研究工作者,應該開展哪些相關工作?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沙瑪拉毅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採訪。
  •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少數民族文字「上網」
    「幾個民族的文字都有?」「各個自治區的官方網站都有少數民族文字版本嗎?」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少數民族界委員,當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鄂義太談到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字網際網路的扶持力度時,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詢問了以上幾個問題。總書記關心少數民族文字「上網」,再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
  • 與愛迪生貢獻相當,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改變中國印刷業的巨匠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王選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夜以繼日地研究設計,並且開創性地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照排。王選正在展示雷射照排技術在這樣的困境下,當記者問起雷射照排系統研究中最大的苦惱是什麼,王選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
  • 甘肅完成三個獨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數位化」
    ,甘肅全面完成東鄉族、保安族和裕固族三個特有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普查,使那些瀕臨失傳的民族語言通過「數位化」記錄和保存得以傳承和發展。  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三個少數民族,有語言無文字。東鄉族和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州境內,而裕固族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  甘肅官方歷時兩年採用問卷調查、走訪入戶、訪談等方式,按年齡、職業、性別等要素選取訪談對象,通過攝像、錄音、照相等形式對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口頭傳承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寓言故事、諺語、兒歌等進行了聲像錄製。
  • 雲岡石窟的數位化建設(組圖)
    原標題:雲岡石窟的數位化建設(組圖)   近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通過與國內高校院所長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依託高精度測繪技術(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計算機科學與網絡技術等數位化手段,永久地保存珍貴文物及歷史檔案的方法。在此基礎將數位化技術應用於各項管理中,極大地提升了文化遺產地的研究、保護、宣傳和服務水平。
  • 助力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活動在福建啟動
    供圖中新網廈門10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南普陀中醫院工作團隊一行120人,19日深入福建少數民族居住地福鼎,以慈善助學、文化交流與義診施藥等方式,助力福鼎市畲族村落發展和實現全面小康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助力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傳承活動由此啟動。
  • 3D雷射掃描儀大空間掃描測繪記錄建築物現狀作為數位化檔案
    打開APP 3D雷射掃描儀大空間掃描測繪記錄建築物現狀作為數位化檔案 發表於 2020-04-10 16:24:48 FARO雷射掃描儀可快速、精確且完整地實現完工現場的數位化記錄並不遺漏任何細節。對於複雜的幾何體、不完整的文件記錄和難以進入的區域而言,三維雷射掃描是獲取例如建築、結構和工業設施等現場測量結果的理想方法。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三)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中,也就是說,除了漢族以外,其他都屬於少數民族。目前,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
  • 市檔案館實現館藏檔案數位化自主查詢
    近年來,包頭市檔案館立足館藏資源,積極推進檔案自主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建設,實現館藏檔案無紙化查詢。目前,已為上千人次查閱退休待遇問題提供有效依據。從2013年至今,市檔案館分4次開展了館藏檔案數位化工作,對群眾查閱利用率高的民生檔案進行數位化處理。
  •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劉 松,羅雪娟(青海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摘要:青海省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多民族的存在造就了青海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國家和青海省對藏、蒙、土、撒拉等民族語言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旨在減緩青海少數民族多樣性語言的流失速度。
  • 文保如何與時間賽跑——數位化,留住歷史的容顏
    如何讓傳世文物保持當下的姿態繼續在歷史長河中前行,使將來的人們仍然能與今天的我們一樣,追思先民創造的燦爛文明?  浙大文物數位化團隊告訴我們:利用現代科技為文物建立數字檔案,能讓文物在二進位的世界中獲得永生。今天,我們應能格外體認這項工作的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曾掀起了我國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2020年1月15日,王選院士的夫人——陳堃銶教授將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滿語瀕臨消失
    23日,遼寧省檔案館研究員孫成德在首屆滿族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說,這意味著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清代官方語言——滿語瀕臨消失。據了解,滿語在清代被定為「國語」,清朝入關建立全國性的政權之後,滿文的使用範圍不斷加大,隨著八旗滿族兵丁被派駐到全國各地,滿文的使用範圍也擴散到全國各駐防重地。從清代嘉慶朝以後,使用滿語的人越來越少,滿語逐漸走向衰落。
  • 通用語言架起「連心橋」 助力邊疆少數民族同胞融入湖北
    武昌區起義門社區培訓點 葉長青 攝(新時代·實踐創新)通用語言架起「連心橋」 助力邊疆少數民族同胞融入湖北中新網武漢7月23日電 題:通用語言架起「連心橋」 助力邊疆少數民族同胞融入湖北武漢魯廣社區培訓點 雷建芳 攝語言不通曾是喀迪爾·麥提薩力生活的最大障礙,但是現在讀、說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得益於他參加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語言文化政策培訓班。湖北共有新疆籍人員2.96萬餘人,其中務工經商人員約1.03萬人,少數民族約佔6400人。
  • 數位化搶救珍貴藝術家檔案
    梅尼爾收藏博物館於1990年開始實施藝術家檔案項目,這個項目因收藏著名藝術家關於藝術品製作或保存等看法的第一手資料而為藝術界所推崇。如今通過數位化歸檔,原本為藝術家和藝術收藏者製作的資料將通過網站面向公眾開放。對博物館來說,運用現代科技的宗旨就在於如何保存已歷經滄桑的珍貴收藏品。而保存現代和當代藝術品對收藏者和藝術家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這一切都直接體現在藝術家檔案項目的訪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