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曾掀起了我國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2020年1月15日,王選院士的夫人——陳堃銶教授將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王選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
北京大學1975年開始從事這一項目的研製,以王選為技術總負責人的科研團隊,研製成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並大規模推廣應用,最終使我國的漢字印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王選教授因成功設計和研發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見證王選陳堃銶伉儷情深
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84歲的陳堃銶教授出席並接受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頒發的收藏證書。
-
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15日,13件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相關科研手稿及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正是這項技術,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這對科學家伉儷在科研道路上攜手並進,各盡所長、密切配合,令一項偉大創舉終成現實。陳堃銶是中國第一屆計算數學專業畢業生,她留校進入數學系計算數學教研室擔任助教。
-
新中國的第一丨雷射照排技術:讓漢字從計算機中「誕生」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帶您走近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雷射照排。四十多年前,我國的計算機還主要用於科學運算和國防尖端工程,系統裡沒有精密漢字。報紙、書刊主要用鉛制的活字排版印刷,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為此,新中國在1974年8月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48工程」,研發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最難的一步,就是讓精密漢字進入計算機。
-
與愛迪生貢獻相當,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改變中國印刷業的巨匠
《新華日報》鉛字印刷場景然而80年代之後,「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推廣應用,不但消除了鉛毒汙染,降低了能耗,而且出版周期縮短了80%,出版品種大大增加,印刷質量也有顯著的提高。王選:別人這樣說,氣得我吃不下飯197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選聽說了「748工程」,其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當時美國的報刊印刷已經全部採用電子排版,而中國還是人力鉛字印刷。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通過對比當時國際流行的二代、三代的照排系統,他意識到研發漢字照排系統很難繞開漢字字模的存儲難題,為此有必要直接跳過第二代光機式照排系統。而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系統,在使用時又經常出現電子束易散焦導致印刷模糊、排版版式少等缺點。 所以,王選提出有必要超越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系統,直接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系統。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1974年9月,國家計委發文批覆,同意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列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並命令四機部召集成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748工程),後來王選研發的雷射照排技術就是748工程的一個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不過,748工程啟動之初,王選仍病休在家。
-
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
標題是:《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王選1975年,王選投入到「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工作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
-
伉儷情深,他們讓漢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今天上午,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堃銶(右)陳堃銶捐贈的13件套科研手稿實物,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雷射照排首次報導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是她與王選院士共同科研時所留下的最珍貴的物證,也是這對伉儷夫妻攜手攻關、風雨同行的最美見證。
-
雷射照排助力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建設
1986年由青海師範大學研究開發的TCDOS2.0版藏文系統通過了鑑定,這是第一個收入使用的藏文系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航天部701所於1988年8月推出了藏文文字處理及雷射編輯排版印刷系統,後與濰坊華光合作開發出了華光書林藏文排版和雷射照排系統;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民族印刷廠、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聯合研製並推出了北大方正藏文書版系統,北大方正
-
IBM耗資千萬研究得出結論「漢字不適用於電腦」,卻被中國人打臉
這裡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發明五筆輸入法的王永民和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五筆輸入法可謂是漢字輸入中的王者,屬於用電腦必學軟體,完全可以說凡在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基本上都受到過五筆輸入法支配的恐怖。要背字根表、要學會拆字,這無形中提高了入門的門檻。
-
計算機「接納」漢字,永遠要感謝一個光輝的名字
11世紀,北宋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900多年後,一位病弱的科學家,帶領團隊創造並應用世界上首個「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再次掀起一場印刷業的「光電革命」,讓古老漢字在資訊時代煥發出年輕光彩。
-
「二王」拯救了中國漢字?度過了第二次漢字危機?
在1965年,德國人發明了電子照排技術,用陰極射線管取代了原有的光學製版,世界印刷業從此進入了計算機時代。而當時的中國還在使用著非常落後的鉛字排版,為了提高印刷效率,中國也想開發我們自己的電子照排技術進行製版,但因為一個問題卻被卡住了,因為這個技術是西方發明的,是按照他們的拉丁字母的特點發明的,對於中文方塊字,非常不適用。
-
雷射照排機從容面對CTP挑戰
許多業內人士擔心,隨著CTP技術和數字印刷機的發展,雷射照排機的應用範圍會不會大幅度減小,甚至有消失的危險?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擁有8萬多印刷企業,200多萬從業人員的印刷大國而言,雷射照排機應用範圍的變化將對我國國民經濟和印刷相關行業帶來重要的影響。
-
鉛印到雷射照排:中國印刷業發展歷程
從鉛印到雷射照排,從「北書南印」到三足鼎立,從只印書刊到商機無限……經過65年的技術追趕,這片活字印刷術的發源地實現了向印刷大國的跨越,在向印刷強國進發的路上,開拓的腳步永不停歇——現如今,走進一家書店,讀者們在感慨於圖書品種豐富的同時,也會不由得欣賞起書籍精美的印裝工藝;從專門為新聞出版業服務,到從事為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