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2020-12-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15日,13件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相關科研手稿及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正是這項技術,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我國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在參與這一工程的過程中,著名科學家王選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同事們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這對科學家伉儷在科研道路上攜手並進,各盡所長、密切配合,令一項偉大創舉終成現實。

陳堃銶是中國第一屆計算數學專業畢業生,她留校進入數學系計算數學教研室擔任助教。北京大學成立了研發計算機「紅旗機」的團隊「紅旗營」,陳堃銶在其中負責軟體部分的培訓與設計,以及各種雜務。1975年年初,陳堃銶參加了由北京大學組織的一項關於計算機應用的調研,得知「748工程」並告訴了王選。其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子項目引起了王選的興趣。他和陳堃銶經過仔細分析,認定這是一個價值和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項目。

要實現漢字的計算機照排,第一步就要解決漢字字形信息的存儲問題。王選認為,當時國際上流行的二代和三代照排系統不適合中國國情,決策研製第四代——即雷射照排系統,而且一定要使用「數字儲存」的方式,但由此產生的數據量在當時看來非常巨大,無法存儲到計算機中。他在研究字典的時候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靈感:漢字所有的筆畫,可以劃分為規則筆畫和不規則筆畫兩類。對於撇、捺、點、勾等不規則筆畫,他歸納出輪廓描述法,對於橫、豎、折等規則筆畫,則使用參數描述法。

王選與陳堃銶反覆討論,最終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漢字字形信息儲存方法。在不失真的同時,它需要的儲存空間只是點陣儲存方式所需的五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這項「輪廓加參數」的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比西方早了大約十年。在設計與試驗壓縮信息的同時,陳堃銶還負責設計整個軟體系統。為了學習排版知識,陳堃銶仔細閱讀有關排版的技術書籍,查閱了能找到的各類書籍的版面格式,並向印刷廠師傅虛心請教。

終於,1979年7月27日,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了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這是新中國第一張用「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整張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後,又成功排出樣書《伍豪之劍》,並於1985年在新華社中實用成功,1987年《經濟日報》使用這一系統,在全國首家「告別鉛與火」。漢字雷射照相排版系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後來不僅風靡全國,也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

15日,13件套見證了這段歷史的實物入藏國博,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雷射照排首次報導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國博表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研究,實現了漢字信息的計算機存儲、處理、還原和輸出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從而牢牢把握了系統的創新和發展主動權。國博將做好保管、研究、展覽展示的工作,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我國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敢於挑戰世界最尖端科技的決心和勇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劉冕 鄧偉

編輯 王海萍

流程編輯 王夢瑩

相關焦點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上世紀70年代,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曾掀起了我國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見證王選陳堃銶伉儷情深
    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84歲的陳堃銶教授出席並接受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頒發的收藏證書。
  •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華光」雷射照排系統   傳統的報紙圖書都是用鉛字印刷。因此離不開「鉛」與「火」。當時先用火熔化金屬鉛,爾後再鑄成鉛字。這種工藝勞動強度大,汙染環境,有礙排字工人身體健康。
  • 王選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
    北京大學1975年開始從事這一項目的研製,以王選為技術總負責人的科研團隊,研製成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並大規模推廣應用,最終使我國的漢字印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王選教授因成功設計和研發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伉儷情深,他們讓漢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今天上午,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堃銶(右)陳堃銶捐贈的13件套科研手稿實物,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雷射照排首次報導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是她與王選院士共同科研時所留下的最珍貴的物證,也是這對伉儷夫妻攜手攻關、風雨同行的最美見證。
  • 與愛迪生貢獻相當,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改變中國印刷業的巨匠
    《新華日報》鉛字印刷場景然而80年代之後,「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推廣應用,不但消除了鉛毒汙染,降低了能耗,而且出版周期縮短了80%,出版品種大大增加,印刷質量也有顯著的提高。王選:別人這樣說,氣得我吃不下飯197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選聽說了「748工程」,其中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當時美國的報刊印刷已經全部採用電子排版,而中國還是人力鉛字印刷。
  • 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
    標題是:《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王選1975年,王選投入到「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工作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
  • 新中國的第一丨雷射照排技術:讓漢字從計算機中「誕生」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帶您走近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雷射照排。四十多年前,我國的計算機還主要用於科學運算和國防尖端工程,系統裡沒有精密漢字。報紙、書刊主要用鉛制的活字排版印刷,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為此,新中國在1974年8月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48工程」,研發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最難的一步,就是讓精密漢字進入計算機。
  • 計算機「接納」漢字,永遠要感謝一個光輝的名字
    11世紀,北宋的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900多年後,一位病弱的科學家,帶領團隊創造並應用世界上首個「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再次掀起一場印刷業的「光電革命」,讓古老漢字在資訊時代煥發出年輕光彩。
  • 自主創新帶動我國印刷技術跨越式發展——王選的創新思想與實踐對...
    【摘要】 王選帶領科研隊伍研製的雷射照排系統,讓我國印刷業在「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之後,又不斷自主創新,相繼研製出一系列科研新成果並推廣應用,使我國的出版印刷技術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最終形成了全新的電子出版行業。他還探索科技體制創新,創立「技術頂天、市場立地」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實現成果應用和產品化、產業化。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印刷發展專題展:
    過去的70年已有鏡鑑,印刷產業規模從百廢待舉到世界第二;印刷產品質量從水平低下到世界領先;印刷科技為漢字和中華文明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實現了「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歷史性跨越;數字印刷在科技創新中孕育誕生並茁壯成長……    7月24日,2019中國印刷業創新大會舉行前一天,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特別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印刷發展專題展在京開幕,該展覽共分為建設與探索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70年代,王選在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技術時,也面臨著這個情況。 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最早起源於"748工程"。1974年8月,四機部聯合一機部、中科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聯名向國家計委、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於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予以立項的報告。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70年代,王選在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技術時,也面臨著這個情況。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最早起源於「748工程」。1974年8月,四機部聯合一機部、中科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聯名向國家計委、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於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予以立項的報告。
  • 鉛印到雷射照排:中國印刷業發展歷程
    從鉛印到雷射照排,從「北書南印」到三足鼎立,從只印書刊到商機無限……經過65年的技術追趕,這片活字印刷術的發源地實現了向印刷大國的跨越,在向印刷強國進發的路上,開拓的腳步永不停歇——現如今,走進一家書店,讀者們在感慨於圖書品種豐富的同時,也會不由得欣賞起書籍精美的印裝工藝;從專門為新聞出版業服務,到從事為各行業
  • 揭秘「當代畢昇」王選背後的科研故事
    原標題:王選手稿引發的故事   我國著名計算機應用專家、「當代畢昇」王選院士,一生著述豐富,留下了大量手稿筆跡,既有研製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設計手稿,也有總結科研工作和人生歷程的論述文章,字裡行間,蘊涵著獨到的方法哲理、高遠的精神品格,體現了王選院士曲折豐富的科研人生。
  • 從鉛字排版到雷射照排 德州印刷女工見證時代變遷
    據肖玉榮回憶,德州市印刷廠是當時德州最大的印刷廠,負責印刷報紙、文件、書本、表格等,承擔了當時德州地區過半的印刷任務。德州市印刷廠退休工人肖玉榮說:「我們排版車間有揀字的,有排版的,揀字的負責在字架子上,把這些需要的字根據偏旁部首,都揀在裡面,我們再排。需要它的空間距離大小,都不是一般寬的,有的需要有個插圖,有個嘛的,所以就一點一點的挪,很麻煩。」
  • 「二王」拯救了中國漢字?度過了第二次漢字危機?
    在1965年,德國人發明了電子照排技術,用陰極射線管取代了原有的光學製版,世界印刷業從此進入了計算機時代。而當時的中國還在使用著非常落後的鉛字排版,為了提高印刷效率,中國也想開發我們自己的電子照排技術進行製版,但因為一個問題卻被卡住了,因為這個技術是西方發明的,是按照他們的拉丁字母的特點發明的,對於中文方塊字,非常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