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13件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相關科研手稿及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正是這項技術,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我國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在參與這一工程的過程中,著名科學家王選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同事們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這對科學家伉儷在科研道路上攜手並進,各盡所長、密切配合,令一項偉大創舉終成現實。
陳堃銶是中國第一屆計算數學專業畢業生,她留校進入數學系計算數學教研室擔任助教。北京大學成立了研發計算機「紅旗機」的團隊「紅旗營」,陳堃銶在其中負責軟體部分的培訓與設計,以及各種雜務。1975年年初,陳堃銶參加了由北京大學組織的一項關於計算機應用的調研,得知「748工程」並告訴了王選。其中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子項目引起了王選的興趣。他和陳堃銶經過仔細分析,認定這是一個價值和前景不可估量的重大項目。
要實現漢字的計算機照排,第一步就要解決漢字字形信息的存儲問題。王選認為,當時國際上流行的二代和三代照排系統不適合中國國情,決策研製第四代——即雷射照排系統,而且一定要使用「數字儲存」的方式,但由此產生的數據量在當時看來非常巨大,無法存儲到計算機中。他在研究字典的時候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靈感:漢字所有的筆畫,可以劃分為規則筆畫和不規則筆畫兩類。對於撇、捺、點、勾等不規則筆畫,他歸納出輪廓描述法,對於橫、豎、折等規則筆畫,則使用參數描述法。
王選與陳堃銶反覆討論,最終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漢字字形信息儲存方法。在不失真的同時,它需要的儲存空間只是點陣儲存方式所需的五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這項「輪廓加參數」的漢字信息壓縮技術比西方早了大約十年。在設計與試驗壓縮信息的同時,陳堃銶還負責設計整個軟體系統。為了學習排版知識,陳堃銶仔細閱讀有關排版的技術書籍,查閱了能找到的各類書籍的版面格式,並向印刷廠師傅虛心請教。
終於,1979年7月27日,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了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這是新中國第一張用「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整張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後,又成功排出樣書《伍豪之劍》,並於1985年在新華社中實用成功,1987年《經濟日報》使用這一系統,在全國首家「告別鉛與火」。漢字雷射照相排版系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後來不僅風靡全國,也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
15日,13件套見證了這段歷史的實物入藏國博,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雷射照排首次報導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國博表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研究,實現了漢字信息的計算機存儲、處理、還原和輸出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從而牢牢把握了系統的創新和發展主動權。國博將做好保管、研究、展覽展示的工作,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我國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敢於挑戰世界最尖端科技的決心和勇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劉冕 鄧偉
編輯 王海萍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