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第一丨雷射照排技術:讓漢字從計算機中「誕生」

2021-01-16 央視新聞

如今,我們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處理中文信息已經習以為常,而在40多年前,這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帶您走近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雷射照排。

四十多年前,我國的計算機還主要用於科學運算和國防尖端工程,系統裡沒有精密漢字。報紙、書刊主要用鉛制的活字排版印刷,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為此,新中國在1974年8月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48工程」,研發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最難的一步,就是讓精密漢字進入計算機。當時還在北大當教員的王選和妻子陳堃銶,參與了這項工程的研究。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教授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夫人 陳堃銶: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大小寫共五十二個。我們(漢字)常用字就有六七千,至少有十幾種字號,還有不同的字體,這樣一算至少有好幾千兆。當時我們用的計算機內存外存加起來六兆多,這個存儲量當時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1975年,王選用「參數表示規則筆畫,輪廓表示不規則筆畫」這種獨一無二的方法,把幾千兆的漢字字形信息,大大壓縮後存進了只有幾兆內存的計算機,這是新中國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漢字存入了計算機。經過四年的連續攻關,王選團隊又採用當時超前的雷射照排技術,成功從計算機裡輸出了漢字。

1979年7月,新中國誕生第一張用「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整張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後,從成功排出樣書《伍豪之劍》,到在新華社中實用成功,漢字雷射照相排版系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後來不僅風靡全國,也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

陳堃銶:他們日本說為什麼要買中國的?就是覺得是最好。我們中國人是很聰明的,真是,就只要我們能夠踏踏實實地幹。王選有句話,要走向世界,中國人有這個能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王選團隊自主研發的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不僅顛覆性改造了新中國的新聞出版印刷行業,也在世界範圍內推動了中文信息化的全面發展,電子書、新聞類應用軟體等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 郭宗明:在如今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研究跨媒體的檢索、生成等技術,讓中文信息處理插上了人工智慧的翅膀,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個性化、智能化。

如今,748工程已經過去了40多年,中文信息處理的研究已經從用計算機處理和顯示漢字字形,轉向了用計算機對漢字語義的理解和再生成。根據深度學習算法,計算機可以模仿手寫筆跡造字,也可以寫文章、作詩,還能把文字、音頻、圖像、視頻,都轉化為同一標準的表達方式,中文信息處理邁入人工智慧時代。

相關焦點

  • 王選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
    北京大學1975年開始從事這一項目的研製,以王選為技術總負責人的科研團隊,研製成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並大規模推廣應用,最終使我國的漢字印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王選教授因成功設計和研發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第一套漢字雷射照排系統 ──「華光」雷射照排系統   傳統的報紙圖書都是用鉛字印刷。因此離不開「鉛」與「火」。當時先用火熔化金屬鉛,爾後再鑄成鉛字。這種工藝勞動強度大,汙染環境,有礙排字工人身體健康。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的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曾掀起了我國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2020年1月15日,王選院士的夫人——陳堃銶教授將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見證王選陳堃銶伉儷情深
    很少有人知道,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其實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84歲的陳堃銶教授出席並接受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頒發的收藏證書。
  • 讓報紙印刷洗盡「鉛」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國博
    在參與這一工程的過程中,著名科學家王選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同事們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與愛迪生貢獻相當,發明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改變中國印刷業的巨匠
    部分王選研究雷射照排系統的手稿1979年,英美等國突然宣布要來中國展覽他們的雷射排照機,雖然這些產品還不能進行漢字排版,但是國內的一些報紙、印刷工廠等紛紛決定引進。王選正在展示雷射照排技術在這樣的困境下,當記者問起雷射照排系統研究中最大的苦惱是什麼,王選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最大的苦惱是,大多數人不相信中國的系統能超過外國產品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70年代,王選在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技術時,也面臨著這個情況。 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最早起源於"748工程"。1974年8月,四機部聯合一機部、中科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聯名向國家計委、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於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予以立項的報告。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70年代,王選在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技術時,也面臨著這個情況。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最早起源於「748工程」。1974年8月,四機部聯合一機部、中科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聯名向國家計委、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於將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計劃予以立項的報告。
  • 計算機「接納」漢字,永遠要感謝一個光輝的名字
    而彼時,西方已率先採用「電子照排技術」,即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照相排版。  要跟上世界信息化發展步伐,漢字必須與計算機相結合,否則中國將難以進入信息化時代。  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況,1974年,我國設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即「748工程」。這讓當時在北大無線電系任助教、已病休10多年的王選,找到了奮鬥方向。
  • 伉儷情深,他們讓漢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今天上午,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20世紀70年代,我國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印刷發展專題展:
    在該單元中,中國印刷博物館特別甄選了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檔案中的代表性文獻。例如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報》,被譽為「新中國第一開國檔案」,是唯一權威、翔實、完整、真實記錄新中國成立當天的國家官方報紙,是新中國超級「紅色國寶」、國家一級文物。
  • 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
    新中國功勳人物第一期:王選。標題是:《倉頡創造漢字,李斯統一漢字,畢昇活字印刷,他讓漢字進入新時代》。王選1975年,王選投入到「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研製工作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
  • 雷射雕刻在印章防偽技術中的應用
    雷射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是當代科技前沿。這兩大技術的誕生,馬上引起印刷業的革命。雷射照排取代了幾百年的活字印刷。鉛字排版在中華大地幾乎絕跡。受雷射照排的啟發,這兩大技術也很快引進印章製造和防偽領域。    計算機排版大大提高了印章工藝水平和製作速度,而雷射雕刻已經成功地代替製版壓模、手工和刀具光電跟蹤的方法,引起有關部門和行家的普遍關注。
  • 「二王」拯救了中國漢字?度過了第二次漢字危機?
    在此期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在這幾大產業中爭先恐後,不斷發展出各種創新技術,比如航天領域的載人飛行,和平利用核能的核電站技術,製藥領域的分子生物技術,在遺傳學領域DNA結構的確定等等,而引領信息技術革命的計算機技術也在這期間飛速發展。
  • 中國早期計算機科學家你知道哪些?華羅庚居然是奠基人
    馮康(1920-1993)數學家、中國有限元法創始人、計算數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機創始人。主要成就有限元方法,是中國獨立獨立於西方系統地創始了有限元法的標誌,特別適合解決複雜的大型問題,便於在計算機上實現。
  • 河北故事丨7件珍貴藏品見證「當代畢昇」傳奇
    &nbsp&nbsp&nbsp&nbsp1月15日,巨鹿縣教育局職工潘軍峰應中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參加了「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並獲頒收藏證書。這標誌著潘軍峰捐贈的我國第一張用自主研製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底片和排印出的第一本漢字圖書樣書《伍豪之劍》底片等7件套藏品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雷射照排助力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建設
    現今,少數民族文字歷史檔案的數位化建設處於起步階段,現狀如下:  1 .少數民族文字數位化技術多為高校、民族研究所、計算機中心等機構進行開發。以藏文數位化技術的研究為例。1986年由青海師範大學研究開發的TCDOS2.0版藏文系統通過了鑑定,這是第一個收入使用的藏文系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航天部701所於1988年8月推出了藏文文字處理及雷射編輯排版印刷系統,後與濰坊華光合作開發出了華光書林藏文排版和雷射照排系統;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民族印刷廠、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聯合研製並推出了北大方正藏文書版系統,北大方正
  • 鉛印到雷射照排:中國印刷業發展歷程
    從鉛印到雷射照排,從「北書南印」到三足鼎立,從只印書刊到商機無限……經過65年的技術追趕,這片活字印刷術的發源地實現了向印刷大國的跨越,在向印刷強國進發的路上,開拓的腳步永不停歇——現如今,走進一家書店,讀者們在感慨於圖書品種豐富的同時,也會不由得欣賞起書籍精美的印裝工藝;從專門為新聞出版業服務,到從事為各行業
  • 印刷製版中的雷射技術應用的原理
    雷射是一門新興學科和高新應用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以來就在全球普及開來並迅速發展。這也使得雷射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與之相應的許多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包裝印刷行業就是其中變革最大的一部分。今天,中國紙業網的編輯將從印刷製版開始,分析一下雷射技術應用的原理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