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40歲三不比,50歲三不親」何意?真的讀懂了,好運自然易來

2020-10-18 美詩美文jane

平時我們常說: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的話。當年孔子與老子論道,聽完對方的話如醍醐灌頂,而後表示:

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

所以這話,並不是孔子要求普通人要做到的,只是他對自己的總結。事實上,現在真正能做到30而立,不靠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40歲就能不困惑,事事通達,也很難。50歲就知道造化天命,看透一切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人到中年後,不管是40歲還是50歲,只要父母親能安康、兒女能懂事,家庭能一切順遂,就已經很好了。正因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走錯一步,往往就會讓整個家庭都跟著受罪。所以民間就有很多勸誡中年人的俗語,本期筆者就和大家說一個很重要的:40歲三不比,50歲三不親。

一:何為三不比?

年輕時,我們總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時候我們生活的重心,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比別人好。所以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和別人比,似乎只有比別人強上一點,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到了40歲以後,我們的重心應該在自己的生活上,這時候有3樣東西再去比,已經沒了意思。

第一樣是不比出身。不得不承認,有些人起點,就是我們的終點。所以年輕時,我們總是會為自己不如別人,找個理由:他出身比我好。但事實上,人到中年後,經過年輕時的奮鬥,此時出身對人的影響已經很小了。若是能白手起家的人,已經不在意出身如何了。如果沒有大富大貴,再找這個藉口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大家在40歲以後,就不要再糾結這一點了。

第二樣是不比孩子。人到40了,孩子已經是我們生活的重心。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給我們攀比的資本。那些孩子有一點出息,就喜歡到處炫耀的家長,很容易讓孩子驕傲自滿;而那些處處用「別人家孩子」來數落自己孩子的人,只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第三樣是不比錢財。人到40了,金錢觀也應該更豁達了。這並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說恰恰因為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錢對於中年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外面和朋友吃飯、買東西時,切不可衝動,產生要和別人比一比誰出手更闊綽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們的每一筆錢都應該用在實處,那些虛榮的攀比是沒有必要的。

二:何為三不親?

人到中年了,對人情世故也應該很難看得透了。年輕時,我們總是想著結交各種各樣的人,覺得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到了50歲,我們才明白,其實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知己有那麼一兩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我們是能離多遠就離多遠,這就是3不親。

第一種該遠離的人是金錢至上的人。年輕時,為了更有人脈,我們往往會用一些物質來交朋友。但是人到中年後,我們就該明白,那些金錢至上的朋友,你有錢時他們會在你身邊,你沒錢了他們是跑得最快的,所以這種人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的。

第二種該遠離的是趨炎附勢之人。這種人的特點很明顯,他們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人。結交這種人,不但沒有益處,而且還會在我們失勢時,落井下石。

第三種該遠離的人是薄情寡義之人。重情義的人和寡義之人,到50歲了我們也應該看得清了。重情義的人,任何時候都以情為大,物為輕。但到了50歲,我們就該明白,那些薄情之人的心是捂不熱的,這是他們的本性。

人到中年後,如果真的能讀懂「40歲三不比,50歲三不親」,好運自然就來了。很多人認為,人的運氣都是命,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事實上,人的運氣和福氣,其實都是能經營來的。遠離那些不該結交的人,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去攀比那些不該比的事,福氣自然會慢慢變多。

相關焦點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在這些流傳的文化中,俗語一定是不能被忽略的一環。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老祖宗的告誡要多看看
    四十歲有三不比,而五十歲有三不親,這是農村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很好地告訴了四十歲和五十歲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簡單的俗語背後,其實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四十歲有三不比:1.不比錢財四十歲,人到中年,到了這個時候也是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孩子撫養的歲數,生活中就要沉得住氣。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啥意思?中年人一定要懂
    詩詞歌賦雖然高大上,但老百姓的俗語更加接地氣,俗語不但簡單易懂同時也蘊含很多深刻的人生哲學。俗語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的時候就應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40歲以後,我們應該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老人們總是在告誡我們,「四十歲三不比」,其實說的就是不比金錢,不比孩子,不比出身。
  • 老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什麼意思?中年人看看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還有很多俗語文化,就是老祖宗通過自己的經驗教訓來告誡後世,以免我們走了彎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一句關於人生的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 農村老人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最近在農村聽到一句俗語,挺有趣的,今天拿出來說一說。就是這一句「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不知道有沒有聽說過,其實這裡說到的四十歲和五十歲是人生的兩個節點,也是重要的兩個階段。人到四十,正是事業的巔峰期,到了這個歲數,事業也就定型了。
  • 農村老人常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知道啥意思?
    農村很多俗語其實還蠻有意思的,雖然是簡短的一句話,但是它也蘊含了一定的道理在其中,有些是教你做人做事的,有些的關於季節天氣的,有些是摻雜了迷信色彩的,不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農村老人喜歡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先看前面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指的是哪三不比呢?
  • 農村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了解什麼意思嗎?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額讓沒有生活閱歷的人聽起來可能真的是糊裡糊塗,但是聽到農民伯伯的解釋和梳理,可能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我們常說的俗語「四十歲三不比」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呢說是不比錢財在四十歲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有很多閱歷了,有過失敗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悅,這個年紀的我們基本上已經上事業有成或者事業的格局基本上已經定下來了。年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有很大的拼勁,四十歲就是一個明確的分水嶺,心如止水,對金錢也沒有太大的感覺了。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一定會輸
    有一天當你回頭看著從前的一切時,你會發現,餘生真的很短。短到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人們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三不比四十多歲差不多已經走過了一半的的人生路,人生經歷已經很豐富了,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迷失了,有自己的是非分辨力。對於攀比這種讓自己痛苦的事情應該已經知道那些事不能比了。就像有句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知足才能給常樂。
  •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
    古代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中年人的忠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很多人越走越彷徨,有時候停下來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變成了當初最討厭的模樣?這不,古代就有一句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如果您一不小心走到了中間點,四五十歲的年紀不妨來看一下古人是什麼態度吧?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三十歲是成家立業生子的階段。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有兩句俗語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的現象:「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說的就是親疏遠近。在《智囊全集》中,還有一句更加凸顯親戚關係的脆弱:「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說了你別不信,那就是舅的媳婦,舅媽。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胡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40歲的時候,就應該去注重錢財,但是不要攀比三樣東西,而到了50歲的時候,更應該注重人情關係,但是三種人不要太親近,究竟是哪三不比和哪三不親呢
  • 勸世良言:20歲要走,30歲要想,40歲要戒,50歲要數!收藏學習了
    像古人常講30而立,40不惑,50而知天命,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不同年齡段的特徵,也有不同的困惑,而農民認為人在每個年齡段都應當做符合這個年齡段的事情,這樣一輩子才能平安喜樂,祥和順遂。「20歲要走,30歲要想,40歲要戒,50歲要數」,這句俗語就是古人對年輕人的告誡,可謂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勸世良言,只可惜現在很少有人了解背後的寓意。
  • 俗語:「人有三不親」,哪三不親呢?道盡人與人之間的脆弱關係
    俗語:「人有三不親」,哪三不親呢?道盡了人與人之間的脆弱關係文/一休道俗語,一直是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漢語語彙,俗語對我們的生活、工作、人情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俗語是一般是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的,不過有的一些俗語也揭露了許多人世間的脆弱關係。人與人之間是通過許多的關係網而交織在一起的,有的是家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親戚、還有就是陌生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維護的,因為它是很脆弱的。在《俗語大全》一書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就是描述人與人之間的脆弱關係的,而且還是親戚之間的關係。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常聽人們說「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與這句俗語相對應的是一句老話「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先分析一下望子、望財、望人的含義。望子,三十歲的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是成家立業的時候,結婚後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延綿子嗣,為家裡添香火。
  • 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除此之外,還有一句俗語,也是用來描述親戚血緣關係的,被收錄在「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裡面。這句俗語是:「人有三不親」,其中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之後也覺得不敢相信!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是何意?古人的經驗之談
    俗語:「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是何意?古人的經驗之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青年、中年和老年。青年時期的我們因為無知所以無畏,有一顆炙熱的心去面對所有未知的事情。在青年早期,社會就像是另外一個星球,既神秘又新鮮,初生牛犢的我們毫不畏懼,不懂經營人際關係,不怕得罪任何人,一個勁兒地向前衝。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很多俗語比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養兒方知父母恩」,體現了濃濃的親情。那麼古時候世世代代的關係都是如此親密嗎?有兩句俗語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的現象:「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說的就是親疏遠近。在《智囊全集》中,還有一句更加凸顯親戚關係的脆弱:「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說了你別不信,那就是舅的媳婦,舅媽。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了,更不喜歡跟著自己的父母到處串門走親戚。
  • 俗語「30歲望子,40歲望財」,50望什麼?身為子女都該看看!
    俗語是民間風俗最為直接的體現,往往一句俗語便能深刻地體會到當地的生活風貌。當然,出了一些帶有積極主動作用的俗語外,還有一些俗語則是深刻揭露社會現狀讓人能夠感受到那個遙遠古代的溫度。比如這句「30歲望子,40歲望財」以及下一句都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關注的重點,而這些放到今天依舊如此,又如何不讓人感慨萬千。
  • 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還真有道理
    願一切都能如願但是好歸好,壞歸壞,在和親戚鄰居相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細節性的東西,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俗語是「鄰有三不比,親有三步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分開解釋,「鄰有三不比」中的「三不比」是指三個不去比較的東西。第一、比錢財。老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更何況像金錢一樣敏感蠱惑人心的東西呢?而且我們都說「財不外露」,有了錢,你今天去買點肉,明天去喝點酒,吃完喝完還要過分到處炫耀,這勢必會招來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