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7 鋤禾園農事

最近在農村聽到一句俗語,挺有趣的,今天拿出來說一說。

就是這一句「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不知道有沒有聽說過,其實這裡說到的四十歲和五十歲是人生的兩個節點,也是重要的兩個階段。人到四十,正是事業的巔峰期,到了這個歲數,事業也就定型了。

那四十歲三不比,是哪三不比呢?

一是不比錢財。四十歲的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這正是花銷最大的時候,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候,這個時候和人盲目去攀比錢財是不可取的,應該把生活重心放在事業上和生活中。

二是不比出身。上沒上過大學,留沒留過洋,父親是不是公務員,這些都不要去和別人相比較。四十歲時候看重的是自己後天努力得來的精神財富,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三是不比兒女。別拿自己的兒女去和別人的兒女進行比較,重點非重點,特長非特長,都無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孩子品德三觀正,就已經做到為人父母的義務了。

五十歲三不親,又是哪三不親呢?

一是不親重財的人。五十歲,是一個相當有人生閱歷的年齡,這時候身邊的朋友不能是酒肉之徒,更不能是重財重利的人。

二是不親不講仁義道德的人。在生活中對曾幫助過自己的有恩的人知恩圖報,遠離那些唯利是圖的人。

三是不親那些勢利眼小人。勢利眼,讓很多人在你飛黃騰達的時候怕你馬屁,當他做得比你好的時候,又反過頭來譏諷你。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其實親不親,最親近的人是父母兒女,其次就是親戚了吧。有一句農村諺語這樣說「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這是啥意思呢?

古代,表兄妹結婚並不罕見,有老話說「表兄表妹,天生一對」,古代也有通過表兄妹關係來加強家族聯繫的。曾經有過姑表婚、姨表婚等制度。就是姑姑家的女兒,必須嫁給男家的兒子的慣例。這也就是「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這種婚配也被稱為「還骨種」,而姨表親也有扁擔親的說法。

現在看來,這種婚姻關係是旁系三代內的血親,而姑表親是旁系二代血親。在遺傳上會有遺傳疾病風險的,在婚姻法上也是不允許的。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知道啥意思?
    農村很多俗語其實還蠻有意思的,雖然是簡短的一句話,但是它也蘊含了一定的道理在其中,有些是教你做人做事的,有些的關於季節天氣的,有些是摻雜了迷信色彩的,不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農村老人喜歡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先看前面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指的是哪三不比呢?
  • 農村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了解什麼意思嗎?
    農村在大家的潛意識裡都認為農村的教育文化程度偏低,普遍是不太看重教育。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越來越發現農村留下來的文化的內涵所在,甚至有很多人會專門去研究農村文化出來的諺語的含義。雖然說出這些諺語的農民伯伯可能不認識幾個字,但是他們的腦子裡可能會裝很多諺語,這些諺語的表面意思可能是非常簡單,但是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額讓沒有生活閱歷的人聽起來可能真的是糊裡糊塗,但是聽到農民伯伯的解釋和梳理,可能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我們常說的俗語「四十歲三不比」是什麼意思呢?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老祖宗的告誡要多看看
    四十歲有三不比,而五十歲有三不親,這是農村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很好地告訴了四十歲和五十歲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簡單的俗語背後,其實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四十歲有三不比:1.不比錢財四十歲,人到中年,到了這個時候也是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孩子撫養的歲數,生活中就要沉得住氣。
  • 人們說的「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農村老話都是經歷了祖祖輩輩相傳留下來的生活哲理,其中都是蘊含很多道理的,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具有借鑑意義的,不過小農還沒夠完全做到。這裡小農就和大家聊聊這句話。三不比四十多歲差不多已經走過了一半的的人生路,人生經歷已經很豐富了,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迷失了,有自己的是非分辨力。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啥意思?中年人一定要懂
    俗語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的時候就應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40歲以後,我們應該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老人們總是在告誡我們,「四十歲三不比」,其實說的就是不比金錢,不比孩子,不比出身。男人40歲早已過了血氣方剛的時候,為人處事都應該為自己的家庭考慮,而錢財也不是衡量生活好壞的唯一標準,所以不要去和人攀比金錢。很多人都認為孩子發展關乎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還要把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但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與其比較,不如給他們更多的鼓勵。
  • 老話說:「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什麼意思?中年人看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一句關於人生的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孔聖人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意味著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會看透很多事情,而且整個人生也就已經定型了,基本不會有大的變動。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年輕的時候可以瘋狂,可以犯錯,因為你有資本,你要怕。但是步入中年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帶口,一家子的重擔大都擔在你的肩上,不容許你犯錯誤。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
  • 「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一定會輸
    短到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四十歲三不比顧名思義,人到四十歲的時候,有三樣東西不去跟別人比較,究竟是哪三樣呢?
  • 在農村,老人常說:「不惑之年三不比,知命之年三不親」啥意思?
    農村有著許許多多回憶的事和物,這些都是農民閒暇之餘的談資,而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卻是一些俗語老話,這些民間俗語老話是民間文學的一個種類,是廣大的勞動人民集體創作並廣為口傳的藝術語言,是人們從事農業生產,人情世故和各種生活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經驗性、和哲理性。是農村人智慧的結晶。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常聽人們說「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與這句俗語相對應的是一句老話「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先分析一下望子、望財、望人的含義。望子,三十歲的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是成家立業的時候,結婚後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延綿子嗣,為家裡添香火。
  • 俗語「40歲三不比,50歲三不親」何意?真的讀懂了,好運自然易來
    平時我們常說: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的話。而40歲就能不困惑,事事通達,也很難。50歲就知道造化天命,看透一切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人到中年後,不管是40歲還是50歲,只要父母親能安康、兒女能懂事,家庭能一切順遂,就已經很好了。正因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所以走錯一步,往往就會讓整個家庭都跟著受罪。所以民間就有很多勸誡中年人的俗語,本期筆者就和大家說一個很重要的:40歲三不比,50歲三不親。
  • 農村流傳一句話,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但是在農村也有一些老人們總結出來的俗語,很多俗語也留到了現在,它們反映的正是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追求,細細品味就覺得老人們說的話非常有哲理,老人們常說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 什麼含義?道盡世間悽涼
    「四十望財三不比, 五十望人三不親」, 什麼含義?道盡世間悽涼文/風雪在漫長的歷史中,生活在農村的一代代老人們中邊經歷事情邊總結經驗,給後輩們留下了許多可以借鑑的俗語。其實在農村是非常有意思的,沒有高樓大廈的阻隔,人們抬頭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天空。
  • 農村俗語「五十有關要藏,一百有坎要躲」,啥意思?有道理嗎?
    再比如說給年輕人講道理時就常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等等。總之,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只要你細細揣摩就能悟出其中的人生大道理。那麼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耐人尋味的農村俗語「五十有關要藏,一百有坎要躲」,啥意思?有道理嗎?這句俗語其實說的是年壽之忌,在民間但凡問及年齡或過生時,為了避免發生一些不好的事,人們都對此比較忌諱的注重。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古人對於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都有深刻的研究。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農村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有道理嗎?
    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有過和我一樣的體會,每到過年回家的時候,免不了要被村裡的爹爹婆婆問東問西:不是問你今年在外面掙了多少錢,就是問找到對象沒有,啥時候結婚……而且對於這個話題他們永遠有一股說不清的狂熱情感在。甚至還流傳出了這樣一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句話是啥意思。
  • 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結婚一般都比較早,農村女孩,如果是沒有讀多少書的,基本上一到20歲就要被家裡人天天領著人回來相親了,而那些30多歲還沒結婚的男人,也要被一些人背地裡嘲笑「老光棍」。但是奇怪的一點在於,這麼催著人結婚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
  • 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結婚一般都比較早,農村女孩,如果是沒有讀多少書的,基本上一到20歲就要被家裡人天天領著人回來相親了,而那些30多歲還沒結婚的男人,也要被一些人背地裡嘲笑「老光棍」。但是奇怪的一點在於,這麼催著人結婚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