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界的高富帥,曾是歐洲皇室的御用咖啡壺,又名「平衡式塞風壺」(Balancing Syphon)

比利時咖啡壺主要利用的是虹吸原理和槓桿原理,藉由加熱後沸水的蒸汽壓,將沸水通過虹吸管進入到裝咖啡粉的玻璃杯中,蓄水器因重量減輕而升高,酒精燈將自動關閉。等到咖啡粉與水充分融合後,因為虹吸原理,煮好的咖啡液就會通過虹吸管回流到蓄水器中,而咖啡渣卻完全留在了玻璃杯裡,整個過程幾乎全自動式完成。
市面上比利時咖啡壺良莠不齊,差的鍍層粗糙,質感低廉;好的做工精緻,美輪美奐。而從細節上更有可調溫和不可調溫的區別,水溫對咖啡濃度等都有影響,所以在購買的時候注意鑑別。

Note.
比利時咖啡壺需要濃度在95度以上的酒精,酒精濃度低的話,將達不到所需溫度。酒精瓶中的酒精也不能倒滿,60%左右即可。
咖啡粉適合中度研磨,水粉比例10:1較為合適。千萬別貪心,放過量了,咖啡粉遇水膨脹,多了的話水會從玻璃杯中溢出。
比利時咖啡壺回流的慢可能有兩個問題,其一就是酒精濃度不夠,其二就是濾布沒有綁緊濾網,導致咖啡粉容易堵塞虹吸管。

歷史傳說
1840年,出生於蘇格蘭的造船技術專家James Napier發明了第一款比利時咖啡壺,那時它的造型是由兩個玻璃瓶子並排擺放著。
Napier的產品雖然在19世紀的英國大受歡迎,還獲得了機器工學協會頒發的獎,但由於沒有註冊專利,一直無法得到官方的認證。
1850年,歐洲社會名流是很講究(zuo)的,不只要求最好的烹調技術,同時也要精緻的手工藝術。為了彰顯皇家氣派,特意找工匠精心打造,用銅/黃銅局部替代玻璃,彌補了玻璃的不穩定性,細節設計也更加精密。
比利時咖啡壺一下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光彩奪目。姑且不論比利時咖啡壺的製作工藝如何,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