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2020-11-30 半壺老酒半支煙

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是人之「八端」,如果忘了這八個字,就是忘八。而人們更熟知的為人「四端」,是忠孝仁義,因為忠字可以包含信,義中有廉恥,孝中涵蓋悌。縱觀三國群雄,我們可以說曹操劉備呂布不忠不仁不義,但卻無法指責他們不孝。事實上見諸正史,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四大惡行佔全了的,只有一個人,偏偏就是這個人,不但被美化成了三國頭等英雄,還擁有了一幫擁躉,如果有人指出事實真相,就會招來很多反駁之聲。

實事求是地講,要說三國群雄誰是大漢忠臣,這還真不好找,就連那個在人們印象中「爛忠厚沒用」的魯肅魯子敬,也對大漢天子沒有半點忠心可言,就是他第一個提出了「大漢不可復興」的論調,並且為孫權制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後問鼎中原建號稱帝的戰略規劃。

在張昭叔叔(比孫堅小一歲)和魯肅大哥(比孫權大十歲)的教導下,孫權一兩酎金都沒有給大漢天子劉協送過,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把劉協放在眼裡。孫權的小目標是跟曹操劉表三足鼎立,大目標是幹翻曹操後拿下劉協,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曹操一開始對大漢天子是有一些忠心的,但是官升脾氣長,就連手下的文臣武將,也不允許他繼續忠於大漢天子:弟兄們把腦袋別在腰帶上跟你打天下,還不就是想當個開國元勳?

曹操沒少屠城(曹軍屠城最多),也曾冤殺崔琰憋屈死荀彧,更是滅了呂伯奢滿門,所以作為一代梟雄,要求曹操講仁義,似乎是一種苛求。如果曹操真的「大仁大義」,他的骨頭早就被袁紹拿去敲鼓了。

我們不能說曹操不孝,因為他有了穩固的根據地之後,第一時間要接老爹曹嵩過來享福。只可惜曹嵩命薄福淺,被徐州牧陶謙的手下殺人越貨,被砍死在廁所裡了。雖然在曹嵩眼裡,阿瞞是個熊孩子,但是知道這個曾經偷人家新娘子的紈絝子弟打下了偌大基業,曹嵩還是很欣慰的。

劉備父母早亡,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要說劉備不孝,也是沒有根據的。同樣,要說劉備忠於大漢天子劉協,也是有些難以服眾,因為給活山陽公劉協開追悼會並且急忙稱帝,還顯不出劉備的忠心。以劉備的雄才大略和軍事素養,要是真查不到劉協尚在人世,那他就不配與曹操並稱當世英雄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劉備派他的特種部隊白眊兵去偷取或者營救劉協,曹丕肯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可能暗中幫忙的:「他已經紅口白牙把江山禪讓給了我,反悔也沒用,所以是死是活已經不打緊了,你把他接走,我還省了一萬戶封地呢!」此時劉協已經成了燙手山芋,劉備是不會火中取慄的:「把劉協接到西川,讓他當太上皇嗎?」

劉備仁與不仁,咱們無需討論,約定俗成的東西還是不要打破的好。至於義字,還真跟劉備關係不大,他對關羽張飛或許是「義雖君臣恩若父子」,但是他謀取劉璋的益州,卻是一點手足之情同宗之義都不講的,連極力鼓動他拿下益州的龐統都看不過去了:「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至於呂布,說他是「三姓家奴」,似乎有點不大準確——在演義小說裡,他是有兩個乾爹,但是正史中關於他親爹是誰,還真沒有記載。正史中的丁原丁建陽和董卓董仲穎,都不是呂布的乾爹,呂布也從來沒有改名換姓。

雖然沒有坑親爹,但是呂布人品卑劣,是毋庸置疑的,他投靠誰誰就倒黴,連劉備那樣的「諸侯掃把星」接納了呂布,也被克得死死的。別的不說,單憑呂布「背妻,愛諸將婦」,就能讓喜歡呂布的人捏一把冷汗:這廝姓呂還是姓王?

在有帝王的時代,人之八品,以孝為先。所以漢朝的皇帝諡號,基本都要加一個孝字,漢朝弒兄屠弟逼父的事情,很少發生,這一點是唐朝沒法比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剛死的時候諡號文皇帝廟號太宗,他兒子唐高宗李治給他諡號加字,是「文武聖皇帝」,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玄武門的事情漸漸被人淡忘,他重孫子李隆基才給他的諡號加了一個「孝」字,叫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同樣是李隆基,在天寶八年的時候,也沒敢給李世民上諡號曰「孝」,當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皇帝」。

曹操殺孔融,不管是不是捏造,反正給他定的罪名是不孝,證據就是孔融說的關於父母下三路的話,咱們這裡就不引用了。

孔融孝與不孝,呂布坑的是不是乾爹,正史中沒有記載。但是我們翻看三國正史,還真找到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三國梟雄,而且此人不孝,是在當時得到公認的。這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四惡俱全的,就是被演義小說誇上天,並且受到很多人追捧的「錦馬超」。

馬超不忠於大漢天子劉協,這個可以不去管他,因為在馬超那個年代,忠臣比恐龍還少,作為軍閥馬騰的兒子,馬超想讓自己的老爹問鼎天下,也不算不對。但是馬超好像只想自己稱霸,而沒有讓老爹馬騰登基的意思,而且從時間上來推斷,馬超是實實在在地坑死了親爹馬騰。連親爹都能坑死的人,還要求他講仁義,這就等於趕鴨子上架了。

在馬超是否仁義這個問題上,被馬超殺掉的姜敘老母及尹奉趙昂全家老幼,被馬超出賣而被劉備殺掉的彭羕,他們最有發言權。

在三國時期,不忠不仁不義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就此說馬超不是個好人,似乎有點過分。但真正見諸正史的坑死親爹者,還真就馬超一個。

馬超之所以被演義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也是可以理解的:此人最後投靠了劉備,而劉備是「正義的一方」,如果馬超被寫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豈不是往劉備的白臉上抹黑?

正史跟演義不同,即使是《後漢書》《資治通鑑》這樣的史書,也異口同聲地說是馬超坑死了親爹——範曄、司馬光跟曹操沒有一毛錢關係,沒有必要貶低馬超。

按照《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馬騰年紀大了,厭倦了跟韓遂的打打殺殺,就接受曹操的邀請,跑到京城當了九卿之一的衛尉。

馬騰在京城的安穩日子剛過了三年,馬超就帶著馬騰留下的人馬,跟韓遂一起造反了——這也怪馬騰:你進京當官了,就應該把馬超龐德都帶上,馬孟起可能不是你的嫡長子,但畢竟也是你的兒子呀。馬休當了奉車都尉,馬鐵當了騎都尉,吃著六百石皇糧,在京城逍遙快活,為啥要把桀驁不馴的馬超留在西涼吃沙子喝涼水?

馬騰這樣安排,可能是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但是沒想到後路是留下了,香菸卻斷絕了:「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韓遂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屯據潼關……九月庚戌,曹操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建安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

按照《後漢書·孝獻帝紀》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的記載,是先有馬超造反,後有馬騰三族被誅。不管馬超起兵的理由有「正當」,他沒有通知馬騰事先撤出京城,這卻是事實。

其實馬超還可以採用另一個辦法:讓馬騰首先向曹操或者漢獻帝舉報馬超要造反,並公開「斷絕關係」,這樣「出首者不罪」,馬家三族就算保全下來了。只可惜直到馬超在潼關跟曹操帶領的漢軍殺得天昏地暗,馬騰還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也沒說起兵策應一下。

馬超坑死親爹,這一點已經被熟讀三國史料而不是《三國演義》的人認同,至於少數睜著眼睛說瞎話,認為馬超是英雄的,咱們也不跟他們爭論,因為大家看的書不一樣,要是單看演義小說,馬超還真是一個替父報仇的孝子。

現在某些人怎麼想咱們無權過問,但是後漢三國時期,馬超是很不受待見的,張魯手下的一句話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這句話換成大白話就是這樣的:連自己的親爹親兄弟都能坑死,還能對誰好?

相關焦點

  • 此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害死父兄和妻兒,卻位列五虎大將?
    在《三國演義》中,有數不盡的英雄好漢,但凡事都有個第一第二,在三國那麼多武將之中,要說這排在第一位的名將,當屬呂布。是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然而在這些三國名將之中,卻有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在三國演義中卻是個大英雄,是劉備的五虎大將之一,而且地位僅次於關羽。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排在第五位的馬超。
  • 《大秦賦》:劇情過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非他莫屬
    復盤《大秦賦》前半部,我發現嬴虞這個人很重要,周旋於四方勢力,屬於典型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不忠不孝嬴虞屬於嬴姓宗親,和大王沾親帶故,只不過到了嬴虞這輩,混得太差,無官無爵,就是是一個無業的小混混。
  • 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害死父兄和妻兒,竟然可以位列五虎大將?
    然而在這些三國名將之中,卻有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在三國演義中卻是個大英雄,而且地位僅次於關羽馬超,字孟起,是三國時期的西涼貴族,也就是住在陝西興平一帶,那裡民風彪悍,人們都善於騎射,戰鬥力都非常強。馬超又是西涼刺史馬騰的兒子,所以從小到大養尊處優,加上自己一桿長槍非常厲害,所以為人非常的驕橫霸道而且殘忍。
  • 新世界:鐵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罪大惡極的他必死無疑
    鐵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罪大惡極的他必死無疑!一,背叛大哥金海,不孝。金海(孫紅雷 飾)是鐵林(張魯一 飾)的前大舅哥,他們有親屬關係。他們還是拜把子的哥們兒,有朋友關係。金海為了幫鐵林和徐天(尹昉 飾)遮掩劫獄的事情,要知道劫獄可是殺頭的罪。
  • 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小人。還是被責任,嫉妒,壓垮的君子?
    為此慕容復不得不拋棄所有,一步步成為那個唯利是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無恥之徒。拋棄朋友。南慕容,北喬峰。當武林中所有人都把他們的名字放在一起,他們是不是神交已久的朋友?當然是的。喬峰當年就承認了這一點。慕容復心裡肯定也是這樣想的,因為他也喜歡交朋友。
  • 評劇《秦香蓮》罵陳世美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真有氣勢 劉萍
    評劇《秦香蓮》罵陳世美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真有氣勢 劉萍 2020-02-18 12:06:22 中國評劇院
  • 試問許可馨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結局?
    從學業上看,許可馨能夠進入藥科大王牌專業,學業成績可以給予充分肯定,據大學同學爆料,許可馨的學習成績不錯,實驗厲害,有藝術才華,可以說在國內的形象是一個學業有成,努力向上的乖乖女,為何出國留學以後就變得如此毫無仁義廉恥,判若兩人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 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張無忌
    喜歡敵國郡主,又是對國家的不忠。 把父母血海深仇忘得乾乾淨淨,又是不孝。 朝三暮四,優柔寡斷,而且又對每個女孩都很好很好。典型的中央空調。 這樣的男人,鄙視之。。。
  • 替王佔海出頭的徒弟被罵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
    可就是朱天榮這樣捍衛師門的行為,維護恩師王佔海聲譽的尊師重道的舉動,卻被狂徒阿俊大罵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智不勇之人,雙方矛盾大有升級的態勢。作為目前網絡上黑王佔海最厲害的搏擊網紅,狂徒阿俊不僅支持61拳擊大偉挑戰王佔海,還不時出作品明嘲暗諷太極之王。在看到朱天榮替王佔海出頭之後,狂徒阿俊又開始指責起了朱天榮。
  • 世間罪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安不和,都是因為「不相愛」
    如果視他人與己身為一,就不會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行為的發生。「若想天下人兼相愛,愛人猶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
  • 仙家八卦主播鐵嘴達:怒斥方丈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仙家八卦主播鐵嘴達:怒斥方丈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鐵嘴達昨晚直播首先澄清方丈所謂的那個「老弟」,(就是方丈前天直播嘲諷住小仙女隔壁的弟弟)是小仙女的叔伯弟弟,他爸爸和小仙女爸爸是親兄弟,洋姐和公司的人都知道!
  • 宅神狠批羅志祥「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大陸網紅周揚青發出毀滅性分手文,踢爆羅志祥(小豬)性醜聞,震驚演藝圈,一夕之間網友紛紛出徵小豬,連宅神朱學恆都在臉書發表看法,直言羅志祥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孝」、「無禮」之徒,而周揚青的爆料正是「號召天下英雄共討之」。
  • 歷史上的馬超,真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三國迷別再被騙了!
    豫薦你|文【全文4070字,圖片8張】歷史上的馬超,真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三國迷別再被騙了!歷史上的馬超,在《三國志》中和關羽、張飛、黃忠、趙雲合傳,即《關張馬黃趙傳》,排在《蜀書》的第六名。馬超被黑子們冠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汙名,這篇文章,就是為了給馬超正名。汙名一:馬超不忠理由:馬超不接受朝廷闢召,公然背叛朝廷,背主求榮,是為不忠。首先說說馬超為何不接受朝廷闢召。
  • 祖師語錄:印光大師說不忠不孝念佛難以往生極樂世界
    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註:「只有念佛法門,仰仗佛的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沒有一人不能往生。
  • 不忠不孝的人都有哪些面相特徵
    時代不斷的發展,如今發展到現在,說不上對物質和欲望是很泛濫,但是還是存在各種不忠不孝的事情,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女長大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些人對身邊的人缺乏耐心,親人緣比較的淡薄,對朋友往往缺乏義氣,為了個人利益做事非常的絕情!
  • 宗祠社稷對古人是無比重要,為何申公豹以此勸說,殷郊卻毫不在意
    其二、如今這是成湯江山,如果武王姬發伐紂成功,這殷商天下必然改名,祖宗江山豈能落入旁人之手,對祖宗不孝。其三、周為臣,商為君,如今你身為殷商王子卻助臣伐君,這是不忠,死後無顏面對殷商祖宗。其四、現在帝辛為君,百年以後繼承者可能就是由殷洪繼承。
  • 被批為武林第二敗類後,詠春餘昌華怒懟:郭晨冬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8月22日,詠春餘昌華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怒懟道:「郭(晨冬),想火,沒厚度;靠吹,沒深度;靠模仿,沒策略;靠背叛,背主是為不忠;詆毀前輩李小龍是不孝;剋扣員工俸祿致使出走,為不仁;貶一龍,諷同事為不義;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只有無視」。
  • 左宗棠為什麼罵一代名臣曾國藩,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左宗棠對著躺在床上面無表情的曾國藩罵到:好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曾滌生,你大丈夫不做,卻要效法愚夫村婦。你若真死了,我要鞭屍揚灰,勸說祖父不讓你入曾失祖塋。」曾國藩本來看著左宗棠過來,多少有點安慰,以為會勸慰他沒想到左宗棠罵的更難聽。曾國藩既氣憤又尷尬,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為何無法實現自己的復國夢?
    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位人物,出身名門世家,面如冠玉,風度翩翩,文武雙全,瀟灑閒雅,機警多智。年輕有為,以武功博學而著稱於世,擅長反轉勁力的「鬥轉星移」,人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令江湖中人無不忌憚三分。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而且就從孟嘗君後來的做法來看,此人也是個野心勃勃之輩,身為齊國的王族,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權,不生出野心才是怪事吧?而且為什麼偏偏是與孟嘗君交好的人做出這種謀反之舉,裡面的細節令人深思。即便如此,齊王也只是驅逐了孟嘗君並未殺他,畢竟是同一個祖宗的一家人。但是孟嘗君是怎麼回報的?在被齊王罷免後,孟嘗君便到了魏國,魏王對其也十分重用,任命他為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