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拾圓
如果要問鼓浪嶼最有欣賞價值的東西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老別墅。
在鼓浪嶼1000多幢老別墅中,如何去尋找和欣賞有代表性的呢?下面介紹的這些,遊客,包括大部分生活在廈門的人,如果能全部參觀到,那鼓浪嶼就隨便你吹了。
一、物以類聚的鼓浪嶼老別墅
說到物以類聚,我最先想介紹的是雞山路兩幢叫「圃庵」和「林屋」的老別墅。
這兩幢老別墅有好幾個共同點,一是它們是兩位麻省理工大學的同班同學分別設計建造的,二是它們都是各自家庭的住家,三是這兩幢老別墅的地勢很特殊,四是從這兩幢老別墅都走出了傑出人物。
圃庵(雞山路16號)的設計者是殷祖澤,從美國學成回國後出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
他設計的圃庵坐落在鼓浪嶼雞母山上一塊巨大的巖石上。殷祖澤巧妙地根據地勢把這幢別墅設計成單層和帶地下室的雙層,並且就地取才,把挖地基開採出的花崗巖用作一部分建築牆體,又輔以閩南紅磚加以配飾,使建成之後的房子具有一種鄉間花園別墅的味道。
林屋(雞山路82號)的設計者是林全誠,從美國學成回國後出任廈門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
他設計的林屋位於雞母山下一處地勢較低的地方,原來這裡是一座禮拜堂,因受白蟻蛀蝕嚴重而荒廢。林全誠的父親林振勳買下這塊地皮,交由兒子林全誠重新設計建造自己的住家。
為了避免重蹈被白蟻蛀蝕的覆轍,林全誠把別墅的地基築得非常堅固,同時又加了一層地下室以避免一樓的房間潮溼。整幢別墅以歐式風格為基調,有一種低調又溫馨的美感。
有意思的是,林屋的外圍牆因為形似而被網友戲稱為「奸笑牆」,並傳到網上一時成為網紅,很多遊客都會到那裡留影。
都說搞建築設計的人一般都懂風水,這句話大概是有道理的。
你看,這兩位親自設計自己住家的建築師,後來他們的家庭中都培養出了傑出人才,圃庵走出了享譽世界的鋼琴大師殷承宗,林屋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尚揚。
第二處要介紹的物以類聚是鹿礁路附近幾幢相隔不遠的領事館,分別是英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和西班牙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鹿礁路16號)是鼓浪嶼第一幢建成的老別墅,後來焚毀於火災中拆掉重建。英國領事館在鼓浪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前一直是鼓浪嶼管委會辦公所在地,現在則被開設成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
德國領事館(鹿礁路18號)和西班牙領事館(鹿礁路34號)現在都被用於商業用途,日本領事館(鹿礁路24號)解放後劃撥給廈門大學用作教職工宿舍,現在處於半封閉狀態中。
西班牙領事館旁邊是天主教堂,是廈門地區僅有的一座哥德式天主堂。
在福建路,有一處由五幢老別墅組成的建築群,叫海天堂構(福建路38號),是鼓浪嶼唯一處按中軸線對稱建造的老別墅群。
海天堂構分屬兩個主人,一個叫黃秀烺,一個叫黃念憶,他們是泉州晉江同鄉,都是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先建了包括中樓在內的三幢,後來邀請黃念憶建了另外兩幢。
如今海天堂構都被用於商業用途,進去參觀要購買門票。
海天堂構的對面,是黃榮遠堂(福建路32號),這也是一幢有傳奇色彩的老別墅,據說當年是主人黃仲訓從一位叫施光叢的華僑手上玩賭牌遊戲贏來的。
現在黃榮遠堂是中國唱片紀念館,進去參觀同樣要買門票。
在鼓浪嶼的觀海路,有一幢老別墅叫「觀海別墅」(觀海路17號),它的主人是民國首富黃奕住,觀海別墅隔壁就是菽莊花園。
當年,結成兒女親家的黃奕住和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本來打算在觀海別墅與菽莊花園之間搭建一座橋方便走動,沒想到遭到工部局稅務司的阻攔,雙方為此打了一年多官司,最後橋也沒建成。
在中華路上,有兩幢毗鄰而建,如同複製粘貼的老別墅,人們形象地稱它們為「姐妹樓」(中華路45號)。
這兩幢老別墅,曾經是詩人舒婷的閨房,她結婚前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這裡度過的。
大概舒婷自己也沒想到,她後來嫁人,夫家就離她的閨房沒幾步遠,她曾經寫道:我只是從中華路的這一頭嫁到了那一頭,正好,隨了我不好動的性子。
詩人也太懶了,連嫁人都想嫁得近近的,不想多挪動。不過詩人再懶,聽起來都有一股詩意。
參觀鼓浪嶼老別墅,筆山路是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
先說觀彩樓(筆山路6號)。觀彩樓的名字由來,據說是因為在它的樓頂,能欣賞到鼓浪嶼最美的夕陽彩霞。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它的樓頂造型酷似棺材,當時人們調侃它是「棺材樓」,但這名字不好,後來就諧音成「觀彩樓」。
觀彩樓的承建者是鼓浪嶼的知名人士許春草,他在幫別人建了這幢別墅之後,也在對面建了自家的別墅「春草堂」(筆山路17號),春草堂和觀彩樓建築風格不同,但都頗為精緻,是鼓浪嶼老別墅中的精品。
春草堂的後面,是許春草家族親戚的另一幢老別墅,那裡面走出了鼓浪嶼三位鋼琴大師許斐平、許斐星和許興艾。所以這幢老別墅通常被稱作「許斐平故居」(筆山路19號)。
在觀彩樓下面,則是另一幢同樣精緻,甚至更大氣的亦足山莊(筆山路9號),主人是越南華僑許漢,據說也是許春草承建。
還有,鼓浪嶼有幾幢以「家園」命名的老別墅,分別是「褚家園」(中華路15號)、「楊家園」(鼓新路27-29號)、「許家園」(鹿礁路38號)、「吳家園」(鼓浪嶼中華路1號旁)。
不用解釋,大家就能知道那是相對應的各姓氏人家當年的住家。這些「家園」分散在鼓浪嶼不同方位,現在也都被用作商業場所。
二、卓爾不群的鼓浪嶼老別墅
上面介紹了一些物以類聚的鼓浪嶼老別墅,下面說幾幢獨處一隅,有卓爾不群之範的。
最卓爾不群的,要數有「懸崖上的公館」之稱的滙豐公館。
滙豐公館(鼓新路57號)位於筆架山頂,由英國建築師設計,是典型的歐式別墅,呈丁字形,三面迴廊,因地勢高,推窗就能廣覽大角度的鷺江海景,當年是滙豐銀行高級職員的公寓。
位於筆山路的林文慶別墅(筆山路5號)和滙豐公館有得一拼,它建在筆架山另一端接近山頂的位置。主人林文慶是廈門大學實質上的首任校長,為廈門大學服務了16年,他臨終前,把這幢老別墅獻給了廈門大學。
八卦樓則是另一幢卓爾不群,它雖不像滙豐公館建在那麼高的山頂上,但八卦樓規模更大,且更加顯眼,從廈門輪渡看過來,鼓浪嶼一眼就能認出的除了日光巖就是八卦樓。
八卦樓主體結構是臺灣「板橋林家」子弟林鶴壽出資所建,現在被設立成鼓浪嶼五個核心景點之一的風琴博物館。
和八卦樓出自同一設計師鬱約翰先生之手的船屋也值得一說。般屋(鼓新路48號)的主人叫黃大闢,是鬱約翰的學生。由於宅基呈長三角形,如海輪甲板上的船艙,從上往下看,整幢別墅宛如一艘遠航的海輪,所以被取名為「船屋」。
泉州路上的金瓜樓(泉州路99號),也頗讓人有卓爾不群之感。
金瓜樓的主人是菲律賓華僑黃賜敏,因屋頂有兩個貌似金瓜的塔頂而得名「金瓜樓」,頂上8條瓜稜十分明顯,8個稜角春草飛卷,有瓜絡綿延之寓意。
三、霸氣側漏的鼓浪嶼老別墅
第一霸氣側漏的老別墅,我推漳州路的廖宅(漳州路44號),這幢老別墅現在更多的時候被叫成「林語堂的新娘房」。
廖宅現在已經破爛不堪,而且已經易主,被一家知名大企業收購了。
它的霸氣在於很多大名鼎鼎的名人和它有關係,除了上面說的林語堂,廖宅是林語堂妻子廖翠鳳的娘家。同時,它也是鍾南山院士的母親廖月琴的娘家祖宅(鍾南山院士的母親有另外一處家宅,在漳州路64號,也已經賣掉)。
還有,中國工程院骨科力學專家戴尅戎院士(鍾南山的表哥),我國著名咽音聲樂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林俊卿都是廖家的外孫。廖家自己也培養出了廖超照、廖永廉等醫術精湛的醫生。
這麼多知名人士和它有關,它在霸氣側漏榜上不排第一誰排第一。
排第二的,我推旗山路5號的榕谷。
榕谷的主人是著名菲律賓愛國華僑領袖李清泉。這幢老別墅的霸氣不在於它的建築,而是大約10年前它引領和帶動起來的鼓浪嶼老別墅熱潮。
2011年,榕谷以2.8億元的拍賣價一下子驚豔了市場,重點是,由它引發了一波鼓浪嶼老別墅價格的猛漲。
不過,鼓浪嶼老別墅是一種稀缺資源,再高的價格也有富豪願意出手。
第三霸氣側漏的,得輪到「黃家花園」(也叫「中德記」,晃巖路31號)了。
論建築本身,「黃家花園」絕對稱得上第一霸氣側漏,當年它可是被譽為「中國第一別墅」。
但黃家花園是用錢堆造出來的,是主人黃奕住從印尼回國後為安置自己家人花巨資建的。
雖說黃家花園後來也住過許多國際政治領袖,歷史上可記一筆。不過它總讓人感覺差那麼一點斯文的氣質。
現在黃家花園也開設成了民宿,住一晚普通房間其實不貴,尤其今年疫情,價格更便宜。
上面大略介紹的這些老別墅,只是鼓浪嶼1000多幢老別墅中的一小部分,當然也是幾乎最精華的部分。
要是能實地把它們過一遍(每幢老別墅前面都貼有二維碼,掃一下能聽到詳細的介紹),不僅能收穫不少旅途中別樣的感受,鼓浪嶼也真的隨便你吹了。
說實話,要把它們過一遍,即使藉助手機地圖,至少也得一天時間。
當然,鼓浪嶼的人文積澱十分深厚和廣博,這些老別墅和它背後的故事只是鼓浪嶼人文的萬千之一二。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把這些老別墅走遍,夠了,可以稱得上資深級驢友了。
上一篇:如果廈大等5大母校沒被肢解,北大清華會不會壓力山大?
推薦閱讀:鼓浪嶼的女子,一個比一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