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的鈐印,鈐對了是畫龍點睛,鈐錯了就是畫蛇添足

2020-12-21 曾祥耙

中國的印章雖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見之於古書畫上鈐蓋最早者,應以唐太宗"貞觀"年號的聯珠印為始。至於書畫家用印始於北宋歐陽修,其晚年有一件尺牘,在署款「三月初二日」 之後,鈐有一方「六一居士」的印章,這可能是最早鈐於書法作品上的印章。自元明清以來,印章作為書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定式。

印章,一方面與書畫配合形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表示信用,故書畫家不加蓋印章,會影響其真實性。鑑定書畫的真偽,印章是重要的元素之一。

鈐印是書法創作的最後一道環節。印章可以豐富書法作品的形式。印若用得好,會給書法作品錦上添花,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印章的協調和藝術功效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功效,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閒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印章是書法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印章在書法作品中除了作為作者憑信之外,還是內容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它不但具有裝飾和襯託的作用,白紙、黑字與紅印章,相得益彰,而且對作品的章法分布起著調整節奏、穩定重心、破除呆板、加強均衡等作用。鈐印恰到好處,有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印章的種類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按功能分主要有三類:名號章、閒章、鑑藏章

一:名號章

名號章包括作者的姓名、筆名、字號、堂號等。

姓名章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

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

題款用名,印章則用字。

題款用字,印章則用姓名。

題款有姓,印可用名章。

題款無姓,或不落款者,印章則用姓名,以利辨識作者。

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

平輩間用字章。

尊長致書卑幼,用別號章即可。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

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姓名章的形狀以方形最好,圓形也可。

姓名、字號印,一般蓋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

二:閒章

閒章內容多為格言、吉語、警句、年代、個人主張、一句話、兩句詩等。閒章其實不「閒」,它與正文有著內容上的有機聯繫,體現了書者的思想、情操、人格和藝術見解,也為讀者理解書法作品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現代書畫家潘天壽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號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板,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閒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壓角章和攔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方的章,一般鈴在首行一、二字間右側的虛疏處或第一字右上方,以起引首開頭、補白說明作用,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以長方形、圓形、半圓形、隨圓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不得與落款內容重複。起首印一般不得大於名章,以免頭重腳輕。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引首章按內容可分為如下幾種:

(1)、齋號章。齋號通常稱齋、堂、室、樓、閣、館、軒、庵等,如「松風閣」、「賞雨軒」、「樂天庵」等。

(2)、雅趣章。即古之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或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如 「師古不泥」、 「玉潔冰清」、「淡然天趣」、 「人壽年豐」、「書翰長壽」等。

(3)、 肖形章。比如四靈印、十二生肖印、佛像印、神話故事印等等。肖形印要以古之肖形為宗旨,追求質樸自然的效果,不能一味求真取實,否則失去了肖形印的傳統特色。

2、壓角章

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多以作者居所、籍貫、齋堂號、年齡等內容入印。如「知天命」、「望月樓」。取右上角的稱「迎首」,取兩下角的稱「押角」。壓角章緊貼邊角起「攔邊封角」、「補充空虛」和調整穩定畫面的作用。

蓋了引首章一般就不必蓋壓角章。

3、攔腰章

攔腰印,它主要是用來調整款式與字勢、點畫與結體的整體效果,使一些不盡人意的點畫、結體得到補救,使章法具有節奏感。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鈴在第一行右邊中間或中間上下處,其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以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為佳。

三:鑑藏章

鑑藏章是鑑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鑑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後來鑑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鑑賞、過目等。如"康熙御覽之寶"、"乾隆御覽之寶"。為了不汙損文物,這類印往往是朱文(也稱陽文),刻得很細,很精巧。鑑藏用章,應視作品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

收藏、鑑賞印一般蓋在書法作品的左右下角空處,或無礙書法作品本身的空白處,也可以蓋在書法作品以外的裝裱上。也有蓋在書法作品最顯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權威,如乾隆、嘉慶皇帝等。

鈐印時應注意的其它問題

1:印章大小,應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與題款字大小相匹配。

2:姓名印、壓角印一般要用正方形。起首印以長方、橢圓形為多。

2:一幅作品鈐用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穩,避免頭重腳輕之弊。倘作品屬多人合作,多人印章大小亦應相當。

3:鈐印數目,不可連蓋三印以上,應蓋二印,或一印為妥。一般說來「印不過三」是一個規則,印數過多則易雜亂,甚至喧賓奪主。4:如若一幅作品用數印,需擇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5:鈐印要慎視位置。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之處。密處不夠緊湊,可用印章補之;疏處如覺空蕩,可借印章充實。

6:印位要恰當,蓋印上方必須低於正文,下方必須高於正文。

7:上款上端不宜蓋閒章。

8:落款印章之下,不可再題字。

9:在橫幅作品中,印章可蓋在款文右側,但不要和正文右側平齊或超過正文右側。

10:印有輕重,朱文輕,白文重。兩印相疊,朱文在上,白文在下。

11:款尾姓名、字號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印章宜左不宜右。

12:款尾與印章要保持適當間隔,既忌擁擠,亦防鬆散。

13: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

14: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較輕,白文印份量較重。作品墨色淡雅,宜鈐朱文印,作品墨色濃重,宜鈐白文印。

15:印章的風格,應與書法作品的書體風格相協調。如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

16:閒章的文字內容與作品主題要相契合,要有點明、加深主題的作用,或藏弦外之音,使觀者有餘味。

17:印章字體一般以大、小篆為主,間用古隸。不宜用現代體的楷書、行書和草書。

鈐印是書法作品題款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藝術造型的需要,是強化書法藝術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確認作者版權的印信。但是鈐印宜少不宜多,要恰到好處,就如美人痣一樣,沈從文說:「美人痣可能很美,但是滿臉都是美人痣,就一定不美」。

書法作品的鈐印鈐對了是畫龍點睛,鈐錯了就是畫蛇添足。

相關焦點

  • 篆刻微課題,簡化字印章應景應用,鈐印章法二
    人人都會的書法章法,我也不例外。如圖:過去一兩年間,我擠著時間刻過近兩百方的簡化字印。我並不太樂意讓它們閒置著,我期望它們能為我的書法作品提氣增色,因此,隨著寫作內容的不斷更新,這個事慢慢擠上日程。今天,以簡化字印章為例,就此幅普通的書法章法談一談鈐印的常規章法安排。
  • 一幅書法作品最好鈐幾方印合適?
    書畫用印中國書法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的載體。從古代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到現代狂草大家毛主席詩詞,無不演繹中華神聖文脈的精彩。書法講筆法、章法和結構,而神韻更是書法的靈魂。書畫作品鈐印章,是一件完整作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起源於唐宋,但興盛於元以後。
  • 篆刻微課題,簡化字印章應景應用,鈐印章法三
    就鈐印來說,喜歡鈐窮印的朋友,寫的作品可能與流水線也差不了多少,幾乎是千篇一律,章法上變化很少。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是不會滿足某一兩種章法模式的,他一定會不斷嘗試其他的章法形式,不斷地突破自己,才能學有所成。書法中,總會有些章法模式如果僅使用一兩個印是完全不能滿足需要的。
  • 篆刻微課題,簡化字印章應景應用,鈐印章法一
    後來,隨著作品形式的變化,有的時候,在如何鈴印方面,倒是動了不少腦筋,弄死了不少腦細胞。我為此也翻閱了不少網上的書法作品,覺得在鈐印方面不錯的,作品就留下來觀摩。不懂書法的人搞篆刻,對於所謂的印從書出,從根本上理解是很難的;不懂繪畫的搞篆刻,對於空間構成也必然半知半解;再比如,不懂書法與篆刻的人畫畫,一幅畫相當好,可敗在了題字與印上,多少令人惋惜,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畫相當的不錯,可題字簡直了,說的不好聽點就是糟蹋了畫,以至於我給他的建議是:題字儘可能小;書法也一樣,本來一幅優秀的作品,因為印的問題而破壞了完美的氛圍,其實說白了就是繪畫中的空間構成。
  • 從《唐人月儀帖》看鈐印如何為書法作品錦上添花
    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中,鈐印已成為章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呈現出一定的審美特效。如果作品上不鈐印,似乎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安排好符合畫面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位置,就會起到畫龍點睛之奇效。核心意思就是,鈐印得法與否,至關重要,不可不察。書法篆刻專用印泥,系採用細韌柔長的艾絨,經數年自然或人工處理,再與朱印油攪勻拌和,無數次的錘打搗杵而成。一般書家購置三兩至半斤足夠用。高質量印泥的具體標準,可以以吳昌碩1920年為上海西泠印社精製的「潛泉印泥」所稱譽的十六字四句話為參照:「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
  • 書法作品落款鈐印為何講究「上陰下陽」?
    書法作品落款鈐印時為什麼講究「上陰下陽」? 要弄清這個問題,須先明白印章中什麼是陰陽。 在印章中,為使文字醒目,以文字沾印泥呈紅色的,即陽文(亦稱朱文); 而底色為紅,文字未沾印泥呈白色的,自然就是陰文(亦稱白文)了。
  • 墨韻藝談——會鈐印你的畫將更提升一個級別,值得收藏
    鈐印是很有講究的,如果在一幅作品上安排好符合畫面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就會給書畫作品起到畫龍點睛之奇效。反之則會破壞整個畫面布局的協調,從而降低書畫作品的整體質量。書法中以全黑布白為主的貫穿始末,少許朱紅破之,在視覺上填補了孤寡單歡之遺憾。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上,鈐印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審美特效和必備之章法。如果作品上不最後鈐印,似乎有未完之餘或重修之故,給人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
  • 書法作品格式(落款、鈐印)大全,值得收藏!
    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書法老師除了要教一些書寫技巧之外,還會講授一些與作品章法相關的知識,甚至要求學員臨摹或創作一幅書法作品。
  • 「愙齋書法」書法用印的講究
    印章是書法作品章法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書法作品上鈐蓋印章,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用印,作者不僅可以表達藝術觀點,展示襟懷,記時記事,而且直接關係到作品的章法,起著調整構圖和增強節奏感的作用。所以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作品的用印。作品用印,可以說有規律又沒規律,不能一概而論,這取決於整幅作品空間形式的需求,既要照顧到章法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也要避免畫蛇添足。
  • 周義發教授書法常識之四來了
    【編輯薦語】「鈐印看起來要與與整幅作品協調、得體甚至使鈐印對書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即『書印合璧兩相宜』為上。」——書法常識之四(周義發)在書法作品中,鈐上一枚或幾枚印章,這種印書合璧、互為增色的表現形式,是中國所獨有的藝術特色。
  • 周義發;淺談印書合璧兩相宜——書法常識之四
    本網9月25日訊在書法作品中,鈐上一枚或幾枚印章,這種印書合璧、互為增色的表現形式,是中國所獨有的藝術特色。像作品署款一樣,不僅印鈐是書法作品構圖的一部分,而且更可以用於標明作品的作者。一件完整的書法或國畫作品,署款、鈐印直接影響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沒有暑款和印章的作品,其真實性及作品價值往往是要打折扣的。
  • 書畫知識:書畫鈐印六法
    攝影興起較書法和繪畫晚,其落款和鈐印可以比照繪畫進行。屬於在書畫作品的左邊或右邊中間部位鈐蓋的詞句、閒文、肖形印。在繪畫作品中,邊印不可左右兩邊同用,否則成對稱,有重複之累。有的畫幅鈐用邊印,可省去壓角印。邊印面積要小於壓角印。字號印、地名印、花押印也可作邊印用。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 邊印可補空、攔邊,與繪畫相映襯,具有協調畫面的作用。
  • 惲麗梅:故宮藏書畫中乾隆帝印璽鈐用考
    「古稀天子之寶」璽,在統治社會天子就是指皇帝,他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乾隆帝在《古稀說》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乾隆帝藉此誇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二、乾隆帝印璽在書畫中的鈐用規律書畫上鈐印最早見於唐代法書上,繪畫作品尚未見;宋代書畫用印也很少。元末、明初才漸漸多起來,明中期以後幾乎沒有不用印的書畫了。繪畫有落款的大都鈐在款題下,亦有用「起首」印的,手卷另在圖前後加鈐印章,掛軸、冊頁則在左右下角加鈐「押角」印,無款的手卷鈐在圖前、圖末、掛軸和冊頁鈐在左右下角,也有鈐在上方空隙處的。
  • 《徐璞生篆刻》鈐拓印譜入藏市圖書館
    7月10日下午,《徐璞生篆刻》鈐拓印譜捐贈儀式在市圖書館舉行。徐璞生弟子、書畫篆刻家徐夢嘉先生等一行七人專程從上海、香港等地來到鎮江,將已故鎮江篆刻名家徐璞生先生的鈐拓印譜捐贈給市圖書館。其篆刻風格雍容穩健,輯有《琢齋印存》十二卷,作品入編《20世紀篆刻名家作品選》。劉海粟、謝之光、朱屺瞻、陸儼少、關良、程十髮、張大壯、林散之、胡問遂、趙冷月等滬上書畫名家之用印多請徐璞生奏刀,為海上印壇一幟。《徐璞生篆刻》鈐拓印譜限量出品60冊,共收入徐璞生先生的篆刻作品60方,有邊款,所有印章來自私人收藏。該印譜均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庵印泥鈐拓,是篆刻藝術和印泥的絕佳組合。
  • 徐正濂 || 黃牧甫篆刻鈐拓本讀後
    「美意延年」(圖1)印,鈐拓本銳而印譜本鈍,鈐拓本線條勁辣而印譜本線條沉厚且微有滲出感,大相逕庭。「廿四番風信關心」(圖2),鈐拓本線條明晰獨立,印譜本則「關」字左豎並邊線了。而無論朱白文,整條文字線的並邊,黃牧甫篆刻中似未曾見過。
  • 懷素《自敘帖》所鈐「群玉中秘」與「秋壑圖書」兩印的鑑別
    一般而言,既然確認了明中期『南昌縣印』的時代以及鈐印時間,那麼,覆蓋於其上的金章宗『群玉中秘』印,已屬不辨自明。但我們仍不妨對『群玉中秘』印以及同在前隔水上的所謂南宋賈似道『秋壑圖書』印之真贗進行一番鑑別審定。
  • 學書法,不可不了解印章,基本常識要掌握,用錯名章也出笑話
    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不要有太大對比。落款處如果闊綽,可用多章,最好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姓名章後,也可以鈐蓋齋號章。書法作品上印章不可隨意鈐蓋,不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審美法度。鈐印不當,非但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畫蛇添足",破壞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甚至變得庸俗、粗俗。因此,需要仔細斟酌、反覆推敲。以下幾點提請關注:1、寧缺毋濫鈐印數目,多用單數。"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
  • 百年西泠第五期 | 「用印」之道——鈐印要略+印章使用方法
    印章佳者則如畫龍點睛,使書畫作品增色增輝,魯迅更是將印章之妙推崇為「華夏之獨」。文章以兩個方面來認識印章與中國畫書法的關係:首先是對鈐印的介紹,其次講述印章在書畫作品上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印章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 廣東獅雄山遺址發現大批封泥 鈐有「蕃」字(圖)
    鈐有「定楬」的封泥鈐有「藩」字的封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記者張演欽  最近,五華獅雄山遺址傳出新消息: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鈐有「蕃」字,專家推斷該遺址與秦時南海郡郡治尚傑說,顯然,這是當時該地和「蕃禺」進行公務聯繫的官方鈐印。該遺址與南海郡郡治「蕃禺」之間到底有何關係?是否為南海郡轄下之一縣?  據廣州市志《建置志》記載: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註:「蕃」、「番」相通)禺(即今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