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人月儀帖》看鈐印如何為書法作品錦上添花

2020-11-24 北晚新視覺網

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中,鈐印已成為章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呈現出一定的審美特效。如果作品上不鈐印,似乎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安排好符合畫面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位置,就會起到畫龍點睛之奇效。

作者:津 圻


 

書法家對於書寫很關注,但是對於用印和蓋印很不講究,無形中已將藝術質量大打折扣。藝術大師吳昌碩認為:「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則如畫龍點睛,使書畫作品增色增輝,魯迅更是將印章之妙推崇為「華夏之獨」。

說鈐印有講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是就鈐印本身而言,鈐印技術既要熟練,又要講究,保持印蛻的清晰而不失真,朱文不變粗,白文不變細;其次才是印章在整幅作品中的巧妙安排,最終成為有機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人勞篤文跋周季木《庚齋傳古別錄》云:「刻印所以傳書之形,而神寓焉。不拓則神不傳,拓之不善則神乖。印之善與不善,刻之功六,而拓之功四也。印有長短、大小、方圓,文有朱白、肥瘦,刻有順逆、深淺,泥有燥潤、濃淡,紙有滑澀、堅柔,籍有厚薄而手有輕重、疾徐,印也,文也,刻也,泥也,紙也,籍也,手也,七者俱調而心不應、神不遇,猶未得也。」核心意思就是,鈐印得法與否,至關重要,不可不察。

書法篆刻專用印泥,系採用細韌柔長的艾絨,經數年自然或人工處理,再與朱印油攪勻拌和,無數次的錘打搗杵而成。一般書家購置三兩至半斤足夠用。高質量印泥的具體標準,可以以吳昌碩1920年為上海西泠印社精製的「潛泉印泥」所稱譽的十六字四句話為參照:「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目前,北京一得閣用百年蓖麻油加之古法技藝手工製作的「北京八寶」,其光澤、彈性、遮蓋率,得到書畫專業人士的認可。

通常,印泥黏性較大,印章拔起時的速度不要太快,以免粘連宣紙以致撕爛,但也不要太慢,以免影響最終效果。勤加練習,自然掌握分寸。另外,每次用完印章,一定要及時清理乾淨。

書法作品所用印章大致可分為名章和閒章兩大類。名章多為書家的姓名、字號、齋館,通常為方形,以示嚴謹莊重;閒章起著襯託裝飾、點綴美化和輕重平衡的作用,同時通過印文內容表達書家的情趣愛好和思想抱負。閒章多隨形,所以也稱為隨形章,根據其嵌蓋位置,又可分為引首章、腰章和壓角章等。鈐印總的原則是: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過多則易雜亂,甚至鳩佔鵲巢,力求惜紅如金、適宜、和諧。鈐印數目,自古喜單數,有「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的說法。

所選印章風格應與作品的書體及風格相協調一致。比如說,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影響整體效果;如若一幅作品分散用數印,需擇形式不同的印面,避免類似。最好用同一個人刻的印章,最為協調,書家自己刻印,水平過關,那就最匹配。

印泥的使用寧古勿媚,優先考慮用仿古色,次之硃砂,最次大紅,不可豔俗,以提高作品的格調。朱文印分量較輕,白文印分量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鈐朱文印,使兩者協調一致。墨色濃鬱之作,宜鈐白文印,使紅彤彤的朱色與烏黑的墨色發生強烈對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鈐用數印,印色應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變化,又協調一致。

引首章主要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位置,又稱「隨形章」,乃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章,一般不宜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葫蘆形、自然形等為好。書法作品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潔,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晉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此時應考慮蓋引首章。引首章一般在正文的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之間位置偏右。但是上款最上端不可蓋引首章和閒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心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名章。

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印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閒章,不可蓋在作品右下角方形壓角閒章處。方形閒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落款印的大小應該不大於款字的大小,不可連蓋三印,蓋二印或一印較妥當,以二印居多。姓名印蓋二印有很多講究,不可上陽下陰,不可上陽下陽,也不可上陰下陰,應該保持「上陰下陽」的原則,並且名章在上,字號章在下。兩印距離相隔一印或一字為宜。一(長)方一(橢)圓,不匹配,一大一小,也不匹配,同形、同大小則相匹配。

總的來說,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包括正文、落款和鈐印三部分。鈐印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步驟。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要字好、章法好,落款雅致,鈐印恰到好處也最能體現書家的審美和情趣。一幅書畫作品用印得當,能夠錦上添花,反之,則可能弄巧成拙。

《唐人月儀帖》釋文:

四月孟夏

往昔分飛,本期暫別。

何因一阻,遂即經年?

況夏時暄炎,(光)風漸扇,

眷望之積。伊何可言,

每嘆行雲,恆思歸便,

倦情不已,憶念增深。

幸願高明,伏垂下問。

四月別稱

乏月、槐月、仲月、麥月、清和月、陰月、巳月、餘月、農月、梅月、畏月、乾月、圉月、孟夏、槐夏、首夏、初夏、維夏、新夏、早夏、上夏、正陽、純陽、麥候、麥秋、仲呂、中呂、農節、朱明、純乾、梅溽、乾梅。

(原標題:印印泥說)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唐人月儀帖》,原來如此溫暖!
    帖為草書,釋文為小楷,存草書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釋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為尺牘,前人稱為「月儀帖」。此帖文不同於晉索靖《月儀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現藏臺灣。  其草書筆勢圓勁,擒縱自如,深得晉人風韻,頗似孫過庭草書的風格。草書旁附有楷書釋文,字雖小,但飛動變化,不可端倪,宋以後人難有企及者。
  • 《月儀帖》有兩本 索靖本和唐人本結合學習效果好
    由於二人在書法藝術上獨具風格,在當時被譽為「一臺二妙」。索靖流傳後世的書法作品有《出師表》、《月儀帖》、《急就章》等。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後,竟臥於碑下,朝夕揣摩,三日之後才不忍離去。索靖另著有書論《草書狀》傳世,對書體的演變、風格、氣韻、用筆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闢的論述。
  • 一幅草書神帖,難得一見
    《唐人月儀帖》是一個「神帖」,按照張懷罐的《書斷》理論,完全可以被列入書法「神品」,而用來注釋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人「妙品」。歷史上,歷史名家對此帖評價甚高,然而查遍所有史籍,卻無法找到此帖的作者。第二,此帖作者,神龍見首不見尾,因為沒有作者籤名,而無法判斷作者究竟何許人也,成為一個神秘的作品。
  • 淺談書法如何題款與鈐印
    題款與鈐印是一件書法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獨立的關係。題款與鈐印是構成書法美的重要因素,若位置適宜能使書法作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可忽視。 題款與鈐印是書法作品的收尾工作。首先題款要好,展現的是基本功。
  • 淺談書法中如何題款與鈐印
    題款與鈐印是一件書法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獨立的關係。題款與鈐印是構成書法美的重要因素,若位置適宜能使書法作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可忽視。題款與鈐印是書法作品的收尾工作。首先題款要好,展現的是基本功。
  • 唐人《月儀帖》,藏著一個傷感而溫暖的故事
    臨習《唐人月儀帖》(流傳下來的墨跡,有的月份缺失),除了為其精妙的小草筆法而心悅外,更為那優美的辭章意蘊——友情與月令的水乳交融而誠服……陽春三月。遠方朋友的來信,帶著春日泥土的芬芳,送到了我的面前。打開來信,我不禁為遠方朋友對我的絲絲牽掛而感動:那暢開的心扉,熱切的期盼,是多麼的情真意濃啊!今日之日,鶯啼枝頭,柳絮驚飛,望著那稀疏的樹影婆娑起舞,我怎能不為之而感慨呢?我的一片心思,一縷幽情,伴隨著如此的良辰美景,已全部凝結在回信中了,望遠方的朋友能夠明察。孟夏四月。想起往日的別離,我本以為只是一時的分手。
  • 索靖《月儀帖》銀勾躉尾,妙有餘姿,筆勢流露果敢爽快的軍旅氣息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索靖和《月儀帖》。索靖,字幼安,甘肅敦煌人。官至尚書郎、酒泉太守。他是後漢章草書大家張芝(字伯英)姊之孫,承其書學。少時曾遊學於洛陽太學,為時稱「敦煌五龍」之一。他博通經史,與付玄、張華諸名士為友。
  • 索靖《月儀帖》,學習章草之圭臬,醫治俗態之良藥
    章草名帖《月儀帖》,傳為索靖所書,書信文例,按月令書寫。索靖西晉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八分,尤精章草,書法得之於張芝及韋誕,其對自己的書法成就極為自信,曾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從《月儀帖》來看既具骨之勁健,又含肉之豐厚,確是件「骨豐肉潤」的佳作。此帖運筆法度森嚴,點畫筆筆拆開,沒有過多引帶,顯得十分古樸,但又能筆斷意連,筆短意長,再加上體態嬌健,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梁武帝評索靖書語)、故其書既規矩守法,又不呆板凝滯。史遊《急就章》,筆法雖十分講究,但平整而乏勢態。
  • 書法老師都在用的草書入門範本
    草書也是最能體現書法藝術的書體,寫好草書是每個書法愛好者的夢想,但因草書難學難認,擋住了很多人,特別是沒有老師引導的朋友更是不得其門而入。也經常有人問我,初學草書先學哪個字帖?嘉強今天就分享一本初學草書的上佳範本。 這本字帖就是《唐人月儀帖》。
  • 索靖的章草《月儀帖》,解放了隸書體勢,又保留隸書寫法
    我們今天賞析的是西晉書法家索靖的月儀帖。月儀帖是一件章草作品。章草是草書的一種,它前承漢隸後啟今草。同時它的活潑的特點,又為後面的今草所繼承。索靖的月儀帖,給人的印象是活潑遒美,濃淺有度,樸厚而不失清秀。著名書法家梁武帝蕭衍曾這樣評價月儀帖:遒勁而峻險,遒勁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峻險處,如雪嶺孤松,冰河危石。
  • 怎樣蓋印,才能給書法作品錦上添花!
    一幅書法作品主要由主題內容、落款和蓋章三個部分組成。在書法裡,蓋章也叫鈐印,是完成一幅書法作品的最後一步。
  • 書法作品的鈐印,鈐對了是畫龍點睛,鈐錯了就是畫蛇添足
    印章,一方面與書畫配合形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表示信用,故書畫家不加蓋印章,會影響其真實性。鑑定書畫的真偽,印章是重要的元素之一。鈐印是書法創作的最後一道環節。印章可以豐富書法作品的形式。印若用得好,會給書法作品錦上添花,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 推薦好帖,在家練字!
    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寫一手好字,愛上書法 學習書法,臨摹是第一步,臨摹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古人經典作品理解掌握筆法和用筆等技法要領,從而能靈活運用。
  • 推薦:如何欣賞書法及書法作品?
    由於三代到秦漢到晉唐墨跡流傳甚少,所以只能通過碑帖拓本欣賞當時書法。到了明朝文徵明刻《停雲館帖》董其昌刻《戲鴻堂帖》仍在繼續傳承古代書法,但是文徵明、董其昌自己的書法由於有了墨跡就不需要再看拓本了。在上個世紀中期,就有人倡導學習鋼筆書法,一時得到大眾的響應,這為漢語和漢字的學習、推廣、普及,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這種硬筆書法卻也幹擾了傳統書法的傳承與發展。
  • 此帖是草書的最佳入口
    《唐人月儀帖》《唐人月儀帖》黃麻紙本墨跡,無款,傳唐人書,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聞書》。帖後有明解縉,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經金明昌內府,宋內府以為清畢源,乾隆,嘉慶,宣統朝內府收藏,原件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石渠寶笈·三編》有著錄。帖為草書,釋文為小楷,存草書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釋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
  • 初學草書的最佳入口是此帖
    《唐人月儀帖》《唐人月儀帖》黃麻紙本墨跡,無款,傳唐人書,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聞書》。鈐有「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王氏禹卿」「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帖後有明解縉,清王文治等人跋。
  • 這可能是最好的草書入門帖
    《唐人月儀帖》《唐人月儀帖》黃麻紙本墨跡,無款,傳唐人書,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聞書》。鈐有「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王氏禹卿」「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帖為草書,釋文為小楷,存草書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釋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為尺牘,前人稱為「月儀帖」。此帖文不同於晉索靖《月儀帖》。
  • 書法作品落款鈐印為何講究「上陰下陽」?
    書法作品落款鈐印時為什麼講究「上陰下陽」? 要弄清這個問題,須先明白印章中什麼是陰陽。 在印章中,為使文字醒目,以文字沾印泥呈紅色的,即陽文(亦稱朱文); 而底色為紅,文字未沾印泥呈白色的,自然就是陰文(亦稱白文)了。
  • 鈐印的那些事兒
    通俗意即「蓋印章」,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這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一幅書畫作品用印得當,能夠「錦上添花」,反之則會弄巧成拙。一、印章的藝術作用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
  • 《清平樂》裡的書法作品,「草聖」張芝的《冠軍帖》和《終年帖》
    在電視劇《清平樂》裡,發現了兩件同張芝有關的書法作品。圖|漢張芝《冠軍帖》在下面這張圖裡出現的書法作品,是有草聖稱號的張芝的《冠軍帖》集字刻本。這件書法作品,被收錄於北宋的《淳化秘閣法帖》之中。從文獻資料上看,荊湖轉運使所獻張芝書是《冠軍帖》面世的最早記載。至於荊湖轉運使得之何處,以及之前流傳情況不得而知。從實際情況分析,荊湖轉運使在得到所獻書法時,只有《秋涼帖》後有張芝的署名,其他大草書並沒有名款,因此呈獻書上有兩種記載方法,一是較為嚴謹地記為張芝等書,二是將所有書作籠統地歸入張芝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