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中,鈐印已成為章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呈現出一定的審美特效。如果作品上不鈐印,似乎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安排好符合畫面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位置,就會起到畫龍點睛之奇效。
作者:津 圻
書法家對於書寫很關注,但是對於用印和蓋印很不講究,無形中已將藝術質量大打折扣。藝術大師吳昌碩認為:「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則如畫龍點睛,使書畫作品增色增輝,魯迅更是將印章之妙推崇為「華夏之獨」。
說鈐印有講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是就鈐印本身而言,鈐印技術既要熟練,又要講究,保持印蛻的清晰而不失真,朱文不變粗,白文不變細;其次才是印章在整幅作品中的巧妙安排,最終成為有機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人勞篤文跋周季木《庚齋傳古別錄》云:「刻印所以傳書之形,而神寓焉。不拓則神不傳,拓之不善則神乖。印之善與不善,刻之功六,而拓之功四也。印有長短、大小、方圓,文有朱白、肥瘦,刻有順逆、深淺,泥有燥潤、濃淡,紙有滑澀、堅柔,籍有厚薄而手有輕重、疾徐,印也,文也,刻也,泥也,紙也,籍也,手也,七者俱調而心不應、神不遇,猶未得也。」核心意思就是,鈐印得法與否,至關重要,不可不察。
書法篆刻專用印泥,系採用細韌柔長的艾絨,經數年自然或人工處理,再與朱印油攪勻拌和,無數次的錘打搗杵而成。一般書家購置三兩至半斤足夠用。高質量印泥的具體標準,可以以吳昌碩1920年為上海西泠印社精製的「潛泉印泥」所稱譽的十六字四句話為參照:「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目前,北京一得閣用百年蓖麻油加之古法技藝手工製作的「北京八寶」,其光澤、彈性、遮蓋率,得到書畫專業人士的認可。
通常,印泥黏性較大,印章拔起時的速度不要太快,以免粘連宣紙以致撕爛,但也不要太慢,以免影響最終效果。勤加練習,自然掌握分寸。另外,每次用完印章,一定要及時清理乾淨。
書法作品所用印章大致可分為名章和閒章兩大類。名章多為書家的姓名、字號、齋館,通常為方形,以示嚴謹莊重;閒章起著襯託裝飾、點綴美化和輕重平衡的作用,同時通過印文內容表達書家的情趣愛好和思想抱負。閒章多隨形,所以也稱為隨形章,根據其嵌蓋位置,又可分為引首章、腰章和壓角章等。鈐印總的原則是: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過多則易雜亂,甚至鳩佔鵲巢,力求惜紅如金、適宜、和諧。鈐印數目,自古喜單數,有「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的說法。
所選印章風格應與作品的書體及風格相協調一致。比如說,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鈐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便格格不入,影響整體效果;如若一幅作品分散用數印,需擇形式不同的印面,避免類似。最好用同一個人刻的印章,最為協調,書家自己刻印,水平過關,那就最匹配。
印泥的使用寧古勿媚,優先考慮用仿古色,次之硃砂,最次大紅,不可豔俗,以提高作品的格調。朱文印分量較輕,白文印分量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鈐朱文印,使兩者協調一致。墨色濃鬱之作,宜鈐白文印,使紅彤彤的朱色與烏黑的墨色發生強烈對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鈐用數印,印色應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變化,又協調一致。
引首章主要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位置,又稱「隨形章」,乃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章,一般不宜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葫蘆形、自然形等為好。書法作品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於整潔,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晉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此時應考慮蓋引首章。引首章一般在正文的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之間位置偏右。但是上款最上端不可蓋引首章和閒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心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內容多為書者的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肖形印。攔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名章。
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印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閒章,不可蓋在作品右下角方形壓角閒章處。方形閒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落款蓋印之下,不可再題字。落款印的大小應該不大於款字的大小,不可連蓋三印,蓋二印或一印較妥當,以二印居多。姓名印蓋二印有很多講究,不可上陽下陰,不可上陽下陽,也不可上陰下陰,應該保持「上陰下陽」的原則,並且名章在上,字號章在下。兩印距離相隔一印或一字為宜。一(長)方一(橢)圓,不匹配,一大一小,也不匹配,同形、同大小則相匹配。
總的來說,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包括正文、落款和鈐印三部分。鈐印乃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步驟。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要字好、章法好,落款雅致,鈐印恰到好處也最能體現書家的審美和情趣。一幅書畫作品用印得當,能夠錦上添花,反之,則可能弄巧成拙。
《唐人月儀帖》釋文:
四月孟夏
往昔分飛,本期暫別。
何因一阻,遂即經年?
況夏時暄炎,(光)風漸扇,
眷望之積。伊何可言,
每嘆行雲,恆思歸便,
倦情不已,憶念增深。
幸願高明,伏垂下問。
乏月、槐月、仲月、麥月、清和月、陰月、巳月、餘月、農月、梅月、畏月、乾月、圉月、孟夏、槐夏、首夏、初夏、維夏、新夏、早夏、上夏、正陽、純陽、麥候、麥秋、仲呂、中呂、農節、朱明、純乾、梅溽、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