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清平樂》裡,發現了兩件同張芝有關的書法作品。
圖|漢張芝《冠軍帖》
在下面這張圖裡出現的書法作品,是有草聖稱號的張芝的《冠軍帖》集字刻本。這件書法作品,被收錄於北宋的《淳化秘閣法帖》之中。它的全文內容是: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終年經此,當議何理耶?且方友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講忘不忘,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迷,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看過還議,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臨聽故也。」
圖|宋仁宗書房裡出現的書法作品
《冠軍帖》行文表達的主題主要是傾訴和慰籍,而且草書的書法表達本來就是是豁然痛快、淋漓盡致的,不得不說把這字帖放在這裡是比較適宜的。
但是關於《冠軍帖》到底是誰寫的,從古至今對《冠軍帖》有研究的學者都有不同的想法。
從文獻資料上看,荊湖轉運使所獻張芝書是《冠軍帖》面世的最早記載。至於荊湖轉運使得之何處,以及之前流傳情況不得而知。從實際情況分析,荊湖轉運使在得到所獻書法時,只有《秋涼帖》後有張芝的署名,其他大草書並沒有名款,因此呈獻書上有兩種記載方法,一是較為嚴謹地記為張芝等書,二是將所有書作籠統地歸入張芝名下。
從當時的諸多文獻來看,基本上是第二種的歸類。而且王著在主持摹刻《淳化秘閣法帖》時,張冠李戴、真偽不辨的情況出現得特別多,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將這些作品歸為張芝,似乎成了定論。之後有學者有別的看法,比如,米芾曾指出《冠軍帖》時張旭的書法作品,但朝廷製作不能隨便否定,在《宣和書譜》裡,仍然將《冠軍帖》歸為是張芝的作品。可惜的是,1127年,北宋滅亡,金人大肆掠奪朝廷財物。
「凡法駕、滷簿,皇后以下車輅、滷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府州縣圖及官吏內人、內侍、伎藝、工匠、倡優、府庫畜積為之一空。」
所謂張芝的《冠軍帖》等也難免厄運,從此下落不明,難見廬山真面目了,人們只能靠刻帖來辨別真偽及探究其藝術價值了。
另一件書法作品是張芝的《終年帖》,出現在宋仁宗中的書房裡,同側還有《冠軍帖》。同王羲之一樣,東漢末年去世的張芝的真跡目前已無處可尋,我們能看到的全部是後人的摹本,絕大部分來自唐人。
圖|出現在宋仁宗中的書房裡的《終年帖》
《終年帖》古今多有論斷是張旭的作品,張旭的書法始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主要成就來自張芝。唐文宗時代,曾經把李白的詩文、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並稱為「唐代三絕」,可見張旭在中國藝術史書法史上的地位。我們都知道張旭是草書之聖,但更早之前,張芝就率先被諸多名家冠以「草聖」,例如三國時代,魏國名士韋誕曾經用「草聖」來形容張芝,
「杜氏(杜度)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崔瑗)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
從上面的話可以看得出來,張芝是取各家之長,自成一代宗師。就連後來王羲之都說自己遠不如張芝。而張旭的草書,學得最多的就是張芝。後人評書法四大聖賢,張芝與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一同入選。
和《冠軍帖》一樣,《終年帖》行文的表達也是傾訴為主,書房屬於私人空間的一部分,古人更喜歡把自己喜歡的或者更有「人味兒」的藝術品放在書房,而且這件書法作品也符合宋仁宗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