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 生年不詳,約卒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字伯英,幼而高操,勤學好古,明經修身,朝廷徵其為官,辭之不仕,故時稱「張有道」。

漢·張芝書。刻本,草書,凡六行,三十二字,刊於宋《淳化閣帖》。
草聖張芝,《冠軍帖》可稱為草書的「冠軍」。劉熙載曰:「文得元氣便厚」,展開《冠軍帖》,不管是初讀,還是再讀,或者熟讀,勃然便覺氣象雄渾、氣勢縱橫、氣血圓潤、元氣淋漓,終至拍案稱奇叫絶,正所謂「雲龍霧豹,出沒隠見,變化無方」。草書易得浮麗,而不易得深厚;易得精巧,而不易得練達,易得飛動,而不易得變化。書之快者每不沉,沉者每不快,《冠軍帖》乃沉而快。書之雋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雋,《冠軍帖》乃雄而雋。縱橫爭析,雄肆狂放,如長江落日如大漠孤煙。張芝為草聖,絕非虛妄。
近年來,敦煌重新整理出許多漢魏年間的墨跡,類同張芝《冠軍帖》者很多,而使學者們更加堅信作為「草聖」的張芝的存在,並且值得我們作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研究。但是,我們自信,《冠軍帖》不管是否為張芝書,抑或如人所言是張旭書,它的「冠軍」的地位是至今無人可以企及的。曾見王鐸所臨《冠軍帖》,就知道其入聖之難!
從《冠軍帖》來看張芝的創作態勢,是遠遠地走在了漢代書法家的前列,甚至讓人感到懷疑,人在漢代的張芝,居然能夠以如此鮮活靈動的線條來表達。因為在此文化背景之下,書壇上除了中規中矩的隸書外,章草依舊一副古拙厚實的面貌。雖然說擺脫隸意的草法已在漢代簡牘中出現了,但是無論如何,都與《冠軍帖》這種輕盈靈動的線條相去甚遠。三國時的韋誕認為張芝是"草聖",後世沿用,可見張芝在草書方面的聲名、地位絕高,就像是書壇上的健跑者,遠遠地將他人甩在身後,超乎尋常地躍過時代,獨自領跑--我們找不到和《冠軍帖》相同的筆法、筆意,以致驚嘆不已。
釋文: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終年經此,當議何理耶?且方友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講忘不忘,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迷,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看過還議,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臨聽故也。

蘇東坡在書論中寫道:"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這段文中點了4個書法家: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東漢的張芝和西晉的索靖。張芝以勤學聞名,取法漢時的杜度和崔瑗。據傳家中衣帛,皆先書寫而後染,臨池學書,水為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