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究草聖張芝的《冠軍帖》的奧妙之處

2020-12-04 書法雅園

張芝 生年不詳,約卒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字伯英,幼而高操,勤學好古,明經修身,朝廷徵其為官,辭之不仕,故時稱「張有道」。

冠軍貼

漢·張芝書。刻本,草書,凡六行,三十二字,刊於宋《淳化閣帖》。

草聖張芝,《冠軍帖》可稱為草書的「冠軍」。劉熙載曰:「文得元氣便厚」,展開《冠軍帖》,不管是初讀,還是再讀,或者熟讀,勃然便覺氣象雄渾、氣勢縱橫、氣血圓潤、元氣淋漓,終至拍案稱奇叫絶,正所謂「雲龍霧豹,出沒隠見,變化無方」。草書易得浮麗,而不易得深厚;易得精巧,而不易得練達,易得飛動,而不易得變化。書之快者每不沉,沉者每不快,《冠軍帖》乃沉而快。書之雋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雋,《冠軍帖》乃雄而雋。縱橫爭析,雄肆狂放,如長江落日如大漠孤煙。張芝為草聖,絕非虛妄。

近年來,敦煌重新整理出許多漢魏年間的墨跡,類同張芝《冠軍帖》者很多,而使學者們更加堅信作為「草聖」的張芝的存在,並且值得我們作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研究。但是,我們自信,《冠軍帖》不管是否為張芝書,抑或如人所言是張旭書,它的「冠軍」的地位是至今無人可以企及的。曾見王鐸所臨《冠軍帖》,就知道其入聖之難!

從《冠軍帖》來看張芝的創作態勢,是遠遠地走在了漢代書法家的前列,甚至讓人感到懷疑,人在漢代的張芝,居然能夠以如此鮮活靈動的線條來表達。因為在此文化背景之下,書壇上除了中規中矩的隸書外,章草依舊一副古拙厚實的面貌。雖然說擺脫隸意的草法已在漢代簡牘中出現了,但是無論如何,都與《冠軍帖》這種輕盈靈動的線條相去甚遠。三國時的韋誕認為張芝是"草聖",後世沿用,可見張芝在草書方面的聲名、地位絕高,就像是書壇上的健跑者,遠遠地將他人甩在身後,超乎尋常地躍過時代,獨自領跑--我們找不到和《冠軍帖》相同的筆法、筆意,以致驚嘆不已。

釋文: 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終年經此,當議何理耶?且方友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講忘不忘,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遊迷,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看過還議,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臨聽故也。

張芝

蘇東坡在書論中寫道:"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這段文中點了4個書法家: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東漢的張芝和西晉的索靖。張芝以勤學聞名,取法漢時的杜度和崔瑗。據傳家中衣帛,皆先書寫而後染,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相關焦點

  • 《清平樂》裡的書法作品,「草聖」張芝的《冠軍帖》和《終年帖》
    圖|漢張芝《冠軍帖》在下面這張圖裡出現的書法作品,是有草聖稱號的張芝的《冠軍帖》集字刻本。這件書法作品,被收錄於北宋的《淳化秘閣法帖》之中。它的全文內容是:「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
  • 「草聖」張芝《冠軍帖》,王獻之代筆?
    「草聖」張芝《冠軍帖》,王獻之代筆?草書《冠軍帖》刻於北宋《淳化閣帖》,現在一般認為是草聖張芝的作品,實際上東漢時期並沒有出現成熟的狂草書,自王羲之草書才開始形成,到了王獻之時期,王獻之獨創「破體」和「一筆書」,開始打破一幅作品中字和字以及行與之間的關係,才形成了狂草書。
  • 張芝的《冠軍帖》與《終年帖》其實是一個原帖
    ,自古有草聖之稱。只湝心研習書法,據說他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他的成就主要是草書,在世上有草聖之稱,是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  開始張芝也是以章草名世,但是後來他把章草的點畫波桀加以減損,就變成了今草。這做了書法史上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藝術傳承|「草聖」張芝《冠軍貼》高清臨本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有「草聖」之稱。張芝以勤學聞名,取法漢時的杜度和崔瑗。據傳家中衣帛,皆先書寫而後染,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 經典碑帖:張芝草書《冠軍帖》
    《冠軍帖》相傳為張芝所作,也有人稱為張旭、懷素、王羲之、王獻之等作,未有定論。刻本刊於北宋《淳化閣帖》。《冠軍帖》是一封問友情訴離恨的信札。此作用筆淋漓酣暢,使轉法度嚴謹,表現了書家良好的控筆能力。點畫起止分明,收放有度。
  • 張芝《冠軍帖》,草書藝術的極致綻放
    張芝《冠軍帖》,傳為東漢張芝所書。此帖始於宋代名臣法帖第二,題為「漢張芝書」。關於此刻本:一種版式較短,共20行,如《淳化閣帖》:另共18行,如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行草》中《冠軍帖》。因為刻帖的第二行中有「冠軍」二軍帖;又因為此帖的開頭四字為「知汝殊愁」,所以又稱《知汝殊愁帖》。「草書之祖」的張芝,他的墨跡自宋代之後就湮沒殆盡了,今天僅見《淳化閣帖》中有四帖傳刻,其中的第一帖就是《冠軍帖》。
  • 漢代書法碑帖:張芝《冠軍帖》釋文+高清
    簡介 張芝,字伯英,今甘肅酒泉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與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與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而張為諸賢之首。
  • 張芝草書《冠軍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張芝是我國東漢時期的書法家,也是一位最早的章草大師,無墨跡傳世。《冠軍帖》傳為張芝之作,是其突出的代表作品。歷盡1800餘年世事變遷,原跡已不復存在,今天所能見到的各種複本也均非原拓,皆失廬山真面目,頗為遺憾。
  • 張芝草書代表作《冠軍帖》,線條輕盈靈動,但有人懷疑作者是他人
    今草形成於西漢至東漢中期,至東漢晚期,隨著楷書的出現,章草逐漸擺脫了隸書的痕跡,「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張芝變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創「一筆書」,稱為今草(已有狂草筆意),張懷瓘《書斷》曰:「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芝被稱為「草聖」。
  • 誰才是真正的「草聖」?他32個字的《冠軍帖》,稱得上是冠軍
    誰才是真正的「草聖」?但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這位東漢草書大家,沒有人敢忽視他的存在,他就是張芝,他的草書《冠軍帖》,沒有人不服氣。書聖王羲之中年的草書就是取法張芝,並且自己評價他的草書不及張芝。還有一位草書大家,就是《書譜》的作者孫過庭,他曾這麼高度評價張芝的草書:「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並且在《書譜》中他也多次提到自己的草書深受張芝的影響。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張芝的草書在書壇上的地位之高,把他稱為「草聖」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 草聖之祖——張芝
    他就是被人稱為「草聖之祖」的張芝。張芝張芝(?—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敦煌郡源泉縣(今屬甘肅酒泉市瓜州縣)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
  • 張芝草書代表作《冠軍帖》,線條輕盈靈動,但有人懷疑作者是他人
    今草形成於西漢至東漢中期,至東漢晚期,隨著楷書的出現,章草逐漸擺脫了隸書的痕跡,「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張芝變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創「一筆書」,稱為今草(已有狂草筆意),張懷瓘《書斷》曰:「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芝被稱為「草聖」。張芝(?
  • 大名鼎鼎的張芝草書《冠軍帖》是一封訴苦的信!
    點畫處的「實」與牽絲的「虛」相得益彰。字勢奇崛,振人心神。結字時有巧思,如「散」之險絕、「見」之內斂,「粗」字「米」旁的右上一點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絕。這部令人久久難忘的《冠軍帖》刻本刊於北宋《淳化閣帖》,傳為張芝之作。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
  • 草聖張芝的傳世書法,都在這了!
    冠軍帖 ,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
  • 寸紙不遺之草聖——張芝
    張芝出生於東漢時期一戶門庭顯赫之家,其爺爺曾經擔任過漢陽太守,其父親在當時也是聲名遠揚,不僅為了國家的安危立下汗馬功勞,而且是一位賢德之人,即便是他的母親,也是一個非常賢良淑慧之人。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大家庭中,使得他從小就受到良好家庭環境的薰陶,儘管出身顯赫之家,但是從他身上卻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紈絝之氣,傳遞給周圍更多的是他的勤奮好學、對書法的鐘愛。在張芝很小的時候,人們便認為他將來必定會有很大的出息,甚至當時一位太尉多次徵召張芝前往朝廷為官,但是,張芝拒絕了這位大臣的好意。張芝對於功名利祿沒有太大的追求,他只想全心全意地去研究書法。
  • 崔瑗與杜度:草聖張芝的師法源泉
    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而師者其一的崔瑗則是東漢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學者。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崔瑗"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其書體濃密,結字精妙,令張芝也自嘆"上比崔、杜不足"。
  • 漢·著名書法家張芝《冠軍帖》精品草書書法做欣賞收藏
    張芝,字伯英(生卒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張奐曾任太常寺卿。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有道召之不就,時人稱為「張有道」。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磔之筆,「今草:其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法家韋誕稱他為「草聖」。
  • 草聖張芝是如何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篆隸之外,作為草書的一幟,當時漢末書壇上扛大旗者,當首推古今聞名的大書法家張芝。張芝,字伯英,出生年月史書失載,大概逝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原本生活在敦煌酒泉,後來跟著做太常卿的老爸張煥徙居到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就做了華陰人。
  • 練書法,咱把河水寫幹,草聖張芝優秀
    與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字之體勢,一筆所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字跡氣脈貫通,隔行不斷。古人謂之:「一筆飛白」,開書法之一代新天地。歷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尊稱張芝為「草聖」。
  • 文化名人與三門峽的故事 「草聖」張芝與墨池
    有個詞語叫「臨池」,《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相傳漢代書法家張芝在水池旁邊練習寫字,經常用池水洗硯臺,結果一池子的水都變黑了,後人因此稱練習書法為「臨池」。還有個成語,叫「臨池學書」,典故也源於此事。「筆冢墨池」中的「墨池」說的也是這件事。這些詞語的典故就發生在三門峽:我國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在三門峽陝州故城苦練書法,創造了「今草」,成為草書鼻祖,人稱「草聖」,後代書法家對他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