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福柯的後現代經濟學思想

2020-12-14 TechWeb

  【eNet矽谷動力專稿】當前微軟與雅虎爭鬥正酣,當局者迷。人們也許不會想到,後現代大師福柯的經濟學思想,說不定會有助於從搜尋引擎之道上,幫我們跳出短線分析,穿透底牌。

  從未有人從經濟學角度闡釋福柯的《詞與物》這部後現代名著。儘管《詞與物》作為經濟學著作的特徵如此明顯:它有一半的篇幅在談經濟學相關主題;在《交換》一章中,福柯的八節分別是「財富分析」、「貨幣與價格」、「重商主義」、「質押與價格」、「價值的形成」、「功效」、「一般圖表」和「欲望與表象」;他還專門闢出一節「李嘉圖」,去比較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更深一層來看,福柯的《詞與物》接觸到後現代經濟最前沿的語言轉向話題。與美國當前炙手可熱的博弈論大師魯賓斯坦的名著《經濟學與語言》相比,算路更深。

  福柯的後現代經濟學思想深在,作為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始終扣緊「現代性」這個主題,猛攻現代經濟學的弱點。一旦讀懂,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一、從心物二元的根子上推導經濟學的新基礎

  與福柯站在一塊,賓默爾、魯斯斯坦這些所謂的大師,馬上就會矮一截。為什麼呢?境界不同。賓默爾、魯斯斯坦雖然比一般沒有哲學基礎的經濟學家,在求「道」這一點上,高出不知多少,但與福柯這位世界著名哲學家,仍然是無法相比的。福柯很少談論經濟學,但他一旦出手,上來就是站在最高點上看問題,看到心物二元這個根上。

  自萊昂內爾.羅賓斯在《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這本名著中做出「經濟學的『唯物主義』定義」後,經濟學家一般就不再考慮心物二元問題。在思考任何問題時,隱含在前提中就認為,經濟學是用物的觀點和方法,把人當作物來研究的科學。

  福柯非常精確地瞄準「啟蒙」這個靶心,扣響第一槍。在《福柯集》最後一篇《何為啟蒙》中,他高度概括說:「當對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迭時,便有『啟蒙』。」這意味著,理性經濟人所指理性,不僅有經濟學家一般理解的名實二元(個人—社會)衝突背景,更有心物二元衝突背景。因此要把算路從「利己-利他」前推到心物二元這一啟蒙背景。

  福柯將現代經濟學解構為後現代經濟學,首先是為經濟學定位。他提出「人文科學」作為總背景。人文科學不是指「科學一文化」大戰中偏到心一邊的文化學(福柯反對人本主義),更不是偏到物一邊的科學(如羅賓斯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心物一元的人文科學(人文與科學的結合)。相比之下,賓默爾的根扎在利維坦,沒有觸及現代性問題的實質,在哲學上顯然不夠到位。

  二、語言轉向

  福柯從歷史角度,將人文科學分為三個部分:生物學、經濟學和語言學。對應的哲學分別是「生命哲學、異化之人的哲學、符號形式的哲學」。對應的行為是「生命、勞動和語言」。有心人可以發現,這與波普的三個世界,是完全可以對上的。它們分別代表了自然、社會和信息三次浪潮。魯賓斯坦把博弈論轉化為離散方向的數理邏輯(語言邏輯),在語言轉向這一點上,已經完全與福柯走到一個方向了。

  語言轉向的本質,就是代表「物」的理性向代表「心」的意義轉向。搜尋引擎在實踐中代表的正是這個方向。為什麼說是語言轉向呢?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用維根斯坦的話解釋,就是語言之外還有世界。這個世界,要從代表理性的主題詞,向代表人心的潛意識和體驗,深入地搜索。就是從貨幣定量交換,轉向以搜尋引擎為前提的語言定性交換(又叫博弈)。定的所謂性,就是個性。貨幣將來只是以窄告的方式支付。語言交換先於貨幣交換!

  三、在否定之否定中解構「異化之人的哲學」

  福柯「人文科學」的結構,很象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小邏輯》,生物學相當於存在論,經濟學相當於本質論,語言學相當於理念論。三者之間存在著小循環的邏輯關係。如果把它當黑格爾的徒弟託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來讀,生命、勞動和語言,相當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歷史關係。

  福柯認為,人在自然性的存在(生物)中,隱含著社會性(經濟)和信息性(語言)的規定性;人在社會性的存在(生物)中,隱含著自然性(生物)和信息性(語言)的規定性;人在信息性的存在(語言)中,隱含著自然性(生物)和社會性(經濟)的規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福柯提出人的復歸的主張。但解構「異化之人」所復歸之人,不是人本主義意義上的人,而是天人合一之人。究其原因,在於他要在心物一元基礎上重建人,建設一種綠色和諧。

  福柯被公認為後現代大師,但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後現代。他雖然看到了語言和信息這個演進方向,但卻並沒有向前看的信息革命意識;相反,他反對啟蒙(實質是反對工業化),最終轉向了復古,更近於浪漫主義。

  然而,我們從福柯的「生命、勞動、語言」三段論中,可以超越他,推論出他沒有的一個結論:在工業化(社會化經濟)之後,將進入以語言交換為特徵的信息化經濟;信息化經濟將具有自然性經濟中某些否定之否定的特點,如個性化。

  四、《詞與物》中的經濟學

  福柯經濟學觀點的最大特色,在於他要復歸的是自然人。

  1、新重農主義

  在《詞與物》中,福柯對重農主義與重商主義進行了與常人立場相反的分析。重農主義的實質,是反對商品的社會屬性和信息屬性,從商品的自然屬性中剝離。表現為對貨幣的重金屬屬性的強調。而重商主義則相當於主張讓貨幣的社會屬性獨立出來。這是一個進步,但從福柯角度看,是一種異化的開始。再進一步,到了李嘉圖之後,符號的統治借著社會化的名義和貨幣的話語權,演變成一種符號化的拜物教。在這個分析中,福柯的立場是站在重農主義一邊的。向後看,這是脫離IT的後現代主義者的通病。

  後現代「回到未來」,本質上回的不是自然村,而是地球村。

  2、財富符號體系

  福柯想證明的是人的異化與話語形成的關係。通過交換這種社會化活動,人形成理性並被物化。這種理性表現在貨幣這種符號形式中,在資本和權力的話語權形成中而產生的。在最終的結果中,「財富是被人們生產、增殖和變更的符號體系」。

  在福柯看來,對抗理性異化的辦法,是回到價值本身。回到為需求而生產,而不是為利潤而生產的比較自然的狀態。並且這一需求是可以向體驗升級的:「從財富的觀點看,在需求、舒適和娛樂之間沒有什麼差異」。網際網路發展出網遊這樣的符號化體驗可能超乎福柯想像。

  強調話語而非語詞,是福柯與一般結構主義不同的特色。後現代公共行政學派的「話語正當性」理論和實踐,正在向前發展福柯的話語理論。

  3、自然範圍經濟

  從後現代觀點,還可以讀出另一層意思。福柯似乎頗為認同重農主義者對大自然的稱頌。其中一個理由是土地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產出多樣性的產品,「大自然就必須應該具有無限的多產性」。如果這裡的土地被置換為網際網路的話,竟有了一點範圍經濟的意思。

  福柯通過類似「自然和諧論」的後現代經濟主張對於工業化的批判,雖然是向後看的,但我們完全可以在網際網路的新背景下,向前理解。

相關焦點

  • 「後現代科學」是偽科學 給姜奇平作一點科普
    從內容看,「後現代科學」不是科學,只是對科學的眾多看法之一,這些神學或哲學看法層出不窮,但並不會對科學本身產生什麼影響,畢竟科學家不是在某種神學或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工作的,更不會見到「後現代科學家」做出什麼科學成果。「後現代科學」這種基於神學的科學觀卻使用了貌似某一種科學的名稱,構成了偽科學的必要條件。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3月19日,在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場題為「今日福柯」的學術對談,北京大學杜小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吳瓊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汪民安教授圍繞著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的思想遺產展開了討論。這也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到了20世紀,對於很多認識對象,人是不能用肉眼直觀,而是要使用間接的科學技術作為中介)對於哲學的一種促進:任何認識都是一個間接的而且是無窮無盡的過程,而對象也是構建出來的。 杜小真進而談到思想與權力的關係問題。在福柯之前,重要的哲學思想的形象都是建構體系和學科,而這依靠的是作為理論路線和對世界的感知都是進行「肯定」的思想。
  • 一分鐘帶你了解福柯及其思想
    他以其思想史與社會史上的洞見,深刻影響了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等各種時代思潮。福柯對中國學界也有不小的影響。福柯以「知識考古學」方法發掘了現代早期的三種知識型:文藝復興知識型、古典時代的知識型和現代知識型,對20世紀「知識型」則討論得不多。
  • 福柯:瘋子是現代理性主義的產物
    本文摘自《福柯思想辭典》,(法)朱迪特·勒薇爾 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按照福柯的看法,現代理性是一種包含性排斥。古代西方的流放就是一種排斥:把犯人或者異見人士送到邊遠的小島上,或者某個遙遠的荒蠻之地,犯人根本沒有返回的可能;讓他們在流放地自生自滅,他們不再屬於原來的人類社會,就像他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 福柯並沒有嘲笑我們的老祖宗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有關福柯最傳奇的說法是——福柯一笑動搖了我們關於知識的看法。今日推薦劉華傑先生的一篇小文,看看在他眼裡福柯笑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福柯之笑動搖了我們關於知識的看法據後現代大師福柯本人講,他的《詞與物》(英譯本書名改為《失去的秩序》)是受到中國博物學中奇怪的動物分類方案的啟發,才開始動筆寫作的。
  • 國際思想周報 | 無處不在的福柯
    《解放報》周末版在重要位置刊發了數篇專題文章,其中包括福柯生前接受媒體最後一次訪談的內容,訪談時間為1984年5月29日,採訪完成數天後福柯即因愛滋病發作住院治療,並於6月25日去世,主要內容是福柯對古典的認識。而《快報》周刊刊發的文章正是談「古典時代的福柯」。此外,《解放報》的專題文章還講解了福柯的現代影響,解析人們耳熟能詳的幾個關鍵字:性、監獄、權力、瘋狂等。美國學者Jack Z.
  • 汪民安:福柯是誰?
    汪民安文學博士,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從笛卡兒到福柯福柯在哲學史上,到底是什麼位置呢?
  • IDF學術·評論 | 論《福柯》電影與福柯的哲學
    於是,《福柯》首先是一部福柯思想的導引,主要通過對福柯在不同場合留下的音畫以及部分學者對福柯的現身的口頭評論的採編,以當下最普通的視聽媒介,來向學生及大眾呈現一幅簡明扼要的福柯思想形象。下文則是張獻民借汪民安紀錄片《福柯》的契機對福柯哲學的個人口頭評論的輯錄。
  • 後現代背景下的中國商業精神建設 模仿≠學習
    中國學者並非應該象姜奇平先生在《領潮後現代的中國商業精神:中國新經濟的商業精神》一文中所說的:    「從獨一無二的成功中,總結出獨一無二的商業精神,而可以反過來推動國際管理思想的進步,才是這個世界需要我們做的工作。」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1978至1979年,伊朗爆發了反抗巴列維國王的「伊斯蘭革命」,福柯作為義大利《晚郵報》的特派記者,幾度造訪革命中的伊朗,前後共發表15篇文章和訪談,在歐洲知識界激起無數討論。福柯表現出的對伊斯蘭革命過分的熱情和過於正面的讚頌,後廣被知識界詬病為福柯犯下的錯誤。
  • 福柯《性史》出版史:"性-思想"與"性-事件"的交錯
    首先,《性史》第四卷的寫作先於第二、三卷,1982年福柯已經將《肉體的供認》手稿交給了伽裡瑪的編輯Pierre Nora,但修改完列印稿後,福柯要求推遲出版這一卷,是因福柯經提醒開始著手對早於這一卷「基督教肉體經驗」的——古希臘和希臘羅馬時期的性史進行研究,也即此前早已出版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 福柯:權力與自由
    作者: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 陳皓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是個很有鏡頭感的人。在這張黑白照片裡,他深深地凝視著你,露出真誠的、開朗的、溫暖的笑容。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形下拍攝的,什麼事情讓福柯這麼開心。不少有關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很喜歡使用這張照片。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在逝世53年後,尼採(F. W. Nietzsche)的光芒像義大利海濱的豔陽一般,照耀了一位27歲的新銳哲人,讓他感受到一種「哲學的震動」,並從此「結束了他的學習時代」。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
  • 走向福柯(圖)
    (原標題:走向福柯(圖))
  • 權力和身體的碰撞——談福柯《規訓與懲罰》
    人們在走過那段跨越世紀的路程後,回首往事,才發現每一步都那樣坎坷悲壯。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西方現代社會的權力是如何構成的?它與知識的結構有什麼關係?在福柯的筆下,現代監獄的模樣並非在幾根鐵柵上加一把大鎖,也不是關押基督山伯爵的那種孤島地牢,而是一個按照嚴密組合方法建立起來的圓形空間系統。
  • 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宣布「人」也死了
    西方現代文化陣營裡,有兩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獨特而深刻,他們的生活也很有意思,一直以來,他們就是西方文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兩位大思想家分別是德國的尼採和法國的福柯。尼採的大名如雷貫耳,因他否定了上帝,鼓吹超人哲學。福柯是尼採之後,另一位極具顛覆意義和革命色彩的哲學大師。
  • 福柯在中國觀察之一:謎一樣的思想家福柯
    福柯福柯是誰二戰結束後,法國巴黎仍然是西方時尚文化不斷翻新的文化中心,存在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不斷翻新1968年的法國巴黎的「五月風暴」直接導致了西方傳統教育模式以及理念的瓦解,是西方文化思潮變遷的分水嶺,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興起,後結構主義也作為當代哲學。而發端於西方的當代藝術,也是在西方特定歷史時期的哲學以及社會政治背景下產生的,杜尚的《泉》開啟了當代藝術的起點。在這個領域以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福柯,德希達和利奧塔等為代表人物。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 | 福柯的最後一課
    Foucault 71劇團非系統性思想 or 可操作性思想       誠如今年甫出版的福柯紀錄片《福柯對抗福柯》導演弗朗索瓦‧卡耶(François Caillat) 接受法國文化電臺(Radio France Culture)的訪談所言,這影片標題並非要指出福柯思想是不系統的
  • 福柯 把生命當作一件有待塑造的藝術品
    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愛欲》,在引進中文版15年之後再版,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過去20多年,是福柯學術著作出版的井噴期,每一本福柯著作的出版,都帶來福柯思想闡釋的新維度。雖然福柯已去世34年,其思想卻總是穿越時代的迷宮,擊中時代症候的靶心,無論是法國的五月風暴,還是伊斯蘭革命問題,福柯的學說總是繞不過去的思想資源。
  •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作為一個極具生存彈性的概念,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處於一定的邏輯張力中。與其他後現代哲學家反思「現代性」的路徑不同,福柯並不將「現代性」視作一段歷史時期或者現代社會的某種屬性,拒絕將「現代性」作為反思的對象並對其呈現方式加以靜態描述,即對「現代性是什麼」做出回答,而是將「現代性」看成一種「態度」,一項介入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