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矽谷動力專稿】當前微軟與雅虎爭鬥正酣,當局者迷。人們也許不會想到,後現代大師福柯的經濟學思想,說不定會有助於從搜尋引擎之道上,幫我們跳出短線分析,穿透底牌。
從未有人從經濟學角度闡釋福柯的《詞與物》這部後現代名著。儘管《詞與物》作為經濟學著作的特徵如此明顯:它有一半的篇幅在談經濟學相關主題;在《交換》一章中,福柯的八節分別是「財富分析」、「貨幣與價格」、「重商主義」、「質押與價格」、「價值的形成」、「功效」、「一般圖表」和「欲望與表象」;他還專門闢出一節「李嘉圖」,去比較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更深一層來看,福柯的《詞與物》接觸到後現代經濟最前沿的語言轉向話題。與美國當前炙手可熱的博弈論大師魯賓斯坦的名著《經濟學與語言》相比,算路更深。
福柯的後現代經濟學思想深在,作為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始終扣緊「現代性」這個主題,猛攻現代經濟學的弱點。一旦讀懂,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一、從心物二元的根子上推導經濟學的新基礎
與福柯站在一塊,賓默爾、魯斯斯坦這些所謂的大師,馬上就會矮一截。為什麼呢?境界不同。賓默爾、魯斯斯坦雖然比一般沒有哲學基礎的經濟學家,在求「道」這一點上,高出不知多少,但與福柯這位世界著名哲學家,仍然是無法相比的。福柯很少談論經濟學,但他一旦出手,上來就是站在最高點上看問題,看到心物二元這個根上。
自萊昂內爾.羅賓斯在《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這本名著中做出「經濟學的『唯物主義』定義」後,經濟學家一般就不再考慮心物二元問題。在思考任何問題時,隱含在前提中就認為,經濟學是用物的觀點和方法,把人當作物來研究的科學。
福柯非常精確地瞄準「啟蒙」這個靶心,扣響第一槍。在《福柯集》最後一篇《何為啟蒙》中,他高度概括說:「當對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迭時,便有『啟蒙』。」這意味著,理性經濟人所指理性,不僅有經濟學家一般理解的名實二元(個人—社會)衝突背景,更有心物二元衝突背景。因此要把算路從「利己-利他」前推到心物二元這一啟蒙背景。
福柯將現代經濟學解構為後現代經濟學,首先是為經濟學定位。他提出「人文科學」作為總背景。人文科學不是指「科學一文化」大戰中偏到心一邊的文化學(福柯反對人本主義),更不是偏到物一邊的科學(如羅賓斯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心物一元的人文科學(人文與科學的結合)。相比之下,賓默爾的根扎在利維坦,沒有觸及現代性問題的實質,在哲學上顯然不夠到位。
二、語言轉向
福柯從歷史角度,將人文科學分為三個部分:生物學、經濟學和語言學。對應的哲學分別是「生命哲學、異化之人的哲學、符號形式的哲學」。對應的行為是「生命、勞動和語言」。有心人可以發現,這與波普的三個世界,是完全可以對上的。它們分別代表了自然、社會和信息三次浪潮。魯賓斯坦把博弈論轉化為離散方向的數理邏輯(語言邏輯),在語言轉向這一點上,已經完全與福柯走到一個方向了。
語言轉向的本質,就是代表「物」的理性向代表「心」的意義轉向。搜尋引擎在實踐中代表的正是這個方向。為什麼說是語言轉向呢?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用維根斯坦的話解釋,就是語言之外還有世界。這個世界,要從代表理性的主題詞,向代表人心的潛意識和體驗,深入地搜索。就是從貨幣定量交換,轉向以搜尋引擎為前提的語言定性交換(又叫博弈)。定的所謂性,就是個性。貨幣將來只是以窄告的方式支付。語言交換先於貨幣交換!
三、在否定之否定中解構「異化之人的哲學」
福柯「人文科學」的結構,很象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小邏輯》,生物學相當於存在論,經濟學相當於本質論,語言學相當於理念論。三者之間存在著小循環的邏輯關係。如果把它當黑格爾的徒弟託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來讀,生命、勞動和語言,相當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歷史關係。
福柯認為,人在自然性的存在(生物)中,隱含著社會性(經濟)和信息性(語言)的規定性;人在社會性的存在(生物)中,隱含著自然性(生物)和信息性(語言)的規定性;人在信息性的存在(語言)中,隱含著自然性(生物)和社會性(經濟)的規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福柯提出人的復歸的主張。但解構「異化之人」所復歸之人,不是人本主義意義上的人,而是天人合一之人。究其原因,在於他要在心物一元基礎上重建人,建設一種綠色和諧。
福柯被公認為後現代大師,但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後現代。他雖然看到了語言和信息這個演進方向,但卻並沒有向前看的信息革命意識;相反,他反對啟蒙(實質是反對工業化),最終轉向了復古,更近於浪漫主義。
然而,我們從福柯的「生命、勞動、語言」三段論中,可以超越他,推論出他沒有的一個結論:在工業化(社會化經濟)之後,將進入以語言交換為特徵的信息化經濟;信息化經濟將具有自然性經濟中某些否定之否定的特點,如個性化。
四、《詞與物》中的經濟學
福柯經濟學觀點的最大特色,在於他要復歸的是自然人。
1、新重農主義
在《詞與物》中,福柯對重農主義與重商主義進行了與常人立場相反的分析。重農主義的實質,是反對商品的社會屬性和信息屬性,從商品的自然屬性中剝離。表現為對貨幣的重金屬屬性的強調。而重商主義則相當於主張讓貨幣的社會屬性獨立出來。這是一個進步,但從福柯角度看,是一種異化的開始。再進一步,到了李嘉圖之後,符號的統治借著社會化的名義和貨幣的話語權,演變成一種符號化的拜物教。在這個分析中,福柯的立場是站在重農主義一邊的。向後看,這是脫離IT的後現代主義者的通病。
後現代「回到未來」,本質上回的不是自然村,而是地球村。
2、財富符號體系
福柯想證明的是人的異化與話語形成的關係。通過交換這種社會化活動,人形成理性並被物化。這種理性表現在貨幣這種符號形式中,在資本和權力的話語權形成中而產生的。在最終的結果中,「財富是被人們生產、增殖和變更的符號體系」。
在福柯看來,對抗理性異化的辦法,是回到價值本身。回到為需求而生產,而不是為利潤而生產的比較自然的狀態。並且這一需求是可以向體驗升級的:「從財富的觀點看,在需求、舒適和娛樂之間沒有什麼差異」。網際網路發展出網遊這樣的符號化體驗可能超乎福柯想像。
強調話語而非語詞,是福柯與一般結構主義不同的特色。後現代公共行政學派的「話語正當性」理論和實踐,正在向前發展福柯的話語理論。
3、自然範圍經濟
從後現代觀點,還可以讀出另一層意思。福柯似乎頗為認同重農主義者對大自然的稱頌。其中一個理由是土地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產出多樣性的產品,「大自然就必須應該具有無限的多產性」。如果這裡的土地被置換為網際網路的話,竟有了一點範圍經濟的意思。
福柯通過類似「自然和諧論」的後現代經濟主張對於工業化的批判,雖然是向後看的,但我們完全可以在網際網路的新背景下,向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