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2020-12-04 直心入道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明心見性的定義?

明是指智慧的光明,心是指心地,見是親眼見到,性是指真如自性,合在一起:升起智慧的光明照亮心地,慧眼見到真如自性。明心見性目的是破見惑,滿信心。

怎樣判斷是否開悟?

判斷一名修行者有沒有開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打坐參禪時定住了真疑,把前念和後念斷開了,這個時候慧眼可以見到真如自性的空相。寒山大士的見道詩:「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這首詩前四句就是講慧眼見自性。

第二:見性時巨大的禪定力打開了心脈。南懷瑾大師在講三脈四輪時說到:修禪定的人如果沒有打開心脈,你說你有禪,那只是嘴饞而已。

見性開悟後是否需要找大善知識印證?

如果一個修行者弄不明白自己是否開悟?那只有一個答案,這個修行者沒有真正開悟,頂多見到真疑而已,這個真疑就是真如自性的空相。禪宗開悟的核心並非見性而是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也只有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才可以真正做到悟後起修。

見性開悟是不是很難修?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在於修行者有沒有悟到竅門,單純的見性並不困難,禪宗老修行大部分都遇到過真疑,困難的是能不能把真疑長期定住,因此,破本參容易破重關難,這裡的本參指見性,破重關指開悟。大部分修道者的開悟並不是真正開悟,只是見性而已,就是所謂的破本參,少數修道者是本參和重關一起破。

怎樣理解:「開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練?」

對於明心見性和開悟不能作為同一個概念理解,明心見性只是單純的見到真如本性,開悟應該分兩層意思理解,第一層是指文字般若的開悟,也可以稱之為理悟。第二層是指觀照般若的開悟,文字般若開悟是理通事不通,觀照般若開悟是事通入不了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都開悟是理通事也通,理事一如。

如果沒有開悟之前勤修苦練的因,怎麼可能會有開悟的果呢?因此說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肯定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歷代祖師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這需要大家去悟懂其中的道理。佛在講《妙法蓮花經》時,說藏教,通教,別教都是方便權宜之法,唯有佛乘是唯一實法,佛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前面的三藏,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滿足於前面三乘,需要發勇猛心回小向大。歷代祖師講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也是這種道理,不是否定前期的勤修苦練,是為了告訴大家開悟之後是全新的一種修行模式,跟開悟之前完全不同。

悟後起修,修什麼呢?

破本參後的修行

這類修行者只是單純見性,沒有打開心脈,這個時候,修行者定住的真疑像嬰兒一樣十分脆弱,隨時都有可以一去不復返,需要格外小心保護。有祖師用牽牛來形容這個階段的用功,這個牛指真如自性。這個階段怎樣修呢?最好選擇閉關修,直到打開心脈破重關為止。

破重關後的修行

破重關之後,人的身體發生了巨變,主要有三種變化:

第一:身體內的關鍵氣脈已初步打開。第二:六根開始覺醒

第三:第八識就在心臟裡面,隨著心脈打開,捅破了第八識這個馬蜂窩,第八識所藏的各種影像會不自覺地在眼前晃動,各種業障也會不斷幹擾。高旻寺德林老和尚,雲門寺佛源老和尚,他們開示時會坐在一個木盒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啊?

是因為業障幹擾太重,需要持咒抵制幹擾。深圳弘法寺本煥老和尚開示時坐的是椅子,說明本煥老和尚已經破了牢關,處於修梵行地步。什麼是修梵行?修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

破牢關修梵行

破重關是牽牛,那麼破牢關就是把牛趕走,甚至連牛繩也不要了。破牢關就是要把心量修大,越大越好。這個階段整個三脈七輪都修通了,整個身體像一個空瓶子一樣,身體空了心量自然大了,心住如來家,立三賢初住菩薩位。破牢關之後就是修清淨梵行。

修清淨梵行

外不著境謂之禪,內心不動謂之定,六根不著六塵就是禪,內心雜念不生就是定,雜念不生也就是無念,因此,修無念就是修梵行,趙州老人說:「貧僧四十年不曾有雜念。」這個無雜念就是無念。

四禪八定

四禪天就是大梵天,修清淨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有許多所謂的大師,自我吹噓已經修到了四禪八定了,其實,這些大師連四禪都沒有弄明白,後面無色界四定更加不懂。為什麼呢? 我們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定就是無念,無念淨行就是梵行,梵行就是四禪。大師們所描述的四禪八定只是剛剛入門的狀態,距離心輕安都差很遠,心輕安是能夠入定生慧的標誌。

無著行

修行有三轉,第一轉,轉惡為善,修善行。第二轉,轉識為智,修觀照般若。第三轉,轉凡為聖,證阿羅漢或者修大菩薩行。無著行就是三賢位行位菩薩行,就是觀自在菩薩行,用古人一句話形容:「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到這一層境界都是不由他教,冷暖自知。

相關焦點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
  • 佛教:什麼叫做「悟後起修」?
    #佛教文化好吧,今天就說說「悟後起修」的事。悟起碼有兩個方面:01悟無我,萬法皆空沒有誰不是從煩惱起修的,因為活在世上,人人皆有煩惱痛苦,區別只在於有人得意03盡了脫,直蹬佛地悟後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也才能明白自己活著的意義,應該幹什麼,怎麼幹?
  • 為什說沒開悟的念佛大愚人,要超過禪宗悟後起修的人,看法師開示
    為什說沒開悟的念佛大愚人,要超過禪宗悟後起修的人,看法師開示。禪宗主張的修行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主張悟後起修。然而開悟也絕非易事,沒有上根的人開悟是很難的。我們看以往禪宗開悟公案,往往看得挺過癮。
  • 佛教之中,「悟後起修」的三個階段,如何理解?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講修行,分為兩種,即覺悟前的修行,叫方便修,但那不是真修,真正的修是第二種:「悟後起修」,也就是說,覺悟之後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修行。那麼,真修是怎樣的呢?因此,真修所反省所追尋的就是這些內容,所以,真修往往會經歷以下這三個階段,也就是說,佛教之中,「悟後起修」的三個階段,如何理解:
  • 悟後起修,掃除煩惱,改變習氣,先除勝負心
    在開悟之前,每一個人的習氣各不相同,悟後就要去調整改變我們原來不好的習氣,這就叫做修道。改變習氣,首先要除掉煩惱;煩惱的消除,要從比較重的煩惱先除,重的煩惱除掉以後,輕的煩惱自然就可以消除了。煩惱除掉了,習氣自然而然就改變了。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宗鏡錄》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悟了。書中提出十個問題,悟了的人沒有不通經教的,一切佛經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說一樣,一看就懂,不須研究。永明壽禪師《宗鏡錄》卷一:「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 我們要振興佛教,非提倡明心見性不可
    淨宗行人主張橫超生西,帶業往生,只須有信願,自有彌陀接引,好似不需要什麼明心見性。殊不知淨土宗念佛法門,念佛時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等,皆是明心見性的同義詞呵!
  • 「悟後起修」才不迷
    什麼是「悟後起修」呢?簡單來講,假設有一個人染上了某些惡習,在他沒有認識到這些惡習的危害之前,他是不會去改正的,如果有一天,有人指點他,使他覺悟到這些惡習是不對的,而後他就會在隨後的歲月裡,努力改掉自己的惡習,這就是明白了道理後而改正,也就是悟後起修。
  • 悟後還要不要參話頭?悟後起修不起修呢?
    1995年越南一行禪師一行人來中國參訪祖庭,到趙縣柏林寺參訪後,明海大和尚陪著他到了正定臨濟寺。當時一行禪師快70歲了,比較內斂沉默,威儀很好,他的眼睛又黑又亮,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和鋒芒。有明老和尚也快80歲了,像從地裡幹活回來的老農民,非常樸實厚道。
  • 修行中開悟很重要,怎樣知道明心見性了?
    宗門言「悟後起修」,大徹大悟後才剛剛起步。明心見性不僅僅在於見解之上,見解成熟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第一、性格改善;第二、煩惱減少;第三、出定的時候能時時護持正念;第四、夢光明之境界。 反問一下自己,不管是獨處還是在眾人面前,能護持正念嗎?尤其是做夢的時候,時時都能做到我們平常修法之清明狀態嗎?是自己控制夢境,而不是被夢境牽著走。 比如說,晚上想怎麼做夢就怎麼做。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明心見性」一詞,簡單點來概括就是「從究明人的本心的形象和作用,從而領悟,神會和徹見生命的根源」什麼是生命的根源?「性」的妙體與真理,從而覺醒迷夢,了脫生死,證得大涅槃。那麼,由它生起的妄心,那就更是虛幻中的虛幻了。現代哲學家說:「心」是客觀物質的反應,但是他們只是說心由物產生,但是卻沒有說出物是由什麼產生的。這樣就能夠看出他們沒有佛經中講的全面。佛說,心和物互為因果而虛幻而生的道理,佛經中講的一清二楚。
  • 證悟只是開始,悟後起修
    但是,比如說一個人突然間證悟了真正的大圓滿的境界,或者是禪定的境界,那麼從這個禪定當中出來的時候,在他的境界當中,沒有一個所謂修的概念。意思就是他不知道怎麼去修,那這是有可能的。比如說我們睡午覺,睡得特別深,醒過來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躺在哪裡了,就是這樣子的。
  • 禪宗如何開悟見性、悟後真修
    講到開悟、明心見性其實不難,難在自己不識,處處為自己所瞞。我們說過:這能說、能聽、能動、能行的功能就是佛性,因它無相,不可以眼見,只可以意會,所以說心地法眼可以見道。相反用法修來的,或依靠鬼神妖等附體而得來的那是假通。真通是永遠存在而不變的,假通一口氣不來就完蛋了。《楞嚴經》云:「理屬頓悟,乘悟並銷;事則漸除,因次第盡。」這本來是說的二種法門:一是圓頓法,一是漸次法。大根人一悟即徹,所有執著妄習,乘開悟的剎那即巳消滅,神通即可發現了;根器稍鈍的人須於悟後,在事上磨練,漸除習氣而後始能慢慢地發揮作用。
  • 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也
    以是一切經論,所有法門,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人們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佛教之所以異於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眾生生死與還滅之根源,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見性與否。故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也。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繼續修下去,你就能在這個光明藏裡看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雖然處在光明藏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功,仍然看不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也就是你沒有把「覺知」培養出來,對生死仍然做不了主。為什麼明心見性後還有業力 怎樣才能直入佛位祖師們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後是否還要修?如果要修,修的是什麼?說一個道理,大家就會明白。
  • 佛教:修淨土的好處,不學佛的人,難以懂得
    因為佛教是講究出離世間苦海,解脫輪迴束縛的,而這個解脫的本質則是禪宗所說的「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也就「七處徵心,八還辯見」但事實上,「明心見性」這個境界並非人人可證得,儘管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真正明心見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就是說,雖然佛法簡單,但那是佛對於阿羅漢或菩薩這些覺悟者來說的,並非是針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
  • 明心見性與功德修養---陳音如
    一方面,功德修養可以成為明心見性的助緣,甚至是明心見性的基礎;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明心見性了,功德修養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的境地。禪宗強調明心見性的重要,並沒有否定功德修養的價值,相反,其目的倒是要求修行人要站在明心見性這一更高的角度,來完成功德修養,以便趨向無上菩提。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認為明心見性之後,便萬事大吉,一了百了。還有一個「悟後起修」的過程。
  • 悟後起修,動相時應該怎麼去動,靜相時應該怎麼去靜
    就禪宗而言,理上識心達本稱之為開悟,悟後起修,又是一段工夫。悟後起修第一步,常行比丘二百五十戒,出家眾以戒為根本,如禪宗祖師所說:「持戒第一,參禪為先」。不明究理的人,誤以為只打坐、明心見性就好了,至於持戒就不須注意,認為禪宗的人不持戒,這是錯誤的觀念。
  • 最直截了當的明心見性的方法
    最直截了當的明心見性的方法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繼續修下去,你就能在這個光明藏裡看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雖然處在光明藏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功,仍然看不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見性後是否還要修?如果要修,修的是什麼?說一個道理,大家就會明白。就像一個大一的學生,和一個大四快畢業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但他們之間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