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2020-09-05 東華禪寺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

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東華禪】

以人為本,借事煉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明心明的是什麼心 見性見的是什麼性

學佛的人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為什麼學佛一定要明心、一定要見性、一定要證果呢?

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證的又是什麼果?

沒有明心,能不能見性?沒有見性,能不能證果?

提到證果,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分很多層次。羅漢分四個等級,菩薩有十地,就連佛還分法身、報身、化身三種。

為什麼排列得如此有序?明什麼樣的心,才是真正的明心?見到哪種程度的性,才是真正的見性?

常聽大家說某某學佛已經見性了,這種人見的是哪種程度的性?

見性之前是否明心了?為什麼說「明心見性」,而不說「見心明性」呢?

心有真心、妄心和肉團心。肉團心與佛門所講的「心」是不一樣的,修行人明的不是這個心。

無論你明的是哪個心,首先要明白真心與妄心的區別。什麼是妄心?什麼是真心?

通常講:「這個人妄想多,很散亂」,這就是妄心;「這個人功夫很深,入了境界如如不動」,這指的就是真心。

對於初學佛者,佛門裡通常把心分為真心與妄心。但對於大成就者,真心與妄心是同一個東西。

想知道乃至明白自己的真心,就需要妄心的顯現。

例如,在靜坐中,當雜念特別多,很散亂時,這個境界指的就是妄心。

有一天你明心見性了,會發現:散亂的雜念也是真心在起妙用。但這個境界是功夫,不是理論。

如果你的功夫達到了一定程度,會感受到「心」與「性」是一不是二。

既然如此,為什麼祖師還要把它分成兩個呢?因為把它一分為二來講,大家會更明白。

禪宗的「明心見性」,淨宗的「花開見佛悟無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密宗最高的法為「大圓滿法」,古時候所傳的「大圓滿法」與現在所傳的截然不同。淨宗和禪宗的法,與現在的也不一樣。

淨宗所謂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先不講「花開見佛」,來談「悟無生」。

究竟到了哪種境界才叫「悟無生」?悟到什麼才叫「悟無生」?如何做才能悟到「無生」?

大家都知道「無生」意味著「無滅」,「有滅」意味著「有生」。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何為「心」?何為「性」?

講到這裡,每個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講的是我的見地,未必能代替你們的。

「心」究竟是什麼東西?「性」又是什麼境界?為什麼「性」是「見」,「心」是「明」?

實際上「心」也可以「見」。如何見到自己的心呢?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見到自己的心。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的「心」。

只因沒有明心,見到了也如同未見,這叫「見而不明」。

「性」是通過明心而見,如同「水中鹽」、「色裡青」。

如果沒有我們的心,山河大地中的飛、潛、動、植都不存在。

佛祖說得非常到位: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可又有幾個人明白這八個字的含義呢?

天天都見到自己的心,但從未明白。

如果自己的心不動念,不去分別宇宙中的飛、潛、動、植,它們是否還存在?

六祖說:「風未動,幡未動,乃仁者心動」。我曾問過一個和尚,如果心不動,風和幡是否還在動?

也有人問我:不去分別桌子、山洞,它們是否還存在?在座的是否也有人會問這個問題?

我直到好多年後才明白這個道理:宇宙中的飛、潛、動、植,如果不去分別,根本不存在。

「心」能讓我們明白,是藉助外界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為心動了念頭,接著它們才存在。

也就是說「聚色唯心,無心亦無色」。心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虛幻不實的為「心」,不增不減的為「性」。

有形的被無形的主宰,生滅的以不生滅的為根。

心是相,性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

「花開」指的是明心,「無生」指的是見性。

所謂「即身成就」,指的就是當下「悟無生」,悟到生滅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減的「性」。

實際上最高的法是禪之一法。一個人能「即身成佛」,是因為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性,親睹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果不能做到淨土宗的「一心不亂,淨念相續」,怎麼可能達到禪宗的「明心見性」呢?

當淨念相續、不再散亂時,才能見到心性。

「淨」是清淨無染,「相續」是永不間斷。用禪宗的話來講就是:時刻覺照,沒有間斷。

只是各宗各派用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如果相同,就無宗可分,也無民族可分了。

剛才講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麼呢?

就如同一棵樹木的開花結果是一種現象。如果沒有樹根的存在,怎麼可能開花結果呢?心就如開花結果的現象,性如同樹根。

為什麼說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

至於「自性」的名稱,佛教中有幾十個、上百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我們的心性。

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穿了無數套衣服,人卻沒有變。同理,本來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在各宗各派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

各個宗教都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

為什麼見性之前必須先明心

明心容易,見性難。經書和祖師大德們的開示都是同時講兩邊的境界。

因為通過講兩邊才會有比較,通過比較才能認識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

世間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襯託、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一個,你會明白另一個。

比如在白布上畫上紅色的花,就是為了讓紅花更清楚。

修道也是如此,真心如紅花,妄心如白布。只有用妄心,才能襯託出真心,才能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但用功的人往往總想直接就看到紅花。你功夫不夠,又沒有白布,怎麼看得到紅花呢?

只有你的功夫特別純熟時,才不需要白布來襯託紅花。

守不住自己的心就無法明心。見性之前必須先明心。因為「明心」是入道的鑰匙。

當你通過「明心」這把鑰匙,把「道」的大門打開以後,才能見到內在的自性。

在「悟道」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明道」的過程,也就是明白它。

當你明白的那一剎那,就可能馬上「悟道」。

在「悟道」的那一剎那,就可能馬上「見道」。

在見道的那一剎那,就可能馬上「得道」。

在得道的那一剎那,就可能馬上「用道」!

一環扣一環,一個腳印接一個腳印,錯一步都不行。錯一步,全盤皆錯!你不服氣都不行。

但是,在見性之前,必須有一個「明心」的階段。

不明心,就不知道如何修道;不見性,就不知道如何煉這顆自性的心。

很多學佛人都是誠心有餘,智慧不足,誤以為只要誠心誠意地燒香、拜佛就能了脫生死。

這些固然是修道所需,但並非修道的全部。成道究竟需要什麼呢?

佛祖講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說在見性的基礎上,再繼續修下去,才能成佛。

不明心,不見性,你怎麼下手修呢?

你以為坐在這裡打打坐、念念佛、持持咒,就是修禪?就是修淨?就是修密了?

這與禪、淨、密毫無瓜葛,根本扯不上關係。

如果你以為盤個腿就是修禪,念個佛就是修淨,持個咒就是修密,說明你對禪、淨、密一點都不了解!

我曾對「明心見性」作過一個比喻:「明心」是明白了方向,並朝這個方向走;「見性」是見到了目標,但要到達目標,還需努力前行。

很多人說「出家有功德」,你有什麼功德?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弘揚佛法,永遠都沒有功德!

只有明心見性後,再弘揚佛法,才有功德!

不是你出家了,剃個光腦袋,吃齋念佛,就是正道。

按宗下講,沒有明心,皆是盲修;沒有見性,皆是瞎煉。

你就是俱備了一顆虔誠的心,也與修道無關。

事實上,你見地不通透,不可能有真正的虔信。真正的虔信,必須是正信。

你的見地不通達,怎麼會有正信呢?都只是邪知邪見罷了。

一個沒有見地的人,以為自己很虔信,一旦碰到個伶牙俐齒的人,三言兩語就把他的道心擊退了。因為他沒有見地,聽誰說都有道理。

按宗下規定,你沒有明心見性,就不能出去參學。因為你沒有正知正見,不辯正邪。

聽人家說菩薩能在天上飛,能入地,你相信了;聽人家說菩薩能口吐蓮花,呼風喚雨,你也相信了。

因為你對菩薩沒有概念或基本的認知,只能聽別人說。

「明心」明的是什麼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對,還是無法修行。

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幾年了,每天都在誦經、拜佛,究竟是否與道相應過、溝通過,自己心裡清楚。

古人講:「只要你用功辦道,百日之內,絕對見性」。

事實上,古人說的「百日」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時就見性了。

因為心、性只一線之隔、一線之差。實際上也無隔、無差。

當一個真正明心了的人,一定能見性。除非他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在理上若有所悟。

大家之所以不會用功,就是因為沒有明心。

好多人都說「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實際問題時,根本不管用」,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悟到的東西沒有親身實踐過。我說過多次,佛法是要靠實踐的。

如果只有理論,功夫沒有跟上,猶如一個人走路只邁一隻腳,另一隻腳沒有跟上,是一定無法平衡的。

明心的人即是「開眼」的人,見性的人才是修煉的人。

「心」是「明」的,「性」是「見」的。未明心,何以見性?為什麼祖師不說「明性見心」呢?

大家平時是否參究過這個問題?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煉,我們所謂的修行豈不是背道而馳?

有的人說,這一世成就不了,先種下一顆種子,待來世成就。

在這裡我可以大膽地告訴大家一句:你沒有明心見性,連種子都種不進阿賴耶識!

種子都沒有種進去,來世又怎麼可能接著修呢?

我們這一世能聞到佛法,又能修行,是在過去的某一世,早已經把種子種進去了。

這一世我們能受用,是阿賴耶識裡的種子發芽了。

也就是說,我們在某一世早已經明心了。如果沒有明心,種子是種不進去的。

既然我們曾經明過心,為什麼現在又迷失了呢?為什麼還沒有脫離貪嗔痴呢?

並非明心見性的人就已經把貪嗔痴修乾淨了,他還會有貪嗔痴,只不過很微細而已。

再重複一遍:明心見性的人仍然有貪嗔痴,只是他做得了主。當貪嗔痴出現的時候,能馬上能覺察到,不會被貪嗔痴所轉。

我們之所以會被貪嗔痴所轉,是因為覺察不到貪嗔痴的出現,往往都是在事後才醒悟。

祖師們說得好: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慧眼才能打開。這時候才是修煉的開始。

為什麼了脫生死之前 必須先明心見性

祖師們把「明心」列在「修」的層次,把「見性」列到「煉」的層次。

從修到煉、從明心到見性之間,有很遠的距離。

如果大家不把「本來面目」修出來,如何去訓練本來面目?所謂的「先修後煉」,就是這個意思。

也有人會說:我煉的是這顆心。我問你,你見到這顆心了嗎?

沒見到,如何煉呢?你要訓練一匹野馬,首先要找到這匹野馬呀。

事實上,我們現在僅處於修心的階段。

什麼時候你把這顆心修出來了,見到它了,才知道如何正確地、有把握地煉這顆心。

道教通常不講「修煉」,而講「修養」。實際上「修養」與佛家講的「修煉」是一個意思。

「修」是找到它,「煉」是掌握它,運用它。

道教講「養」,也是要先把這顆心修出來,抓住它以後再慢慢地培養它。

為什麼要培養它呢?還是為了讓它起大用,也即佛門裡講的「生妙用」。

為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智慧打不開,做人做事一塌糊塗呢?

就是因為沒有把這顆心修出來,更沒有把它掌握在手裡、學會運用它。

需要智慧的時候,它不出來;不需要無明的時候,它卻跑出來了!所以我們才會迷失方向,把握不住自己。

大家說學佛的根本是什麼?誰能回答?(答:「成佛,了脫生死」)。

都知道要「了脫生死」。但是,你們是否思考過、參悟過要了脫的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會生?妄心未死,故會生;為什麼會死?未跳出三界五行,故會死。

要想了脫生死,必須經過「明心見性」這個階段,再繼續往裡面深入,才能了脫生死。

了脫生死以後,再繼續修下去才能成佛!

大家現在修到哪個階段了?(答:……)盲修瞎煉的階段!與道不相干,背道而馳啊!

都是如此,我怎麼教大家學佛呢?怎麼教大家煉這顆心呢?

大家以為燒燒香、拜拜佛,就是修煉,這些都與修道毫不相干!在座的對自己多年的修行是否感到可笑?

甚至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幾年了,有的學佛二十幾年了,還是處於盲修瞎煉的階段!

我們念佛、打坐,苦苦折磨自己的身心,原來所做的一切都與道不相干,都是在盲修瞎煉,你們聽了是什麼滋味?

我們開口閉口都想「了脫生死」,想了脫生死,必須明心見性!

盲修瞎煉怎麼可能了脫生死?怎麼可能脫離六道?因果不了,是無法脫離六道,從六道中解脫出來的。

就算你誦經、拜佛、觀想、持咒是在修道,如果不把這個力量滲透進阿賴耶識,也沒有絲毫作用!

沒有儲存進阿賴耶識,智慧怎麼會出來呢?從哪裡打開呢?

你掌握了如何把種子儲存進去,就會知道如何把智慧打開,拿出來使用。

如同你能把一道門打開,同樣也會知道如何把這道門關上一樣。這是學佛的一個階段,並非學佛的根本。

吃齋、念佛、誦經、打坐、拜佛,就是在修道嗎?就能入道嗎?就是在道裡嗎?差得遠!

大家聽了心裡不是滋味,但這就是事實。

也許你們到別的大師那裡去,許多大師會給你們授記,說你是某某菩薩再來,某某羅漢再來,已經是羅漢了,已經了脫生死了,快成佛了!

結果到萬行這裡來,給你們一印證,原來還處於盲修瞎煉階段,與道相悖,啥也不是。你們會怎麼評價萬行呢?——萬行沒有開智慧,歪理邪說!

但我相信,大家如果真的想求法、想修道,總有一天能理解我今天對你們所說的話。

哪怕在座的有一個人能理解,也不枉費我今天講的這番真話。

要學法就要學真法,要修道就要修真道!將來大家出去講法的時候,就要講真法!

未修出大光明前應該怎麼做

如果現在把燈關了,你們閉上眼,眼前是一片漆黑,這就是所謂的「漆黑桶底」。

修行就是要打破眼前的無明,也就是要打破這個漆黑的桶底。

眼前的無明不打破,你就無法往上修。

若有一天閉上眼,看到了光明,你的修行就上路了。即便只是一點點的亮光,也是悟道的消息。

如果眼前的無明打破了,出去講法,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講圓滿。自家寶藏永遠是屬於自己的。

如果大家眼前的光明還沒有修出來,同樣可以藉助外界的人、事、物、理,包括最瑣碎事情,來體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譬如,當別人對你無理取鬧時,你要觀察自己的心是如何反應的。

當遇到令人高興的事情時,你也要看此時自己的心會如何反應。

「光亮」是一種現象。既然是現象,就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就有生滅。

一個得道的聖人,他的身心永遠都處於常寂光中,處於清醒、靈明、覺知的狀態裡。

何為「常寂光」?就是無相之光——既不黑暗,也不光亮。

過去祖師大德在拿香板打人、罵人的時候,他們的覺知仍然如如不動!而常人一做事,覺知就丟了。

打坐時還勉強能保持覺知,一下座,覺知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臨終不被境轉,做得了主,靠的是覺知。平時不被順境、逆境所轉,靠的也還是覺知。

最高境界不是刻意的覺知,而是全然的覺知。

比如砍樹,人是覺知,斧頭是覺知,木頭也是覺知,一切都是覺知,變成一個大的覺知。

大家靜坐的時候,能否聽見自己的心臟跳動和血液流動的聲音?呼吸聲和脈搏的震動是否也能聽到?

聽不到,說明你的心還沒有靜下來,還沒有從外入內,還是處於散亂、顛倒中。

去年冬天從江西來了一個沙彌,他說他打坐時處於萬裡晴空的狀態中,問我下一步該如何做。

他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樣,隨時隨地都處於萬裡晴空的狀態中,即便睡覺也是如此,根本不需要打坐。

而他只是打坐時才處於這種狀態中,往那裡一坐,念頭自然消失。因此無法進步,當然也不會退步。

這時候如果告訴他故意生起一個念頭,很快就會從「萬裡晴空」的狀態裡走出來。

過去在禪堂裡,當那些老禪師發現有人出現這種狀態時,就會用香板把他趕出禪堂,讓他到外面去做事。即便不讓他做事,也不會讓他再打坐,而會讓他去跑香,去繞佛。

一個用功的人就怕境界不出現。只要境界出現,就會有禪悅和法喜,就不會腿痛。

雖然佛門裡很反對人談境界,總是呵斥談境界的人。但如果沒有境界出現,說明你修行還未見到消息和苗頭。

境界是修行過程中的消息和苗頭。

就像打井一樣,如果打了很深還未見溼土,說明還沒有消息。

繼續打下去發現了溼土,甚至快帶水了,就說明水快被打出來了,也就是見到消息和苗頭了。

只要路走對了,每一步都會有道中的消息,除非你沒有入門。

我們現在打坐還沒有境界,如果有,也是以胡思亂想為「境界」。

古人所說的境界,是指比較高的境界,例如天眼有所打開,接收到一些隱態的信息等。

但是,一旦執著在這些境界上就會很麻煩。所以祖師大德們都強調不要執著境界。

如果一個人不把對外界執著和留戀的心轉移開,他是無法深入到內在境界中去的。

為什麼有的人腰杆子一挺,眼睛一閉,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因為他享受內在的境界去了,外在的境界幹擾不了他。

這時候即便六根沒有完全關閉,前五根也可以完全關閉。

關閉眼根比較容易做到,但靜坐的人耳根非常敏銳,外界一點點聲音都能聽到。如果這兩根能關閉,自然會耳聰目明。

剛開始打坐無法關閉第六根(意根),但前五根完全可以關閉,並漸漸滲透到第六根,自性之光就會漸漸升起。

如果六根能完全關閉,自性之光就會完全顯現。

為什麼修出大光明後 還要突破大光明

在修行的境界中,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眼前的無明。

如果自性的光明產生了,睜眼閉眼,額頭裡面都是一片光亮。

繼續修下去,你就能在這個光明藏裡看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

雖然處在光明藏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功,仍然看不清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

也就是你沒有把「覺知」培養出來,對生死仍然做不了主。

所謂的「做主」,就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有的人眼前的無明雖然沒有突破,但理上能明白一些。

也有的人憑著自己的毅力,投入很多時間修煉,也能突破眼前的無明(即現大光明),但對修行的理論仍不通達。

學佛入門的第一塊敲門磚,就是要敲破無明,讓自己內在的光芒閃耀出來。

如果身心稍有點定力,就可以突破眼前的無明。

突破了無明的人,行、住、坐、臥,眼前都是一片光亮。通俗一點講,就是內在靈性的力量甦醒了。

用「五陰」來劃分,這是處在「色陰」中,還未走出色陰。

如果能從光明中走出來,就突破了色陰

突破色陰的人通常會達到色空不二,對眼前的人、事、物、理不會執著。有,如同沒有,就是所謂的「目空一切」。

如果用「五濁」的理論來對照,此時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劫濁」,也就是不會再受三大阿僧祇劫的輪迴了。

但是,只有突破了「五陰」,才能徹底超越「五濁惡世」。

所謂「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處在色陰裡還談不上開智慧,還會有顛倒夢想,因為還沒有突破身心的感受。只有突破五陰後,智慧才會打開。

但是,許多人處在這種大光明中,不知道如何修,往往會長期住在這種境界中。

修行的層次一個比一個難突破,最難突破的是「色陰」。因為是第一次,沒有突破的經驗。

如果能突破第一層的色陰,自然就掌握了規律,再突破後面的受、想、行、識就容易了。

過去許多祖師大德幾十年都處在這種光明裡走不出來。

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茅篷,不再打坐。也就是不再以「坐」為禪,而是以「行、住、臥」為禪。

古人講行、住、坐、臥都可以禪、都是禪、都在禪。

可是現在許多修行人都進入一個誤區,只會在「坐」中修禪,不會在「行、住、臥」三方面修禪。

要想突破眼前的光明,走出光明狀態,必須在這三方面修煉。

如果眼前的光明一去不復返,說明還要重新做功夫。

正常情況下,出現「光明」的人,自己的起心動念已經可以把握一部分了。

但眼前的光明出現時,阿賴耶識的寶庫並沒有打開,八識心田裡的習氣仍然沒有消除,過去所學的東西還無法調出來讓今生受用。

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修道的時候,還沒有得道,只是憑著自己堅定的道心,就已經感得天人為他送飯了。

他當時的境界是睜眼閉眼都感到眼前一片光明,可是無法從這種光明中走出來。也就是說他被光明包圍著,無法跳到「光明」之外。

處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往往雜念比較少,最不願意接觸人、事、物、理。一旦接觸,就會心煩意亂,眼前的光明就容易被破壞。

因此,處在這種境界中的人都不願意出來做事。他無法把自己訓練到做事的時候心不散亂,光明也同樣出現。

當年道宣律師處在這種境界中時,窺基大師去接引他,這也是他的因緣成熟了。

窺基大師是阿羅漢再來,一見到道宣律師就告訴他,他現在的境界是在「色陰」區裡。意思是不值一提,還沒有入門,不要執著在這種境界中。

當時道宣律師誤以為處在光明藏裡就可以超越生死了。

如果他一直處在光明藏中不出來,黑白無常、閻羅王是抓不住他的。但是只要他走出光明藏,一起心動念,閻羅王就能抓住他。

作為一位大菩薩,他絕對不會長期處在這種光明藏中不出去度眾生的。

鑑於道宣律師的這種狀態,窺基大師只好把他的茅篷燒了,逼他下山。

如果他一個人長期住在山上,處在清淨中,就無法提起正念,看清自己的妄念。

當茅篷被燒掉之後,他就走出山林,到紅塵中去接觸眾生,講經說法了。

在接觸眾生的過程中,由於眾生帶著種種的願望和要求去煩擾他,這時候他才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才從光明中走了出來。

如果沒有眾生煩擾他,他會提不起正念,每天處在光明中,既不昏沉,也不散亂,當然也不會進步。這種狀態說清醒,又不是非常清醒。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讓自己始終處於這種境界中不用功,而是會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

用道家和密宗的標準來衡量,處在這種境界中的人,身心已經和合暢通了,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不治而愈。

這樣的人到臨命終時,可以隨著自己眼前的光明進入色界天。

佛陀把娑婆世界分成三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

當突破色界,進入無色界,眼前又是一片黑暗。但這時候的黑暗實際上是一種力量,是陽極生陰所致。

也就是說,亮到極點時,就會出現黑暗;黑暗到極點時,又會出現光明。

這樣反覆數次之後,眼前就是一種清醒、靈明、常寂的狀態,既非黑暗,也非光明。一個遊絲般的雜念出現都會感覺到,看得清清楚楚。

處於這種境界中的人更應該多接觸事物,藉此看清自己內心的反應。

若不接觸事物,會誤以為自己身心很寧靜。接觸事物多了,眼前的光明會自然消失。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大膽地去體驗,下一步就會「白雲繞山轉,青山永不動」!

當這種境界出現時,勉強來說,生死已經能做主了,但還沒有入佛位。

為什麼明心見性後還有業力 怎樣才能直入佛位

祖師們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見性後是否還要修?如果要修,修的是什麼?說一個道理,大家就會明白。

就像一個大一的學生,和一個大四快畢業的學生,都是大學生,但他們之間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

佛教裡有古佛、現代佛,他們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

見性後,就意味著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個歷程你還沒有走完,也就是功夫還不到家。

見性後如果不繼續用功,久而久之,連見性的功夫也會失去。

過去有很多祖師明心見性以後,由於急急忙忙出去弘法,幾年下來,見性的功夫也失去了。因為他的功夫不紮實,不深厚。

就像我們原本學會了寫字,但十年不寫,再提筆,就不會寫了或寫得不好。

很多祖師、禪師的傳記中常有這樣的記載:某某經過某師父的一番指點後「言下大悟,作禮而去或歡喜奉行」。

很少有人注意到「作禮而去,歡喜奉行」這後半句的意義。

只知道是經過老前輩的指點,豁然頓悟之後,高高興興地磕頭鞠躬,走了。

以為這一悟就已經到底、大功告成了,就不需要再修了。究竟幹什麼去了呢?誰會回答這個問題?

(答:修行去了)答得很對。幹什麼去了?好好用功修道去了。因為他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修了。

有的書上是用「信受奉行」四個字。但現在很多佛教徒只「信受」,但沒有「奉行」。

修行歷來都是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悟」並非「證」。

開悟之後,仍在三界之內,六道之中,三毒仍未除盡。證悟之後,才能超越三界六道。

大家誤以為每天誦經、拜佛、持咒、觀想、打坐,就是修行了。

這只是你們心目中的「修行」,因為大家沒有明心。

一個明心的人絕對不會僅僅只做這些,他知道如何修、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修道,才能真正與道相應。

誦經、拜佛、持咒、觀想,這些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說是修行的皮毛。

一個見性的人做這些,完全可以與道相應。而一個未明心見性的人做這些,則與道毫不相干。

明心見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與道相應,並不是只有盤腿打坐、誦經拜佛、觀想持咒才能與道相應。

就如同會寫字的人,用任何一種筆,寫出來的字都好看。而不會寫字的人,就是給他一支金筆,寫出來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

所謂「見性」,就是見到本來面目,也即見到佛性。

你們會認為見到佛性就功德圓滿了,並非如此。見性的人也還有業力。

之所以有業力,是因為見性後八識心田裡還有習氣存在。既然有業力,就意味著他有時還會被業力牽著跑。

見性與成佛究竟有多大距離呢?既有距離又沒有距離。為什麼這樣講?

如果你見性後,能讓八識心田的種子徹底轉變,就直入佛位。

如果八識心田的種子還沒有完全轉變,就必須出去行菩薩道。藉助行菩薩道來引發出八識心田的種子,使其徹底轉變。

見性後,勉強稱得上已證得「無師智」。意思是已俱備了自學成才的能力。

在此之前,你想像「獨覺佛」那樣自修、自悟、自證是不可能的,必須由老師帶著你修。

事實上是沒有「獨覺佛」的,所謂「獨覺」只是他這一世的因緣。如果往前追溯他的過去世,都是再來的修行人。

譬如,他過去世修到半途,生命就結束了,但已有了基礎。這一世再做人時,就會在上一世的基礎上繼續修行。

如果修完四禪八定後去世了,來世即使未出家,也未遇到師父,甚至未聞到佛法,他也會在紅塵中不知不覺地繼續往上修。

這就是為什麼好多在家人功夫、境界比出家人高,剛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更深的原因。他們都是「再來人」。

所以,我們的功夫不是這一世修來的。如果這一世是第一世聞到佛法,對佛法是絕對不可能產生深信的。

按照佛教的觀點,只要是個人,就早已聞過佛法或者修行過,這一世才會得到人身。

好多人一聽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對這一世成佛就沒有信心了。

你怎麼知道這不是你的最後一劫、最後一世呢?但有的人就是不相信。這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根器了。

明心見性的人做事、講法都不是用頭腦,而是用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靈感和智慧。

但是有的人見性後沒有繼續往下修,時間一久,「頭腦」又出現了,佛性的力量又被閒置一邊了。

好多哲學思想家、文化藝術家之所以在他們的領域裡有非凡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大修行人再來。

像他們這種類型的人,意識層次已經開發到第七層了,再繼續開發一層,就達到佛門裡所講的「明心見性」了。

尤其是搞文化藝術的人,他們的身心必須要達到高度的統一協調,作品才會有靈魂。

很多極致高超的文化藝術作品都不是頭腦的產物,而是在靈感的狀態下誕生的。

可是他們不懂這個道理,容易停留在眼前的一點小成就上。

我曾見到幾個已明心見性的朋友,他們出來後做的事情比幾十人,甚至上百個人做的還要多。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他們是想讓自己的功夫更紮實,更經得起瑣碎事情的考驗。

虛雲老和尚56歲開悟,80歲出來弘法,弘法40年,世壽120歲,歷經五個王朝。他就是通過不斷地做事才功德圓滿,成為一代聖人。


我佛提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將在下期推出,記得關注哦。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明心明的是什麼心 見性見的是什麼性學佛的人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經書和祖師大德們的開示都是同時講兩邊的境界。因為通過講兩邊才會有比較,通過比較才能認識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世間上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相互襯託、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一個,你會明白另一個。比如在白布上畫上紅色的花,就是為了讓紅花更清楚。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續「什麼是明心見性(上)」】怎麼通過「觀照」明心見性(能見聞到周圍的一切人、物,但沒有一樣有具體的印象)。她用這種方法走了七天,寺廟的出家人說:「喊她,她聽不見。和人走對頭了,也不知道讓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續「什麼是明心見性(上)」】怎麼通過「觀照」明心見性大家知道怎麼觀心、怎麼照顧自己的心嗎?(能見聞到周圍的一切人、物,但沒有一樣有具體的印象)。她用這種方法走了七天,寺廟的出家人說:「喊她,她聽不見。和人走對頭了,也不知道讓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她的六根即將或者說有所關閉,內在的力量已經慢慢升起來了。這股力量是從外面返回去的。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明心見性」一詞,簡單點來概括就是「從究明人的本心的形象和作用,從而領悟,神會和徹見生命的根源」什麼是生命的根源?「性」的妙體與真理,從而覺醒迷夢,了脫生死,證得大涅槃。所以說,我們人的心是虛幻不實的,他只是六塵謝幕的影子,而六塵又由無明妄結幻化而成。本就是虛幻的,所以說不可得,佛經中講,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但是沒有一個不是因為因而生的。那麼,由它生起的妄心,那就更是虛幻中的虛幻了。現代哲學家說:「心」是客觀物質的反應,但是他們只是說心由物產生,但是卻沒有說出物是由什麼產生的。這樣就能夠看出他們沒有佛經中講的全面。
  • 明證法師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
    問:到什麼程度能明心見性,自知很難,請法師慈悲開示?師父開示:先斷我見,證得初果須陀洹,再往前走一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證得空性如來藏,就可以『明心』。『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了佛性,也就是真心的功能作用。
  •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古往今來,諸多所謂「名師」,高談明心見性,甚至稱自已已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顧名思議是一種最高境界之體現及標誌。但「明心見性」一向多來自道家,佛法三藏十二部未有「明心見性」之依據,只有「佛性」之依據。所以,「明心見性」和「明見佛性」無有差異,稱呼不同罷了。作為佛眾,我們有資格去探討「明見佛性」的問題。當下,諸師之開示皆沒佛祖明了通達,故還是找最好的「老師」佛經來尋找根本答案。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佛在多部經書中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明心見性」都有詳細記載作為有著濃厚的中國佛家文化,經書就是我們學佛修行者所學所悟的根本教典。那麼對於學佛修行者來說,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呢?這句經句,在淨慧法師開示《六祖壇經》中曾說道:「『此事』就是指生死解脫大事,或者說是指明心見性這件大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明心見性,就必須從淨心開始。」《六祖壇經》:「要在一切時一切處,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心,自度自戒。」淨慧法師有言:「這裡講的就是明心見性的修行原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念念自淨其心」?得以「明心見性」呢?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假如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儘管做到了明心見性,但由於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他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咱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僅僅懂事,成佛還需要修行的積德行善。參禪之時要理解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
  • 什麼是明心見性?
    何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乃佛教的名詞,有高深的義理。此詞道儒兩家也有用。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三教的名詞也會混合來用。內行人一看便知是哪一家所寫的文章。什麼是見性?什麼是明心?「心」是用,是會變的。佛教把宇宙萬有分為三大:「體大、相大、用大。」體是看不到的,而相是可以看到,如男女各有不同的相貌,花草樹木等也有不同的相狀,是可以見到的,有相狀就有作用。比方我們可以用拜墊來拜佛,來靜坐,亦可以用作放東西等,所以宇宙萬有各有不同的相狀與各有其作用。體是看不見的,沒有相狀。
  • 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南天寺的無德禪師舉行小參(也就是禪師們依學僧的需要而不定時間也不定地點舉行的一種座談會,或一種方便的開示),他對學僧們說道:「各位來此參學,長者數年、短者也有數月,不知各位找到禪心了沒有?」學僧甲說道:「我是個主觀上很強烈的人,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界上沒有什麼值得我關心的。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千百年來,東西方文化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於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們知道,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陽神阿波羅的德爾菲神廟。兩千年來,它靜靜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殘破斑駁的石柱上,就鐫刻著那句舉世聞名的:「人啊,認識你自己!」從此點燃了古希臘光輝燦爛的哲學歷程。
  • 明心見性的方法
    還有那年印尼的海嘯,到印度尼西亞在那海岸上的海島上旅遊的,海嘯時那個海整個陷下去了,究竟死了好多人沒辦法調查,都是各個國家旅遊的人,哪個國家都有,怎麼調查?今天台風襲擊福建,叫鳳凰颱風,跟我們香港那個鳳凰臺同名,這個颱風在臺灣登陸之後,今天進入咱們福建。風災、水災、火災,乃至於地震災害,但是我們找些個地震原因是什麼,大家想過嗎?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法傳遞的是一種,覺醒之人開悟後的境界,是要觀自在,也就是說觀自己所在,去發現真正的你,發現後,一一將障礙你本心的五蘊剝除,從而獲得空性,在定在這個境界上,便明心見性了。    很多人學習佛法(這裡說是正信的人),猶如學習知識一樣,背誦經卷,極力去想立刻將經書吃透,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費盡心思去研究明白。當你和他談論起經書來,他的確可以做到侃侃而談,但你發現他並沒有任何變化。
  • 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嗎?
    佛陀住世,弘法四十九年,目的也就是開示一切眾生,令其悟入佛的知見,成為佛陀一樣的智者。我們學佛,也正是為了依照佛陀的說教,悟入佛之知見。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以心相印,因此將開悟解讀為「明心見性」。不過開悟並非禪宗獨有,不管淨土還是唯識,也包括其他宗門,都是以「信解行證」為修行的次第,因此開悟,也被分為「解悟」和「證悟」兩種。
  • 修行中開悟很重要,怎樣知道明心見性了?
    如何達到明心見性?各宗不同的法門都可達到明心見性。律宗是持戒(佛言,正法時期持戒得堅固)。教下是誦經。宗門是參禪。淨宗是念佛。各宗都是通過持戒、誦經、參禪、念佛這些過程,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慧發而明心見性。初學三歸依即是入門。如果按成佛標準論,明心見性是剛入門。
  • 陳果:明心見性、尋找自我
    作者 | Quanlong 來源 | 夜半-小科同學(ID:小科9244)明心見性、尋找自我,學習哲學是不是繞不開的一條路?自我的探索在西方,我們知道太陽神阿波羅的,2000年來,它靜靜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他殘破斑駁的石柱上,鐫刻的那句舉世聞名的人認識你自己燦爛在東方,無論是儒家,道家,佛家精神,都繞不過一個重要的思想內核,我們稱之為明心見性我來跟大家講講東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和西方文化提出來的,但是真正在實踐,
  • 明心見性後,會不會做夢?
    明心見性的人,以前會的功能現在都存在。但以前會做的事情,現在未必會做! 比如,明心見性前,你會吃飯、睡覺,刷朋友圈;會高興、也會難過。在你明心見性後,你一樣會做這些事情,和常人沒有區別,這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妙用。
  • 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參禪之時要明白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這個「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證得的。
  • 如何理解禪宗的明心見性?
    眾所周知,禪宗深受大眾歡迎,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開悟求得智慧,這也是佛法的最終目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做到能明心見性。禪宗的明心見性,是指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禪宗悟道之境界,全在這四個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