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佛方法正確嗎?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2021-01-08 網易

2020-12-24 02:00:02 來源: 探尋真我

舉報

  

引言‍ 很多人學佛,是為了什麼,不言而喻,都是為了自己能夠不被五蘊所擾,從而獲得真樂,即自在心。如何獲得呢,我們可以從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尋求答案。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學習佛法並不同於學習知識

  佛法不同於知識,並不是說你背誦下來了,記住了,就算是學到了,倒背如流又怎麼樣,關鍵是通過佛法去體悟到本心自性,從而明心見性。佛法傳遞的是一種,覺醒之人開悟後的境界,是要觀自在,也就是說觀自己所在,去發現真正的你,發現後,一一將障礙你本心的五蘊剝除,從而獲得空性,在定在這個境界上,便明心見性了。

  

  很多人學習佛法(這裡說是正信的人),猶如學習知識一樣,背誦經卷,極力去想立刻將經書吃透,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費盡心思去研究明白。當你和他談論起經書來,他的確可以做到侃侃而談,但你發現他並沒有任何變化。

  

  佛法有84000法門,如果說你要靠記憶力去學習,我想幾輩子你也學不完,就算學完了,你也是靠記憶來說佛法。實際上現社會,說法的人多了,但為何還稱為末法時代,就是因為,很多講法之人,自己並沒有體悟到佛的真諦,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那他所講的法也都是書面文字而已。

  

  很多信奉者則,天天被這些聲音圍繞,也大力轉發,但是你會發現,真正因此而明心見性的人卻寥寥無幾,甚至沒有。

一門深入,精進實修

  佛法有84000種,並不是說讓你要學習這些佛法,而是說有這麼多種的法門可以讓你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你選擇一種適合你的,精修下去,自然會獲得性空。

  

  海賢法師靠著一句佛號便可成就,他並不識字,有緣結識了他的師傅,告誡他讀誦佛號,他就真的一心念佛,時時刻刻在念,幹活時心裡念,就是這樣的一位老人,通過一句佛號獲得了大自在,往生極樂。

  

  海賢法師為何在人生的後期,會說出很多從來沒有學過的佛法呢,是因為他通過念佛,獲得明心見性的境界,而明心見性後,便會明了人生的奧秘,他能說出來便也沒有什麼驚奇的了。這也再次驗證了,佛法乃是覺醒之人通過言行表達的一種境界,這個言行被記錄下來便成了佛經。

  海賢法師能夠靠一句佛號成就,告訴我們,一門深入,精進實修便可以達到明心見性,並不需要大量的去研讀各類經書,後者是一種對佛法的執著。

  

淨土法門是人們最容易做到的法門

  淨土法門,是方便法門,是人們最容易獲得的一種方法,不需要你多麼的聰慧,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方法。每天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影響工作生活,什麼時候都可以念,起初可以做到讀出聲音,慢慢的可以轉換為心念,時間久了便容易達到不念而念的境界。

  

  其方法是用你的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從而消除其他事情對你心念的幹擾,當心中只有這一句聖號時,你內心會變得十分清淨,當最後把這一句聖號也放下之時,做到不念而念,那麼你很容易就體會到了這個空性,而這個永恆不變的空性,就是你的本心自性,這時候,你可以觀自在,觀自己的心,非常清澈,觀到了,便升起了清淨心,從而自性顯現。

  

  這時候你不用觀了,一切也不用去戒了,因為你的本心時刻都在戒中,一切看得明了。此刻你會生發起無窮無盡的法喜,這不同於快樂,快樂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而你的本心自性沒有任何基礎,所以你獲得了永恆的快樂。

  

  這個時候你算是發現了真諦,因為你時時快樂,感恩心自然而然就升起了,樂於助人,不讓別人因為你而煩惱,這些都不必主動去做了,因為你就是這樣的人。一面鏡子,如果沒有水霧的障礙,當然一切反應的明明白白。

  

萬法歸一,沒有本質區別

  以上只是一個方法,84000這麼多的方法,哪一法都能夠達到最終目的。並沒有本質區別。《楞嚴經》,通過智慧,《淨土法門》通過佛號消除雜念,還是《心經》讓你直接體會到空性,無非都是讓你最終明心見性。所以有緣人通過機緣遇到了什麼就去實修就可以了,沒有證得自性前,還是要靠精力去實修得,所以把精力放在一個法門,是最有效的。

  

  好了說的太多了,今天先說到這裡,感謝各位有緣人的閱讀,祝願各位有緣人都能夠早日獲得明心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明心見性的方法
    說我該死了,或者下半年、或者下半月我就該死了,我想不死,那你得按他的方法,有不死的方法,社會上還沒有。佛教教我們能夠延緩,透過長壽法、消災延壽法、吉祥法。我想升官發財,那你得去修,你按照佛所教授的方法去做。這是小事,這叫世間法,你要是一修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我們學佛的人另外有一個求解脫、了生死的方法,這個方法世間就沒有了。那就不是像我求升官、求發財、求消災免難了,求解脫、了生死你得自己去修。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明心見性」一詞,簡單點來概括就是「從究明人的本心的形象和作用,從而領悟,神會和徹見生命的根源」什麼是生命的根源?「性」的妙體與真理,從而覺醒迷夢,了脫生死,證得大涅槃。「明心見性」是一個很深的課題,他值得我們一生去研究,去領悟,明心見性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他需要你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是「心」從而又應該怎麼「見到自己的本性」。這些非大智慧者不能觸碰的。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大智慧,大菩薩,只是因為你不明白這樣的境界,從而沒有認出來,那麼「明心見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究竟到了哪種境界才叫「悟無生」?悟到什麼才叫「悟無生」?如何做才能悟到「無生」?大家都知道「無生」意味著「無滅」,「有滅」意味著「有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何為「心」?何為「性」?好多人都說「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實際問題時,根本不管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悟到的東西沒有親身實踐過。我說過多次,佛法是要靠實踐的。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你能觀到自己的心,就能照顧自己的心;你觀不到自己的心,又怎麼可能照顧自己的心呢?大家可能不相信,甚至懷疑:「觀」就這麼容易嗎?就這麼簡單嗎?我們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念頭,誰計算過?恐怕沒有人計算過,也不需要去計算它。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例如,在靜坐中,當雜念特別多,很散亂時,這個境界指的就是妄心。有一天你明心見性了,會發現:散亂的雜念也是真心在起妙用。但這個境界是功夫,不是理論。好多人都說「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實際問題時,根本不管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悟到的東西沒有親身實踐過。我說過多次,佛法是要靠實踐的。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你能觀到自己的心,就能照顧自己的心;你觀不到自己的心,又怎麼可能照顧自己的心呢?大家可能不相信,甚至懷疑:「觀」就這麼容易嗎?就這麼簡單嗎?所以,你必須訓練到在洞裡能六根關閉,出了洞也能六根關閉。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但是,在閉關之前,你沒有明心見性,坐在洞裡怎麼用功呢?能做什麼呢?
  • 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嗎?
    我們學佛,也正是為了依照佛陀的說教,悟入佛之知見。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以心相印,因此將開悟解讀為「明心見性」。不過開悟並非禪宗獨有,不管淨土還是唯識,也包括其他宗門,都是以「信解行證」為修行的次第,因此開悟,也被分為「解悟」和「證悟」兩種。
  • 怎麼修習佛法才能明心見性?
    要想解脫,對世間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緒化,這樣老死都不能解脫!所以不要等到臨命終,現在就得大解脫,現在就得大自在。未成道業,先結善緣,不要說容不下對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以前個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這個來做自己的座右銘,看我現在多柔軟,幾乎也沒什麼個性、沒什麼脾氣了!說:師父兩個比丘又在吵架。
  • 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一萬大劫是好長的時刻--人的壽歲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直到十歲,這樣的一增一減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構成一個中劫,一千個中劫構成了一個大劫。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開悟之人只相當於成果了第一個大劫,之後要修利益眾生的事業。菩薩要從五明中求,菩薩都要學習醫方、工巧。而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成佛、與佛無二無其他說法在教義上講是「素法身」。
  • 慧律法師開示想要明心見性先須改變自己的個性
    要想解脫,對世間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緒化,這樣老死都不能解脫!所以不要等到臨命終,現在就得大解脫,現在就得大自在。未成道業,先結善緣,不要說容不下對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以前個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這個來做自己的座右銘,看我現在多柔軟,幾乎也沒什麼個性、沒什麼脾氣了!說:師父兩個比丘又在吵架。我說:吵久了就會累,就會休息了!
  • 淨空法師:學佛,最重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
    是,你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不是的呢,雖然學了,學了些文字,沒開悟;不但沒有大徹大悟,連個大悟、小悟都沒有,講《華嚴經》只是依著文字、依著註解說說而已,不得受用。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開悟,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明心見性辨析】
    題:什麼是明心見性? 解:就是思想意識消除了因迷惑產生的錯誤知見,有了正確的覺醒認知,回歸生命本源,發現見聞覺知,懸絕於空有之外,靈光獨耀,囧根脫塵,不生不滅,又遍一切空有處,光明普照。消除了妄想分別執著,對生死的恐懼掛礙。
  • 明心見性與證果三者的區別
    學佛的人經常掛在嘴上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什麼學佛一定要明心,一定要見性,一定要證果?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證的又是什麼果呢?不明心,能不能見性?不見性,能不能證果?古人為什麼把它們排列的這麼有次序?明什麼樣的心,才是真正的明心?見到哪一種程度的性,才是真正的見性?提到證果,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分很多層次。羅漢分四個等級、菩薩有十地,就連佛,還要分法身、報身、化身三種。
  • 當學佛達到明心見性時,會有這三種身心感受,相貌也會變美
    佛教三藏十二部,號稱擁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建立起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更好地讓人「明心見性」。佛陀開悟後,不辭辛勞地傳法七七四十九年,目的就是一個,使人明心見性,徹底解脫煩惱。佛教認為,明心見性,就是開悟見佛性,沒有見到佛性,那你的修行就是還沒有成就。當學佛修行的人,經過自我錘鍊,將心靈中的雜質清除乾淨後,修行者的靈魂就會純潔、輕靈,他就能明心見性、覺悟人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的修行人,內心將充滿慈悲與智慧,與他們生活的世界融為一體,將過去、現在、未來打成一片。
  • 陳果:明心見性、尋找自我
    他的其實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是東方的傳統文化,東方思想如果你把哲學理解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那麼我認為,明心見性、尋找自我,不一定要學習哲學,事實上,很多明心見性的智者大師,都不是哲學專業出身;而哲學專業出身的人,心智迷茫者也不在少數,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 最直截了當的明心見性的方法
    最直截了當的明心見性的方法
  • 明心見性後,會不會做夢?
    明心見性的人,以前會的功能現在都存在。但以前會做的事情,現在未必會做! 比如,明心見性前,你會吃飯、睡覺,刷朋友圈;會高興、也會難過。在你明心見性後,你一樣會做這些事情,和常人沒有區別,這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妙用。
  • 《心經》是明心見性的無上法
    學佛有個大問題,要想圓成佛道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明心見性」,別無它途。《達摩血脈論》中就有「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 如何理解禪宗的明心見性?
    眾所周知,禪宗深受大眾歡迎,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開悟求得智慧,這也是佛法的最終目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做到能明心見性。禪宗的明心見性,是指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禪宗悟道之境界,全在這四個字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