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修習佛法才能明心見性?

2020-12-20 華藏佛學

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個性那麼暴躁,那就不要講見性了。在一些小事上,一直過不去,一直講講講,那麼就跟見性差太多了,見性無語,能掌控自己的心緒。

要想解脫,對世間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緒化,這樣老死都不能解脫!所以不要等到臨命終,現在就得大解脫,現在就得大自在。

未成道業,先結善緣,不要說容不下對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以前個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這個來做自己的座右銘,看我現在多柔軟,幾乎也沒什麼個性、沒什麼脾氣了!說:師父兩個比丘又在吵架。我說:吵久了就會累,就會休息了!做師父的人就是負責的放下,做徒弟的就負責吵架。

個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幾年;或者居士聽經聞法已經很久了,老是那一副個性,這樣不好!個性改一改,講話不要太大聲,不是你兇,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謙虛,人家才怕你。你大聲,人家也大聲啊;你用大聲,人家裝麥克風啊;你罵前面,人家罵你後面啊,不是一樣平等嗎?所以,我們要了解,你現在很兇,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後把你說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負面的嗎?賠本的生意嗎?所以,待人處世還是好一點,小聲、輕聲細語好好的講。不要用瞋恨心,要不然,會墮阿修羅道。

內心裏面是真正的依教去奉行,有絕對的心性,有絕對的包容,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我們把個性改一改,改得那麼柔軟的腰、柔順的心情,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包容,如此的愛心,有愛心的人。

都是凡夫俗子的個性,哪有辦法進入明心見性的階段呢?所以個性不改,那麼就白費了修行。譬如說你以前脾氣特壞,那麼就應該改一下、修正一下,發脾氣對了生死、成佛道沒什麼幫忙的,可以用更緩和的、柔軟的、慈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對於跟我們角度、看法不一樣的,這些佛教的宗派,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的,這些居士或者法師,我們就尊重人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尊重,也不要給對方一個壓力,除非他要聽我們的,跟我們有共同的理念,否則談起來,他拜的師父跟你拜的師父也不太一樣,二個人理念也不一樣,一講起來,臉都綠了,這個就談不下去了。

所以,修學佛道,就是盡己之力,竭己之心,修行盡分,那麼,度眾生就隨緣,要看他有沒有跟我們有緣,沒有緣,是不是?一切眾生如果沒有聽到圓滿的法,他就會固執某一個角度:修行就是這樣,一定要這樣,非這樣不行!他就不知道說法無定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相關焦點

  • 怎樣修持才能明心見性?
    修行方法從自身的根性、自身的因緣、自身的習氣來講「夠用」即可,多了就是「包袱」,總而言之,無論是專注於某一宗派法門還是深入經藏、遍參經教智慧如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這顆心透過指月的手指,能夠映照出月亮在朦朧狀態下「本來面目」,要想真正知道「如來自性」是什麼樣子,只有達到了一定層面的行證功夫,才能證悟到其妙義、才能入如來之性海。
  • 佛法明心見性的目的是心想事成
    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你想要幹什麼就能幹成什麼。關鍵詞,1.你有想幹的事。發心、目標明確最重要。很多人是沒有目標,沒有自己的發心,稀裡糊塗,所以一事無成。2.世間所有的事,不是它有多難,而是你有多不用心。因為用心萬事可成,再難的事,總會有人把它做成。這個用心,什麼是心?如何用心?就是佛法的核心內容。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你今生能遇到佛法,修習佛法,肯定善根深厚,福報最大而不可思議。佛法教你擺脫困擾,斷除煩惱,終究成為一個大自在人。它從心靈深處剖析人的無明煩惱從何而相生,如何去面對,怎麼來解決……當了知人生的真相,你不再執著任何,不再被境相所轉,世間的一切憂悲苦惱不復存在,無我而具大智。快樂的人生在你面前呈現,你登上了般若法船。
  • 《佛法修證心要》(甲)明心見性之意義(5)
    五、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心性本自空靈無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來無有一物,說空說有,說迷說悟,說真說妄,俱是相對立說,均系戲論。所謂但有言說,均無實義。又如僅明眾生本來是佛之理,並未親見自性,只為將來成佛之因,則更須勤懇修習,以期親證。切不可開大口、說大話,自欺欺人,撥無修證,而致莽莽蕩蕩遭殃禍也。徹悟心性,一法不立,無佛無眾生,整日如痴如呆,任運隨緣,皆是佛事。所謂嬉笑怒罵、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飯、運水搬柴,無非神通妙用!其間無所取捨,無所倚重,故謂之歸無所得也。
  • 淨空法師:中國古人、大乘佛法的終極目的是開悟、明心見性
    一般宗教說神造的,佛法沒有講神造的,佛法說什麼?自性是本有的,是自性變現的。只要你明心見性,你對於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這叫開悟,不僅開悟,而且是大徹大悟。  大乘佛法教我們,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教我們,怎麼個教法?向內求,別向外求。因為外面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求得到?應該怎麼求法?向內。
  • 所有的佛法,皆是為明心見性下註腳
    關於佛法,本來是無話可講,因為一切眾生本具如來無漏智性。 可惜大家不知道,於是認妄為真,不停地向外追求,所以迷失了本性。 其實所有的佛法,講來就是一句話,都是為了明心見性下註腳。也就是說,各宗各派的修行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明心見性。
  • 金剛經:做到這3點,才能明心見性
    修持佛法的終極目的,乃是明心見性,至於涅槃之樂的無上境地。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明心見性而超越生死、超越輪迴,就在於以妄為真,被世俗的種種假象所迷惑。最常見的是「以心取相」,未聞佛法及稀聞佛法者,「以心取相」的習性最為嚴重。有聞法較多者,執著於 「法相」。相對於法相,還有就是外道的各種「非法相」。其實,無論是高頻的「以心取向」,還是執著於「法相」和「非法相」,本質都是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金剛經》中多次強調,「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即是說不能明心見性。
  • 淨空法師:怎麼明心見性?怎麼開悟?
    怎麼明心見性?你先要曉得什麼叫法性、什麼叫自性。自性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就是它沒有念頭。我們要放下起心動念,跟它才相應,有起心動念就不相應,有起心動念跟阿賴耶相應,跟五十一心所相應,這個事情麻煩可大了。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續「什麼是明心見性(上)」】怎麼通過「觀照」明心見性大家知道怎麼觀心、怎麼照顧自己的心嗎?明心見性後應該怎麼修煉有人問過我:「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行?」我把他「混帳」了一頓:先熄滅你內在的貪、嗔、痴。當你真的明心見性了,再來問,我再告訴你。
  • 在打坐中修習禪定
    對於禪定的修習,不一定需要通過打坐。禪定的關鍵是明心見性,這個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是可以修習的。通過打坐的方式,是可以幫助來更好地修習禪定。因為打坐的時候,自己的身體是不動的,能夠更清晰地感受自己的內心。修習禪定,則是為了進入沒有執著妄想的清靜狀態。
  • 佛道修行,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小乘者:此岸人。大乘者,彼岸人。道人為開解迷途,寫此文章。因此凡夫之人,若要修行,先修好小乘法,才能慧解開悟得大乘法。世人不知,好高騖遠,妄想舍小乘,就大乘,一步登天,結果無有是處。所謂頓悟漸修法門,都是建立在修習小乘法的基礎上。凡夫若要頓悟,萬中無一,除非天生聖賢,不學也會。
  • 禪定|修習禪定的方法
    在《法寶壇經》中,六祖惠能已經將禪宗的法門教授出來,教授如何來修習禪定。個人覺得,明心見性與禪定是等同的。明心見性,是「覺」。對於禪定的修習,也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當下明心見性,在「覺」的狀態。所以,就有一個問題,當下要如何來修習禪定呢?關於禪定,六祖惠能講解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因此,在當下的處境,可以反觀自己,是否心有執著於相?心是否有動亂?如果有執著,有動亂的話,那麼就並非是禪定的狀態,並非是覺的狀態,這時候是需要有修行的。
  •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古往今來,諸多所謂「名師」,高談明心見性,甚至稱自已已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顧名思議是一種最高境界之體現及標誌。但「明心見性」一向多來自道家,佛法三藏十二部未有「明心見性」之依據,只有「佛性」之依據。所以,「明心見性」和「明見佛性」無有差異,稱呼不同罷了。作為佛眾,我們有資格去探討「明見佛性」的問題。當下,諸師之開示皆沒佛祖明了通達,故還是找最好的「老師」佛經來尋找根本答案。
  • 彌陀經結語:理解此經智慧最關鍵,修習此經清淨最關鍵(14)
    理解這個法門智慧最關鍵,而修習這個法門清淨最關鍵。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位黃鐵匠以打鐵為生。那時正逢朱洪武興兵作戰,黃鐵匠奉命趕製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黃鐵匠施飯於僧,僧傳他念佛法門,僧說:「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
  • 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假如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儘管做到了明心見性,但由於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他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咱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僅僅懂事,成佛還需要修行的積德行善。參禪之時要理解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
  •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上)」】怎麼通過「觀照」明心見性大家知道怎麼觀心、怎麼照顧自己的心嗎?有人問過我:「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行?」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究竟修什麼呢?除習氣,離四大,來去自由。只有到了這時候(明心見性),才能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看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它拔除掉,而且一拔一個準!
  • 網友總結的禪定修習功夫,煩惱俗務纏身者,趕緊來學!
    佛法只能由心悟得,不在於打坐。真正的佛心,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既無生,也無死,這才是佛的清靜禪,一切佛法本來空寂,這才是佛的清靜坐。2,慧能大師的禪定修禪拜佛之人,譬如一燈之火,可以點亮千百盞燈,使光明無有窮盡,佛法沒有明暗之別,真正的佛法明暗如一,所以《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智慧與煩惱,凡人只見二者的區別,真正智慧之人明徹通達,並不對二者有所區別。
  • 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只是修行的開始
    可怎麼還未成佛啊?」 這就是秀才念經,笑死老僧。 我告訴他:「這是對經文錯誤的理解。任何人單合掌,小低頭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礎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決定成佛的不是現在,而是在所種成佛之因基礎上,經過長久的修行才得以實現。」所以,念經的時候莫要錯誤理解。 《法華經》授記了全體的眾生。
  • 佛法的修習要以經書為準則,而高僧的著作是論,論只能作為參考
    依法修行只能依從佛經來修習,論只能作參考。如果不知道這個,那只能表明你以前對佛法的認知是有誤的。所有的佛法老師都應該是讓你看佛經的。我不相信有教授佛法的老師或高僧,不讓你按經書上的做而聽他所說的做,所以不要說那位師傅如何說的,那只是你斷章取義。中國的佛教歷史中除了六祖慧能大師說的話可以稱為經之外,沒有一位高僧的著作能稱為經的。
  • 人人都知道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究竟如何明心見性呢?
    通過修習佛法而獲得成佛的途徑,了悟本體自性是絕對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於言語文字,教外別傳。我以此法傳授給迦葉。」以上便是歷代禪門所舉唱的「拈花」公案,儘管事跡為禪宗所杜撰,但揭示出南宗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