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佛法,皆是為明心見性下註腳

2020-11-29 騰訊網

關於佛法,本來是無話可講,因為一切眾生本具如來無漏智性。

可惜大家不知道,於是認妄為真,不停地向外追求,所以迷失了本性。

為此,釋迦老子出生於世,為我們說權、說實、說圓、說頓、說大、說小,滔滔不絕,後人總集為三藏十二部經。

其實所有的佛法,講來就是一句話,都是為了明心見性下註腳。也就是說,各宗各派的修行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明心見性。

那麼,什麼叫佛性呢?佛性乃一切之根本,在眾生身上稱為自性

因為他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又叫佛性

同時,因佛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一切事物離開我們的佛性不能成立,所以又稱為法性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我們的自性,所以叫一真法界

學佛就是要認識我們的佛性,認識宇宙生命的本質,即明心見性。

佛教的宗派雖多,修來修去都歸於此。所以說方便多門,歸元無二,都一樣的。

元音老人:其實悟道並不難,唯無福德者不敢自肯承當

參禪一法,人每視為畏途,以為非上根利智不能悟道。

其實悟道並不難,只明眼人就起轉身不得處,輕輕一點,無有不當下自見者。唯無福德者,雖遇明眼人為之點破,亦不敢自肯承當,以為天下無如此便宜事而自甘退屈,是為甚難。

複次,自肯承當亦不難,而難在點悟後綿密保任、掃除習氣。因悟道是一回事,證道又是一回事,不可混為一談。悟道雖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除,須用功把習氣打掃淨盡,法身方才證得圓滿,方才可成佛。絕非一悟萬事休,即為正道也(個別上上智人頓悟、頓修、頓證者,不在此例)。

所以悟後掃除習氣至堪重要,若滷莽從事不勤苦用功、綿密保任,非但徒落知介,成為狂慧而已,抑且將招大愆焉!

妙蓮老和尚:一定要有這些正知見,否則你就被那些邪魔外道亂說一通給騙了

我剛才所說的六通,大家要注意!現在的佛教徒,我們常見有很多是邪魔外道、魔於魔孫,常是說自己有什麼神通、什麼神通的。

佛法哪是這樣?佛法講的「通」是注重在漏盡通;你生死了了另五通自然會有;也就是你道業成就,自然有神通。

但現在你是徹頭徹尾的罪障生死凡夫,你說有什麼通、什麼通,唉!打妄語!騙鬼啊!大妄語是根本戒,千萬不可亂說一句呀!

還有說自己是什麼菩薩來的、什麼佛來的,若真是佛、菩薩來的,那他說出自已是什麼佛、什麼菩薩來的後,就一定要走了,但你說自己是什麼菩薩來的,你卻還沒有死啊?那是什麼菩薩?胡說八道!

現代人膽子就是那麼大,說他是什麼菩薩來的,末法真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山上住的人一定要有這些正知見,否則你就被那些邪魔外道亂說一通給騙了。

相關焦點

  • 佛法明心見性的目的是心想事成
    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你想要幹什麼就能幹成什麼。關鍵詞,1.你有想幹的事。發心、目標明確最重要。很多人是沒有目標,沒有自己的發心,稀裡糊塗,所以一事無成。2.世間所有的事,不是它有多難,而是你有多不用心。因為用心萬事可成,再難的事,總會有人把它做成。這個用心,什麼是心?如何用心?就是佛法的核心內容。
  • 佛教的宗宗門門都是互通互攝,都以明心見性、解脫成佛為宗旨
    關於佛法,本來是無話可講。因為一切眾生,本具如來無漏智性,可惜大家不知道,於是認妄為真,不停地向外追求,所以迷失了本性。為此,釋迦老子出生於世,為我們說權、說實、說圓、說頓、說大、說小,滔滔不絕,後人總集為三藏十二部經。其實所有的佛法,講來就是一句話:都是為了明心見性下註腳。也就是說,各宗各派的修行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明心見性。什麼叫佛性呢?
  •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但是他的意義是極其深廣的,因為他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也可以說三藏十二部經都是他的註腳。「明心見性」是一個很深的課題,他值得我們一生去研究,去領悟,明心見性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他需要你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是「心」從而又應該怎麼「見到自己的本性」。這些非大智慧者不能觸碰的。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大智慧,大菩薩,只是因為你不明白這樣的境界,從而沒有認出來,那麼「明心見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 淨空法師:中國古人、大乘佛法的終極目的是開悟、明心見性
    一般宗教說神造的,佛法沒有講神造的,佛法說什麼?自性是本有的,是自性變現的。只要你明心見性,你對於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了,這叫開悟,不僅開悟,而且是大徹大悟。  大乘佛法教我們,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教我們,怎麼個教法?向內求,別向外求。因為外面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求得到?應該怎麼求法?向內。
  • 佛法是明心見性之法,莫走錯了方向
    世間很多人都在拿佛法做學問,搞學術研究。雖然未嘗不可,但是卻偏離了佛的本意。佛說法是為了指示眾生認識世間的真相;認識真正的自我。並且依照他講的法進行聞、思、修等實踐修證,然後明心見性、開顯智慧,最後徹見徹證一切眾生本自圓具的真如自性,徹底超越生死輪迴,究竟解脫。
  • 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釋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步將佛陀省略為「佛」。佛陀的含義是覺者、醒悟、有才智。而且這種醒悟不單局限於自己,還可以使他人醒悟。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三業存善到達究竟。所以,佛法便是到達善、醒悟、才智的辦法。假如日子中念念不失醒悟,那麼便是成果佛道。而禪便是讓咱們在日子中念念不失,因而禪所包括的規模很廣。例如,禪堂前面掛著「選佛場」三字,便是讓人們明心見性的禪靈通佛道。
  •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了?《宗鏡錄》有話說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註腳。
  • 《佛法修證心要》(甲)明心見性之意義(5)
    又如僅明眾生本來是佛之理,並未親見自性,只為將來成佛之因,則更須勤懇修習,以期親證。切不可開大口、說大話,自欺欺人,撥無修證,而致莽莽蕩蕩遭殃禍也。徹悟心性,一法不立,無佛無眾生,整日如痴如呆,任運隨緣,皆是佛事。所謂嬉笑怒罵、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飯、運水搬柴,無非神通妙用!其間無所取捨,無所倚重,故謂之歸無所得也。
  • 《佛法修證心要》略論明心見性緒說·1
    以是一切經論,所有法門,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人們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佛教之所以異於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眾生生死與還滅之根源,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見性與否。故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也。
  • 如何理解禪宗的明心見性?
    眾所周知,禪宗深受大眾歡迎,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開悟求得智慧,這也是佛法的最終目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做到能明心見性。禪宗的明心見性,是指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禪宗悟道之境界,全在這四個字裡。
  • 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只是修行的開始
    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漸將佛陀省略為「佛」。佛陀的意義是覺者、覺悟、有智慧。而且這種覺悟不單局限於自己,還能夠使別人覺悟。 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三業存善達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達到善、覺悟、智慧的方法。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覺悟,那麼即是成就佛道。
  •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很多人理解錯了!古往今來,諸多所謂「名師」,高談明心見性,甚至稱自已已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顧名思議是一種最高境界之體現及標誌。但「明心見性」一向多來自道家,佛法三藏十二部未有「明心見性」之依據,只有「佛性」之依據。所以,「明心見性」和「明見佛性」無有差異,稱呼不同罷了。作為佛眾,我們有資格去探討「明見佛性」的問題。當下,諸師之開示皆沒佛祖明了通達,故還是找最好的「老師」佛經來尋找根本答案。
  • 淨空法師:在佛法裡如果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說這句話
    有這樣的德行、有這樣的修養,加上他真幹,他能把這些德行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樣的人就可能,他要是遇到緣,遇到世間的緣,儒家這個緣,他能成聖成賢;遇到大乘佛法,他就能成佛作祖。需不需要其他的基礎?不需要。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學習佛法並不同於學習知識  佛法不同於知識,並不是說你背誦下來了,記住了,就算是學到了,倒背如流又怎麼樣,關鍵是通過佛法去體悟到本心自性,從而明心見性。
  • 佛教 面對迷信佛法的無量眾生,我虔誠地跪了下去!
    但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些心外求法的眾生,我們千萬不要鄙夷這些迷信佛法的眾生!我們千萬不要漠視這些墮入迷途的眾生!或許我們也是無數迷信眾生中的一員,或許我們墮入迷途也很久了……我們一定要明白堅信,所有的迷惑只是一時,只要親近佛法,定然有心開悟解的一天。任誰也不可能永遠迷惑的。
  • 慧海慈航:夢參老和尚 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漸將佛陀省略為「佛」。佛陀的意義是覺者、覺悟、有智慧。而且這種覺悟不單局限於自己,還能夠使別人覺悟。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三業存善達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達到善、覺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覺悟,那麼即是成就佛道。而禪就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禪所包含的範圍很廣。例如,禪堂前面掛著「選佛場」三字,就是讓人們明心見性的禪通達佛道。
  • 明心見性後,會不會做夢?
    明心見性的人,以前會的功能現在都存在。但以前會做的事情,現在未必會做! 比如,明心見性前,你會吃飯、睡覺,刷朋友圈;會高興、也會難過。在你明心見性後,你一樣會做這些事情,和常人沒有區別,這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妙用。
  • 明心見性,天意就是人心
    且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明心見性~印安說收到朋友發來的簡訊:「不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深以為然。天意只能順之,怎能賭呢?人心如己心,須守「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怎能猜呢?印竹說賭的背後是貪,猜的背後是疑,而貪與疑皆為遮蔽心靈之光的迷霧,必須撥開方現光明!
  • 金剛經:做到這3點,才能明心見性
    修持佛法的終極目的,乃是明心見性,至於涅槃之樂的無上境地。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明心見性而超越生死、超越輪迴,就在於以妄為真,被世俗的種種假象所迷惑。最常見的是「以心取相」,未聞佛法及稀聞佛法者,「以心取相」的習性最為嚴重。有聞法較多者,執著於 「法相」。相對於法相,還有就是外道的各種「非法相」。其實,無論是高頻的「以心取向」,還是執著於「法相」和「非法相」,本質都是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金剛經》中多次強調,「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即是說不能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