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拾」俄羅斯而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浴火重生,仍是蘇聯噩夢

2020-12-21 田瑞安

歷史上,疆域廣袤的俄羅斯帝國與眾多鄰國相處的都不怎麼樣。如果說與哪個鄰居關係最為劍拔弩張,那一定非波蘭莫屬。俄波之間恩恩怨怨一直糾纏不清,從沙俄時期到蘇俄時期再到蘇聯時期,這對鄰居幾乎在互相敵對中度過了幾百年。

相比歐洲其他國家,波蘭的歷史可稱得上悠久,在公元10世紀就建立了國家。因地處東西歐間易攻難守的平原地帶,歐洲大陸的戰火時常燒到波蘭境內。作為四戰之地,波蘭的版圖在幾個世紀中也不斷變遷,甚至從地圖上足足「消失」了一百多年。

「戰略東移」

12世紀起,迫於身旁神聖羅馬帝國日漸強大帶來的壓力,彼時的波蘭王國不得不放棄一部分中歐領土,將目光轉向東邊相對弱小的羅斯公國。應該說,是波蘭人的「戰略東移」首先開啟了東歐長達數百年的恩怨糾紛。

也就在這一時期,波蘭遠離中歐成為東歐國家,而此時俄羅斯的雛形還沒形成。東歐平原上羅斯諸國林立,維京人後裔創建的基輔羅斯公國一家獨大。13世紀末期,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而成的莫斯科公國建立,正式開啟了俄羅斯歷史篇章。

15世紀,發生在莫斯科公國的兩件大事進一步改變了俄羅斯歷史。1472年,即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國後的1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佔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據此,莫斯科大公以拜佔庭帝國正統皇位繼承人自居,莫斯科公國號稱「第三羅馬」。

六年後的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這是俄羅斯走向中央集權制國家極為重要的一步。從此,莫斯科公國的地位完全改變了:從過去東北羅斯諸國中的一個小公國一躍成為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首位沙皇,留裡克王朝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王朝。「恐怖的伊凡」開始了俄羅斯的對外擴張:向東滅掉喀山汗國、徵服西伯利亞汗國,向南重挫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的克裡木汗國。1558年,伊凡雷帝又發動利沃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

俄羅斯向西擴張的勢頭立刻引發鄰國一片恐慌,波蘭、立陶宛和瑞典相繼介入。利沃尼亞戰爭打了二十多年,雖最終沒達到預期目的,俄羅斯卻向歐洲展示了自身強大的實力。

波蘭立陶宛聯邦

期間的1569年,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聯合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即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

作為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在形式平等,但波蘭王國是事實上的統治主體。

此後,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同對付東面崛起的俄羅斯沙皇國,雙方多次發生戰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輝煌延續了長達200多年,與當時的西班牙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並稱「歐洲四強」。

彼時,東方的莫斯科公國也不斷強大,其治下的韃靼騎兵嚴重威脅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生存。1605年,趁俄羅斯時局不穩,波蘭立陶宛聯邦向這個鄰居發動戰爭,一舉擊敗對手並佔領其首都莫斯科。直到數年後的1612年,俄羅斯軍隊才「收復」莫斯科。

被波蘭人佔領莫斯科成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從這時起,俄波之間的仇恨就沒有停止過,直至幾百年後的今天,同為斯拉夫民族的兩國仍互相看著不順眼。

統一的波蘭幅員遼闊,極盛時的1618年擁有超過10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比現在的波蘭大得多。此外,在基督教的歐洲和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長達300多年的戰爭中,因抵禦穆斯林入侵有功,波蘭還獲得了一個光榮稱號—「基督教的前哨」。

瓜分殆盡

17世紀中葉,波蘭-立陶宛聯邦遭遇政局混亂期,國勢江河日下。164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由盛轉衰的時間節點到了,這一年,聯邦遭遇重大打擊:克裡米亞韃靼人支持的哥薩克人發生起義。波蘭人清楚,俄國人才是幕後的總策劃。

一場史上最大暴動後,哥薩克人請求沙俄出兵「保護」。藉此機會,沙俄勢力向西擴張,對烏克蘭的影響力超過波蘭,六年後的1654年,沙俄如願將烏克蘭併入自己版圖。

與烏克蘭「合併」後,牢牢控制波蘭就成為沙俄的外交重點。176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內憂外患下淪為沙俄的附庸國。1772—1795年,聯邦被沙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三大強鄰三度瓜分,雙雙亡國,波蘭和立陶宛這兩個曾叱吒東歐的王國從此在地圖上消失了。

三次瓜分波蘭中,沙俄奪佔的領土佔原波蘭領土的62%,約46萬多平方公裡;普魯士奪佔20%,約14萬平方公裡;奧地利奪佔18%,約12萬平方公裡。在奪取他國領土方面,俄國永遠不會落後。

拿破崙戰爭期間,曾燃起波蘭人復國希望的「華沙公國」在這位皇帝扶持下建立起來。然而,拿破崙兵敗俄國後,華沙公國又被沙俄佔領,波蘭的領土再度一分為三「物歸原主」。

「意外」復國

一戰間的1916年,德國攻佔俄屬波蘭建立起傀儡政權,而立陶宛則被劃入德國建立的另一個傀儡政權—波羅的海聯合公國。1917年底,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上臺,蘇俄隨即開始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展開「和平談判」。

為穩固政權以求自保,在1918年初籤訂的布列斯特條約中,蘇俄將包括波蘭、西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等西部大片領土割讓給德國,波蘭和立陶宛的命運似乎要轉到德國人手裡了。

然而,這一年春天,一場詭異而恐怖的西班牙流感肆虐歐洲,協約國的打擊也接踵而至,一戰形勢發生逆轉。1918年10-11月,隨著盟友的相繼崩潰和國內爆發革命,德國終於撐不住了。

看到德國戰敗投降,蘇俄馬上宣布廢除布列斯特條約,然而為時已晚,被它割讓出去的領土紛紛獨立,波蘭和立陶宛兩國也得以復國。

1918年底,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對協約國劃定的俄波邊界大為不滿,波蘭力圖恢復18世紀時期的「大波蘭」疆域。為此,新生的波蘭向同樣新生的蘇俄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蘇波戰爭。

戰爭打到1920年,波蘭軍隊已進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然而,擊潰白匪軍騰出手後,蘇俄紅軍開始展開大規模反擊。圖哈切夫斯基率領軍隊一路趕著波軍出了國境,隨後將戰火燒到波蘭首都華沙。

華沙戰役後,兩敗俱傷的俄波兩國同意停火併接受「寇松線」。1921年3月,波蘭與蘇俄籤訂《裡加條約》。根據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領土面積達到近39萬平方公裡,而蘇俄則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前蘇德聯手瓜分波蘭埋下了伏筆。

再度亡國

1939年9月1日,德國150萬大軍閃擊波蘭拉開二戰序幕。17日,蘇聯開始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重歸」蘇聯。 此後,蘇聯堅稱寇松線為蘇波邊界。

二戰期間,史達林在蘇波邊界這一「原則問題」上不做絲毫讓步。在1943年的三巨頭會議中,史達林向羅斯福和邱吉爾明確表示:關于波蘭邊界,蘇聯已經在列寧的立場上讓步了,你們還希望我們怎樣做?

二戰末的1945年2月和7月,雅爾達和波茨坦會議分別就波蘭東西部邊界作出決議:東部以寇松線為界,作為「補償」,西部的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給波蘭。

如此一來,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裡,面積比戰前縮小了7萬多平方公裡,也算是「損失降到了最低」。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被蘇德聯手滅掉的波蘭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底,擺脫蘇聯控制後,新的波蘭政府宣布繼承的是倫敦流亡政府的法統。

「浴火重生」

二戰後,波蘭被迫加入蘇聯陣營,而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早已在戰前就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歷史上曾無比輝煌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如今一分為二,各自與身邊這個霸權作抗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領袖戈巴契夫推行向右轉的「新思維」,開始給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衛星國「鬆綁」,由此引發了蘇聯和東歐局勢動蕩。

在歐洲,波蘭是宗教氣氛最為濃鬱的國家之一,全國95%人口信奉天主教並相當虔誠。歷史上,徵服波蘭的普魯士和俄國曾分別用新教路德會和東正教壓制天主教,企圖最終都沒有得逞。

波蘭的宗教勢力不可小覷,當年的東歐劇變中,波蘭率先登高一呼,功勞除了歸名聲赫赫的團結工會領袖華勒沙,作為波蘭人的前任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也起到關鍵作用。

早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打到立陶宛時,立陶宛人就期盼著「王師」到來。佔領立陶宛後,德國宣布將其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合併為「奧斯蘭總督區」。立陶宛算是暫時擺脫了蘇聯控制。

作為最晚「加入」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最先在1990年3月就「揭竿而起」,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急切之情可見一斑。要知道,當時距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還有一年多時間。

俄國人也許沒想到,歷史上被波蘭和立陶宛這兩個鄰居聯手收拾,到最後推翻自己建立的龐大帝國時,一馬當先的還是這兩個鄰居。

相關焦點

  • 夾在兩個大國間的悲劇,波蘭與俄羅斯的千年恩怨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德國和俄羅斯之間還有一個國家波蘭,在近幾百年內波蘭屢次被瓜分,其與俄羅斯之間有著很深的恩怨,即便到了現代,兩國間仍然水火不容。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是由西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在公元966年接受基督教。
  • 波蘭與俄羅斯是世仇,二戰後,蘇聯為何不把波蘭納入版圖?
    近兩年,波蘭不斷指責俄羅斯,而且否認蘇聯二戰歷史功績,波蘭認為二戰時蘇聯與德國有過互不侵犯的協議,與德國一樣也是戰爭發起國。波蘭前總理甚至要求俄羅斯進行戰爭賠償。至此波俄之間關係陷入低谷。
  • 著名鋼琴家蕭邦移居巴黎19年,在病逝後為何只將心臟送回波蘭!
    圖源網絡 下圖同源10世紀末波蘭人建立波蘭王國,三次被滅國,三次浴火重生。波蘭騎兵的驍勇善戰,低傷亡率在世界騎兵史中永垂不朽。輝煌總是與風雨同行。18世紀後期,波蘭國力衰退,在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瓜分中亡國。
  • 同為斯拉夫人,波蘭和俄羅斯為什麼卻成了世仇?
    自2010年開始,先後有波蘭總統專機在卡廷森林(1940年蘇聯在這裡屠殺了上萬名波蘭俘虜)墜毀;後有波蘭高調宣布北約軍隊進駐波蘭,並在波蘭部署針對俄國的反導系統;又有波蘭政府拆除境內的蘇聯時期的紀念碑,和今年拒絕俄羅斯參與二戰勝利紀念日的活動,兩國間的關係又降到了冰點。
  • 波蘭非常可憐,為何其鄰國還非常痛恨波蘭?
    【歷史】中國古代歷來講究「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睦鄰友好」,因此古代中國才能融洽和諧,到現在更是如此。但是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鄰裡關係非常差,最典型的俄羅斯,因為周圍鄰居打的太多,因此周圍對於俄羅斯還是非常怕的。
  • 波蘭外交部稱,蘇聯當年竊取的藝術作品,俄羅斯一直賴著不還
    2020年1月18日,俄羅斯剛剛慶祝完華沙解放75周年,波蘭外交部便在社交網絡上發表文章,對蘇聯和俄羅斯進行抨擊。波蘭人宣稱,二戰期間,蘇聯大量掠奪波蘭文化藝術財富。許多德國人來不及搶劫和破壞的藝術品,都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的特遣隊奪走。
  • 看展| 波蘭猶太人歷史博物館,一千年的滄海桑田
    △波蘭-立陶宛聯邦在今天的地理位置1569年建立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地域遼闊,涵蓋今天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成為了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猶太宗教的學習也高度繁榮,著名的拉比REMU就出生在克拉科夫。早在16世紀,猶太人就在克拉科夫和盧布林建立了印刷希伯來語學術書籍的出版社。
  • 盤點由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四次被瓜分的波蘭
    波蘭東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相連, 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裡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波蘭2019年2月人口約3840萬,面積31.2萬平方公裡,2018年人均GDP15424美元)波蘭在10世紀末建立波蘭王國,1569年與立陶宛合併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 「P社時局圖」巨大波蘭說沒就沒 從《歐陸風雲》看三分波蘭(上)
    二戰之後更是蘇聯的主要傀儡,自然蘇聯怎麼樣她怎麼樣了……說回原題,瑞典蠢驢們也在更新任務樹系統之後,將更新波蘭放在非常首要的位置,至少比俄羅斯和布蘭登堡,算是從另一個層面平獨鎮露了。如今玩家們也能看到一條非常全面,也非常強大和全面的波蘭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
  • 波蘭解放75周年,波蘭外交部指責蘇聯掠奪其藝術品
    (觀察者網訊)1月18日,波蘭外交部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通稿,稱波蘭在二戰後期的蘇聯佔領期間遭受了「巨大的文化損失」。波蘭外交部稱,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洗劫了許多寶貴的波蘭藝術品,其中有很多至今仍在俄羅斯,而且蘇聯紅軍和NKVD還「一再摧毀或沒收了許多德國人無法燒毀或掠走的東西」。
  • 「俄羅斯的世界文化遺產」喀山聖母大教堂
    喀山聖母大教堂是莫斯科的一座東正教教堂,位於紅場東北角,為紀念1612年擊退波蘭軍隊入侵而建。原來的教堂已經在1936年被史達林下令拆除,目前的建築是1993年重建的,具有俄羅斯東正教典型的建築風格,濃筆重彩,大紅大綠,十分引人矚目。
  • 多次淪陷,卻號稱永不滅亡,位於東歐的波蘭到底是怎樣的國家?
    斯拉夫人後來一分為三,波蘭人就是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大概公元6世紀的時候,形成了部落聯盟。公元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創製了文字,建立了波蘭第一個王朝皮亞斯特王朝。他的兒子博萊斯瓦夫一世又進位為波蘭第一個國王。波蘭在西歐成為一個全方面的強國。
  • 波蘭的輝煌過往——超千年的歷史,兩次拯救歐洲,三次被瓜分滅國
    可是,波蘭雖然屬於斯拉夫人,但卻信奉天主教,而其它的斯拉夫人均為東正教。所以,在西邊的英法德意等國看來,波蘭是外人;而波蘭與其它斯拉夫國家,尤其是與俄羅斯,幾乎是仇深似海。歷史進入16世紀之後,波蘭東部的俄羅斯開始崛起,為了應對俄羅斯的擴張,同時加強王權,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決定正式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即波蘭立陶宛聯邦,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史稱波蘭第一共和國。
  • 波蘭立陶宛聯盟、奧匈帝國及歐盟
    羅馬帝國(500萬平方公裡)、查理曼帝國(179萬平方公裡)、神羅(55萬平方公裡)、拿破崙帝國(本土85萬平方公裡)、納粹帝國(69.8萬平方公裡)、蘇聯(歐洲部分約539萬平方公裡)。
  • 唯一繼承蘇聯模式的國家,總統已經執政25年,嚴格限制美女外嫁
    1991年12月,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現改名為白羅斯)籤署了《別洛韋日協定》,宣告蘇聯解體。在未解體前,烏克蘭和白羅斯是加盟國地位最高的兩個國家,蘇聯在聯合國有三個席位(一國三票),其中兩個席位就是白俄和烏克蘭。俄、白俄、烏三國都是東斯拉夫人,同宗同種,有血緣關係。
  • 90年前波蘭發生的針對蘇聯大使的刺殺 與土耳其的如出一轍
    因此,針對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的謀殺越發的顯得罕見,尤其是級別如此之高,在俄羅斯以及蘇聯的歷史上還出現過一次,那就是在1927年6月7日,針對蘇聯駐波蘭大使的刺殺。當時蘇聯駐波蘭的全權大使名叫沃伊科夫出生於1888年,有著20多年的外交經驗。他在俄國革命前並不是布爾什維克,但他加入了孟什維克,因為參加了針對沙俄政府的幾次襲擊而受到追捕,於是逃到了歐洲。
  • 從英雄到「敗類」:蘇聯羅斯科索夫斯基元帥塑像在波蘭遭「斬首」
    據波蘭當地媒體報導,7月30日,萊格尼察市一尊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塑像被盜。塑像的身體被拋棄於希特尼茨卡婭大街附近的荒野,而元帥的頭顱已不知所蹤。據悉,這尊羅科索夫斯基元帥青銅塑像位於當地蘇聯紅軍墓地附近,也是萊格尼察青銅博物館藏品的一部分。銅像總重高達600公斤。7月30日早晨,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銅像失蹤之後,便向警方報了案。隨後,警方在一處荒野找到了已被斬首的塑像。
  • 波蘭屢遭強敵瓜分,然而波蘭人民相信「《波蘭沒有滅亡》」
    波蘭,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廣袤平原。地處德國和俄羅斯之間對波蘭極為不利,這兩個國家對波蘭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一直虎視眈眈長達一千年。然而曾幾何時,波蘭才是這片土地上最大的霸主。波蘭國旗梅什科為反抗貪婪的馬扎爾人,創建皮亞斯特王朝後皈依基督教,並於966年受洗。這一年被認作波蘭的開國之年。
  • 空難後浴火重生 俄羅斯紅旗歌舞團將十度訪華
    經過一年的重組,紅旗歌舞團渡過難關浴火重生,2018年1月4日至7日,這支俄羅斯國寶級歌舞團將再次來到中國觀眾面前,唱響熟悉的俄羅斯歌聲,一如歌舞團團歌《亞歷山大羅夫之歌》所唱:「只要俄羅斯在,我們的歌就同在!」
  • 深度:波蘭俄羅斯千年恩怨 卡廷慘案難解死結
    波蘭地處無險可據的東歐平原,東鄰俄羅斯、西鄰德國,歷史上與強鄰爭鬥千年,三次亡國終復國,這也是波蘭國歌《波蘭決不滅亡》曾有「德國人、俄國人都無法阻擋,長劍在手的我們,團結就是我們的格言,祖國仍會屬於我們」這樣歌詞的原因! 波蘭民族與俄羅斯民族同屬斯拉夫人,但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波蘭人信仰天主教,中世紀後期起兩國就不斷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