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不少古裝劇愛好者崩潰了。
「昨天還在追的《延禧攻略》怎麼今天就不能看了?」
經網友驗證同時期另一部清宮劇《如懿傳》也難逃下架命運。
究竟是版權到期,還是傳聞中的「限古令」生效,「宮鬥劇」們本身的命運也像劇情一樣撲朔迷離……
《延禧攻略》《如懿傳》下架上熱搜,《甄嬛傳》能挺住嗎
據界面新聞報導,9月28日凌晨,有網友發現,古裝劇《延禧攻略》已被下架,在愛奇藝平臺內搜索《延禧攻略》只能看到預告片。隨後古裝劇《如懿傳》也在騰訊視頻下架。目前,仍未有知情人士披露這兩部劇集具體的下架原因。界面文娛向愛奇藝和騰訊視頻求證,平臺方暫未回應。
對於兩大「宮鬥題材代表作」同日下架,不少業內人士猜測此舉與傳聞中的「整治宮鬥劇」有關。2020年4月第26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春季)曾發布《中國電視/網絡劇發展報告(2020)》,報告稱影視領域將重點治理「四劇一酬一造假」,具體而言就是古裝劇、宮鬥劇、抗戰劇、注水劇,天價片酬以及收視造假。其中關於宮鬥劇為「加強備案公示審核和內容審查,重點治理老劇翻拍。」
其實「整治宮鬥劇」的風聲並非今年第一次傳出。自從2012年《甄嬛傳》火爆全國後,關於「宮鬥劇」的爭議就一直在。人民日報曾多次發文批「宮鬥劇」, 文章羅列出宮鬥劇肢解歷史,胡編亂造,色情血腥等「幾宗罪」,進而在價值觀層面批判此類宮鬥劇,稱此類電視劇迎合為低俗市場,而留下一堆糟蹋歷史、無益於人心、無益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垃圾。
2018年《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成功霸屏,市場再度掀起「宮鬥劇」熱潮,2019年1月,北京日報就對《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大熱的宮廷劇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評論。
文章稱,宮廷文化傳播的不斷升溫,確實起到豐富大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作用,但是對其產生的5大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①熱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流行時尚。②精心演繹「宮鬥」情節,惡化當下社交生態。③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④宣揚奢華享樂之風,衝擊克勤克儉美德。⑤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
在《延禧攻略》與《如懿傳》先後因下架而登上熱搜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讓《甄嬛傳》挺住,截至記者發稿前,《甄嬛傳》依然可以在視頻網站正常觀看。
從「搶灘」到「避嫌」,命途多舛的宮鬥劇的一生
不光中國人,全世界都愛宮鬥劇。
2018年《延禧攻略》在國內一炮而紅,「宮鬥熱」直接燒至海外,光版權就賣到90多個國家。
同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全世界被Google最多的劇」為題,介紹掀起旋風的古裝宮鬥劇《延禧攻略》。報導指出,這部劇有70集講述的是「18世紀乾隆皇帝後宮虛構的權力鬥爭」,而主角魏瓔珞是個「身世卑微的聰明女孩」、「設法在後宮中崛起並贏得皇帝的愛與尊重。」而老牌權威雜誌《綜藝》(Variety)公布的2018年最佳海外劇集(除美國以外)中,《延禧攻略》赫然在列。
不止數據喜人,《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成功也體現在商業維度。
作為當之無愧的年度劇王,《延禧攻略》微博主話題閱讀量超128億,330個熱搜詞累計上榜超500次,最高單日17個熱搜詞同時上榜,即使是在收官之後,#延禧攻略泰語配音# #延禧攻略2#等關鍵詞仍在不斷刷屏。
而《如懿傳》雖然口碑和數據不及《延禧攻略》,但卻頂著《甄嬛傳》姊妹篇的光環賣出天價。據羊城晚報報導,這部劇仍處於待拍狀態時就已經以單集900萬元的高價被某視頻網站買了下跟播權。
而據時代周報報導,除「不便公開的」版權收益外,《延禧攻略》《如懿傳》兩劇的廣告收入均已超過2億元。
此後,國內「宮鬥劇/權謀劇」開始井噴,但顯然為逐利一擁而上的創作者忽視了「宮鬥劇」背後對於歷史等內容的高要求。其中不乏對權術想像的臉譜化,導致了宮鬥劇人物設置的批量複製規律。在這樣扁平化單向度的創作導向下,「宮鬥」早已失去靈魂,甚至出現不少史實歪曲。
而在各路影視公司搶灘宮鬥劇之時,行業中出現了「限古令」、「宮鬥劇禁令」等傳聞,雖然沒有官方文件,但整個市場風聲鶴唳,迅速冷卻,不少原本打著「宮鬥」旗號的古裝劇也先後在各種採訪與宣傳中與其劃清界限。
據娛理報導,導演鄭曉龍曾在採訪中稱,《甄嬛傳》是對封建落後的婚姻制度的批判,講的是一個弱女子對抗整個大清帝國,講愛而不成產生的悲劇,批判性很強。
看來在工業化的內容生產大機器下,「宮鬥」也不過是個「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