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哥窯瓷器珍品,金色鐵線清晰可見

2020-12-04 奇點車迷

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哥窯瓷器珍品,金色鐵線清晰可見

在宋代傳世的瓷器當中,哥窯瓷器與官窯瓷器非常的相似。因為這兩種瓷器在表面上,都布滿了自然的開片。這種自然開片,是由於表面的釉層與底部的胎質,在窯內經過高溫燒制,在出窯後,由於溫度迅速下降,表面的釉層與底部的胎質,收縮比例不同,而在表層產生的輕微的破裂現象。

本來這種釉面破裂現象是一種缺陷,但是喜歡返璞歸真的中國人,把這種自然形成的紋路,作為一種極高的藝術來欣賞。因此造就了哥窯瓷器和官窯瓷器。

哥窯瓷器和官窯瓷器都有自然開片,我們將有金絲鐵線的稱之為哥窯瓷器,沒有金絲鐵線的稱為官窯瓷器。金絲鐵線,據工匠們心口相傳,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在瓷器出窯後,在形成開片的同時,將瓷器浸沒在某些特定顏色的溶液當中,使得溶液滲入到釉層之下。開片裂紋之間,進入了顏色的液體。顏色較深的地方,便稱之為鐵線,較淺的變成為金絲。而官窯瓷器在形成開片的同時,並沒有浸入到一定的液體之中,因此不會形成這種顏色非常對比強烈的金絲鐵線。

據傳說哥窯瓷器,也是屬於龍泉窯窯系的。有弟兄二人同時在燒窯,由於哥哥的燒造技術比較高,弟弟非常的嫉妒他。出於對哥哥燒制瓷器的一種破壞,他故意的將哥哥正在燒制的瓷器窯門打開,使得窯內瓷器突然受到了外界冷空氣的影響,瞬間產生了這種自然開片。

本以為這一批瓷器成為廢品的哥哥,將這些瓷器帶到收瓷器的官員那裡,這些官員被這種自然開片所深深的吸引,對這種瓷器讚不絕口。這種有自然開片的瓷器送到皇宮之內,受到當時帝王的特別喜愛,由此造就了這種被後世所推崇的哥窯瓷器。

我今天看到了這件宋代的哥窯五足洗,就是哥窯瓷器中的珍品。這件哥窯五足洗,仿製了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底部有五個對稱的底足,整個器型顯得非常的古樸大方。在整件器物的內壁和外壁上,都分布有自然形成的開片。在大的黑色開片之間,細小的金絲遍布全身。這件瓷器的金絲鐵線非常的明顯,是鑑定哥窯瓷器的標準器物。目前這件哥窯五足洗保存在上海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宋代哥窯瓷器:金絲鐵線
    原標題:宋代哥窯瓷器:金絲鐵線   圖一: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八方碗   圖三: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   作者: 耿寶昌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
  • 人世間最美瓷器:哥窯
    ,是北宋朝宮庭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全世界現存唯一孤品一件(名為: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窯)。、瓶、洗、盤、碗等仿古式樣為主,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開片中套小裂紋,即所謂的「金絲鐵線」。
  • 傳世哥窯與仿哥窯瓷器的特徵
    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
  • 精品瓷器鑑賞——傳世哥窯的特徵,後世的仿造以及市場價值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 各時期哥窯瓷器的特徵
    3、非黑胎宋哥窯  多數是明清朝廷從民間的徵集品,基本特徵是:(1)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色;(2)紫口鐵足;(3)金絲鐵線;(4)宋代器型;(5)氣泡之密似攢珠;(6)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黃多種。  4、元哥窯  元代瓷器普遍比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鬆。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藏傳世哥窯精品賞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我們考察收藏傳世哥窯最主要的三處博物館分別是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葵口洗五件、菱口洗一件、圓口洗一件、葵口碗七件、八方碗兩件、圓口碗兩件、葵口盤十五件、葵花盤一件、菊瓣盤一件、圓口盤三件。
  • 傳世哥窯、哥窯與哥釉
    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元 哥窯青瓷高足碗高10.4cm,口徑13 cm,足徑4.1 cm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存量極小,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
  • 金絲鐵線,聚沫攢珠——清代景德鎮御窯廠仿哥窯瓷器鑑賞
    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面大小開片紋相間;大片呈黑色,小片呈黃色,是仿哥釉器「金絲鐵線」的特徵。足邊無釉,露黑褐色胎骨。足內有三支釘痕。無款。仿哥釉桃式洗,清乾隆時期所制,通高4.5釐米,通長25.5釐米。洗若一個半剖開的桃子,斂口、弧壁、平底。近蒂處塑貼幾片桃葉與一個完整的桃實。通體施仿宋哥窯釉色,幽雅凝重,器身遍布「金絲鐵線」開片紋。
  • 金絲鐵線,聚沫攢珠——明代景德鎮御窯廠仿哥窯瓷器鑑賞
    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色灰青,釉層開片,釉面略泛橘皮紋。(接上圖)足內有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碗內壁開片紋較大,外壁次之,碗心及足內片紋細碎,較好地模仿了宋哥窯瓷器釉面開片之特徵。
  • 宋代哥窯瓷器市場行情,鑑定特徵,宋代哥窯瓷器值多少錢?
    哥窯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造型,如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窯瓷胎體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是很亮的酥油光,並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
  • 大宋五大名窯之哥窯瓷器,被後世宮廷追捧!金絲鐵線 攢珠聚球
    上一篇小編介紹了官窯,今天給大家介紹宋哥窯。「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 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
  •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中唯一未解謎底的瓷窯,其地位舉足輕重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青釉貫耳瓶,仿古青銅器造型,典雅而莊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青釉貫耳瓶,仿古青銅器造型,典雅而莊重中國古代每個王朝對瓷器的生產都非常重視,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徵,生產出不同於後世的自己獨特鮮明特色的瓷器作品。宋代就是這麼一個朝代,它擁有眾多著名的瓷器窯口,經常被大家提起的就是五大名窯。宋代的五大名窯,哥窯以其特有的開片和金絲鐵線工藝,使得哥窯瓷器成為五大名窯瓷器中比較獨特的一種瓷器。哥窯瓷器是龍泉窯窯系中的一隻獨特的分支。最早創燒於唐代末年,成熟於北宋時期,整個宋代都有哥窯瓷器的生產。
  • 宋代哥窯 謎一樣的身世和身價
    清代丁觀鵬所繪《弘曆鑑古圖》中擺滿古物的案臺上,就擺著傳世哥窯的瓶、爐、盤等器皿。被列為「宋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在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命風雅的乾隆,對哥窯瓷器傾心不已,將其視為珍品。 2017年秋,一件元代哥窯倭角方洗出現在北京保利「佞宋」專場中。
  • 一文看懂「哥窯」
    金絲鐵線?▲哥窯青釉菊瓣式盤,故宮博物院藏民國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稱讚哥窯瓷器「光澤像人臉上的微汗,潤澤如酥」。目前,傳世哥窯瓷器的主要收藏地點有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約150件)、北京故宮博物院(58件)、上海博物館(15件)。傳世哥窯的特點也較為明確:均為赭黑色胎,灰青釉較多,也有米黃色釉,開片為一色或「金絲鐵線」。
  • 哥窯之美:化殘缺為神奇
    (故宮博物院) 宋哥窯五足洗(上海博物館)
  • 2020西泠春拍:傳世哥窯僅見——四方花盆領銜宋元瓷器精賞
    哥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傳世不足百件,其珍罕程度在宋代諸窯中僅有汝窯可以比擬。更由於傳世哥窯多藏於兩岸故宮,考古發掘甚少發現,而其窯址亦未發現,故哥窯也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真可謂貴似辰星。宋朝距今久矣,該朝之意境在於洗盡鉛華、煢煢孑立的藝術之美感如皓月長空般雋永。
  • 哥窯「金絲鐵線」九大特點,或許你該重新認識您收藏的汝窯
    因為找不到哥窯窯址,這些都是人們憑著器物作出的主觀猜想,可聽之不可全信之。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早在元末就有仿哥窯瓷器出現,而明清兩朝,一直有仿哥窯的瓷器出現,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的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 哥窯的「金絲鐵線」之美
    ,也有盤、碗、洗、罐之類。外底鏨刻有乾隆皇帝詠哥窯御製詩),故宮博物院藏「紫口鐵足」是傳世哥窯瓷的另一特點。「五大名窯」瓷器數量最多、質量最精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且多數藏品屬於原清宮舊藏,可謂流傳有緒、自成體系。
  • 成分檢測將揭開哥窯金絲鐵線神秘面紗
    哥窯從南宋後,每個朝代都有仿品,有研究人員對故宮博物館的哥窯藏品成分進行過光譜掃描測定,結論是故宮博物館哥窯更接近景德鎮窯。(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很先進了,廣泛用於探礦採礦和礦物質分析,及成分測定)。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館的哥窯(原清宮傳世)可能是出於景德鎮的元代仿品。到底哥窯在哪?是什麼樣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美麗傳說蒙蔽了我們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