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瓷器:金絲鐵線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宋代哥窯瓷器:金絲鐵線

  圖一: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八方碗

  圖二:國家博物館藏宋哥窯魚耳爐

  圖三: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

  作者: 耿寶昌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幹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

  傳世的 「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於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筆者仔細觀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可分灰、油灰、黑、儲諸色,其中胎質粗松者叩之吉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為。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 「官窯」作品外,後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徵。支釘數量,較小的器物,如盤、碗等以三、五個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則達六、七個,鼎、爐的器裡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釘痕,系疊套燒所致,此後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乾淨利落,手抓不起。其盤、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最為風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奮鬥,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為典型,廣見于越窯、汝窯、官窯、定窯及耀州窯,八方杯見於鈞窯,貫耳瓶、壺、鼎、爐、洗也為宋初所盛行,與上述諸窯一樣精緻。可見,「宋哥窯」器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器50餘件,其中多為宮廷舊藏,少數來自社會,計有:盤口弦紋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年徵自揚州)、錐把瓶、貫耳瓶(分橢圓、六方和扁方三種)、投壺式小瓶、戟耳爐、鼎、盤、碗、洗等。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原宮廷遺存的各種造型器皿190餘件(其中個別時代或許有誤)。

  清代幹隆皇帝好古成癖,對歷代古器都進行過鑑別欣賞,諸如書畫、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無不留有其鑑賞痕跡,書寫或鐫刻御製詩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為多,有的還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這些珍品的優劣。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寧所繪的兩幅弘曆鑑賞古器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哥、官窯的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幹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幹隆御製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復古成不易云云。幹隆丙申一御題。」鈐「古香」印章。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幹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徵,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產物。我們期望,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完全撥開所謂「宋哥窯」的迷霧。

  來源: 故宮博物院院刊

相關焦點

  • 哥窯的「金絲鐵線」之美
    ▲ 點擊上方關注本號,更多行業內容推送哥窯,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葉脈紋」「文武片」等。
  • 宋代五大瓷器名窯--哥窯,金絲鐵線藏品少,拍賣會上卻備受冷落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是因為另外極為的名氣極大,所以哥窯在今天的名氣就顯得有一點點尷尬,但是毫無否認的是哥窯瓷器,在宋代的瓷器中乃至於整個陶瓷的歷史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金絲鐵線是對哥窯的精簡形容,也是獨一無二的形容,在《中國陶瓷史》這樣敘述:「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罐等。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
  • 「金絲鐵線」正是哥窯器物獨一無二的特徵
    可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史上出現過這樣一種瓷器,它的表面布滿了像碎蛋殼一樣的裂紋,一道道縱橫交錯,仿佛乍暖還寒時節河湖之上開裂的冰面,裂紋的開合,天然取之,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因為這樣的裂紋,這種瓷器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就是宋代的哥窯瓷器。前人論宋代五大名窯:「雨過天青話汝窯,如冰似玉品官窯,金絲鐵線論哥窯,夕陽紫翠賞鈞窯,潔白無瑕鑑定窯。」
  • 哥窯瓷器的幾個特點,金絲鐵線是其一,其二易被忽視!
    老卓/文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目前流傳於世的「哥窯」瓷器大多源自清宮藏品,但這批瓷器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瓷器特徵不符,而且缺少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哥窯胎主要為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
  • 哥窯「金絲鐵線」的神秘來歷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個著名窯口的名字乍一聽有點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叫呢?傳說宋代的龍泉,有位制瓷藝人章村根,精於燒造青瓷。他的兩個兒子也都繼承父親的技藝,父親去世後,兒子便分了家,各開窯場,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場稱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窯場稱為弟窯。
  • 中華瓷器之美-全面認識宋代哥窯瓷器
    一、哥窯瓷器-瓷器概說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疑團最多的窯。哥窯的窯址至今不明。哥窯瓷器位列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中,其地位非常重要。三、哥窯瓷器-瓷器特徵1.金絲鐵線特徵雖然哥窯只是一個古代傳說,但是宋代哥窯的「金絲鐵線」,其開片紋是一種殘缺的藝術之美。金絲鐵線,是哥窯瓷器的特別之處。
  • 宋代神秘的哥窯瓷器
    宋代五大名窯中以哥窯最神秘,因其窯址至今不能確定。汝、定、鈞窯,皆以地名命名,哥窯的「哥」,令人費解。宋代典籍中最初出現的是「哥哥窯」,而不見哥窯之說,是其為不解之謎的一大原因。據明代《浙江通志》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自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都已燒瓷為生,「粹美冠絕當世」。哥哥生一所掌的,便是哥窯,弟弟的則是名窯龍泉窯。傳說動人,此後逐步演化,衍生出種種故事。如弟弟妒忌兄長的瓷器精美,惡意往新出爐的瓷器上澆冷水,造成冰裂紋反成特色。以往一直認為哥窯應在處州(今浙江麗水附近)。
  • 仿品價格水漲船高 金絲鐵線話哥窯瓷器(圖)
    仿品價格水漲船高 金絲鐵線話哥窯瓷器 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是中國歷史上宋代的五大名窯,而其中的哥窯更是以其獨特的「金絲鐵線」而著稱。其中,宋代哥窯香爐估價15萬-20萬英鎊,**終以21.52萬英鎊成交。     早在元末就有仿哥窯瓷器出現,而明清兩朝,一直有仿哥窯的瓷器出現,其中的精品也深受收藏者喜愛。2006年11月6日,倫敦蘇富比也舉辦了「中國瓷器及藝術品」的專場拍賣,一件清雍正「仿哥窯八卦紋龍耳寶月瓶」就以23.2萬英鎊成交。
  • 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哥窯瓷器珍品,金色鐵線清晰可見
    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哥窯瓷器珍品,金色鐵線清晰可見在宋代傳世的瓷器當中,哥窯瓷器與官窯瓷器非常的相似。因為這兩種瓷器在表面上,都布滿了自然的開片。因此造就了哥窯瓷器和官窯瓷器。哥窯瓷器和官窯瓷器都有自然開片,我們將有金絲鐵線的稱之為哥窯瓷器,沒有金絲鐵線的稱為官窯瓷器。金絲鐵線,據工匠們心口相傳,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在瓷器出窯後,在形成開片的同時,將瓷器浸沒在某些特定顏色的溶液當中,使得溶液滲入到釉層之下。開片裂紋之間,進入了顏色的液體。顏色較深的地方,便稱之為鐵線,較淺的變成為金絲。
  • 傳世哥窯瓷器獨有的「金絲鐵線」片紋是怎樣形成的?
    通過梳理考古材料,他指出在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地區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都在燒造仿哥釉瓷器,產品雖在造型上與傳世哥窯或哥(官)窯型瓷器大相逕庭,但在胎釉特徵上卻是模仿哥窯的灰胎和釉面開片,或許這就是明代人概念中的哥窯瓷器。
  • 哥窯「金絲鐵線」九大特點,或許你該重新認識您收藏的汝窯
    哥窯屬中國宋代名揚四海的五大名窯之一,其中的哥窯更是以其獨特的「金絲鐵線」而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關於金絲鐵線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著色說。
  • 人世間最美瓷器:哥窯
    ,是北宋朝宮庭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全世界現存唯一孤品一件(名為: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窯)。、瓶、洗、盤、碗等仿古式樣為主,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開片中套小裂紋,即所謂的「金絲鐵線」。
  • 哥窯 瓷器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和傳說中的五代柴窯一樣身世撲朔迷離,明代《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自此,六大名窯初步成型,但由於柴窯是燒造於五代之時,而其它窯口都是燒造於宋代,故宋代五大名窯只有哥、官、汝、定、鈞。哥窯瓷器由於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深得宋朝文人之喜愛,後世傳世很少。
  •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
    前面的文章總結了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定窯、鈞窯四種產品,本篇文章將總結五大名窯中最後的一個——哥窯的鑑定解析。正文: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自古深受人們喜愛,哥窯瓷器因自古只有文獻記載,並沒有找到其窯址,故其身世迷離,歸屬問題難以解決。
  • 傳世哥窯與仿哥窯瓷器的特徵
    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宜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裡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
  • 宋代哥窯瓷器市場行情,鑑定特徵,宋代哥窯瓷器值多少錢?
    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現,成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格古要論》、《遵生八箋》,清代的《博物要覽》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窯窯址何在?性質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的問題。
  • 成分檢測將揭開哥窯金絲鐵線神秘面紗
    哥窯從南宋後,每個朝代都有仿品,有研究人員對故宮博物館的哥窯藏品成分進行過光譜掃描測定,結論是故宮博物館哥窯更接近景德鎮窯。(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很先進了,廣泛用於探礦採礦和礦物質分析,及成分測定)。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館的哥窯(原清宮傳世)可能是出於景德鎮的元代仿品。到底哥窯在哪?是什麼樣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美麗傳說蒙蔽了我們近千年。
  • 哥窯瓷器歷年成交行情
    紋內呈黑褐兩色,有「金絲鐵線」之意。器物氣韻古樸高雅,器底一周露胎,底心施釉,胎土細密,為雅室焚香之用。可見彼時哥窯葵花洗深得士人推崇。本品為哥窯葵花式洗之一例,造型端莊古樸,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寶光內蘊,周身紋片緻密,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6名 元 哥窯小方洗此件仿哥釉小洗,四方型,直口,淺腹,四方底。
  • 宋代哥窯鑑賞小知識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鑑定技巧  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稱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糙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 故宮宋代哥窯瓷器損毀受關注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 2011.08.02 星期二 故宮宋代哥窯瓷器損毀受關注   圖一:成為碎片前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