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代文學經典化問題的一點思考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2012年10月,從遙遠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傳來消息,中國作家莫言榮膺當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來,舉國一片歡騰雀躍。之所以會如此,蓋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渴盼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形成了若干個焦慮的情結。一個是奧運會情結,一個是世博會情結,另外一個,就是曾經影響文學界很多年的諾獎情結。什麼時候才能夠有中國作家獲得諾獎,的確成了纏繞中國文學界多年的一個夢想。莫言的獲獎,在一定程度上緩釋了此種情結。倘若我們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諾獎看作代表現代西方文學主流審美趣味的一個重要獎項,那麼,莫言獲獎的事實,實質上也就意味著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現代漢語寫作已經得到了西方文學界的高度認可。而這,事實上也就說明中國文學界曾經期盼多年的所謂「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已然不再是空洞的夢想。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莫言榮膺諾獎之後不久的2014年,又有利好消息從西方傳來。中國作家閻連科獲得了2014年度的卡夫卡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設立於2001年,是為了紀念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而專門創設的一個文學獎項,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主要頒給那些作品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作家。雖然說設立的時間不長,而且獎金也僅僅有一萬美元,但因為十多年來的獲獎者,比如耶利內克、品特、村上春樹、羅斯、克利瑪、哈維爾、奧茲等,都屬於世界範圍內口碑極佳的優秀作家,所以一時之間聲名鵲起,已經成為業界頗有影響力的文學獎項。從這個意義上說,閻連科的獲獎,其重要意義自然也不容小覷。

    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我們並不能簡單地把以上作家的存在與整體意義上的中國文壇割裂開來。這就是說,二者之間事實上存在著一種水漲船高的互動關係。唯其如此,我們才會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強調:「一方面,我們當然要肯定莫言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莫言的獲獎,與他背後所實際存在著的一個漢語寫作高原之間,存在著某種無法剝離的重要關係。就我自己一種長期的閱讀理解,我覺得,最起碼如下這些中國作家的實際寫作水準,也都已經達到或者說接近了諾獎所要求達到的那樣一種思想藝術高度。請讓我把這些作家的名字羅列在這裡,他們是賈平凹、王蒙、史鐵生、王安憶、陳忠實、閻連科、韓少功、張煒、北島、鐵凝、李銳、于堅、格非、阿來等等。毫無疑問,無論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位獲獎,一點都不會顯得很意外。某種程度上,正是他們與莫言一起,以他們足夠豐富的文學創作,從根本上支撐起了我前面所說的那個現代漢語寫作的高原。」到底有哪些作家可以被納入這裡所提出的「漢語寫作高原」之中,肯定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允許展開充分的討論,但這樣一個「漢語寫作高原」的存在本身,卻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強調「漢語寫作高原」的存在,意在強調當代文學高端思想藝術成就的取得。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地涉及一個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重要命題。實際上,早在差不多十年前的2005年,我們就明確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2005年,在大連召開的中國小說學會的一次年會上,王春林曾經做過一個大會發言。在會後的會議綜述中,留下了這樣的一段記錄:「畢光明通過對一些短篇小說文本的分析,指認一個小說經典正在生成時代的到來,而山西大學王春林則從自己近幾年來對長篇小說的追蹤式閱讀體驗來確證畢光明觀點的合理有效性。他認為最起碼如莫言《檀香刑》、王蒙《青狐》、賈平凹《秦腔》、格非《人面桃花》、閻連科《受活》、劉醒龍《聖天門口》、李洱《花腔》等,均可被視作優秀的帶有明顯經典意味的長篇小說。從一種普遍的文化心態來看,我們似乎總是不願意承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身邊有巨人存在,有傑作產生。這樣的一種漠視當下文學現實的心態顯然是不可取的。他認為我們應該有勇氣承認這樣一種文學現實的存在,我們應該看到一個文學、小說經典生成的時代正在到來。」(馬相武《讓小說在全球化中釋放魅力——中國小說學會第八屆年會綜述》,見中國作家網2008年6月22日)

    伴隨著時間的自然順序推移,當代文學的經典化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在當下時代,這個問題之所以在學界引起極大的爭議,關鍵的焦點集中在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在當下時代是否可能的問題上。在一些朋友看來,既然一部文學作品是不是經典,需要經過時間與歷史的殘酷淘洗與檢驗,那麼,在當下時代討論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作家是否經典,就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他們的基本看法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問題,只應該交給時間和未來,與置身於當下時代的我們並不發生什麼關係。對於這些朋友的看法,我們的立場是,一方面,我們固然承認某一個作家或某一部作品究竟是否經典,必須經過時間與歷史的淘洗與檢驗,但這卻並不意味著當代人在這個問題上就失去了辨析與發言的權利。面對這一問題,我們的基本觀點是,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從根本上說,絕對是一個動態化的漫長過程。雖然當代人並不能決定哪一個作家或者哪一部作品就是經典,但他卻絕對擁有著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權。只不過,他在經典化問題上的看法也同樣需要接受時間與歷史的淘洗和檢驗而已。這一方面的一個現成例子,就是1930年代初中期由良友圖書出版公司的傑出編輯趙家璧先生主持編輯的多達十卷本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的編選對象,是1917年—1927年這段習慣上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間的新文學作品。參照當下時代,多種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基本書寫架構,你就不難發現其中趙家璧版《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突出的輻射影響。我覺得,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這套《中國新文學大系》(第1輯)的編選,視作置身於歷史現場中的同代人對於同代人文學創作的經典化辨析。倘若說20世紀30年代的趙家璧們可以完成對於他們同時代作品的經典化努力,那置身於當下時代的我們,又為什麼不可以對於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問題充分地發表我們自己明確的觀點與看法呢?一方面,我們固然應該承認文學批評擁有批判與反思的說「不」功能,但在另一方面,文學批評所應該擁有的做出肯定性價值判斷的說「是」的功能也不容忽視。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批評更應該是一種發現的事業,如何以自己的慧眼和勇氣在數量眾多的作品中發現精品佳作,發現未來的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且讓我們這些真正有志於當代文學經典化研究的學者同道共同努力,用自己扎紮實實的文學批評工作為當代文學的經典化作出應有的學術貢獻。

    (作者單位:崔昕平,太原學院中文系;王春林,山西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當代作家年譜研究與當代文學的經典化
    對當代作家特別是50後作家進行年譜整理是否必要,關係到如何看待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問題。雖然仍有意見認為在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版圖中指認「當代的『魯郭茅巴老曹』」,容易混雜其他感情因素,但50後、部分60後重要作家三十多年來的創作實績,又確實構成了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小傳統」。
  • 新經典與非經典化思潮
    回顧歷屆茅盾文學獎所評出的四十餘部作品在讀者群、圖書市場以及專家的文學史敘述中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是茅盾文學獎將不少優秀的當代作品帶上了經典化的快速車道,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塵埃落定》《秦腔》《蛙》《長恨歌》《無字》,等等。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新經典的產生,不僅需要作家的努力,也需要有一個經典化的過程。
  • 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在浙江舉行,探討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
    承載中國諸多歷史記憶與傳說想像的莫幹山脈,與引領中國文學先鋒精神的《花城》雜誌碰撞融合,用山川之美和文字之美,攜手探索中國文學的現實與虛構。「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此次論壇主題為「『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
  • 兩種視野下的網絡文學「經典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由於網絡文學一直處於自發生成自由發展的狀態,大量的作品泥沙俱下,存在著諸多突出問題與缺陷,以至於很多人將其與「垃圾」「糟粕」等概念聯繫在一起,因此,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問題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話題,網絡文學的「經典化」成為學界與政府的共同期待。
  • 關於文學創作的幾點思考
    我認為,科幻其實是一種世界觀的重新構成,是一種對世界的重新構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對我們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一種質疑、一種反思、一種拓展、一種思辯。我在馬傳思的作品裡看到了這些,這是這部作品讓我非常欣賞的一點。還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一部作品《芝麻綠豆阿南公》。
  • 中國民間歌謠文學經典化的路徑與價值
    ,主要從事明清文學研究。  中國是歌謠大國,從《詩經》中的「國風」、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詞到明清時調乃至當代歌謠的百花園中,綻放著原生態美學的一朵朵絢麗鮮花。「當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卻沽一壺酒,攜君聽《竹枝》。」[1](P81)早在明代中期李夢陽已認識到「今真詩乃在民間」[2](《詩集自序》),而晚明袁宏道則將尋找「真詩」的目光由文人雅士之詩歌轉向民間歌謠。
  • 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舉行|熱議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
    論壇邀請到九位當代著名作家,做了一場極具深度的代際對話。圖:嘉賓致辭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主題為:「『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承載中國諸多歷史記憶與傳說想像的莫幹山脈,與引領中國文學先鋒精神的《花城》雜誌碰撞融合,用山川之美和文字之美,攜手探索中國文學的現實與虛構。
  • 當代文學的人民性書寫
    同時,路遙的創作實踐也極大地豐富了以往的現實主義要求及其內涵,與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首先嘗試將經濟單元置換為文化的、社會的單元,而其中所展示出的鄉土視野也為日後的尋根文學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 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閉幕 聚焦文學代際和經典化
    該論壇主題為「『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龐博/攝中新網浙江湖州12月6日電 (程景偉龐博)2020年花城文學論壇12月3日至6日在花城·莫幹山創作基地舉行。艾偉、何平、張楚、弋舟、路內、付秀瑩、阿乙、石一楓、孫頻等9位知名作家,作為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代表,現場開展了一場關於文學代際和文學經典化的對話。
  • 首屆「天馬文學獎」頒發,網絡文學離經典化還有多遠
    「天馬文學獎」旨在成為反映當前網絡文學創作水平的一個窗口,通過評獎推介和挖掘新品佳作,將優秀網絡文學推向經典化、精品化,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網絡文學發展貢獻力量。吉祥夜網絡文學經典化之路有待探索「整個社會全部在閱讀精英文學,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文學研究者何平坦言。在他看來,目前傳統作家在所有作家的比重中佔比太大。
  • 劉川鄂關於當代湖北詩歌文化遺產問題的思考
    ——當代湖北詩歌文化遺產問題的一點思考作者:劉川鄂由於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由於中國當代文學的高度意識形態化,中國各區域的文學共性大於個性,地方性只作為某些特色元素而存在。對這些問題,我想從詩歌文化遺產的角度提一個問題給當代湖北詩人——屈原還是李白?
  • 第三屆當代中國文學優秀批評家獎在瀋陽頒出
    獲獎批評家合影「快餐文化」衝擊文學創作和閱讀的今天,文學經典的提出和實現適時而必然。然而,經典的確立過程十分複雜繁瑣,它涉及經典標準、評價機制、文學評獎等諸多問題。12月10日,由《當代作家評論》雜誌社、東北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文藝高峰論壇:走向經典的中國當代文學——暨第三屆當代中國文學優秀批評家獎、《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頒獎典禮,在東北大學隆重舉行。孟繁華、賀紹俊、施戰軍、白燁、黃髮有被評為本屆「當代中國文學優秀批評家」。
  •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當代文學沒有經典是一種錯覺
    可如果我們的閱讀稍微苛刻一點,標準稍微抬高一點,對文學有一點深入的愛與認知,就會感到悲觀。可讀的文學作品真的是太少了。那麼,讀什麼呢?最為可靠的方法,就是多讀經典。經典最能打動人,也能給人以多種滋養。經典的美是經過千百年篩選、確立和檢驗的,歷久彌新。大學課堂上推薦中國的經典,會一次次說到「屈李杜蘇」和諸子百家,說到魯迅。經過漫長的時間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家,我們無法遺忘。
  • 當代文學的人民性書寫——談路遙創作的「人民性」視野
    正是這樣的身份感使他的創作並不滿足於社會問題的再現,而是苦苦求索社會問題的發現。人民不再是作家代為發言的群體或是深受同情的階層,而是作家個人及其作品的主體性存在。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路遙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底層文學中所存在的窄化「人民」的問題,打開了人民文藝的整體視域。
  • 兩會專訪|陳崎嶸委員: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向精品化、經典化邁進
    陳崎嶸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向精品化、經典化邁進——專訪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中國藝術報記者這些作品在表現當代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有明顯的突破,體現了網絡作家對社會歷史認知的深入,也反映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質量的顯著提升。更令人驚喜的是,有一些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作品甚至已經可以和傳統文學中現實題材作品的質量相媲美了。這些現象都體現了網絡文學向精品化、經典化邁進的趨勢。
  • 學者:當代文學沒有經典是一種錯覺 經典不是時間概念
    可如果我們的閱讀稍微苛刻一點,標準稍微抬高一點,對文學有一點深入的愛與認知,就會感到悲觀。可讀的文學作品真的是太少了。那麼,讀什麼呢?最為可靠的方法,就是多讀經典。經典最能打動人,也能給人以多種滋養。經典的美是經過千百年篩選、確立和檢驗的,歷久彌新。大學課堂上推薦中國的經典,會一次次說到「屈李杜蘇」和諸子百家,說到魯迅。經過漫長的時間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家,我們無法遺忘。
  • 由史入文:史書的文學接受及其經典化
    文學總集不僅反映出各時期人們對前代文學的接受情況,也體現出編纂者自身的文學及文體學觀念。方孝嶽《中國文學批評》指出:「從勢力影響上來講,總集的勢力,又遠在詩文評專書之上。」通過考察史書進入總集的情況,來探討史書的文學接受及其經典化歷程,應是研究史書文學價值的重要路徑。
  • 天馬文學獎在上海頒出 網絡文學經典化邁出新步伐
    上海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鎮,也是中國網絡文學的發祥地。近年來,上海作協注重推進網絡文學的發展,在全國有了很多「第一次」的舉措:2015年首屆網絡文學論壇、2018年首屆上海網絡文學周、2019年首次舉行上海網絡文學職稱頒證儀式……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網絡文學發展貢獻力量。2018年10月,首屆上海網絡文學周宣布啟動「天馬文學獎」。
  • 從魯迅文學獎看詩歌創作經典化
    「經典化」是文學作品傳播接受的重要環節。從歷時層面看,「經典化」問題參與了新詩的發生與發展進程。在手機、電腦、無線網絡、數位技術等新媒體的不斷影響下,當下的詩歌創作已不再僅僅拘囿於「詩歌」範疇,而被拋入新媒體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空間之內。詩歌不再只是通過傳統的文學史書寫來實現其「經典化」,詩歌創作的複雜性也與日俱增。
  • 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問題
    在此過程中,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念也不斷發生嬗變,這一方面是受到如上所說的社會價值觀嬗變的影響,同時也與當代文學創作實踐中的價值觀變化形成互動影響;另一方面,當代文學批評自身也力求實現觀念與方法的大變革,其中既有對應有的批評價值立場的堅守,也有求新求變或茫然困惑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這些都有必要與當代社會價值觀和文學實踐中的價值觀問題關聯起來進行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