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記者 陳轟)11月25日,第九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在篔簹書院隆重開幕。作為金磚「習普會」的地點——篔簹書院高朋滿座,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所高校、研究所、書院等文化機構的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綠竹猗猗、白鷺紛飛的白鷺洲,共襄一年一度的兩岸國學文化交流盛會。
本屆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單位共同主辦,廈門市書院協會、廈門理工學院國學研究所、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協辦。論壇以「積力能久——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深化」為主題,深入探索交流,以開啟國學在新時代中的發展之門。
論壇開幕式由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發起人、篔簹書院創院理事長王維生主持,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陳支平致歡迎辭。
開幕式上,連續參加七屆國學論壇的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陳鼓應教授分享了他與篔簹書院結下的不解之緣,並表示有眾多學者能夠共同匯聚在此實屬機會難得,廈門的文化氛圍也在在不斷提升。
福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馬照南在講話中為篔簹書院表達了三個感謝,感謝朱熹的命名、感謝廈門的建設者和感謝篔簹書院的創辦者與支持其發展的專家學者。
廈門市原副市長、廈門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潘世建則分享了篔簹書院從創立之初到如今成為城市客廳的建設過程,並寄語在新時代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揚帆起航。
據悉,本屆論壇從為期三天,將陸續舉辦兩場論壇主題發言、兩場學術分組討論、一場「美成在久」國學音樂會、一場國學講座和一場兩岸名家會講。
本屆國學論壇是篔簹書院在金磚廈門會晤擴建後舉辦的首場大型文化活動。自2009年開始,每年深秋時節在篔簹書院舉辦的海峽兩岸國學論壇上,兩岸學者相聚廈門,交流切磋,九屆論壇堅持以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主旨,打造兩岸國學大師、學者交流、研討的文化平臺。伴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自信得到彰顯,是近年來兩岸傳統文化領域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論壇之一,也是兩岸民眾國學文化交流平臺,為延續兩岸文脈,增進兩岸文化認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術觀點】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原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
法國中學生的文化素養深厚,對法國歷史的哲學思想如數家珍,而中國學生也應該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更加熟悉和了解。作為書院,教育非常重要,不僅是高層的學術交流,民眾間的普及教育也要相應開展。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
在守成中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於古代和現在,更需要不斷創新。一是尊重傳統而創新;二是重視常道;三是通過創新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孫晶:
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的根基,保護、繼承、弘揚是一個因果關係。
●「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玉順:
書院是學習國學的地方,即是「學者」講習之處,當代書院的任務包括「傳仁義之道」,「授仁義之業」,「解仁義之惑」,從而形成民族國家的國學。「國學」不應與「西學」對立起來,中華文明也有吸納外來文化的歷史。「傳統」不應與「現代」對立起來,弄清楚變的可以是禮儀等外在形式,不變的是內在的」仁義」。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東西哲學需要會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她們需要彼此理解,而是因為她們都是提升生命價值的活動。西方哲學的精神練習和東方哲學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中西哲學會通的基礎。哲學要依附詮釋的傳統,和生命結合在一起,是為了生命的提升。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