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唐詩三百首不過是一個高級的精編本,據《全唐詩》統計大約有五萬多首。但是這裡面仍然有不少佚失。今天要給你大家介紹的三首敦煌曲子詞,就是其中的遺珠。
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裡發現兩萬多卷藏書,其中有一百六十多首唐,五代的詞。
據考證,其寫作的時代大約是在公元八世紀到十世紀之間,遺憾的是除了極少數的作者可以考知以外,絕大多數成為了無名氏的作品,其中包含部分民間創作,這些詩詞體裁廣泛,形式多樣,風格樸素,語言清新,對於唐朝的詩詞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古文獻學家王重民先生曾經輯錄過《敦煌曲子詞》。
當年自敦煌石室發現後傳世,就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後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別收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和英京博物館。
王重民先生當年從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還有羅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橋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錄曲子詞213首。經過校補,去掉重複的51首,編成《敦煌曲子詞集》。實在值得記一大功。
《敦煌曲子詞集》分為上中下三卷。
卷首有陰法魯序,卷末除5首補遺外,還有王國維、朱孝藏等跋語作為附錄。
上卷所收曲子詞最多,除殘者外仍近百篇,系北宋前唐五代之作。
多為長短句,調式有〔菩薩蠻〕、〔西江月〕、〔浣溪沙〕等20多種詞牌。
內容以離情戀語為多,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
中卷所收《雲謠集雜曲子》,共30首,多為寄徵夫、思遠吏之作。
反映了蕩子他州,少年負信,怨婦傷情等生活內容以及徵夫曠女的心緒。下卷為樂府,多是五、七言樂府詩,共15首。內容比較廣泛,多系抒情之作。
筆者今天特意挑出三首比較喜歡的來跟大家分享並進行賞析,希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及文學的朋友,共同來研究。
第一首:
攤破浣溪沙
五裡竿頭風欲平,長帆舉棹覺船行。柔虜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攤破浣溪沙》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山花子》,是《浣溪沙》的一種變調,《浣溪沙》上下片的末句原為七字,句末是協韻。
樂曲攤破開後,就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改於三言句末協韻,故名《攤破浣溪沙》
這首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自然樸素的筆致,從一位船工看到的和感覺到的角度,寫船行時的平靜和輕快,從一個面反映了船工在勞動生活中的愉快感情。
上片寫張帆舉棹時的船行情況,「五裡竿頭風欲平」,詞一開筆就寫明風向標所指示的情形:「風欲平」。
句中著一「欲」字,形象地寫出風勢將要平息而未平息時的情景,用詞準確生動。「長帆舉棹黨船行」,由於風平浪靜,船行時才張帆舉棹,對兩者的關係作了巧妙的交待。「覺船行」三字,含有悠閒自在之意。柔虜不施停卻棹,是船行。」這兩向是由上面兩句生發而來,進一步寫明張帆之後用不著勞神費力,一種格外輕鬆的情緒滲透於字裡行間。
下片寫船行時觀看山水的感受。
「滿眼風波多閃灼」,忽明忽暗的波光充滿視野。一個「多」字,讚嘆之情溢於言表。「看山恰似走來迎」寫得更妙:仿佛船不是在前進,而是青色的山巒在走來迎接船的到來。這種船行時的特有感覺,生動地寫出了船工欣賞山時的輕快、喜悅心情。「子看山山不動,是船行。」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山不會「走來迎」的,行細一看,果然山巒末動,船在前進。
寥寥數語,再現了船工在風平浪靜時的愉快心境。
第二首:
鵲踏枝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
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裡。
欲他徵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
這首詞以清新活波的筆調,精巧奇特的構思,通過人物與喜鵲的對話,反映了古代思婦深切懷念徵夫的心情。
上片寫思婦惱恨靈鵲報喜不靈,將它捉住鎖在金籠裡的情況。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可惱鵲兒喜歡謊報導喜訊有何真憑實據?
詞中女主人公原以為靈鵲飛來是向地報告丈夫回來的喜訊,誰知喜訊成空,丈夫未歸,於是遷怒於鵲。這兩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反問的口吻,憎惡靈鵲報喜之失靈。
這樣就將女主人公的惱怒、煩、急躁的內心活動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幾度飛來活捉取,鎖在金籠休共語。」一氣之下,捉住鵲兒,將它關在籠中。「休共語」三字,生動地寫出女主人公在怒氣衝衝之時不理睬被關的鵲兒的神態,妙極!
下片擬用喜鵠被關思放時的心理,反襯思婦懷念徵夫快快歸來的心情。
「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裡。」這是鵲兒的內心表白,好心送喜,反被囚禁籠中,一種抱怨的情緒非常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但是好心的鵲兒並不一心埋怨別人,這時它還為別人著想:「欲他徵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
希望女主人的丈夫早日歸來,她一定會很快開籠放我,讓我直飛雲天。
這一美好的願望,巧妙地反村出思婦懷夫的真感情。這種想像豐富、別開生面的寫法,既富有濃的生活氣息,又具有為人喜愛的藝術魅力。
怎麼樣讀吧者兩首,是不是很有興趣再去看看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