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家族研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葛雯)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從另一角度看,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還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家譜比較完整地反映家族遷移歷史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儘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在這類資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再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會獲得相當可靠的結果。
家譜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
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繫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一部分家族的確是有過遷移的,但為了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所以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就不一定正確。由於這些移民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家族的來源深信不疑。但因為這些家族的祖先實際上並不是那些移民運動中的遷移對象,所以如果輕信了這些家譜中的記載,就會影響我們對移民歷史的正確復原。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譜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後從北方遷至今閩南、贛南或粵北的,國內外的客家研究學者大多都以此為根據肯定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移。但如果我們對公元2世紀末至4世紀的北人南遷作一個比較全面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時南遷浪潮所及還離閩南、贛南很遠。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遷至這一帶,也不足以形成一個能使自己長期不被周圍土著居民融合的獨立群體。事實是,客家人的南遷並形成一個不同於土著居民的群體並沒有那麼早,客家家族譜中關於始遷祖的記載並沒有可靠的史實依據,而是出於後人的附會。
另一些家譜中所載始祖的遷移時間並沒有錯,但地點和原因卻不一定對。這是由於有些家族始遷到某地的祖先當時既沒有社會、經濟地位,更沒有文化,有的甚至還是罪犯的身份被強制遷去的。到了有條件修譜時,一個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興旺,並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有的還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子孫們即使對祖先的來歷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譜上出現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遷來的,卻不願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記錄。常用的辦法,一是根據當地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將本族的祖先當作其中的一員,一是將遷入時的目的或身份改得儘可能地體面。
例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以肯定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這批人雖然被迫遷移,但畢竟有經濟實力,文化水平也較高,自然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遷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貧窮移民,當時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發達後修家譜時,無論是弄不清祖先從哪裡來,還是故意迴避,寫上祖先由蘇州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又如一些家譜稱始遷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來某地當官、駐防的,實際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過這樣具體的聖旨,這些始遷者也不是什麼官員或將軍,所謂「奉旨」無非是流亡到此開荒定居後得到了官府承認被納入編戶,或者就是被綁著雙手押送來的。這種情況在遷入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和華北各地的移民家族所修家譜中都很普遍。
家譜中有些記載不可輕信
以上兩種情況儘管在具體情節上有出入,該家族是移民後裔倒是事實,所以只要認真分析,再結合其他史料,還是可以大致弄清歷史真相的。但第三種情況就根本不存在遷移的事實,家譜中的記載千萬不可輕信。這主要發生在南方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中。
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當地一部分少數民族家族也發達起來,但在封建社會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下,要取得與漢族同樣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少數民族家族,就通過修家譜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如謫居的官員、從徵的將士、流落的文人等。由於這也滿足了漢族官員和士人的民族優越感,所以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
如從唐朝後期起世居貴州的楊保族,到明初就編出了是北宋楊家將之後的譜系;不少廣西的壯族家族都說祖先是宋朝隨狄青徵蠻而遷來的;清朝貴州獨山學者莫與儔、莫友芝父子明明是布依族,卻要說是遷自江寧。這一假象如果不識破,我們就會編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移民史來。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