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家譜的局限性是明顯的

2020-12-17 騰訊網

家譜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家族研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葛雯)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從另一角度看,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還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家譜比較完整地反映家族遷移歷史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儘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在這類資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再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會獲得相當可靠的結果。

家譜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

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繫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一部分家族的確是有過遷移的,但為了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所以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就不一定正確。由於這些移民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家族的來源深信不疑。但因為這些家族的祖先實際上並不是那些移民運動中的遷移對象,所以如果輕信了這些家譜中的記載,就會影響我們對移民歷史的正確復原。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譜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後從北方遷至今閩南、贛南或粵北的,國內外的客家研究學者大多都以此為根據肯定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移。但如果我們對公元2世紀末至4世紀的北人南遷作一個比較全面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時南遷浪潮所及還離閩南、贛南很遠。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遷至這一帶,也不足以形成一個能使自己長期不被周圍土著居民融合的獨立群體。事實是,客家人的南遷並形成一個不同於土著居民的群體並沒有那麼早,客家家族譜中關於始遷祖的記載並沒有可靠的史實依據,而是出於後人的附會。

另一些家譜中所載始祖的遷移時間並沒有錯,但地點和原因卻不一定對。這是由於有些家族始遷到某地的祖先當時既沒有社會、經濟地位,更沒有文化,有的甚至還是罪犯的身份被強制遷去的。到了有條件修譜時,一個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興旺,並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有的還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子孫們即使對祖先的來歷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譜上出現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遷來的,卻不願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記錄。常用的辦法,一是根據當地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將本族的祖先當作其中的一員,一是將遷入時的目的或身份改得儘可能地體面。

例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以肯定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這批人雖然被迫遷移,但畢竟有經濟實力,文化水平也較高,自然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遷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貧窮移民,當時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發達後修家譜時,無論是弄不清祖先從哪裡來,還是故意迴避,寫上祖先由蘇州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又如一些家譜稱始遷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來某地當官、駐防的,實際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過這樣具體的聖旨,這些始遷者也不是什麼官員或將軍,所謂「奉旨」無非是流亡到此開荒定居後得到了官府承認被納入編戶,或者就是被綁著雙手押送來的。這種情況在遷入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和華北各地的移民家族所修家譜中都很普遍。

家譜中有些記載不可輕信

以上兩種情況儘管在具體情節上有出入,該家族是移民後裔倒是事實,所以只要認真分析,再結合其他史料,還是可以大致弄清歷史真相的。但第三種情況就根本不存在遷移的事實,家譜中的記載千萬不可輕信。這主要發生在南方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中。

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當地一部分少數民族家族也發達起來,但在封建社會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下,要取得與漢族同樣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少數民族家族,就通過修家譜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如謫居的官員、從徵的將士、流落的文人等。由於這也滿足了漢族官員和士人的民族優越感,所以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

如從唐朝後期起世居貴州的楊保族,到明初就編出了是北宋楊家將之後的譜系;不少廣西的壯族家族都說祖先是宋朝隨狄青徵蠻而遷來的;清朝貴州獨山學者莫與儔、莫友芝父子明明是布依族,卻要說是遷自江寧。這一假象如果不識破,我們就會編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移民史來。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焦點

  • 葛劍雄:家譜的局限性是明顯的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從另一角度看,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還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 家譜的價值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
  •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葛劍雄:男,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15日生於浙江湖州。    葛劍雄并州暢談山西    曾在國內一著名的人物類期刊上,看過一篇對復旦大學博導、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先生的專訪,印象頗深。該記者先是形容了葛先生在外界眼中的形象:「作為一名歷史地理學家,葛的足跡遍及全球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作為一名學識龐雜的人文學者,他熱衷於在媒體報端著文發言,對時事積極發表觀點。
  • 葛劍雄:歷史變化的背後,黃河與家國大計緊密聯繫
    作者照片:葛劍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每代中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少不了對黃河的大河情結。無論從自然還是從文化角度,黃河都是繞不過去的坐標。對於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來說,黃河更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黃河如何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葛劍雄通過實地考察,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揭開黃河不為大眾所知的來龍去脈。
  • 家譜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和局限
    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一、家譜與移民史研究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文徵明家譜蘇州《文氏族譜續集》、「二拍」作者凌濛初家譜湖州《凌氏宗譜》、實業家張謇家譜《南通張氏常樂支譜》、建築學家貝聿銘家譜《吳中貝氏家譜》……各種印本的名人家譜,不勝枚舉。顧燕說,這些家譜載有名人不見於其他文獻的生平資料,可補正史、方志之不逮,且家譜中大量的其他記載,提供了其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社會關係等諸多史實,其價值不言而喻。
  • 家譜為什麼30年一修,這個時間點選得講究!
    修家譜有個不成文的規矩「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伴隨著這個規矩,也引發了許多的疑問。這個規矩誰訂的?為什麼會選擇30年為一個節點?其實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規矩是誰訂的不知道,不過訂下修譜這個時間節點還挺講究的。有那麼點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這件事。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家譜。家譜就是書寫、儲存家族記憶的晶片。家族祭祀、遊子尋根、生兒育女——最重要的參考指南都是家譜。我國人民修譜,最早始於何時?最早家譜是神馬模樣呢?已經無法確切考證。不過,東晉時期,家譜修撰不僅成為傳統,而且還出了專門研究家譜的人才,主要出在賈、王兩大家族,以至於後世常常把家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 葛劍雄: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是始興的幸事
    昨天上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一行到始興調研古驛道文化副縣長鍾俊鋒陪同調研>葛劍雄教授一行先後來到隘子張發奎故居、滿堂客家大圍以及周所村屯田所遺址、紅圍和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了解了始興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對始興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宅、圍樓、古塔和古建築讚不絕口。
  • 葛劍雄: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是始興的幸事
    昨天上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一行到始興調研古驛道文化副縣長鍾俊鋒陪同調研葛劍雄教授一行先後來到隘子張發奎故居、滿堂客家大圍以及周所村屯田所遺址、紅圍和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了解了始興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對始興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宅、圍樓、古塔和古建築讚不絕口。
  • 葛劍雄委員:應儘快設立「中國旅遊日」
    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今天(12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呼籲,國家旅遊局應儘快對中國旅遊日的設立日期及早作出決策。   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葛劍雄和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副市長成嶽衝分別提交提案,建議將每年的5月19日設為「中國旅遊日」,以紀念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有「中華遊聖」之稱的徐霞客。
  • 葛劍雄:正視中國近代史中的文化衝突
    [導讀]葛劍雄認為,儘管燕京大學是教會學校,但是為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司徒雷登、洪業等一批人的價值不應該被歷史堙沒。——葛劍雄哈佛燕京學社是許多學子心目中的一個傳奇,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上世紀80年代亦曾赴哈佛燕京學社交流訪學,而他老師譚其驤先生的老師洪業更與哈佛燕京學社有一段很深的淵源。昨日書展,葛劍雄來到上海書展,主講「讀史與閱世——洪業、哈佛燕京學社(簡稱「哈燕社」)與近代史學研究」。
  • 葛劍雄:學歷史的用處不在於「用」
    葛劍雄:真正的歷史問題考的是思維《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內容繁雜,為什麼放那麼多料在一套給青少年看的書?葛劍雄分析:「數學課有沒有用?我現在70多歲了,我好像是這輩子以後都再也用不到數學了,這樣的話,當初是應不應該學呢?歷史也是這樣,我們學,或者不學,不都過得好好的嗎?這麼想的話,我們只是把這些問題簡單化,但是沒有看到這些歷史課上了之後,對一個孩子的人生會有影響。」
  • 葛劍雄教授:城市核心精神體現在人文藝術的特色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表示,城市核心精神體現在人文藝術的特色。葛劍雄認為,城市文化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行為規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人文藝術和相應的規則制度,以及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的產物。
  • 葛劍雄不再擔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由陳思和接任
    去年6月曾一度主動請辭的葛劍雄昨日(21日)起不再擔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一職,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接任。陳思和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現當代文學專家,曾長期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職務。 復旦大學圖書館葛劍雄館長因任期期滿,不再擔任館長職務 。
  • 葛劍雄再次當選全國政協常委 在其位盡其職
    據新華社電有「葛大炮」之稱的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再次當選全國政協常委,他表示,還要繼續講真話。葛劍雄說。  提議公車牌上顏色  做了六年全國政協常委,葛劍雄年年都能提出問計於民、毫不含糊的政協提案,並且追問到底、負責到底,因此得到了「葛大炮」之名。也有不少網民會在微博上給「老葛」建言獻策,他基本做到每問必復。  他的建言每每十分尖銳,鋒芒畢露。
  • 葛劍雄請辭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曾被稱「葛大炮」
    原標題:葛劍雄請辭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曾被稱「葛大炮」   中新社上海3月21日電 (記者 鄒瑞玥)復旦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21日發出公告稱,復旦大學圖書館葛劍雄館長因任期期滿,不再擔任館長職務,將返回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續任教授,任命中文系教授陳思和為圖書館館長。
  •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私塾」不能取代義務教育學校
    對此,近日正在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葛劍雄認為,在某些地方,一些機構打著國學、讀經的旗號,公然跟義務教育學校爭搶生源,這是不允許的。對這樣的機構,教育部門要採取措施予以取締。  葛劍雄說,國外有在家上學的現象,但是要經過當地相關部門批准。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家譜。家譜就是書寫、儲存家族記憶的晶片。家族祭祀、遊子尋根、生兒育女——最重要的參考指南都是家譜。我國人民修譜,最早始於何時?最早家譜是神馬模樣呢?已經無法確切考證。不過,東晉時期,家譜修撰不僅成為傳統,而且還出了專門研究家譜的人才,主要出在賈、王兩大家族,以至於後世常常把家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 預告 | 葛劍雄《黃河與中華文明》線上新書發布會
    聽葛劍雄教授介紹《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之緣起、他多年來持續關注並研究黃河的心得、本書有何新意、如何認識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關係等,諸多精彩話題,等你來一起開啟。嘉 賓葛劍雄,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著名學者,尤精於歷史地理、人口史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