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教授:城市核心精神體現在人文藝術的特色

2020-12-16 愛看頭條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10月29日報導「我們今天講文化,講城市文化,我想首先我們應該有一個共識,文化到底是指什麼?它是屬於哪一個概念?」10月29日下午,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主論壇在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拉開帷幕。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表示,城市核心精神體現在人文藝術的特色。

葛劍雄認為,城市文化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行為規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人文藝術和相應的規則制度,以及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的產物。

在葛劍雄看來,城市文化,精神層面應該表現在主流價值觀念的感召力、親和度、融合力和包容性。「而且我認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一個世界名城更應該體現在城市的這種契約精神、職業道德,城市核心的精神體現在人文藝術的特色。」葛劍雄說,城市文化的認同應該包括三部分。比如,成都這樣的城市是誰的城市?它首先是世世代代在這裡居住的原住民的城市。「如果一個城市變得他們都不認同了,這個城市就失去了歷史的根基。」葛劍雄同時也表示,城市也應該是移民們認同的城市。如果這個城市得不到移民的認同,那麼這個城市便是保守的,是封閉的,甚至是排外的城市。此外,它還應該是流動人口的城市,他們會傳遞這座城市的信息。「三部分人之間文化的碰撞,最後必然是共同促使文化的提升,形成一種富有活力的,開放的新城市文化。」

談及成都,葛劍雄對這座城市誇讚不已。他告訴記者,第一次到成都是在1981年,那時已經下午1點多,但餐廳內還是一派熱鬧的場景,「這種情況在上海是沒有的,菜品的味道我現在都還記得,印象很深。」葛劍雄說,成都應該吸引真正喜歡這裡、並且將個人生活跟這座城市聯繫起來的人。成都是一座宜居之城,同時也是欣欣向榮的發展中城市,吸引越多越多高素質的市民定居,這座城市也會一直向上發展。

葛劍雄認為,成都在物質文化建設中,還需要體現價值觀念和價值精神。在文化精神建設領域上,還需要有更多的引領,「比如說,川菜,很多人認為川菜就是辣。但這是錯的。川菜有1000多個菜譜,其中大部分是不辣的。所以我們今天川菜的傳播,不應該只體現在麻和辣,它應該是更精細的,是可以用普通食材做出的,老少皆宜的美味。而這個改變,不是靠餐飲行業,而是主流文化的引領。」

相關焦點

  • 構建城市人文精神
    和諧文化就是充滿人文精神的文化。 再次,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是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任務。城市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內在靈魂和生命,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和集中體現。人的素質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集中體現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 葛劍雄: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是始興的幸事
    昨天上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一行到始興調研古驛道文化副縣長鍾俊鋒陪同調研>葛劍雄教授一行先後來到隘子張發奎故居、滿堂客家大圍以及周所村屯田所遺址、紅圍和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了解了始興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對始興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宅、圍樓、古塔和古建築讚不絕口。
  • 葛劍雄: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是始興的幸事
    昨天上午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一行到始興調研古驛道文化副縣長鍾俊鋒陪同調研葛劍雄教授一行先後來到隘子張發奎故居、滿堂客家大圍以及周所村屯田所遺址、紅圍和東湖坪民俗文化村,了解了始興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對始興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宅、圍樓、古塔和古建築讚不絕口。
  • 人文精神與核心價值觀
    人文精神作為對人的生命過程的理解,凝聚著對人的生命過程的本質規定。由此人就成為「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類,因而是類存在物」(馬克思語)。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精神就成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從歷史上看,儘管人文精神的明確提出是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儒家學說就已經包含著人文精神的內容。可以說,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與人類共始終。
  • 葛劍雄:海納百川、職業精神與契約精神是海派文化重要特點
    葛劍雄首次站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帶領觀眾品讀起「中華文化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作為一位在上海生活了六十餘載的「本地通」,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對上海有著深刻的情感記憶,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演進更是如數家珍。
  • 「思南賞藝會」相約春日周末,葛劍雄開講「民樂與人文」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上海思南公館開講「民樂與歷史人文地理」。豔陽高照,人頭攢動,4月15日下午兩點,上海思南公館熱鬧異常。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此開講「民樂與歷史人文地理」。從4月15日起,「2018思南賞藝會」將持續舉辦八周,每周末都有各路藝術名家將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思南賞藝會」第一期的主題是「民樂與歷史人文地理」。
  • 傳承海派文化特色城市精神
    本報訊 (記者 張駿)昨天,市政協召開中心組學習會,邀請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俞吾金作 「對城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專題報告。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出席並講話。俞吾金教授就如何體現國際大都市文化共性與彰顯自身特性結合,體現歷史人文傳承與當代文化創新結合,提升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相匹配的城市文化水準,從哲學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同與會委員就傳承海派文化特色、城市精神等進行了交流探討。 (下轉第7版)(上接第1版)馮國勤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最具生命力的價值所在,是城市軟實力的集中體現。
  •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葛劍雄并州暢談山西    曾在國內一著名的人物類期刊上,看過一篇對復旦大學博導、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先生的專訪,印象頗深。該記者先是形容了葛先生在外界眼中的形象:「作為一名歷史地理學家,葛的足跡遍及全球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作為一名學識龐雜的人文學者,他熱衷於在媒體報端著文發言,對時事積極發表觀點。
  • 「2011城市榜」評委:人文精神是文化名城核心
    項曉煒認為,文化名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一座文化名城應有強烈的文化符號,這不僅表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還滲透在城市建設、城市風貌之中。  對於城市在現代化發展中出現的同質化問題,項曉煒用一種較為平和的心態看待。
  • 人文精神決定深圳精神走向
    針對我國當前的形勢,城市的人文精神建設可以考慮三個方面:一是「築城」,築城市的人文制度;二是「管市」,管理市場,建設現代化的信用制度;三是施「仁政」,提倡城市管理的民本精神。其中最有現實意義的是「築城」,就是要構建社會主義特色的、與中央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城市公益精神、公共精神。
  • 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 關切人文精神的回歸與重構
    他在致辭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與此相呼應,文化建設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開拓,新的發展。文化部重視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希望其作為跨學科高端研究機構,通過有效整合中國藝術研究院內外資源,重點研究藝術與人文領域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問題、重大問題,推進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創新。
  • 探討藝術IP與城市人文品牌鑄造,「藝起來」沙龍在深圳舉辦
    8月21日,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東莞市城市品牌創新中心承辦的「藝術IP與城市人文品牌鑄造」主題藝術沙龍活動在第八屆深圳國際IP授權產業博覽會論壇會場舉行。本次藝術沙龍是今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實施「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下稱「藝起來」)的重要活動項目之一,旨在集中梳理總結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實施以來的藝術成果和社會效益,並為未來發展模式探討新的思路。
  • 復旦教授葛劍雄:小學生要「從歷史認識中國」
    學生們認真聆聽葛教授的「夢想」課堂葛劍雄教授給孩子們講述「夢想」 本版圖片均為晚報 何雯亞 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 張騫 報導  他著作等身,堪稱史地巨擘;他治學嚴謹,為學術道德的楷模;他指導有方,是學生的慈父嚴師;他兼濟天下,是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風趣幽默,又敢於直言,是一位充滿人文情懷的明星學者。
  • 面對建築的「失語」:城市公共藝術如何體現城市的精神內核?
    ,作為現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不僅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內核,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而當代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板塊,一直是公共藝術領域建設的主力軍。10月18日,2020公共藝術與文化城市論壇在上方美術館舉行。圖為論壇現場。面對建築「失語」:城市公共藝術如何體現城市特色?
  • 教授葛劍雄:讀書風氣形成不依靠書店24小時營業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昨天在漢談讀書  「讀書最可貴之處在於無目的」    你是為了什麼而讀書?24小時不打烊書店有無存在的必要?昨天,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市政協開講軟實力和中國夢。講座結束後,這位復旦大學圖書館前館長分享了他的讀書觀點。  24小時書店別追求形式  4月8日晚,北京三聯書店試行24小時營業,一時間引起廣泛關注。它是否是實體書店扭轉形勢的有效途徑?
  • 「藝起來」主題沙龍走進深圳 深入探討「藝術IP與東莞城市人文品牌鑄造」
    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東莞如何為「共建人文灣區」貢獻應有的力量?在文化藝術領域又如何創新發力,鑄造東莞的人文品牌?今日(8月21日)下午,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東莞市城市品牌創新中心承辦的「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主題沙龍活動在第八屆深圳國際IP授權產業博覽會會場(深圳會展中心)舉行。
  • 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價值
    當透過眾多個案紛繁複雜的表象,去探尋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時,我們常常發現,醫學人文精神的缺乏恰是癥結所在。這種缺乏,體現在部分醫務人員的工作中,與個人修養、職業操守相關,也與社會教育缺失、理念錯位、醫療體制機制的不盡完善相關;這種缺乏,也存在於很多患者心中,既是浮躁心態的縮影,也反映了公眾對醫學認識的不足。因而,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
    ) 葛劍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在秦漢統一以後,黃河中下遊地區就以其「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華夏文化圈中公認的「中原」,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地。 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經的寶雞,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銅器。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文物精品展,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件文物。他見到寶雞這件文物後,心中一直納悶,這麼大造型的器物為什麼沒有銘文?
  • 藝術創作應弘揚人文精神
    藝術創作應弘揚人文精神 發表時間:2012-11-01   來源:人民日報同時,這個道理並不只適用於文章寫作,也適用於藝術創作。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載道」,一個重要內涵就是弘揚人文精神。這裡以當代現實主義繪畫為例,對藝術創作弘揚人文精神略陳管見。  現實主義注重表現時代、直面人生,是易於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的藝術手法。現實主義繪畫在20世紀後半葉進入興盛時期,成為當代中國繪畫創作的主流。
  • 如何收藏和理解藝術?何家英、葛劍雄做客藝術上海大講堂
    2019藝術上海大講堂現場10月26日,藝術上海大講堂邀請到彭峰、何家英、葛劍雄等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和學者演講,與會者300餘人,一天演講座無虛席,聽眾熱情高漲,演講精彩。本次活動開通線上、線下互動,為不能來現場的藝術愛好者,開通現場直播,在線人數達7000多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峰首先開講的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峰教授,其演講的題目是「當代藝術的兩種介入方式」,他認為藝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超然的審美經驗,介入就是要打破這種獨立自足的審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