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95年歷史的出版業老字號——中華書局,近幾年憑著「正說」歷史書系、《於丹〈論語〉心得》、《明亡清興六十年》、《國史十六講》等中國歷史文化普及讀物出版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引起各方關注。細想起來,中華書局決非「一夜躥紅」,它原本就是一家中外知名的出版機構,在中國的古籍整理與出版行業,更是佔有重要地位。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固然有機遇、機制等方面的原因,而深究起來,還在於它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傳統、厚重的文化底蘊、金子般的招牌(品牌)。
開啟民智 業績顯赫
成立於1912年的中華書局,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以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為主,雲集了梁啓超、于右任、範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舒新城等一大批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頗有影響的圖書,以及《大中華》、《新中華》、《學衡》等二十餘種深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
1958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項目的編輯出版任務。1949年以來,中華書局累計出書已達一萬多種,編輯出版的多種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以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新編諸子集成」、「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特別是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中華書局在古籍整理與出版領域的顯赫業績,最終確立了中華書局在業界及學術界的權威地位,在新聞出版總署2006年公布的《「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中,中華書局申報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本、《顧頡剛全集》、《中國古籍總目》、《長城叢書》、《大中華文庫》等16種圖書被列為規劃項目;在196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規劃項目中,中華書局承擔了39種,佔到總數的五分之一,再一次證明了中華書局在古籍整理類圖書的出版方面佔有的重要地位。
守正出新 發揮優勢
如何利用好近百年形成的品牌,如何維護品牌、發展品牌,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2003年底,中華書局在北京大學召開了「弘揚傳統,重塑品牌」座談會,袁行霈教授寄語中華書局要「守正出新」,給書局同仁很大啟發。大家終於形成共識,認識到「守正」就是要堅持中華書局90多年來所積澱的品牌和傳統文化整理出版的優勢,把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視為立身之本;「出新」就是要把書局已有的豐富資源有效地拓展、轉化,使之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歷史文化讀物。
中華書局新的領導班子明確提出了挺拔主業,保持品牌,突出重點,在堅持中華書局的學術傳統、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向相關、相近的領域拓展,形成適應市場和現代讀者需求的多層次出書格局的新的出版思路。根據這一思路,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全國古籍整理重點圖書規劃項目以及書局自身確定的重點項目和高品位的學術著作,作為整個書局產品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繼續得到高度重視。2005-2006年,已經較好地完成了《黃侃文集》、《南明史》、《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大中華文庫」之《列子》、《新編千家詩》等十多種「十五」、「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的編輯出版任務,同時啟動了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等國家重大出版工程、重點規劃項目的編輯出版工作。其他如《讀史方輿紀要》、《尚書校釋譯論》、《全唐文補編》、《清代蒙藏回部典匯》等一批新的古籍整理類圖書的相繼出版,也得到了學術界一致好評。
2003年底,中華書局明確提出了出版學術大家文集的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整理出版了《岑仲勉著作集》、《陳夢家著作集》、《張政烺文史論集》、《王毓銓史論集》、《王鍾翰清史論集》等等。總字數達兩千多萬字的《顧頡剛全集》將於2007年陸續面世,這是史學界,甚至整個學術文化界都很關注的項目。
今年中華書局將出版新書620多種,加上重印書,總品種將達到1000種左右。具體到古籍整理類圖書的出版,除提高重點規劃項目的完成率,進一步配套完善重點叢書套書外,將加大原創性古籍整理、影印類(稀見資料和實用古籍並重)圖書的規劃和實施力度;為適應當前新的學術研究需要,策劃、設計新的叢書、套書,逐步實現為國學研究提供必備「基本書」的目標。在學術著作的出版方面,重點是出好現當代著名學者的著作集、文集,同時加大對港臺及海外著名學者著作的出版,緊跟學術潮流,加大反映學術前沿思想和成果的圖書的策劃和實施,始終立足於圖書的學術質量和文化積累價值,而不去簡單地追求品種數量。
開拓創新 傳播文化
在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編好、出好古籍整理和學術著作類圖書的同時,近年來,中華書局又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品牌,開拓創新,在傳統文化普及類圖書的出版方面,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業績。2004年,書局成立了大眾讀物編輯室,陸續推出了《正說清朝十二帝》、《正說明朝十六帝》等「正說系列」圖書,以及其他面向大眾的普及性歷史讀物,受到廣大讀者的普遍歡迎,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特別是2006年11月推出的《於丹〈論語〉心得》,出版三個多月,銷售超300萬冊,創造了一個業界奇蹟。
除了在大眾普及讀物領域突飛猛進外,在「學術普及讀物」領域,他們推出了《順生論》、《禪外說禪》等5種「張中行系列作品」以及《國史十六講》、《萬曆十五年》等,這個領域的出現,改變了中華書局只出版艱深學術著作的觀念。在「經典普及讀本」領域,推出了「中華經典藏書」系列以及《史記》、《三國志》的白話文普及本等。這個大膽嘗試,不僅很好地利用了品牌優勢,而且成為古籍整理圖書與大眾普及讀物之間的橋梁。
近年來,中華書局切實貫徹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大力開展圖書對外貿易,讓更多的好書走向世界。由於好書越來越多,中華書局的版權輸出品種也在迅速增加。2005-2006年,「正說」歷史書系、《帝國軍團》、《國史十六講》、《周思源看紅樓》、《於丹〈論語〉心得》、《明亡清興六十年》、《三國前傳》等近40種圖書的版權相繼輸出到海外和港臺地區。另外,多年以來,中華書局的很多古籍書、學術書還直接銷往日本、美國及港臺地區,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培養了中華版圖書相對固定的讀者群,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書局在國際上的影響,提升了中華書局的國際形象。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市場的檢驗中華書局對於自己的使命有了新的認識。中華書局總編輯李巖認為「古籍整理和學術出版重鎮」的傳統定義已不能完全涵括「中華書局」的品牌他們決定將其調整為「傳統文化出版重鎮」。他表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華書局的出版宗旨將從「弘揚傳統、服務學術」逐步遞進到「傳播文化、優化生活」成為中國乃至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文化內容提供商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創新繼承和弘揚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