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翁向紅
武漢重啟110多天,中華書局捐贈的110萬碼洋圖書已經進入湖北35家醫院、學校、社區、機關和報社的圖書室。
接受捐贈的35家單位,本來都有自己的圖書室、資料室,但中華書局的書一到,大家不約而同,把圖書室和資料室C位騰出來,把中華書局的書請上去,「因為中華書局的書,無論是從內容到包裝,都最有名士範兒。」
近日,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徐俊先生接受了楚天都市報專訪。
做傳統文化出版,中華書局是最專業的。讀傳統文化,選中華書局就對了
記者:我們經常說,人有人格,報有報格,社有社格,中華書局的名士範兒應該也體現了徐總您的格調。中華書局是出版傳統文化典籍的國家大社,您在出版內容和出版環節的掌握和把關上,和別的出版社有什麼不同呢?
徐俊:感謝楚天都市報的支持和各個接受捐贈單位對中華書局圖書的厚愛。我不敢說中華書局有名士範兒,我想名士範兒應該是廣大讀者對我們圖書所具有的鮮明的文化特徵的一個印象式的概括。中華書局一直追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如果這樣理解,我也認同讀者的這種判斷。不過我們更願意用「專業水準+時代精神」來定義書局出版的格調。「做傳統文化出版,我們是最專業的;讀傳統文化,選中華書局就對了。」我們希望能做到這樣。
對於108年歷史的中華書局來說,個人的影響是有限的。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傳播重鎮的中華書局,主要得益於他的百年傳統和稟賦,還有近幾十年來幾代人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產品建設的努力。回顧中華書局的歷史,我們的前輩總是能夠在時代和讀者最需要的時候,適時推出適合時代和讀者需要的產品,在社會和文化的變革中,從未缺位,這是我們的傳統,也是我們的目標。中華書局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版的代表產品,如老中華書局的《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資治通鑑》《全唐詩》《全宋詞》,點校本「二十四史」「新編諸子集成」「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以及近年來廣受歡迎的「中華國學文庫」「中華經典藏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等,都當得起這個評價。讀者的認同、認可,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和鼓舞。
疫後需要重建的不只是我們的正常生活,還有我們的精神世界,重建需要向前的信心,重建需要傳統智慧的借鑑
記者:這次對湖北的圖書捐贈,針對目標讀者不同的醫院、學校、社區、機關和報社,您和中華書局在書目的選擇上有哪些不同?
徐俊:今年以來,武漢各界民眾的抗疫行動和精神,一直給我們非常多的感動。書局的老領導九十高齡的程毅中先生,我們本希望以請程先生跟我們年輕編輯座談的形式為他祝壽,後來程先生給我多次打電話,一再婉拒任何形式的祝壽活動,他表示要捐出自己的稿費,指定捐給武漢中心醫院一線醫務人員。程先生說,90歲生日,捐一點稿費,表達自己的心意,也為自己的生日做一點有意義的事。他還說,疫情之下才理解古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良醫越多越好。程先生就是中國人的代表,說出了我們的心聲。我們一直有一個想法,希望能夠在疫後重建中,為武漢人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們認為需要重建的不只是我們的正常生活,還有我們的精神世界,重建需要向前的信心,重建需要傳統智慧的借鑑。要特別感謝楚天都市報幫我們在「4·23讀書日」活動中完成我們的捐贈意願。
中華書局專注於傳統文化出版一百多年,我們的圖書有豐富的結構,從普及到研究,從學生到大眾,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對應讀物。我們這次拿出看家的圖書進行捐贈,選擇的書目也是充分考慮了不同機構讀者對象的閱讀需求。這次捐贈對象有14家中小學的圖書館。我們選擇了《聲律啟蒙》《千家詩》《中華神話故事》《重讀先烈詩章》等適合小學生閱讀的送給小學圖書館。初高中生可以進行更深入的閱讀,我們捐贈了《論語譯註》《重讀抗戰家書》,中華經典藏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中小學傳統文化必讀經典、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叢書等,有助於中學生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更輕鬆學習迎考。七家醫院、社區和一般機構的圖書館,我們主要捐贈傳統文化的大眾讀物,如《萬曆十五年》《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中華生活經典、四大名著名家點評、中國古代書法名家名碑名本、中華傳統詩詞經典等。對於報社閱讀室,我們考慮報社的工作需要經常查核文獻材料,所以是以書局最核心的古籍整理圖書為重點,如點校本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全唐詩》《全宋詞》等。希望大家能從我們的圖書中各有所獲。
記者:看到您們捐贈的傳統文化典籍,很多讀者大呼過癮,還有人說終於看到了從前只在課本注釋的小字裡看到過的書籍。但這個年代的讀者,很容易在浩瀚的故紙堆和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前陷入恐懼和迷亂,請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從何處入門?哪些書是必讀的經典?
徐俊:要說如何入門、如何有效地閱讀,我特別主張經典閱讀,入門可以藉助各種選本讀本,可以藉助前人的闡釋講解,但都代替不了經典的整本書閱讀,經典原著的閱讀是最有效的閱讀。另外,通過我們對廣大讀者選擇的調研,距古已遠的現階段,如果你不滿足於略有所知,我覺得經典的注釋和翻譯,仍然是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比如讀《論語》,首選就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經典的註譯本,本身也可以成為經典,楊伯峻先生的《論語》《孟子》《左傳》註譯,就是這樣的經典。所謂必讀的經典,這個提法比較寬泛,還是要區分讀者需求,前輩大師開過很多必讀書單,數量懸殊,也是因為針對性不同。所以我主張讀者給自己一個分階段的閱讀目標,從基礎開始,不斷進階,達到一定閱讀量後,也不妨再回頭讀一些或者重溫一下那些最基礎的書。我個人空閒時間會讀我們出的一些傳統文化蒙學讀物,一些非常初級的讀物,但也往往都會有所得。比如我們都知道張元濟先生的一副名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後來我知道原聯是清代姚文田的書房聯,年初我們的三全本《格言聯璧》出來,午間翻讀,赫然在目,竟然是開篇第一條:「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這就是所謂開卷有益吧,所以前人說得好,最好的閱讀方法,就是現在開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