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17月滿中秋人團圓
親們,今天是周二,不到48小時就是中秋節了!盼星星盼月亮咱終於迎來了2016下半年第二個三天小長假!節日計劃你列好了嗎?關於中秋的習俗你又知道多少?
在中國,中秋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習俗了。但其實在咱大貴州有著不少獨特的中秋習俗你都知道是哪些嗎?
「偷瓜送子」的習俗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的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裡好心的小夥子們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裡,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在冬瓜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孕了,受瓜人便要好好感謝這群小夥子。此後,這對夫婦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後生育的夫婦,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侗族的偷月亮菜
貴州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餵!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清鎮市·瓜燈節
每逢中秋佳節,清鎮市的當地群眾都要選取金瓜、南瓜或西瓜來雕「瓜燈」,寄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而一件成功的瓜燈作品,要體現「刻、鏤、刮、挑、繪」 5 種工藝,「形、色、光、聲、動」 5 個特色。
近年來,瓜燈雕刻的文字和圖案已有較大翻新,除「五穀豐登」、「歡度中秋」等傳統燈外,「二龍戲珠」、「百鳥朝鳳」、「嫦娥奔月」等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歷史神話人物也在瓜燈上出現,充分展示了民間精湛的雕刻技藝。
舉辦「中秋瓜燈節」已成為清鎮市的傳統活動,在2009年,清鎮的「中秋瓜燈節」更被貴陽市政府列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習俗之【摸秋】
「摸秋」,是以前很流行的一個習俗。參與的主體主要是小孩子。
秋天正是收穫的季節,田野裡,甘蔗甜了,豆子黃了,柚子、桔子也熟了。
以前小時沒什麼吃的,到了中秋的深夜,幾個要好的小孩子結伴,一起去「摸秋」,其實就是去田裡偷點東西吃。那時大人們都會交待小孩子:出去「摸秋」,就是吃一點,不能吃得太多了,更不能把東西偷回家;二是不能害了人家,把人家田裡的東西搞到亂七八糟,影響人家的收成。
對於「摸秋」,大多村民心裡都很平淡,自己家裡也有小孩子,吃點沒啥,有的村民還高興,認為小孩子到自家地裡「摸秋」,是因為自己的莊稼長得好。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家各戶東西都吃不完,中秋「摸秋」的習俗已基本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偷」。
習俗之【趕天狗】
「趕天狗」,民間也叫「趕豺狗」。《餘江縣誌》記載:燒瓦燈之後,小孩執火把(用稻草紮成的),在屋前房後行走,邊走邊喊「趕豺狗呀……」為的是保家裡六畜平安;在以前,年長者還拿出鳥統、土炮,朝天鳴放,很是熱鬧。
後來,「趕豺狗」也慢慢變成了一個村莊的集體活動。在深夜11點左右,全村的青壯年男子,一起集合,從村口向外跑,要圍著整個村莊跑一圈,跑的時候要敲鑼打鼓,大家還要高聲呼叫,有時還要拿竹杆,邊跑邊打地,就是要弄出巨大的聲響,要把野獸嚇跑。這樣的活動儀式預示著整個村莊六畜平安、人丁興旺。
現在,青壯年男子基本都外出了,這樣的活動大多停止了。有的村莊還會組織幾個在家的青壯年男子,在村口敲鑼打鼓,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
習俗之【拜月】
中秋拜月是已消失的習俗之一,在民間,有些地方也叫「請娘娘」。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禡,但都把神像供或掛在月出方向,擺上供品,包括柚子、芋頭、香蕉、菱角、花生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說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由於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
「拜月」,是一種很莊重的儀式。在夜深月明之時,四周寂靜,擇一清靜無風之所,熄滅燈光,所有人端坐,心誠,不能有絲毫雜念,連小孩都不能大聲喧鬧,來回奔跑。「拜月」開始之時,必燒頭香,點香燭,婦女先拜,兒童次拜。關於「拜月」,很多參拜的人都希望月神顯靈,預示全家人幸福平安。怎麼才知道「月神」顯靈呢,主要是看香燭的火焰,如有微風吹來,火焰就會吹向一邊,據說這是月神在開始顯靈了;這時,大家又接著輪流去拜。更期盼的是第二步:婦女們會用手架著一個竹簸箕,在供品之上,據說「月神」在享用供品之時,竹簸箕就會有規律地不斷「點頭」,神乎其神。
其實,現在想一想,這個儀式只是一種心理感應,參加儀式有很多人,只要稍微走動,就會形成微風,香燭的火焰自然向斜;而架竹簸箕,考的卻是耐性,時間長了,手會酸,自然就架不住,也就請不來「月神」。而請不來「月神」,大家又總以為自己心不誠。
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迷信,一些年長的婦女去世之後,這個習俗也慢慢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