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羅氏百人來到南安梅山 400多年來首次回鄉祭祖

2020-12-09 東南網泉州頻道

400多年永泰羅氏百人首次回梅山祭祖

永泰羅氏第一次回鄉祭祖合影留念。

東南網2月19日訊(海絲商報記者 黃俊濤 黃奕群 文/圖)18日,福州永泰縣清涼鎮北鬥村123人驅車122公裡,來到南安市梅山鎮東垵村,400多年來首次參加每年一次的羅氏祭祖活動。

「終於圓了永泰羅氏幾代人的心願」

18日上午8時30分左右,300多名東垵村村民站在村口,等待著從永泰遠道而來的羅氏宗親。9時30分許,30輛小車緩緩駛入村口。看到大家夾道歡迎,大鼓齊鳴,永泰羅氏宗親們也紛紛下車,與大家問好。

在東垵村村民的陪伴下,123名永泰羅氏宗親很快便入鄉隨俗。每個人手裡捧著香,來到「昭明堂」祈福祈禱。隨後,一行人來到羅氏祖祠進行祭祖。

在祖祠裡裡外外,已經擺上了一張張裝滿貢品的桌子。永泰羅氏宗親們紛紛從車上搬來貢品放置在桌子上。祭祖時,東垵村75歲的老人羅炳煌朗讀祭文,隨後鞭炮煙花齊放,每個人都捧著香開始祭祖,場面熱鬧非凡。

永泰76歲老人羅榮光,已經滿頭白髮。作為此次回鄉祭祖中年齡最大的他,非常高興。「很激動!我第一次和120多名宗親回鄉祭祖,終於圓了永泰羅氏幾代人的心願。雖然這麼多年未能聯繫上,但是在習俗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以後每年都會回鄉祭祖」

「考慮到安全問題,這次將人數限制到123人。6點我們就開始集合,7點出發,9點到梅山。」永泰人羅月明告訴記者,他們那裡的羅氏有425人,當得知自己的根在梅山東垵村,而且當日是祭祖,很多宗親都想過來。

「在永泰,我們每年祭祖都是在大年三十。雖然祭祖時間不一樣,但是貢品,祭祖步驟都是一樣的。以後,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回梅山東垵村參與祭祖。」羅月明說。

永泰人羅國星說,這次有幸首次回鄉祭祖,希望兩地羅氏宗親在緬懷先祖的同時,弘揚先祖美德,加強宗親聯誼,團結在一起。

據悉,羅氏的始祖是祝融。到明朝中期,二十六世應隆公來到蘆川南臺(今向陽),生了3個兒子。其中建樂公系在九都,建順公系在美林,建安公系在梅山東垵村。之後,建安公的孫子振山公有4個兒子,老大君安公留在東垵村,老二國章公去了永泰,老三去了尤溪,老四去了沙縣。

2018年,永泰羅月明依靠祖祠裡唯一的燈號「十六都」尋根,並通過一個泉州戰友,得知十六都是在南安梅山。後來羅月明的兒子前來,通過翻閱族譜,最終確認東垵村便是永泰羅氏的發源地。2018年3月5日,近百名羅氏宗親來梅山東垵村進行認祖。

東垵村黨支部書記羅書慶表示,此次兩村共同參與正月十四祭祖,是羅氏一大盛事。他希望兩地羅氏宗親能團結友愛、開拓進取,為宗親的興旺發達作貢獻。

相關焦點

  • 永泰近百名羅氏宗親到南安梅山東垵村祭祖
    羅炳煌拿出寓意葉落歸根的「鄉土」和寓意香火永續的「香灰」,遞給永泰宗親。  6日,福州永泰縣清涼鎮北鬥村近百名羅氏宗親來到南安市梅山鎮東垵村開展祭祖活動。400年前,羅氏振山公的兩個兒子分開,一個在東垵村,一個去了永泰。
  • 臺灣高雄鄭氏娘祖媽宗親時隔 200多年首次回鄉祭祖
    ­  昨日,臺灣高雄鄭氏娘祖媽宗親會一行30人到石井延平王祠(鄭氏家廟)祭祖。不同尋常的是,這支鄭氏宗親是在清朝時離開石井的,這是他們200多年來第一次重回家鄉認祖歸宗。­  「三跪六拜九叩首。」昨日10時許,宗親會的30名宗親在延平王祠內,莊重祭拜宣讀祭文。­  「我們要用最高禮節來祭祖,表達內心的激動之情。」
  • 閩南李氏始祖五山君懷公誕辰872周年 三千宗親回鄉祭祖
    三千宗親同祭祖  據了解,君懷公原名李君懷,曾任泉州路萬戶府參事、濠州節度使、五州節度使,誥封為「南靖王」,他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到閩南。今年,在榕橋舉行如此大型的活動還是首次。」柳城街道祥堂村相關負責人說,榕橋作為李贄的祖籍地,從今年2月開始就成立領導小組,籌備祭祖活動。  「李贄是明末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世界各地都在弘揚他反對封建禮節習俗的開拓精神。」該負責人表示,12日零時開始,各個地方的李氏代表,帶著雞、豬、羊「三牲」來到現場進行祭祖,表示對祖宗的敬意。
  • 南安眉山鄉臺灣石氏後裔回鄉謁祖 希望聯合各地宗親修繕祖厝
    ­  臺灣臺北石怡記宗親管理委員會會長、眉山鄉小眉村石氏後裔石長勳歷經艱難,終於找到自己的根,並於3日首次回鄉謁祖。­  「這是臺灣臺北石怡記宗親管理委員會成員的大合照,現在有200多人,這些人和在座的都是同根同源……」昨日,60歲的石長勳格外激動,這是他首次踏上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眉山鄉,與石氏宗親共聚一堂話家常,向小眉村宗親介紹臺灣石氏宗親家族歷史和現狀。
  • 甘肅一座明代古城,400多年前的軍事要塞,如今仍有百人居住
    這座古城名為永泰古城,修建於明朝時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城城圍約1.7公裡,城牆高12米,城基厚6米,而作為一個古代軍事要塞,在防禦作戰方面做了諸多配置。當時城內駐紮了大約2000多名士兵,包括騎兵500多人,此外還裝備了部分火器。
  • 南安梅山芙蓉李氏修身謹行族規孕育僑界巨擘
    南安梅山芙蓉李氏族規倡廉重義,務勤崇儉,在族規家訓的精神推動下,族內賢達輩出,既有為民伸張正義的清官,也有赴國難不懼殉軀的武將,還有愛國愛鄉的傑出僑領——現代典範人物故事讓家風家訓更具說服力核心提示南安梅山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已於日前完工
  • 南安市家居產業招商推介會明日在梅山舉行
    以梅山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該鎮的家具企業以加工生產為主,並逐步向「生產-銷售-售後服務」方向發展。1995-1997年,以梅山為代表的南安東北部鄉鎮家具創業人們,大膽「走出去」,奔赴全國各地創業,許多人在廣東落地生根,促成當地形成品牌家具集聚區。
  • 南安梅山芸塘村評選表彰兩位好兒子
    ­  昨日上午,南安梅山芸塘村評選表彰兩位芸塘好兒子陳再福和陳加全,200多名學生、家長以及芸塘村村民齊聚芸美小學,接受「孝道」的薰陶。­  「72歲的村民陳再福一直陪伴照顧母親,直到母親102歲過世。40多歲的村民陳加全在外拼搏,不忘家中父母,每個禮拜都回來照顧父母。他們的故事,值得大家去學習。」
  • 海內外數千林氏宗親 昨南安祭祖紀念比幹
    閩南網12月7日訊 昨天,為紀念比幹殉國3044年,數千名來自海內外的林氏宗親相聚南安官橋內厝,他們身著盛裝,共同祭祖拜謁。  史料記載,商朝殷太師封於比,故名比幹,是一位愛國忠臣和政治家。他為民請命、冒死進諫,直到遭殘暴的紂王剖心殉國,被譽為「亙古忠臣」。比幹的遺孤賜姓林氏,3000多年來,後裔逐漸遍及海內外。
  • 臺灣前「參謀總長」羅本立回鄉祭祖的七天七夜
    安徽商報月日訊 4月3日12時50分,臺前「參謀總長」羅本立從香港轉機回到闊別60年的家鄉合肥祭祖,實現了一位遊子多年的夙願,本報曾對此作過報導。昨日,羅本立在大陸的獨生兒子羅法榮,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羅本立此次回鄉7天7夜的經歷。  A.重踏故土  4月3日,合肥的天空下著小雨。
  • 四千閩南李氏宗親相聚南安水頭祭祖爭「龍旗」
    4000名閩南李氏宗親參加宴會。  宴會過後是慶典的「重頭戲」——329個村莊派代表爭奪「龍旗」,確定明年祭祖慶典的主辦村莊。  樸山村老年協會會長李和平表示,他們村去年農曆十月初十奪得「龍旗」,當時全村沸騰。他們從那個時候就開始籌備這場慶典,並為慶典籌集了400多萬元。  李和平表示,祭祖爭「龍旗」的習俗由來已久,閩南李氏家族有強烈的宗親觀念,都把爭得舉辦權當作一種巨大的榮耀。
  • 絲綢之路上的永泰古城,城池酷像大金龜,400年從沒被攻破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座絲綢之路上,仍然還活著的古城,永泰龜城。我們下飛機後,從蘭州機場取車出發,2個半小時就來到了白銀。航拍下的永泰龜城城池酷像大金龜,還能看到古城四周的護城河,城牆保存完整,旁邊的烽火臺、邊樓和樓門等都清淅可見。
  • 臺灣呂氏宗親在福建尋根祭祖
    10月8日至9日,由臺灣著名人士呂傳勝率領的臺灣呂氏宗親一行51人在福建省南靖縣進行了一系列尋根祭祖活動。據悉,這已是臺灣呂氏宗親第五次組團前來尋根祭祖,其中,近一半的人是首次回到南靖。   現在臺灣桃園一帶的呂氏宗親大部分是260多年前由南靖呂厝遷移過去的,目前已在臺繁衍了11代,共6000多人。
  • 江門羅氏大宗祠:藏身古村落 距今已300多年(圖)
    7月15日,記者來到良溪村。良溪村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村前的池塘開闊,碧波蕩漾,繁茂的古榕濃蔭蔽天。水、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指導的村落建設布局。踩過一塊塊堅實的青石板,穿過一座座古樸的民居,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宗祠傲然挺立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羅氏大宗祠。
  • 南安歷史人物短視頻動漫發布啦!
    唐肅宗加封「田都大元帥」,賜遷海青屍骨回鄉安葬,雷海青墓與祠堂位位於羅東鎮振興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稱坑口宮。宋代開始建廟祭祀海青,稱為「田都元帥廟」,因他是黎園樂師,閩南、潮汕戲班尊奉海青為戲神。南安高蓋山白雲室、九日山、清源山都曾留下他讀書的身影。歐陽詹的才學傳遍八閩,甚至京師都有了他的文名。宰相常袞更是用靈芝、芙蓉來比喻他的才學。唐貞元二年(786年),本無心科舉功名的歐陽詹,因父母期盼、師友激勵,赴長安參加進士應試,開創自隋代以來泉州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先河。6年後,考中進士,名列第二,成為泉州歷史上首位進士,開八閩文教之先,被譽為「八閩文化先驅者」。
  • 念先人懷桑梓 青田華僑30載風雨無阻回鄉祭祖
    青田宣傳部 供圖   (原題:念先人懷桑梓 浙江青田華僑30載風雨無阻回鄉祭祖 )  中新網麗水4月4日電(見習記者 李倩倩 通訊員 林園園) 清明至,清風徐徐。當車子緩緩駛向浙江省青田縣溫溪鎮沙埠村,剛從義大利回國的青田華僑周蓉芬,拿出近幾天準備的詩歌,不斷斟酌著。
  • 山西洪洞大槐樹子孫回鄉祭祖 將「老家元素」帶走傳承
    劉小紅 攝中新網臨汾9月2日電 題:山西洪洞大槐樹子孫回鄉祭祖 將「老家元素」帶走傳承作者 劉小紅9月2日,「華人老家」山西臨汾洪洞大槐樹舉辦庚子年中元節祭祖大典。當天,79歲的費先生從山東德州趕赴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景區門口給家人打電話說:「我回老家了」。
  • 南安這個人牛,活了90歲,詩書傳家狀元贊!
    蘇希栻故居中,當年的「進士」匾被粉刷一新。 400多年前,一位七旬老人在《重修雪峰巖樓記》中這樣記載:「南邑迤西諸山,莫大於吾鄉之楊梅,吾家世宅於其下。山之半有雪峰巖焉,為真覺禪師葬親之所,而樗拙和尚作為巖宇以奉其香火也。」此人便是明代進士蘇希栻。明朝時期,雪峰寺歷經六次大修,他參與其三。如今能追溯到的最早雪峰寺志版本,正是由這位明代南安人編纂的。
  • 南安詩山廣澤尊王金身首次赴臺巡香(圖)
    南安詩山廣澤尊王金身首次赴臺巡香(圖) 2014年07月29日 11:51:40  來源:福建日報
  • 瀘州敘永「羅氏家族」:上大學前 先來祠堂背家訓
    羅家祠堂位於瀘州敘永縣兩河鎮太平山村,有兩百多年歷史了。與羅竹一起參加「成人禮」的,還有另外4名羅姓準大學生。「詩書傳家,教育羅家的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大林後山羅氏宗親協調委員會主任羅先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是活動的目的,也是祖訓傳承下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