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技法揭秘《筆勢論十二章》

2020-12-06 中國書畫藝術網

《筆勢論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認為是王羲之對寫字技法的揭秘的書論名篇,其從用筆而方,論及藏鋒、側筆、結筆、翻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而言,合體字,則有「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從布白而言,則論「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等等。和此前的傳世書學理論比較,顯然王羲之書論中的技法內容更為廣泛而系統,是書法人練習書法的最好技法指導理論。

相關焦點

  • 房弘毅書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附譯文,高清全本,寫字技法的...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被公認為是寫字技法深入淺出解密的書法理論名篇,於其他傳世書法理論相比較,王羲之的筆勢論中 筆法技法更廣泛更系統,是書法家必須學習的書法專著,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以及所有學習書法的人員,王羲之的筆勢意味都會被融入到書法中去,達到古人書法藝術的深度。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論筆勢
    在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談到書法的用筆的筆勢是說: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大意是說書法中:作字行文用筆的方法,有好幾種筆勢,羅列起來都不相同。具體到那些經典的作品,筆勢是非常微妙的,不同的作品和審美理想可能就會帶來不同的筆勢意趣。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辨偽
    《筆勢論十二章》,傳為王羲之傳授其子王獻之的一本書法秘訣。在書的序言中,王羲之說發現王獻之有超乎常人的書法天賦,便不顧及"父不傳子"的禮教規矩,書《樂毅論》一篇及筆勢十二章傳授給王獻之。囑咐王獻之要把它視為"家珍家寶",不可讓外人知道。
  • 趙楷經典|房弘毅趙楷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美字當頭
    相傳書聖為了將他一生書法研究所得傳給後,專門書寫了這部《筆勢論十二章》作。更有一說這是他作為秘訣傳給他的學生與族人的,只是後來,書法名家越來越多,學習王羲之先生書法的也多了,因此反而就公開成了大眾學習的「秘笈」。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原文 譯文)摘錄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原文 譯文)摘錄第四章:說點章原文 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慄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說點章譯文 每落一點,都要峻厚像大石塊立在街心,或者要像蹲踞的鴟chī梟,或者像遊動的蝌蚪,或者像瓜瓣,或者像慄子,落筆處如貓頭鷹的尖嘴,出尖的地方像老鼠屎。
  • 練習書法到底有沒有秘訣?王羲之密不外傳的秘籍全在這裡了
    練習書法到底有沒有秘訣?那麼多書法老師都說自己的這套方法更有效。那麼到底誰的更權威?今天我整理了幅娓娓道圖,這是書聖王羲之強調一定要保密的家族傳承的書法秘籍,全部都是練字乾貨。現在呈現給大家。相信對於準備練字的你,一定能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
  • 筆勢是體勢構成的基點,談談書法的筆勢
    如蔡邕之《九勢》、索靖的《草書勢》,以及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等,都對書法之勢作了精闢的論述,並且把「勢」擺在了極高的位置。蔡邕就認為凡得其所言之「九勢」,則「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但古人之論書勢,或是論述書勢之重要性,或對各點畫之勢如何表現進行闡述,且大多集中於筆勢。在今人對書勢的研究中,也大多是針對筆勢而言,如黃簡先生的《筆勢的定義和要點》等。
  • 讀《筆勢論》,賞「宋尚意」
    宋人尚意:即宋代書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蘇軾說:「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黃庭堅亦說:「老夫之書,本無法也,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兩位大師有嚴肅的發言,也有宋代史料《獨醒雜誌》記載師徒二人的嬉言:魯直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對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兩人玩笑,顯然出自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肢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形醜而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
  • 什麼是筆勢,知識點都在這裡,建議收藏好
    我們常說的「勢」,有筆勢、體勢,書法當中每一筆畫的姿勢和形態就是「筆勢」,所有筆畫組合而成的態勢,叫書法字體的「體勢」。學書法,筆法是最基本的功底。筆法要根據不同字體的態勢做相應的變化,比如同樣寫長撇畫,又分為豎撇和直撇,寫捺畫也有長捺平捺的書寫區別。
  • 書法的重要概念——筆勢
    筆勢是書法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用好這支毛筆、寫好字的關鍵之一。關於筆勢的最早、最著名的論述,見東漢蔡邕所著的《九勢》。這篇只有200多字的短文,多次出現「勢」字,全文如下: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 書法的筆勢與體勢
    書法形式的「形」是客觀存在,技法的探討當然以「形」的完成作為終極目標一一藝術作品的完成,包括技巧、筆法、結構、章法等整體效果的統一展現。但無獨有偶,偏偏在早熟的古典書法理論中,充滿了對「形」以外的「勢」的熱情謳歌。  早期的書論在立足點的選擇上還顯示出相當幼稚的特徵。在書法早已脫離象形階段,走向抽象結構多年之後,理論家們卻置「六書」總旨不顧,在書論中大談山蜂、騰蛇、龜文、龍麟之類的形象比喻,似乎不從中發現一些自然形象的巧合對應就不足以顯示書法之美妙來似的。
  • 書法技法的構成
    改造自然的欲望,以至對美的創造理想,都對書法技法的生成與發展的內在理路上給予了支持和規定。書法技法在其系統形成過程中滲透了大量的主體創造心理的物化痕跡。人的文化心理作為自然、社會與藝術關係構成的中介,有著生理、心理、文化經驗等構成要素。前人論書法,以為書雖一藝,皆是主體人格的外化,所謂「書雖一藝,與性、道通」(清·何紹基)。明人項穆在《書法雅言》中的一段話更具典型性:「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
  • 書無百日功:學書法當用畢生之力
    速成的「書無百日工」之說,源自託名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並序》。傳世文獻中,這篇談論筆勢技法的文章,最初收錄在晚唐人彙編的《墨藪》裡,題為《筆陣圖十二章並序》。篇首的序文,一副王羲之向王獻之私授秘訣的口吻,末有這樣一段話: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之心,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 王羲之《筆勢論》原文+譯文,讀懂熟用必成大家
    這是中國書聖王羲之集畢生所學與體驗,留給兒子王子敬的書法秘籍。王羲之在《序》中明確告誡兒子,這個筆論,是家寶家珍,不要傳播給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給朋友們看。學習後,會在世間享有名譽。 本文共12章,是中國書法界最高的書法理論,是書法愛好者的寶貴指導綱要。
  • 一種歷史規定下的規律構成--書法技法
    這對於我們認識書法技法生成與發展的內在理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探討書法技法構成的內在理論,有助於我們從更深層面上全面理解和把握書法技法,並以此作為邏輯起點,正確把握現代社會中大眾文化背景下書法藝術的繼承和創新。
  • 劉小晴著作《圖說書法技法》節選
    劉小晴老師一生著作等身,不少理論著作是包括學校書法教育在內的各類、各級書法教育的必備教材和指導工具書,具有全國性的學術權威和理論影響力。 為了更好地傳播和分享劉小晴老師的理論成就,秋海堂劉小晴書法工作室將陸續選載劉小晴老師的部分理論著作。即日起,先節選刊登劉小晴老師的理論著作《圖說書法技法》。敬請關注。
  • 王羲之的書法原則:結字是基礎,筆勢是裝飾,用筆是技法
    王僧虔曾作《筆意贊》,說出了書法作為藝術的關鍵,「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什麼樣的書法叫做好的書法?當然是神採和形質俱全的!那麼,這種神採和形質是怎麼來的呢?王僧虔也說了,「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警》,次寫《黃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
  • 米芾是中國書法技法的第一人
    那麼這些大家中,誰是書法技法水平最高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書法的發展歷程。最具影響力的當屬王羲之, 他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史上稱其筆勢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健,加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等書法諸家之烘託,魏晉書法空前繁榮,是中國書法史的第一個高峰。
  • 書法如何取勢
    勢,有筆勢、體勢,每一筆畫本身之勢為「筆勢」,眾畫結合之勢為「體勢」,字與字間章法之勢曰「形勢」。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取勢是追求形美的重要因素,那麼學習書法如何取勢?「勢」是書法的精神,是書法的靈魂,是書法的生命。我們要想學好書法,首先要學會取勢,善於取勢。
  • 書法解密之「草書技法」第五章,草書章法與字法的關係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昨天講完第四章草書墨法,維知今天要帶大家繼續了解草書技法第五章,草書章法與字法的關係。草書作品的章法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草字字法的制約下的單字結構,第二個方面是以審美的觀念把眾多的草字組合在一起的整章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