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原文 譯文)摘錄

2020-09-05 梅可呈筆墨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原文 譯文)摘錄

第四章:

說點章原文 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慄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說點章譯文 每落一點,都要峻厚像大石塊立在街心,或者要像蹲踞的鴟chī梟,或者像遊動的蝌蚪,或者像瓜瓣,或者像慄子,落筆處如貓頭鷹的尖嘴,出尖的地方像老鼠屎。寫點要如這些形象,各賦以合適的姿態。不論收穫多少,學習書法的人可以由此開發悟性。

第五章:

處戈章原文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開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之釣水。崚嶒切於雲漢,倒載隕於山崖。天門騰而地戶躍,四海謐而五嶽封;玉燭明而日月蔽,繡彩亂而錦紋翻。

處戈章譯文 下筆斬釘截鐵地寫出戈鉤的方法,如同立起一根高聳的長竿,如同高大的松樹,倒立於溪流峽谷之上,傾斜之勢好像要傾倒,又好像有百鈞之力的弓弩剛剛被拉開。這裡隱有戈的意思,但奧妙的道理是難以說盡的。筆鋒抒放好像拉開的弓,射出的箭;收筆處又像猛虎相鬥,蛟龍騰躍;筆畫勁直,如同生長於峽谷之畔的勁松;彎曲,又類似臨水垂釣的魚鉤。(筆勢峻拔)如同直插雲漢的高峰,險絕又如要傾倒的山崖。(筆勢生動)如青天之門,祥雲翻騰,大地之戶瑞氣躍動。(筆勢靜穆)如同四海靜謐而五嶽肅立以行祭天之禮;(筆法的高明)如四時調和,政治清明,祥光如玉燭比日月更明亮。(筆法的妍美)如鮮豔的織繡色彩紛呈,錦帛上紋樣活潑飛動。

第六章:

健壯章原文 夫以屈腳之法,彎彎如角弓之張,[鳥]、[焉]、[為]、[烏]之類是也。立人之法,如鳥之在柱首,[彳]、[亻]、之類是也。腕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鳳]、[飛]、[凡]、[氣]之例是也。急引急牽,如雲中之掣電,[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腳挑斡,上捺下?終始轉折,悉令和韻,勿使蜂腰鶴膝。放縱宜存氣力,視筆取勢。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鉤,方剛對敵,麒麟鬥角,虎湊龍牙,筋節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書進有功也。牽引深妙,皎在目前,發動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傳。夫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視筆取勢,直截向下,趣義常存,無不醒悟。

健壯章譯文 屈腳鉤的寫法,如同拉開彎彎的角弓,「鳥」、「焉」、「為」、「烏」字下面的一鉤就是這樣。立人的寫法,像鳥立在柱頭,「彳」、「亻」之類就是這樣。踠腳的寫法像壯士彎曲的胳膊,「鳳」、「飛」、「凡」、「氣」這些字的拋鉤就是這樣。快速的牽引連帶,如同雲中的閃電,「日」、「月」、「目」、「因」這些字就是如此(此處是指這些字的草書)。筆的各種運動,如踠腳挑趯tì斡旋。剛在上面重按寫捺,又在下面輕撚niǎn運行 用筆的起止轉折,都要使它和諧的韻律之中,不讓它忽然輕細得像馬蜂的腰,又忽然粗重像鶴的膝關節。奔放縱肆要內存氣力,看筆畫的形狀取勢。行筆中要寬宏、曠達,如同勇士伸出鉤攮(一種彎鉤帶刃的兵器)剛勇的面對敵人,麒麟以角相鬥,龍虎以牙相爭,(像力士)攥緊拳頭而筋節隆起,愈顯勇武,精悍健壯,如果放縱的運筆得到了上述要領,書法就會大大進步而具有功力了。筆畫間的牽連引帶,深奧而微妙,清晰地展現在眼前,而最能振作字的精神,突破沉悶,展現作者的意志,挑趯處精心構思,這裡有不可言傳的秘密。寫右上的折角,要迅速的帶過向下,而筆毫稍微鋪開;寫左下方的轉角「乚」(háo),要與右上角相互應對,不要讓中腰關鍵處有緩慢的毛病。看筆畫的形態而決定它的動勢,豎畫橫截入筆,隨即向下行筆,筆法的意趣常常就在這裡面。體會到這些,學書的人沒有不醒悟的。

第七章:

教悟章原文 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復宜粗於左畔,橫貴乎纖,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即宜察而用之。

教悟章譯文 凡是寫字處理中畫的方法,都不能傾倒筆毫在筆畫的左右兩邊。左右相同的筆畫(主要指豎),右邊的應比左邊的粗些。橫畫貴在細,豎畫貴在粗。結構布局,遠近、上下應均衡得所,自然平穩。應當要依次相互掩映,不可將某一字畫孤立地突出顯露出它的尖鋒來。在展轉翻筆的地方,便應當細察而運用它。

第八章:

觀形章原文 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或有藏鋒者大(藏鋒在於腹內而起)。側筆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押筆者入(從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牽,押即合也)。結筆者撮(漸次相就,必始然矣。參乎妙理,察其徑趣)。憩筆者俟失(憩筆之勢,視其長短,俟失,右腳須欠也)。息筆者逼逐(息止之勢向上,久久而緊抽也)。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將,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戰筆者合(戰,陣也;合,葉也。緩不宜長及短也)。厥筆者成機(促抽上勿使傷長。 厥,謂其美也,視形勢成機,是臨事而成最妙處)。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帶是迴轉走入之類,裝束身體,字含鮮潔,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辨偽
    《筆勢論十二章》,傳為王羲之傳授其子王獻之的一本書法秘訣。在書的序言中,王羲之說發現王獻之有超乎常人的書法天賦,便不顧及"父不傳子"的禮教規矩,書《樂毅論》一篇及筆勢十二章傳授給王獻之。囑咐王獻之要把它視為"家珍家寶",不可讓外人知道。
  • 房弘毅書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附譯文,高清全本,寫字技法的...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被公認為是寫字技法深入淺出解密的書法理論名篇,於其他傳世書法理論相比較,王羲之的筆勢論中 筆法技法更廣泛更系統,是書法家必須學習的書法專著,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以及所有學習書法的人員,王羲之的筆勢意味都會被融入到書法中去,達到古人書法藝術的深度。
  • 王羲之《筆勢論》原文+譯文,讀懂熟用必成大家
    這是中國書聖王羲之集畢生所學與體驗,留給兒子王子敬的書法秘籍。王羲之在《序》中明確告誡兒子,這個筆論,是家寶家珍,不要傳播給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給朋友們看。學習後,會在世間享有名譽。 本文共12章,是中國書法界最高的書法理論,是書法愛好者的寶貴指導綱要。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論筆勢
    在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談到書法的用筆的筆勢是說: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大意是說書法中:作字行文用筆的方法,有好幾種筆勢,羅列起來都不相同。具體到那些經典的作品,筆勢是非常微妙的,不同的作品和審美理想可能就會帶來不同的筆勢意趣。
  • 趙楷經典|房弘毅趙楷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美字當頭
    相傳書聖為了將他一生書法研究所得傳給後,專門書寫了這部《筆勢論十二章》作。更有一說這是他作為秘訣傳給他的學生與族人的,只是後來,書法名家越來越多,學習王羲之先生書法的也多了,因此反而就公開成了大眾學習的「秘笈」。
  • 書法技法揭秘《筆勢論十二章》
    《筆勢論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認為是王羲之對寫字技法的揭秘的書論名篇,其從用筆而方,論及藏鋒、側筆、結筆、翻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而言,合體字,則有「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十二)
    ⑨璵跡(y瑰 fán):美玉。【譯文】古代和今天的語言,因為時俗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進行著述的人,因為地處南、北而在語音上表現出差異。而河北地區的讀書人讀《尚書》的時候卻讀作「好(呼皓切)生惡(烏各切)殺」。這樣,讀音取了評論器物精緻或粗糙的讀音,而意思卻是表達感情棄取的意思,就太說不通了。【原文】邪者,未定之詞。《左傳》曰:「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邪①?」《莊子》云:「天邪地邪②?」《漢書》云:「是邪非邪③?」之類是也。而北人即呼為也,亦為誤矣。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十二)
    【原文】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風雲;典籍儲藏,皆在蘭臺石室。 秦始皇無道,焚書坑儒;唐太宗好文,開科取士。 花樣不同,乃謂文章之異;潦草塞責,不求辭語之精。 邪說曰異端,又曰左道;讀書曰肄業,又曰研修。 作文曰染翰操觚,從師曰執經問難。 求作文,曰乞揮如椽筆;羨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競尚佳章,曰洛陽紙貴;不嫌問難,曰明鏡不疲。 稱人書架曰鄴架,稱人嗜學曰書婬。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二)
    【注釋】①於(Wu):感嘆詞。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樣子。③權輿:起初,開始。④簋(gui):古時盛食物的器皿。【譯文】唉,我呀我呀!從前住深宅大院,如今吃飯無剩餘。啊,可嘆啊,再也無法比當初!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十一)
    ④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⑤蘵(zhī):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作菹食。⑥高誘:東漢涿郡涿(今河北涿縣)人。著有《呂氏春秋注》等。⑦榮:開花。【譯文】《詩經》上說:「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都以荼為苦菜。此外,《禮記》上說:「苦菜秀。」
  • 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原文對照
    五官致昏章第一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二段: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畋,tián)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nán;行,xíng)第三段: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第四段:故去彼取此。(為,wèi)道德經第12章(五官致昏章)題解:妙心能體無證道,五官只能見物。
  • 讀《筆勢論》,賞「宋尚意」
    兩位大師有嚴肅的發言,也有宋代史料《獨醒雜誌》記載師徒二人的嬉言:魯直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對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兩人玩笑,顯然出自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肢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形醜而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七)
    ②序、述、論、議:四種文體。前兩種主要是記敘,後兩種主要是議論。③賦、頌:兩種文體。賦講究對偶和用典,韻文和散文交錯使用;頌主要用於歌頌,內容上多是讚美、歌頌,寫法上多用鋪敘。④哀、誄(lěi):古代文體。哀悼死者,記述死者生平的文章。⑤箴:古代文體。用於告誡和規勸的文章。⑥敷:陳述。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八)
    簪纓縉紳,仕宦之稱;章甫縫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注釋】 (01)冠稱元服:冠為帽子,戴在頭上,頭為元首,所以冠就為元服。 (02)身章:身體的象徵和標誌。《左傳·閩公二年》:「衣,身之章也。」 (03)弁:古時的一種官帽,通常配禮服用。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後泛指帽子。 (04)冔:殷代的冠名。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六)
    ②寤(wù):通「悟」。③《禮》:指《禮記》。《傳》:指《左傳》。《論》:指《論語》。④冠婚:舊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之禮,稱冠禮,表示已成年。⑤素業:清素之業,即士族所從事的儒業。本書《誡兵》篇:「違棄素業。」義同。⑥墮:通「惰」。【譯文】從古至今的那些聖明帝王,他們都必須勤奮學習,何況一個普通百姓呢!
  • 《道德經》21-37章原文譯文,收藏學習
    《道德經》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智囊全集》原文 譯文(五)
    【譯文】宋朝時王欽若(字定國)、馬知節(字子元)同時任職於樞密院。有一天,兩人在皇帝上面前因事爭吵起來。皇帝傳王旦進見。王旦一到,看見王欽若還在不停爭吵喧譁,馬知節則哭著說:「希望和王欽若一同離開御史府。」王旦不等皇帝旨意,就命令王欽若下去。皇帝很生氣,想將他治罪下獄。
  • 童年王羲之處險……古人逸事(十四)
    世說新語原文: 王右軍①年減②十歲時,大將軍③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④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吐汙頭面被褥,詐孰⑤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⑥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 (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①王右軍:王羲之。 ②減:不足。 ③大將軍:王敦。 ④錢鳳:人名,字世儀。
  • 《中庸》第1-6章 原文+譯文
    — 第二章 —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不只王羲之說的這些
    蘇軾曾經在《論書》中說,「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真書是包括篆隸楷在內的這些文字,是對最初文字的稱呼,因為他們覺得那是神仙變形得來的文字。後來把篆隸楷統稱真書,也叫正書,或者楷書。